劉景仁陪著妻兄馬會武吃過飯,送走了妻兄以後,就順路向劉家祠堂走去,塾學就設在劉家祠堂裏。
劉家是大家族,整個劉家堡基本上都是劉姓,劉家堡的地形就像個葫蘆,劉家祠堂就在葫蘆腰的位置上。
葫蘆腰的地方是一個不大的場地,南北兩邊是陡崖,北邊有僅容一人腳蹬的非常陡峭的小路通到崖底,崖底的半腰上有一個小土地廟,又經過兩層地崖通到西溝的溝底。南邊的陡崖邊上東邊有一個奎星樓,刻有四麵石碑,旌揚劉家曆代考中的舉人,西邊就是祠堂。
二老爺劉萬儀是族長,也是劉家輩分最大的人,他是一個落第的秀才,多年在外做人幕僚,晚年落葉歸根,照顧起家族的庶務。
他家就住在祠堂的隔壁,祠堂的正堂是家族議事的地方,兩廂辦有族學,山長就是族長劉萬儀,劉家子弟不論貧富均可就學,塾師的束修是由族裏的族田和縉紳集資出的。
據說劉家是漢主劉邦的後人,原籍江蘇徐州,跟著開平王常遇春抗擊蒙古韃子,輾轉屯軍到山西大同劉家堡,曆代劉家在外為官和經商的人都或多或少捐獻過族田,幫助本族度過劫難,幫助貧戶度日、後人就學向善。
劉景仁走進祠堂的時候,午學還沒有結束,廂房裏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他走到正房的廊簷下,先將祠堂的正房看了看。最東一間裏邊放有太師椅,腰凳,顯然是族裏平時議事的地方。中間三大間懸掛著高大的神位,下麵是長長的紅木供桌,上麵放著一大兩小三個香爐,這是平時敬神的地方。西間的門鎖著,從窗戶裏可以看到,屋裏放著箱子、旗幟、鼓樂等,是年節迎神賽會的時候用的器物,不過房子的前半間是空著的,也有落滿灰塵的桌子板凳,倒是一個可以讀書的地方。
西廂的北牆上掛著聖人孔子的畫像,高處懸著“慎己齋”的匾額,二老爺劉萬儀正坐在畫像前的桌子上搖頭晃腦的讀書,他向二老爺輕輕的招了招手,劉萬儀放下書走出東廂。
“二老爺好,我是青山的大兒子劉景仁,老爺還記得我嗎?”劉景仁問候道。
“記得記得,你不是在縣城當營兵的嗎?什麽時候迴來的?”二老爺扶著眼鏡仔細的端詳著劉景仁。
“在遼東打了一仗受了傷,要在家裏住一段時間···”
“傷怎麽樣了?可是需要我幫忙。”二老爺拉著劉景仁的手急急忙忙的查看。
“不要緊,傷好的差不多了。我來是想在祠堂找個清靜的地方讀一段時間書。”劉景仁扶著二老爺的手輕輕的說。
“這樣啊。祠堂平時也是空著的,隻是祖宗待的地方,不方便打擾。”二老爺有些猶豫。
“你看西間是個堆雜物的地方,我在這裏讀一段時間書,大概是半個多月,這期間每天早上我把庭院打掃幹淨,免得你早上忙祿。你看怎麽樣?”劉景仁趕緊補充到。
“奧···行吧。想讀書是好事,那你搬過來住吧,不過隻能半個月。”二老爺叮嚀道。
“那謝謝二老爺了。”劉景仁鞠了一躬。
劉景仁到二弟那裏借了一套筆墨硯台,到雜貨鋪買了一摞黃棉紙,夾著一卷鋪蓋卷和那本《四書集注》住到了祠堂西邊的雜物間裏。
每天早上劉景仁雞叫一遍就起來,打上一組太祖長拳,把家傳的武藝“形意把”練上兩遍,天就快亮了,在灰蒙蒙的晨光中,劉景仁把庭院打掃幹淨、灑上水,然後從《論語》開始,四書一篇篇的開始背誦。
背到吃早飯的時候,妻子或者母親會送來一天的飯食,他吃兩塊穀麵饃,從陶罐中倒出半罐米粥喝完,就伏在桌子上一篇一篇的默寫背過的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看《四書集注》,書上也看不懂了,他就問二老爺劉萬儀。
早學剛上完,學生們開始背書的時候,劉萬儀剛坐下來喝口水,劉景仁就拿著書過來,他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到下了早學,學生們都走完了,他的問題還沒有完,隻是二老爺的兒媳婦叫他吃飯的時候,劉景仁才遺憾地放下了書。
五六天的功夫,他已經將四書問了一遍,再後來問的就少了。
七八月份的晚上,天氣悶熱,祠堂外的場地上多的是歇涼的人,二老爺也常常拿著涼席鋪在場地上,享受著南溝北溝吹過來的涼風。有好幾次走過祠堂的大門,他都能看到雜物間裏傳出來的昏黃的燈光。這到底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搖著蒲扇慢悠悠的走進了祠堂。
推開雜物間的門,他看到擺在地上的、釘在牆上的一張張用工整的小楷寫成的孔子孟子的文章,黃棉紙上龍飛鳳舞,是有了一定功底的王體的行書,這手行書,沒有10年的苦練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是一個武人能寫的嗎?
