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厥讓他將錢盡快花了,李二有些不解。


    “如何花,花在何處?”


    “要不您再建一個行宮吧。”


    李二腳步一頓,扭頭看了一眼李厥,隨即再度邁步道:“若是魏征尚在,就是你現在這一番話,他就會噴你一臉的口涎。”


    李厥哈哈大笑,魏征這個人可能後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現在大多還都是褒揚居多。


    “皇爺爺,自古便有過度消耗民力一說,已故鄭國公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但孫兒要說的是,


    若是皇家建宮殿,不征發民力,不影響春種秋收,還能為百姓添一筆進取,我想鄭國公就算現在知曉,恐也不會反對。”


    “具體說說。”


    “很簡單,便是不再無償征召民力,用工給錢,做得多少工給多少錢。”


    李二想了想點頭道:“這倒是可行,朕的錢也算是間接惠利了百姓。”


    正說著便到了甘露殿,李厥坐下開始批閱今天的奏折,李二迴了後殿更衣。


    待他批到第三冊的時候,李二走了出來。


    “你的關於商戶的建議疏朕看了,商人逐利,如此大開方便之門,將其抬等,你就不怕商戶過多,從事生產的人越來越少?”


    李厥放下奏折,想了想道:


    “從治政者的角度出發,商戶至賤原因有四,一是囤貨居奇,擾亂市場價格,此一條世家所行最多;


    其二,商戶不事生產,若商戶抬等必將導致商戶越來越多,恐生產之人越來越少;


    其三,商戶行走天下,常與流民、強民、盜匪打交道,不利於安定;


    最後則是,缺乏監督機製,朝廷不知曉商戶具體的經營情況,便無從談征稅,所以偷稅漏稅幾乎每戶皆有,


    相反,農戶田地有詳實記錄,稅收便於計算,相較之下,商戶尤為可惡。”


    李二有些愣神,他知曉商賈橫行的壞處,但還真沒像李厥這麽細致的去分析過,


    他相信,就算讓老房和蕭瑀他們來說,頂多會說一句商人逐利、無商不奸或者來一句敗壞風氣之類的。


    “如之奈何?”


    現在李二與重臣已經養成了習慣,隻要是李厥上的奏折,都不會先走中書,而是與兩三位老臣議論,


    就像這次的商賈抬等建議書,李二就先找老房和長孫無忌兩人討論過,因為李厥在奏折中沒有說得太仔細,兩人的態度也很謹慎。


    李厥組織了一下語言,他之前上的關於商賈的奏折並沒有提及這些,剛好這次把該說的都說一下。


    “一是囤貨居奇,其實商業環境越繁榮、越昌盛,囤貨居奇的可能性就會越小,世家想把控起來難度就越高,


    其實您也知曉,現在的商賈無不與仕紳之間有一絲聯係,說是官商勾結並不為過,之所以如此,其中較重要的原由便是商賈地位太低,


    不緊靠這些人,便保不住買賣,若是抬等此例還會有,但肯定會有所減少。


    如此,自由的商賈越來越多,囤貨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暢清走過來,給李厥的杯子裏續滿水,李厥喝了一口接著道:


    “其二,便是不事生產之事,這個會比較麻煩一些,最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提高生產力,提升農具的效率,


    以前需要兩人種的地,現在一人便可完成,對了,孫兒試驗了一種新犁,今年春耕時就能見著,相較原來的犁不僅更快,而且更省力。


    利用節約出來的大量人力和時間,來從事作坊、行商,也讓百姓多一分進項。”


    “其三,商賈之所以與強民、匪徒打交道,乃是被逼,因為不這樣他們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依孫兒看來,可以有序的開辟商道,將現今設置在各地的驛所外包,收取合理的費用,讓商賈歇腳之用,這樣便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其安全。


    當然,各地駐軍也要積極的參與剿匪,發現一個懲處一個,絕不手軟。”


    “最後便是稅收,商道一旦開辟,在商道各城鎮設置稅務點,所有合理納稅的物品憑朝廷開具的票據,才可正常的交易,


    若無票據,則視為走私,抓住一例不僅沒收所有貨物,還要進行處罰,久而久之,行險之人定會越來越少,商稅的占比會越來越高。”


    李二聽得很仔細,等李厥說完之後,他依舊是沉默不語。


    之所以不語,因為他並不是很讚成李厥所說的,雖然按李厥所說實施理想的話,能起到富國的作用,


    但就恐到時遍地商賈,口出必言利。


    李厥自然知曉,李二所思為何,想了想,他還是將自己的終極目標給搬了出來。


    “皇爺爺,您說若是商稅完全可以承載大唐帝國的運作會怎麽樣?”


    李二一愣,隨即浮現笑意,他認為自己孫兒這是異想天空,沒辦法,現在是農耕社會,農稅永遠占著大頭。


    這年頭,因為對商賈的不重視,商稅壓根就是個笑話。


    就算到了北宋時期,商業達到了極速發展的時期,商稅也隻占了全國稅收的一成。


    “孫兒說得是認真的,東宮所有的產業,全部依章納稅,您知道去年一年為長安、萬年兩縣增添了多少稅賦嗎?”


    “多少?”李二問得很隨意。


    “去年一年,東宮的所有作坊,共創造了110萬的營業額,利潤70餘萬,按大唐十三稅一,僅東宮的作坊就為國庫添了15萬貫的賦稅。”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李二聽到這個數據也是猛的一驚。


    “去歲舅公家的產業,也學著孫兒開始納稅,他家納稅是17萬貫,皇爺爺,您想想,全大唐有多少像這樣的作坊,多少這樣的商戶?”


    李二愣了許久,這才不確定的道:“若是全部納稅,商戶的利益變小,會不會阻其發展?”


    “就算再多收一倍的利,也比田地裏的農戶得利更多,況且,一旦他們抬等,剝離仕紳的吸血,那他們會賺得更多。”


    李二聽明白了,收重稅才會降低貧富差距,相應對立的矛盾才會減少。


    “皇爺爺,當商稅成熟,商業得到全麵發展,真正的匯通四海之後,大唐便不需要再征農稅,或者還有錢貼補農戶。


    真正到了農無稅的時候,您想把大唐傳多少代就傳多少代,您想傳承多少年便傳承多少年?”


    李二倒吸一口涼氣,下一刻心中像是被點燃了一團火,孫兒所言過於異想天開,但為了大唐傳承,哪怕有萬一的機會也該去嚐試才對。


    “你且迴東宮,此事朕再想想。”


    李厥知曉,自己畢竟年幼,李二這是打算找幾個心腹好好議議,確定可行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腦洞山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腦洞山峰並收藏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