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廣州的布局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 作者:腦洞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姑娘抬頭,李厥倒是看清了長相,五官倒是極美,年歲不大但麵上居然有了一絲風霜之色。
“你是受人逼迫的?”他眉頭微皺。
“小女子並非受迫,乃是自願的。”姑娘的官話非常的地道。
“你非本地人?當下以何謀生?”
“小女子祖籍雍州(陝西銅川),現在采珠為生。”
李厥了然,估計是林三和今早見他盯著采珠女看,所以才向刺史府透的風,他是好氣又好笑,對方投他所好,這是獻禮,他自不好怪罪,
好氣的是,這幫人把自己當成什麽了,酒色之徒?
當時自己隻是看到這些姑娘,有了一些發展民生的想法。
至於說雍州,倒是離長安不遠,怪不得這姑娘的官話這麽地道,而且,他從這姑娘的身上看到了那種書香之氣,這絕非普通的民家女子。
“你乃雍州人為何流落在此,家中還有何人,為何要你采珠養家?”
“阿耶本是大唐將作監丞,貞觀十七年前太子謀反,阿耶受牽連被發配嶺南,全家跟隨來此。
阿耶身體本就不好,長途跋涉,來這裏第二年便離開了,父親遺願積薪留魂,他想落葉歸根,憐小女子與寡母再無倚靠,若是冒然遠程定不能如願,
有人找著小女子,言此地來一長安貴人暫歇需人伺候,若是願意許以錢財,小女子賣身,所得十貫,可獻於貴人,隻求您迴長安時,能允我和寡母同行。”
女人口齒清楚,言簡意賅。
李厥心中暗歎,貞觀十七年,肯定又是自己那個便宜老子的鍋,將作監丞,那也是從四品下的官身了。
“你便迴去照顧你寡母,等我迴程知會你一聲便是。”
他說得很隨意,結果姑娘卻突然跪下了。
“我沒有應付你,迴程定會通知你。”
“小女子可留下伺候貴人,若是貴人嫌我粗鄙,搬搬抬抬、打掃清潔的活我也能幹。”
還是不相信自己,打算留下來親自監督啊。
“行,那你留下吧,對了,你在此地,你阿娘可有人照顧?”
“她身體尚硬朗,可自己起灶。”
李厥看了眼武媚道:“你安排吧,還有抓緊時間上飯,可餓壞我了。”
見武媚將人帶走,他才想起忘了問對方的名字,不過以後想來也沒啥交涉了,不知便不知吧。
到底是受了自己父親的牽連,帶著他們迴長安,再贈送點錢財,便當是給父親贖罪了。
……
清早,馮氏兄弟再度到來,發現李厥居然又在看地圖。
“參見殿下。”
“不必多禮,坐吧。”
兩人方落坐,李厥便問道:“廣州現有多少人口?”
“迴殿下,年初統計約有五十三萬餘人,計九萬一千戶,其中蕃民十一萬左右。”
“可耕種田畝多少?”
“約三十五萬畝。”
整個嶺南多山,但廣州處於三角洲地帶,地勢還算是平坦,耕種麵積低於中原之地,但相較兩湖、蘇浙一帶,還是要多一些。
“按畝產三石算,便能產一百零五萬石糧,人均年耗糧兩石,也就剛剛夠廣州一地的消耗。”
此地可做到一年兩熟,有時候能做到三熟,所以李厥估畝產時,按中原提升了一倍。
人均年耗糧他估得也相對較低,一石一百二十斤,等於說一人年吃糧二百四十斤,這其實保證不了每日兩餐飽飯。
李厥這麽算,還沒包括稅收在內。
馮智戣猶豫了一下還是糾正道:“殿下,嶺增雖多山,但多數平坦之地,土地肥沃且水係交錯,產量相對中原要稍高一些。
嶺南每年,還向中原運糧有近十萬石。”
“哦,這倒是孤班門弄斧了。”
馮智戣連說不敢,對於李厥能清算這些東西,兩人已經蠻吃驚了,這也說明,李厥是真的關心民生大計,這兩日也並非就是閑逛,也不像前兩日說海外那麽的泛泛。
“今日請二位來,是孤這兩日逛了一番廣州城,有了些許的想法。
其一,想來你等亦知,大唐絲綢主產以河北、河南為主,江南和劍南為輔,此四處多是走陸路,出嘉峪關,至安西,或向南或向北,行銷他國。
廣州雖說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實則真正運輸的絲綢並不多,因為不管以上四地哪一地運至廣州都不容易,也就劍南下來還算稍便利。
那麽,廣州為何不發展養蠶、織絲呢?”