伏在桌子上的劉景仁,光著膀子,滿頭大汗,正以“三省吾身”開題寫八股文,破題、成題、起講、入手、起股···,文章已經寫到後股了,除了文筆生澀一些,沒有什麽問題,雙關、對仗也用的很好,二老爺劉萬儀更加好奇了,這是準備考秀才、舉人嗎?
二老爺等他寫完了,仔細看了看,把文章要改進的地方一句一句的推敲,把結構關係的轉折改得更加圓潤生動,把破題、束股的方法給他細細說了一遍,他已經被這個小子的拚勁感動了。
有一天快到午時了,妻子還沒有送飯來,劉萬儀老爺子就過來問:“我這裏有兒媳婦送過來的三合麵饅頭,你要不要吃一個?”“沒事,會賢一會兒就會送飯來,我還不餓。”劉景仁知道三合麵饅頭是金貴東西,吃了人家的是要歸還的,他們家吃的是穀子麵饃饃,他還不起三合麵饅頭。
午時三刻的時候,妻子送飯過來,臉上帶著淚,手上有抓破的痕跡。
“怎麽迴事?”劉景仁吃驚的問。
“媽媽和秋香罵起來了,兩人推搡的時候我去勸架,被秋香抓了一把。”妻子說。
“父親在嗎?”
“父親站在邊上,文緒不敢上來動手,他的女兒們也不敢動。”
“苦了你了。”劉景仁感到心裏一陣陣的痛。
“沒事兒,我在勸架的時候在秋香的臉上抓了一把,咱不吃虧!”妻子臉上掛著淚笑著說。
妻子看了看牆上掛著的的紙片,又看了看桌子上寫的厚厚的一摞黃棉紙,欣喜的說:“寫的真秀氣,就像女兒家繡的繡花鞋。”
“你還真會比,把我的文章比成了繡花鞋。”劉景仁笑著說。
“結婚兩年,我就沒見你動過筆,你什麽時候學的這一手毛筆字?”妻子疑惑的問。
“很早了,我練字的時候你還沒有嫁過來。”劉景仁搪塞到。
“今天媽媽過來,原本是要帶著你拜一拜土地公公的,被秋香罵了幾句,氣不過,接上了,耽擱了時間。我們兩個去拜一拜土地公公吧,從北溝的溝沿下去就可以,我能下到溝底。”妻子說。
“拜土地公公有用嗎?”劉景仁問。
“媽媽說:土地公公是待人最親厚的,世上成千上萬的人不都是土地公公養育的嗎?就衝著這一點,我們不也應該拜一拜他嗎?”妻子說,“媽媽也說過,土地公公是咱普通人的神,他是最保佑我們的。”
“你看有穀麵饃、黃瓜,我也多帶了半碗小米米湯,祭品就夠了。”妻子獻寶似的把穀麵膜、黃瓜一一的拿出來給他看。
“行,咱們今天隆重的拜一拜土地公公。土地公公保佑咱這一次考中了,咱就再一次報答他。”劉景仁溺愛的摸了摸起妻子的臉。
劉景仁很快吃完自己的那一份穀麵膜和米湯,肩上背著挎包,手裏提著瓦罐,和妻子從祠堂裏出來,走到場邊,翻轉身,慢慢的探身下去,踩著僅容一人腳蹬的小窩,一步一步的探身下挪,抬起頭看著妻子探下的身子,吩咐道:“慢一點,腳要踩穩。”看到妻子踩牢了腳跟,一步一步到了自己的頭頂,才慢慢的繼續往下挪。
爬了大約兩刻鍾,到了崖底,他放下陶罐,轉身把妻子輕輕的抱下來,看著妻子紅撲撲的興奮的小臉,他滿是憐惜,妻子年僅16歲,如果是現代,也隻是一個高中生啊,在這個時代卻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走到崖底再下了一個斜坡,到了一級溝崖的最低處,在溝底麵北的凹陷處有一個窯洞,洞的最裏邊有一個高台,高台上是彩塑的土地公公,他拄著拐杖,帶著方口紗帽,耳邊垂著兩條絲帶,個子不高,胖胖的肚子,臉上帶著笑容,憨態可掬,身後的牆壁上是彩繪的火焰和光芒。
