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播種結束,喬景妍的重心轉移到粉條作坊,雨季沒過不急著開工,準備工作要做到前麵,新的粉條作坊建在山腳下,占地十畝,有高大耀眼的庫房,簡陋的草棚操作間,寬敞的晾曬場。


    庫房的位置靠近水車磨坊,最大的方便了洗番薯、舂米、涼卻料汁。這個庫房的建造,請的是縣城的大工匠,表麵上看是普通的青磚瓦房,要做到防潮防鼠卻是費了不少功夫,一般老百姓都是挖地窖存食物,如此大價錢的建造庫房,粉條作坊是頭一個。


    所有的牆體都是石磚砌成,四間庫房地麵提高半米鋪石板,分別用來存放番薯薯麵、粉條、稻穀,其中一間稻穀庫房下麵,是兩米多深的空間,用於通風隔潮濕,必要時便於生火烘幹,鋪地的青石板隻有兩米五長,不得不用磚砌幾行兩米五寬的牆,再將青石板搭放在上麵。


    現代化的農村種田,全部都是機械化,從犁田到收獲都有專業的機械手操作,尤其是聯合收割機,前麵剛收割後麵就打出了稻穀,接著就運進流水線烘幹入庫,根本就不需要晾曬這個環節。


    靠人工就麻煩了,遇上連續下雨,成熟的稻穀不及時收上來,就會發芽黴爛,即便是收進了屋,沒有太陽暴曬同樣會黴爛,因此必須要準備一間能烘烤的庫房,這個靈感要感謝劉華強村長,當時開玩笑說這麽多稻穀,要是遇到雨天,那得燒多少個炕才能夠用?


    就是因為這句話,喬璟妍決定花再大的代價,也要修建一間集烘幹倉儲為一體的庫房,萬一遇上連續雨天,總不能看著到手的糧食報廢,幾畝田的稻穀可以燒炕烤幹,自己可是一千多畝,必須要想個萬全之策,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隻能采用大石板,大工匠見多識廣人脈多,馬上就從三十多裏遠的石山定製石板,花費雖然高,但能解決後患就值,沒有什麽比糧食更重要。


    庫房後麵建了六間屋子,因為要略高於前麵的庫房,就隔成了上下兩層,大工匠說做屋子的規矩很多,這塊地的風水很好,同在一個院子裏,後麵的屋子一定要高過前麵的,專業人士的意見一定要聽。


    整個庫房大院,門房和議事房連在一起,調汁房大堂屋,靠前麵圍牆搭建了一個臨時牛欄,不久後要請長工,要容納幾十個人吃住,基本生活設施都要配備齊全,水井本應該打在院子裏,考慮到河西村人目前的吃水困難,就打在圍牆外。


    相對於庫房的投入,粉條的操作房就簡單的很,庫房圍牆外靠林子邊搭建一排遮蔭涼棚,十台大鍋灶一字排開方便散熱,木盆木桶位置擺放一致,曬場上竹架竹竿整整齊齊,當時不要曬穀場選擇這裏,是最大化考慮作坊方便,建在水車旁邊,即方便汁料冷卻,又方便洗番薯磨漿,一條龍操作輕省許多。


    作坊擴大了一倍,需要的工人也增加了一倍以上,河西村離得開的女人差不多都來了,就連未過門的兒媳婦也來了幾個,有了水車磨坊不用也是浪費,於是打算收一部分番薯自行磨漿,省去了曬麵環節,成本跟著降低了不少。


    徐村長仍然是作坊的管事兼調汁,揉麵的都是強壯勞力,就不用他上手,畢竟村子裏也有不少事要管。江行遠做起了粉條作坊的賬房先生,守著庫房收番薯收薯麵,記錄每天粉條的進出數量,以後還會有稻穀的進出,這活並不輕鬆。


    孫學文年後得了個大胖小子,他娘又有涼豆腐買賣,少了收薯麵的幾十文工錢,也沒怎麽在意,隻是不想疏遠與竹林坊的關係。喬景妍建議他賣粉條,十五文一斤批發給他,二十文一斤賣出去,批發價拿貨起點是一百斤,也就是一麻袋。


    說到麻袋這種東西真是好,之前沒遇著,還是王春生去縣衙買糧種時發現的,這種麻袋隻有衙門的糧庫才會使用,一百文一個不是一般貴,好在能重複多次使用,近百個麻袋,播種後空出來剛好裝粉條,再也不需要一紮紮稱重捆紮,省了不少時間,一袋裝一百斤封口,批發出去另收一百文押金,隨時可退換。


    去年作坊賣出去的粉條都是二十文一斤,和記雜貨鋪賣到了三十文,現在零賣二十文一斤,大家一窩蜂似的買一兩斤嚐鮮,好吃還抗餓,覺著比大米白麵實惠。


    幾家精明的村民,合夥買了一麻袋迴家分,接著又拿到鎮上的集日去賣,一天收入好幾百文,嚐到甜頭的幾個人,幹脆學起了貨郎,走村串戶的叫賣,哪裏有集日就往哪裏趕,有牛車的走的更遠些,同樣的貨物賣的人多了就會有競爭,幾天時間粉條的價錢,就二十文變成十八文一斤。


    即便是每斤掙三文錢,一天下來也比做零活強,價錢便宜了,粉條很快就成為百姓家裏經常出現的主食,很多買主都是五斤十斤的稱,銷量相當可觀,對於村民來說,這樣的買賣好的不得了,一天能掙好幾天的工錢,有些大戶人家,幾乎是整麻袋的往裏送。


