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還要怎麽證明?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 作者:腦洞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二欲宣布退朝,房玄齡卻出班道:“陛下,三字經自是煌煌巨著,隻是外間人聞,言三字經乃秦王所書,還請陛下旨意澄清。”
李二愣了,這事你老房也清楚啊,朕孫兒獻書時你不也在現場嘛。
“為何要下旨,這本就是朕孫兒所書,隻是以朕之名便於推行。”
房玄齡好像就在等著這一句話,當即再度道:“陛下,秦王是您的孫子,您寵著他是應該的,但秦王才五歲,寫出三字經臣恐天下悠悠之口啊。”
李二瞪大雙眼看向老房,很想問一句對方是不是失憶了,隨即雙眼突然眯了起來,看向李厥,隻見這小家夥先是對他快速笑了笑,然後又連著貶了好幾下眼。
見此,李二也知有隱情,便麵容一板看向老房道:“那三字經便是皇孫所寫,朕乃天下共主,何懼百姓之口?”
“陛下,三字經非憫農詩,皇孫便是生而識字,也太過匪夷所思。天下之人恐難信服。”老房也不懼,依舊硬頂道。
原本攻訐李厥未果的幾人對視一眼,都從各自的眼中看到了欣喜。
看看人家,難怪能成為宰輔,這攻擊的點就是不一樣。
先是設計讓陛下承認三字經乃是李厥所寫,接著便是激得李厥證明三字經是他所寫,怎麽證明?
若不能證明,到時傳到市井、讀書人的耳中,李厥的三字經乃是抄襲,那麽李厥的名聲照樣壞了。
想及此,便有人出班道:“陛下愛孫之情,臣等知曉,但還是請陛下糾正,若如此張冠李戴,讓天下讀書人如何看?”
“陛下,還請收迴成命,還三字經原著之清明。”又有一人出班道。
“臣附議。”
見又有幾人出班,李二有些犯迷糊了,孫兒顯然知曉此事,但為何要讓自己身陷輿論的漩渦之中呢?
他的目光看向李厥,意思是問接下來什麽章程,這戲該如何演。
不等李厥起身,房玄齡又道:“秦王年幼,之前不顯,雖有不鳴則已之說,但三字經乃是實打實的學問,確讓人難以信服。”
李厥感覺時機差不多了,起身看向老房道:“梁公所慮也是正理,我也相信房相今天所言與我清早打了房遺義,還有徹查憫孤一事無關。不知房相認為,如何方能讓百姓相信,讓你等口中的讀書人相信?”
老房好像沒聽到李厥語氣中的譏諷,想了想道:“秦王若真想證明,也頗為簡單,臣早聞秦王出口成章,不若便在這朝堂上留下墨寶如何?”
現場幾個世家子弟皆對視一眼,心中想著還是老房夠狠,直接現場考較啊。。
老房出馬一個頂倆,看來秦王名裂就在今日。
李泰自從上次哭宮之後,這還是第一次上朝,今天主要是來看看朝議的動向,之前對於世家攻訐之事被輕鬆化解,他心中非常不爽,
現在沒想到,居然有意外收獲,老房挺身而出了。
當然也有維護李厥的,唐儉和蕭瑀幾乎同時出班:“房相,如此非是作學問,而是故意為難秦王,吾等雖不才但也讀書幾十年,若想即刻成文也甚難,何況秦王年歲在此。”
長孫無忌沒有開口,他的目光不時在李厥和老房之間遊走,他敏脫的感覺到,這事並非表麵看到的這麽簡單。
其一,今天老房的做派很不老房,其二,老房絕對不會因兩個兒子的事,如此明目張膽的為難秦王,最重要的是,就算老房不支持秦王,
也絕對不會觸陛下的黴頭,在朝堂上公然與世家親近。
李厥拱手向蕭唐兩人致謝,這才提高聲音,清亮的童音了響徹大殿:
“三字經本是我偶得,我本不願署名,皆是因恐有今日之爭,但我皇爺爺清明正直,對孫臣一片愛護。
也罷,前日衛公給我講軍策課,便講到了為將之道,讓我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給他,這兩日太忙一直未落筆,今日便在此處完成功課吧。”
隨即又對龍椅上的李二躬身道:“孫兒放肆了,還請皇爺爺準允,賜孫臣筆墨。”
此言一出,群臣再也沒辦法保持平靜,一部分人還低聲議論起來,朝堂頓時有往菜市場發展的趨勢。
李二麵上有好奇,也有擔心,但還是讓身邊人去準備。