妻子把高台上的土掃幹淨,在窯洞門口找到了一個陶碗、兩個陶盤,用土布手絹把陶碗、陶盤擦幹淨,從瓦罐中小心的倒滿一碗米湯,又把黃瓜掰成三截和穀麵膜一起放在兩個陶盤裏。
供品獻完了,妻子在窯洞裏瞄了一圈,跪拜的蒲團早已經沒了蹤影。她把手絹甩了甩鋪開放在地上,又把空了的布包疊起來和手絹放成一排,然後示意他跪下來。
劉景仁看了看妻子認真的態度,心裏有些好笑,也有些傷心,他跪在東邊,妻子緊挨在他的西邊跪著,臉上露出嚴肅的表情。
他們兩個極認真的扣了三個響頭,然後伏在地上默默的祈禱,祈禱這次能夠考中。
走出窯洞,走到溝沿邊上,下麵還有兩級不高的陡崖,有一條陡峭的坡道蜿蜒的通到北溝的溝底,溝底是條大路,一直沿著東北方向通到西溝的盡頭,那裏有一層一層的窯洞,住著貧窮的軍戶和佃農,他們得不到軍堡的庇護,隻能在溝沿上掏一個窯洞,用單薄的柴門來對抗土匪和蒙古韃子的刀槍。
劉家是大家族,整個劉家堡基本上都是劉姓,劉家堡的地形就像個葫蘆,劉家祠堂就在葫蘆腰的位置上。
葫蘆腰的地方是一個不大的場地,南北兩邊是陡崖,北邊有僅容一人腳蹬的非常陡峭的小路通到崖底,崖底的半腰上有一個小土地廟,又經過兩層地崖通到西溝的溝底。南邊的陡崖邊上東邊有一個奎星樓,刻有四麵石碑,旌揚劉家曆代考中的舉人,西邊就是祠堂。
二老爺劉萬儀是族長,也是劉家輩分最大的人,他是一個落第的秀才,多年在外做人幕僚,晚年落葉歸根,照顧起家族的庶務。
他家就住在祠堂的隔壁,祠堂的正堂是家族議事的地方,兩廂辦有族學,山長就是族長劉萬儀,劉家子弟不論貧富均可就學,塾師的束修是由族裏的族田和縉紳集資出的。
據說劉家是漢主劉邦的後人,原籍江蘇徐州,跟著開平王常遇春抗擊蒙古韃子,輾轉屯軍到山西大同劉家堡,曆代劉家在外為官和經商的人都或多或少捐獻過族田,幫助本族度過劫難,幫助貧戶度日、後人就學向善。
劉景仁走進祠堂的時候,午學還沒有結束,廂房裏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他走到正房的廊簷下,先將祠堂的正房看了看。最東一間裏邊放有太師椅,腰凳,顯然是族裏平時議事的地方。中間三大間懸掛著高大的神位,下麵是長長的紅木供桌,上麵放著一大兩小三個香爐,這是平時敬神的地方。西間的門鎖著,從窗戶裏可以看到,屋裏放著箱子、旗幟、鼓樂等,是年節迎神賽會的時候用的器物,不過房子的前半間是空著的,也有落滿灰塵的桌子板凳,倒是一個可以讀書的地方。
西廂的北牆上掛著聖人孔子的畫像,高處懸著“慎己齋”的匾額,二老爺劉萬儀正坐在畫像前的桌子上搖頭晃腦的讀書,他向二老爺輕輕的招了招手,劉萬儀放下書走出東廂。
“二老爺好,我是青山的大兒子劉景仁,老爺還記得我嗎?”劉景仁問候道。
“記得記得,你不是在縣城當營兵的嗎?什麽時候迴來的?”二老爺扶著眼鏡仔細的端詳著劉景仁。
“在遼東打了一仗受了傷,要在家裏住一段時間···”
“傷怎麽樣了?可是需要我幫忙。”二老爺拉著劉景仁的手急急忙忙的查看。
“不要緊,傷好的差不多了。我來是想在祠堂找個清靜的地方讀一段時間書。”劉景仁扶著二老爺的手輕輕的說。