    為了抑製粉條的價錢被嗆爛,喬景妍作出了硬性規定,零賣價錢不能低於十八文一斤,若是發現誰少於這個價,就不再批發給他,這麽一來大家都沒有埋怨,同等價錢掙多掙少各憑本事。


    楊銀根去吉水縣幫唐亦坷建了粉條作坊,而且試產幾天的粉條已經進入了市場,批發價同樣是十五文一斤,建議大家零賣二十文一斤,最低不能少於十八文,不允許作坊零賣,必須是一百斤以上批發。


    新建的作坊,工人操作不夠熟練,加上天氣晴雨不定,粉條產量比較有限,吉水縣有錢人多,供不應求,二十文一斤的價錢暫時穩穩的。


    宋天保是個急性子,逮著晴天就做粉條,陸陸續續做好了幾千斤,就等著白府來拉走收銀子。楊銀根通知他按十五一斤批發給大家,零賣的價錢上不能超過二十文,下也不能低於十八文,馬上把就這個消息先告訴堂叔楊財水。


    貧困戶楊財水帶著兩個孫女,趕著宋天保家的牛車,拉了三百斤去蓮塘鎮趕集,個把時辰就賣光了,二十文一斤淨掙了一兩半銀子,爺孫三個樂的合不攏嘴,接著又拉五百斤進鎮子叫賣,三斤兩斤的稱重,忙都忙不過來,場麵十分熱鬧。


    下午,蓮塘鎮就出現了許多走街串巷賣粉條的貨郎,都是楊嶺村的村民,他們的買賣 也不好做了,馬上將剩下的粉條拉到鎮子外麵較遠的村子裏叫賣,雖然跑了不少路,終歸是全賣完了 。


    第二天大清早,府城的大門還沒開,楊財水拉著滿滿的一牛車粉條在門口等候,兩個孫女一左一右的靠著打盹,心疼她們的同時也清楚,一天掙好幾兩銀子的買賣,隻會有幾天時間,賣的人多了收入會少許多,但是靠這營生,一家人吃飽穿暖肯定沒問題,天天有進賬的日子,再苦再累也歡喜。


    隨著叫賣的人群增加,粉條的價錢同樣降到了十八文一斤,他利用牛車的優勢走遠些的村子,不僅賣還可以換,十八斤番薯換一斤粉條,番薯原本就賣一文錢一斤,在家門口用十幾斤番薯換粉條,窮苦人家也能嚐嚐鮮,換迴來的番薯剛好抵給作坊,這般的操作,使得他的買賣比別人好很多。


    楊銀根迴到竹林坊,匯報的不僅是另外兩個作坊的情況,還有楊嶺村書院的籌建進程和唐敏儀的囑咐。“大少爺,夫人說你在這邊總會有忙不完的事,讓我盡快把你送迴府城,端午節前必須迴去,家裏的少爺小姐都很想你。”


    還有十多天就是端午節,來到這個時空已經整整一年,掙下了一份不菲的家業,幫助河西村的幾十 戶村民,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這樣的成績還算滿意,不枉來自發達文明的時代。


    “我也想家了,過兩天就迴府城。”喬景妍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從心裏把那些孩子當自己的親人,包括楊舉人全家。


    “銀叔,我讓其他人送我迴府城,你到玉竹軒挑兩個男子,帶他們去星子縣建一家粉條作坊,何東明會跟你們一道過去,不僅是建作坊,還要了解周邊的市場行情,交待我們的人建好賬冊,以後每個月去巡查,順便把利潤帶迴來。”這個作坊建的有點隨意,關係也比較遠,必須要派自己人參與。


    星子縣到河西村路上要走兩天,大部分是山路,屬於通州府地界,何東明的大姐就是嫁在星子縣的黃溪村,迴娘家拜年吃到粉條,非常驚奇是薯麵做的,不久前大姐夫黃正良帶著自家兩個兄弟,拉了三板車薯麵來賣,順便又帶了兩百斤粉條迴去,沒想到一天就賣完了,路上雖然辛苦,有錢掙心理樂,接著又送了三車番薯來,準備帶一千斤粉條迴去。


    喬景妍得知這件事,就想再建一家粉條作坊,立刻與黃正良兄弟商談,黃氏兄弟三人得知要和他們合作建作坊,高興的找不到北,作坊的三成利是多少不清楚,農家人平時賣菜做工的進賬也就幾十文,上次兩百斤粉條就掙了一兩銀子,粉條作坊讓他們感覺要被銀子砸暈了。


    喬景妍之所以把粉條價錢降下來了,就是想以最快速度推廣粉條,不是她不愛錢,而是這食物也就值這個價,自己一個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若是能迅速推廣開,老百姓種出來的番薯,換一種形式充當糧食,好吃抗餓還經存放, 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市場前景定是不可估量,自己賺的銀子隻會更多。


    再說番薯畝產兩三千斤又不挑地,粉條的推廣,能夠促使更多家庭去開荒種植,老百姓貧窮的原因,除了天災人禍,還有就是地裏產出少,或者是種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現在番薯不愁賣,一畝旱地的收成有個有二兩銀子,自己賺錢的同時,也幫助他人改善了生活,也是值得欣慰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邪性少爺俏小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予舍木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予舍木木並收藏邪性少爺俏小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