兩人對視一眼,還是馮智戣迴複道:“殿下,百姓不願折騰,也折騰不起,閑田或種糧食或種果蔬,眼瞧得見,能裹腹,若想推廣恐阻力甚大。”
“馮卿啊,百姓想著安定沒錯,但不折騰永遠隻得受窮,節衣宿食的過日子,為政一方想要富民,無非兩點,一是合理分配民力,不讓勞力過於空閑,
其二便是多墾富民之道,道路多了,這裏收一點,那裏進一點,百姓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過。”
兩人的麵色很為難,李厥知曉,這個如果強硬的推行,還真的不好辦。
其實大唐初期奉行的便是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折騰民力,與民休養,這也是李二有好幾次要大修宮殿,魏征皆反對的原因。
但李厥自然不會讓百姓白忙活,隻有把他們閑時的勞力利用上,收入多元化,他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前一世的經驗告訴李厥,沒有哪個地方是靠本分種田而徹底富裕起來的,一處都沒有。
“廣州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適宜桑蠶,又有良港百商,銷路不愁,所以孤打算投資興建大型織絲作坊,不知二位以為如何?”
“臣自當鼎力配合。”
李厥搖頭,“桑苗易栽好養,一般當年栽次年便能養蠶,從而產生收益。
孤給你們幾個法子來推廣,其一,獎勵開墾荒田,開墾一畝州府補貼百文,隻要能種桑樹,或在平地,或在深山皆算。
百姓所墾之地,便可使用十年,所收蠶繭,可與孤的作坊簽定協議,保價保收,十年後,若是百姓得利願意留有土地,則可以極低的價格租給百姓接著養蠶。
其二,以馮氏為頭,當馮氏得利後,相信便會有百姓跟隨,此法就是慢了些。”
“你是受人逼迫的?”他眉頭微皺。
“小女子並非受迫,乃是自願的。”姑娘的官話非常的地道。
“你非本地人?當下以何謀生?”
“小女子祖籍雍州(陝西銅川),現在采珠為生。”
李厥了然,估計是林三和今早見他盯著采珠女看,所以才向刺史府透的風,他是好氣又好笑,對方投他所好,這是獻禮,他自不好怪罪,
好氣的是,這幫人把自己當成什麽了,酒色之徒?
當時自己隻是看到這些姑娘,有了一些發展民生的想法。
至於說雍州,倒是離長安不遠,怪不得這姑娘的官話這麽地道,而且,他從這姑娘的身上看到了那種書香之氣,這絕非普通的民家女子。
“你乃雍州人為何流落在此,家中還有何人,為何要你采珠養家?”
“阿耶本是大唐將作監丞,貞觀十七年前太子謀反,阿耶受牽連被發配嶺南,全家跟隨來此。
阿耶身體本就不好,長途跋涉,來這裏第二年便離開了,父親遺願積薪留魂,他想落葉歸根,憐小女子與寡母再無倚靠,若是冒然遠程定不能如願,
有人找著小女子,言此地來一長安貴人暫歇需人伺候,若是願意許以錢財,小女子賣身,所得十貫,可獻於貴人,隻求您迴長安時,能允我和寡母同行。”
女人口齒清楚,言簡意賅。
李厥心中暗歎,貞觀十七年,肯定又是自己那個便宜老子的鍋,將作監丞,那也是從四品下的官身了。
“你便迴去照顧你寡母,等我迴程知會你一聲便是。”
他說得很隨意,結果姑娘卻突然跪下了。
“我沒有應付你,迴程定會通知你。”
“小女子可留下伺候貴人,若是貴人嫌我粗鄙,搬搬抬抬、打掃清潔的活我也能幹。”
還是不相信自己,打算留下來親自監督啊。
“行,那你留下吧,對了,你在此地,你阿娘可有人照顧?”