“這樣啊。祠堂平時也是空著的,隻是祖宗待的地方,不方便打擾。”二老爺有些猶豫。
“你看西間是個堆雜物的地方,我在這裏讀一段時間書,大概是半個多月,這期間每天早上我把庭院打掃幹淨,免得你早上忙祿。你看怎麽樣?”劉景仁趕緊補充到。
“奧···行吧。想讀書是好事,那你搬過來住吧,不過隻能半個月。”二老爺叮嚀道。
“那謝謝二老爺了。”劉景仁鞠了一躬。
劉景仁到二弟那裏借了一套筆墨硯台,到雜貨鋪買了一摞黃棉紙,夾著一卷鋪蓋卷和那本《四書集注》住到了祠堂西邊的雜物間裏。
每天早上劉景仁雞叫一遍就起來,打上一組太祖長拳,把家傳的武藝“形意把”練上兩遍,天就快亮了,在灰蒙蒙的晨光中,劉景仁把庭院打掃幹淨、灑上水,然後從《論語》開始,四書一篇篇的開始背誦。
背到吃早飯的時候,妻子或者母親會送來一天的飯食,他吃兩塊穀麵饃,從陶罐中倒出半罐米粥喝完,就伏在桌子上一篇一篇的默寫背過的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看《四書集注》,書上也看不懂了,他就問二老爺劉萬儀。
早學剛上完,學生們開始背書的時候,劉萬儀剛坐下來喝口水,劉景仁就拿著書過來,他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到下了早學,學生們都走完了,他的問題還沒有完,隻是二老爺的兒媳婦叫他吃飯的時候,劉景仁才遺憾地放下了書。
五六天的功夫,他已經將四書問了一遍,再後來問的就少了。
七八月份的晚上,天氣悶熱,祠堂外的場地上多的是歇涼的人,二老爺也常常拿著涼席鋪在場地上,享受著南溝北溝吹過來的涼風。有好幾次走過祠堂的大門,他都能看到雜物間裏傳出來的昏黃的燈光。這到底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搖著蒲扇慢悠悠的走進了祠堂。
推開雜物間的門,他看到擺在地上的、釘在牆上的一張張用工整的小楷寫成的孔子孟子的文章,黃棉紙上龍飛鳳舞,是有了一定功底的王體的行書,這手行書,沒有10年的苦練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是一個武人能寫的嗎?
伏在桌子上的劉景仁,光著膀子,滿頭大汗,正以“三省吾身”開題寫八股文,破題、成題、起講、入手、起股···,文章已經寫到後股了,除了文筆生澀一些,沒有什麽問題,雙關、對仗也用的很好,二老爺劉萬儀更加好奇了,這是準備考秀才、舉人嗎?
二老爺等他寫完了,仔細看了看,把文章要改進的地方一句一句的推敲,把結構關係的轉折改得更加圓潤生動,把破題、束股的方法給他細細說了一遍,他已經被這個小子的拚勁感動了。
有一天快到午時了,妻子還沒有送飯來,劉萬儀老爺子就過來問:“我這裏有兒媳婦送過來的三合麵饅頭,你要不要吃一個?”“沒事,會賢一會兒就會送飯來,我還不餓。”劉景仁知道三合麵饅頭是金貴東西,吃了人家的是要歸還的,他們家吃的是穀子麵饃饃,他還不起三合麵饅頭。
午時三刻的時候,妻子送飯過來,臉上帶著淚,手上有抓破的痕跡。
“怎麽迴事?”劉景仁吃驚的問。
“媽媽和秋香罵起來了,兩人推搡的時候我去勸架,被秋香抓了一把。”妻子說。
“父親在嗎?”