“肅靜。”蕭瑀是尚書右仆射,本就有監管百官之責,見筆墨案幾都準備好,他趕忙出聲提醒,生恐聲音影響到了李厥的思路。
早先,李厥請他做先生的時候他還想著拒絕,但一段時間接觸下來,他的想法也發生了改變。
李厥待人至誠,雖年幼但不軟弱,生富貴卻惜民,不少觀點有獨特的見解且發人深省,相較李泰和李治,還真是最佳的儲君人選。
況且,現是他是李厥的先生,學生表現的好,他這個先生臉上也有光。
隨著他這一聲,現場逐漸安靜下來。
李厥坐在案幾後,整個人如同老僧入定,許久才抬手握筆添墨,開始書寫起來。
台階上的李二實在是忍不住,便起身走了下來,站到了李厥的身後。
蕭瑀和長孫無忌差不多也如此,而且兩人身份在那,便也湊上前站到了李二身後。
李厥寫了兩字,便抬頭對眾人道:“先生所言,為將之道當有膽氣、審時度勢、未慮勝先慮敗,
我這兩日有暇便考慮先生所說,歸納曰: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
眾人都支棱著耳朵聽著,也知曉,這些自然不是文本內容,而是李厥對於要寫的內容引言或者說綱要。
接著,李厥再次動筆,邊寫邊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他寫的是蘇詢的心術,這篇文章是他為數不多,除了詩之外能記住全篇的長篇論文。
這還要多感謝曾經自己的一個客戶,那個客戶自詡文人,非常崇拜三蘇,其中更視蘇詢為自己的偶像,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
他也一樣,是二十七歲才開始創業,取得了成就雲雲。
李厥當時為了投其所好,就花功夫背了三蘇的不少東西,其中就有蘇詢的心術,還有蘇轍的秦論。
這一開頭,便讓不少人倒吸了一口涼氣,語言簡煉,開篇點題,連用兩個劇變來形容為將要心若磐石。
泰山在麵前崩塌也要麵不改色,麋鹿突然從身邊跳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心智如此,才能夠控製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李二愣了,這事你老房也清楚啊,朕孫兒獻書時你不也在現場嘛。
“為何要下旨,這本就是朕孫兒所書,隻是以朕之名便於推行。”
房玄齡好像就在等著這一句話,當即再度道:“陛下,秦王是您的孫子,您寵著他是應該的,但秦王才五歲,寫出三字經臣恐天下悠悠之口啊。”
李二瞪大雙眼看向老房,很想問一句對方是不是失憶了,隨即雙眼突然眯了起來,看向李厥,隻見這小家夥先是對他快速笑了笑,然後又連著貶了好幾下眼。
見此,李二也知有隱情,便麵容一板看向老房道:“那三字經便是皇孫所寫,朕乃天下共主,何懼百姓之口?”
“陛下,三字經非憫農詩,皇孫便是生而識字,也太過匪夷所思。天下之人恐難信服。”老房也不懼,依舊硬頂道。
原本攻訐李厥未果的幾人對視一眼,都從各自的眼中看到了欣喜。
看看人家,難怪能成為宰輔,這攻擊的點就是不一樣。
先是設計讓陛下承認三字經乃是李厥所寫,接著便是激得李厥證明三字經是他所寫,怎麽證明?
若不能證明,到時傳到市井、讀書人的耳中,李厥的三字經乃是抄襲,那麽李厥的名聲照樣壞了。
想及此,便有人出班道:“陛下愛孫之情,臣等知曉,但還是請陛下糾正,若如此張冠李戴,讓天下讀書人如何看?”
“陛下,還請收迴成命,還三字經原著之清明。”又有一人出班道。
“臣附議。”
見又有幾人出班,李二有些犯迷糊了,孫兒顯然知曉此事,但為何要讓自己身陷輿論的漩渦之中呢?
他的目光看向李厥,意思是問接下來什麽章程,這戲該如何演。
不等李厥起身,房玄齡又道:“秦王年幼,之前不顯,雖有不鳴則已之說,但三字經乃是實打實的學問,確讓人難以信服。”
李厥感覺時機差不多了,起身看向老房道:“梁公所慮也是正理,我也相信房相今天所言與我清早打了房遺義,還有徹查憫孤一事無關。不知房相認為,如何方能讓百姓相信,讓你等口中的讀書人相信?”