“她身體尚硬朗,可自己起灶。”
李厥看了眼武媚道:“你安排吧,還有抓緊時間上飯,可餓壞我了。”
見武媚將人帶走,他才想起忘了問對方的名字,不過以後想來也沒啥交涉了,不知便不知吧。
到底是受了自己父親的牽連,帶著他們迴長安,再贈送點錢財,便當是給父親贖罪了。
……
清早,馮氏兄弟再度到來,發現李厥居然又在看地圖。
“參見殿下。”
“不必多禮,坐吧。”
兩人方落坐,李厥便問道:“廣州現有多少人口?”
“迴殿下,年初統計約有五十三萬餘人,計九萬一千戶,其中蕃民十一萬左右。”
“可耕種田畝多少?”
“約三十五萬畝。”
整個嶺南多山,但廣州處於三角洲地帶,地勢還算是平坦,耕種麵積低於中原之地,但相較兩湖、蘇浙一帶,還是要多一些。
“按畝產三石算,便能產一百零五萬石糧,人均年耗糧兩石,也就剛剛夠廣州一地的消耗。”
此地可做到一年兩熟,有時候能做到三熟,所以李厥估畝產時,按中原提升了一倍。
人均年耗糧他估得也相對較低,一石一百二十斤,等於說一人年吃糧二百四十斤,這其實保證不了每日兩餐飽飯。
李厥這麽算,還沒包括稅收在內。
馮智戣猶豫了一下還是糾正道:“殿下,嶺增雖多山,但多數平坦之地,土地肥沃且水係交錯,產量相對中原要稍高一些。
嶺南每年,還向中原運糧有近十萬石。”
“哦,這倒是孤班門弄斧了。”
馮智戣連說不敢,對於李厥能清算這些東西,兩人已經蠻吃驚了,這也說明,李厥是真的關心民生大計,這兩日也並非就是閑逛,也不像前兩日說海外那麽的泛泛。
“今日請二位來,是孤這兩日逛了一番廣州城,有了些許的想法。
其一,想來你等亦知,大唐絲綢主產以河北、河南為主,江南和劍南為輔,此四處多是走陸路,出嘉峪關,至安西,或向南或向北,行銷他國。
廣州雖說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實則真正運輸的絲綢並不多,因為不管以上四地哪一地運至廣州都不容易,也就劍南下來還算稍便利。
那麽,廣州為何不發展養蠶、織絲呢?”
兩人對視一眼,還是馮智戣迴複道:“殿下,百姓不願折騰,也折騰不起,閑田或種糧食或種果蔬,眼瞧得見,能裹腹,若想推廣恐阻力甚大。”
“馮卿啊,百姓想著安定沒錯,但不折騰永遠隻得受窮,節衣宿食的過日子,為政一方想要富民,無非兩點,一是合理分配民力,不讓勞力過於空閑,
其二便是多墾富民之道,道路多了,這裏收一點,那裏進一點,百姓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過。”
兩人的麵色很為難,李厥知曉,這個如果強硬的推行,還真的不好辦。
其實大唐初期奉行的便是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折騰民力,與民休養,這也是李二有好幾次要大修宮殿,魏征皆反對的原因。
但李厥自然不會讓百姓白忙活,隻有把他們閑時的勞力利用上,收入多元化,他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前一世的經驗告訴李厥,沒有哪個地方是靠本分種田而徹底富裕起來的,一處都沒有。
“廣州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適宜桑蠶,又有良港百商,銷路不愁,所以孤打算投資興建大型織絲作坊,不知二位以為如何?”
“臣自當鼎力配合。”
李厥搖頭,“桑苗易栽好養,一般當年栽次年便能養蠶,從而產生收益。
孤給你們幾個法子來推廣,其一,獎勵開墾荒田,開墾一畝州府補貼百文,隻要能種桑樹,或在平地,或在深山皆算。
百姓所墾之地,便可使用十年,所收蠶繭,可與孤的作坊簽定協議,保價保收,十年後,若是百姓得利願意留有土地,則可以極低的價格租給百姓接著養蠶。
其二,以馮氏為頭,當馮氏得利後,相信便會有百姓跟隨,此法就是慢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