“父親站在邊上,文緒不敢上來動手,他的女兒們也不敢動。”
“苦了你了。”劉景仁感到心裏一陣陣的痛。
“沒事兒,我在勸架的時候在秋香的臉上抓了一把,咱不吃虧!”妻子臉上掛著淚笑著說。
妻子看了看牆上掛著的的紙片,又看了看桌子上寫的厚厚的一摞黃棉紙,欣喜的說:“寫的真秀氣,就像女兒家繡的繡花鞋。”
“你還真會比,把我的文章比成了繡花鞋。”劉景仁笑著說。
“結婚兩年,我就沒見你動過筆,你什麽時候學的這一手毛筆字?”妻子疑惑的問。
“很早了,我練字的時候你還沒有嫁過來。”劉景仁搪塞到。
“今天媽媽過來,原本是要帶著你拜一拜土地公公的,被秋香罵了幾句,氣不過,接上了,耽擱了時間。我們兩個去拜一拜土地公公吧,從北溝的溝沿下去就可以,我能下到溝底。”妻子說。
“拜土地公公有用嗎?”劉景仁問。
“媽媽說:土地公公是待人最親厚的,世上成千上萬的人不都是土地公公養育的嗎?就衝著這一點,我們不也應該拜一拜他嗎?”妻子說,“媽媽也說過,土地公公是咱普通人的神,他是最保佑我們的。”
“你看有穀麵饃、黃瓜,我也多帶了半碗小米米湯,祭品就夠了。”妻子獻寶似的把穀麵膜、黃瓜一一的拿出來給他看。
“行,咱們今天隆重的拜一拜土地公公。土地公公保佑咱這一次考中了,咱就再一次報答他。”劉景仁溺愛的摸了摸起妻子的臉。
劉景仁很快吃完自己的那一份穀麵膜和米湯,肩上背著挎包,手裏提著瓦罐,和妻子從祠堂裏出來,走到場邊,翻轉身,慢慢的探身下去,踩著僅容一人腳蹬的小窩,一步一步的探身下挪,抬起頭看著妻子探下的身子,吩咐道:“慢一點,腳要踩穩。”看到妻子踩牢了腳跟,一步一步到了自己的頭頂,才慢慢的繼續往下挪。
爬了大約兩刻鍾,到了崖底,他放下陶罐,轉身把妻子輕輕的抱下來,看著妻子紅撲撲的興奮的小臉,他滿是憐惜,妻子年僅16歲,如果是現代,也隻是一個高中生啊,在這個時代卻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走到崖底再下了一個斜坡,到了一級溝崖的最低處,在溝底麵北的凹陷處有一個窯洞,洞的最裏邊有一個高台,高台上是彩塑的土地公公,他拄著拐杖,帶著方口紗帽,耳邊垂著兩條絲帶,個子不高,胖胖的肚子,臉上帶著笑容,憨態可掬,身後的牆壁上是彩繪的火焰和光芒。
妻子把高台上的土掃幹淨,在窯洞門口找到了一個陶碗、兩個陶盤,用土布手絹把陶碗、陶盤擦幹淨,從瓦罐中小心的倒滿一碗米湯,又把黃瓜掰成三截和穀麵膜一起放在兩個陶盤裏。
供品獻完了,妻子在窯洞裏瞄了一圈,跪拜的蒲團早已經沒了蹤影。她把手絹甩了甩鋪開放在地上,又把空了的布包疊起來和手絹放成一排,然後示意他跪下來。
劉景仁看了看妻子認真的態度,心裏有些好笑,也有些傷心,他跪在東邊,妻子緊挨在他的西邊跪著,臉上露出嚴肅的表情。
他們兩個極認真的扣了三個響頭,然後伏在地上默默的祈禱,祈禱這次能夠考中。
走出窯洞,走到溝沿邊上,下麵還有兩級不高的陡崖,有一條陡峭的坡道蜿蜒的通到北溝的溝底,溝底是條大路,一直沿著東北方向通到西溝的盡頭,那裏有一層一層的窯洞,住著貧窮的軍戶和佃農,他們得不到軍堡的庇護,隻能在溝沿上掏一個窯洞,用單薄的柴門來對抗土匪和蒙古韃子的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