老房好像沒聽到李厥語氣中的譏諷,想了想道:“秦王若真想證明,也頗為簡單,臣早聞秦王出口成章,不若便在這朝堂上留下墨寶如何?”
現場幾個世家子弟皆對視一眼,心中想著還是老房夠狠,直接現場考較啊。。
老房出馬一個頂倆,看來秦王名裂就在今日。
李泰自從上次哭宮之後,這還是第一次上朝,今天主要是來看看朝議的動向,之前對於世家攻訐之事被輕鬆化解,他心中非常不爽,
現在沒想到,居然有意外收獲,老房挺身而出了。
當然也有維護李厥的,唐儉和蕭瑀幾乎同時出班:“房相,如此非是作學問,而是故意為難秦王,吾等雖不才但也讀書幾十年,若想即刻成文也甚難,何況秦王年歲在此。”
長孫無忌沒有開口,他的目光不時在李厥和老房之間遊走,他敏脫的感覺到,這事並非表麵看到的這麽簡單。
其一,今天老房的做派很不老房,其二,老房絕對不會因兩個兒子的事,如此明目張膽的為難秦王,最重要的是,就算老房不支持秦王,
也絕對不會觸陛下的黴頭,在朝堂上公然與世家親近。
李厥拱手向蕭唐兩人致謝,這才提高聲音,清亮的童音了響徹大殿:
“三字經本是我偶得,我本不願署名,皆是因恐有今日之爭,但我皇爺爺清明正直,對孫臣一片愛護。
也罷,前日衛公給我講軍策課,便講到了為將之道,讓我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給他,這兩日太忙一直未落筆,今日便在此處完成功課吧。”
隨即又對龍椅上的李二躬身道:“孫兒放肆了,還請皇爺爺準允,賜孫臣筆墨。”
此言一出,群臣再也沒辦法保持平靜,一部分人還低聲議論起來,朝堂頓時有往菜市場發展的趨勢。
李二麵上有好奇,也有擔心,但還是讓身邊人去準備。
“肅靜。”蕭瑀是尚書右仆射,本就有監管百官之責,見筆墨案幾都準備好,他趕忙出聲提醒,生恐聲音影響到了李厥的思路。
早先,李厥請他做先生的時候他還想著拒絕,但一段時間接觸下來,他的想法也發生了改變。
李厥待人至誠,雖年幼但不軟弱,生富貴卻惜民,不少觀點有獨特的見解且發人深省,相較李泰和李治,還真是最佳的儲君人選。
況且,現是他是李厥的先生,學生表現的好,他這個先生臉上也有光。
隨著他這一聲,現場逐漸安靜下來。
李厥坐在案幾後,整個人如同老僧入定,許久才抬手握筆添墨,開始書寫起來。
台階上的李二實在是忍不住,便起身走了下來,站到了李厥的身後。
蕭瑀和長孫無忌差不多也如此,而且兩人身份在那,便也湊上前站到了李二身後。
李厥寫了兩字,便抬頭對眾人道:“先生所言,為將之道當有膽氣、審時度勢、未慮勝先慮敗,
我這兩日有暇便考慮先生所說,歸納曰: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
眾人都支棱著耳朵聽著,也知曉,這些自然不是文本內容,而是李厥對於要寫的內容引言或者說綱要。
接著,李厥再次動筆,邊寫邊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他寫的是蘇詢的心術,這篇文章是他為數不多,除了詩之外能記住全篇的長篇論文。
這還要多感謝曾經自己的一個客戶,那個客戶自詡文人,非常崇拜三蘇,其中更視蘇詢為自己的偶像,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
他也一樣,是二十七歲才開始創業,取得了成就雲雲。
李厥當時為了投其所好,就花功夫背了三蘇的不少東西,其中就有蘇詢的心術,還有蘇轍的秦論。
這一開頭,便讓不少人倒吸了一口涼氣,語言簡煉,開篇點題,連用兩個劇變來形容為將要心若磐石。
泰山在麵前崩塌也要麵不改色,麋鹿突然從身邊跳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心智如此,才能夠控製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