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軍在朝歌不遠處安營紮寨,與青州軍成犄角之勢,堵住了於毒的出路。
預料中的大戰並未出現,管亥大軍抵達朝歌之後,便沒了動靜。
小山坡上,文醜帶著數人遠遠的看向管亥的軍營。
“有些不對勁。”
文醜也有同樣的感覺,但說不出怎麽個不對勁法,聞言轉頭道:“韓將軍有何看法?”
韓將軍名為韓猛,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員猛將了,也是這次文醜的副將。
“張燕在黑山經營十數年,根本不怕圍困,反倒是管亥從青州遠征黑山,糧草供應消耗極大,應速戰速決才對,為何他一副不著急的樣子?”
經他這麽一說,文醜也覺得果然如此。
“你說管亥想做什麽?”
“會不會是招降?”
兩人越想越覺得有可能,畢竟張致張燕同出黃巾,在此之前,雙方一直是盟友來著。
“須想個辦法,不能讓他得逞。”
“將軍有何妙計?”
文醜很認真的想了想,然後搖頭道:“算了,以你我的智謀,難破此局,還是派人通知主公,幾位軍師必有妙計。”
消息傳迴鄴城,袁紹也有些頭疼。
明明是一副非要滅了張燕不可,勢不兩立的模樣,眼看兩軍就要交鋒了,卻忽然停了下來,眉來眼去,玩起了曖昧,這算什麽事兒?
田豐這個直腸子,說話一點也不委婉:“我就說張致肯定有陰謀,現在好了,請神容易送神難。”
沮授和許攸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現在說這個還有什麽用?
淳於瓊湊過來道:“要不,把這支隊伍一起吃掉?”
田豐樂了:“淳於將軍好大的胃口。”
淳於瓊也不是傻子,一聽這就不是什麽好話,一拍案幾道:“你什麽意思?”
論智慧,田豐不遜於沮授,但是論為人處世,田豐差不多就是個小孩子水平,很多人不待見他,眼看惹惱了淳於瓊,沮授許攸等也不勸解,在一旁看起了熱鬧。
“什麽意思你聽不明白嗎?淳於將軍也是帶兵打仗之人,就沒看出管亥的軍營對我們防備十足嗎?雖然沒有進城,但是牢牢掌握著西城門,隻要他們感受到一絲威脅,隨時可以殺入城中,請問淳於將軍,對於堅守城池的三萬大軍,你準備如何吃掉?”
淳於瓊在靈帝時代就是西園八校尉之一,也是懂兵之人,知道田豐說的有道理,頓時啞火。
氣氛有些尷尬,幸好這時,手下來報,幽州閻柔遣使來見。
……
幽州,公孫瓚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隻有生活在北方邊境,幽州並州的百姓才會明白胡人的有多殘暴,有多可恨。
這些胡人時不時的會越過邊境,掠奪漢人財富和婦女。
對於生活在這裏,飽受胡人摧殘的漢人百姓,公孫瓚就是大救星,哪怕他敗於袁紹之手,如今沒有了心氣,還是有一批忠心的將領擁戴他,追隨他。
無他,因為公孫瓚打胡人。
有打胡人的,就有聯合胡人的,劉虞就是因此與公孫瓚產生的分歧,以至於兵鋒相對,最後被殺。
劉虞死後,他的舊部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對抗。
閻柔自少在烏丸、鮮卑為俘虜,後來收到兩族胡人的親近信任,鮮卑人幫助閻柔殺害原烏桓校尉刑舉,取而代之。
劉虞舊部推舉他為烏桓司馬,就是因為他的背後站著鮮卑和烏桓。
鮮卑人在檀石槐的領導下,一統草原各部,占領了萬裏之地,成為北疆最大的勢力,甚至在熹平六年打敗了大漢的軍隊,一度占領半個並州。
幸好檀石槐死後,兒子和連即位,這位新任的鮮卑大首領沒有乃父的實力與威望,鮮卑再次分裂。
分裂之後的鮮卑依然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鮮卑新任大首領和連沒有了他爹檀石槐的那種氣魄和能力,但是更懂漢人的政治和手段。
眼看已是秋末,草原上的野草開始漸漸枯萎,天氣轉冷,和連開始動起小心思來。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胡人不知道這句話,卻比任何漢人都明白其中的含義。
近些年氣候反常,冬天特別的寒冷,還經常會爆發白災,牲口大麵積死亡。
相對於鮮卑人的牛羊,顯然漢人的糧食更能應對草原的白災。
那麽在冬天來臨之前,到大漢北地掠奪一圈,有了漢人的糧食,就能在白災的時候多一層保障,少餓死一些人。
大漢北地,並州有呂布,而且呂布聰明的把南匈奴布置在北境,想要掠奪並州,首先要對付南匈奴,然後還要麵對呂布的並州狼騎,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剩下的就是幽州。
幽州比並州更富,幽州有對他們友好的閻柔。
和連派出了使者,前往幽州拜見閻柔,表示鮮卑勇士,願意幫助閻柔對付公孫瓚,同時還拉來了烏桓。
閻柔是烏桓司馬,名義上本就是大漢管理烏桓人的官員,更何況,這些年,烏桓人像韭菜一樣被公孫瓚割了一茬又一茬,聽聞要打公孫瓚,自然很積極。
少年時期被鮮卑俘虜,在鮮卑部落生活多年,閻柔其實一下子就看穿了和連的想法。
心存一絲理智的閻柔,並沒有同意,不過和連的使者也很精明,接著找上了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這些人都是劉虞的舊部。
鮮於輔這些人,想給劉虞報仇都快想魔怔了,見鮮卑和烏桓主動出兵了,根本不考慮別的,一起來勸閻柔。
鮮卑加烏桓,這就能湊起六七萬騎兵,雖然這些人有些水,但畢竟這個數量在這,堆也能堆死不少人。
得罪鮮卑和烏桓,再沒有劉虞舊部的支持,閻柔就什麽都不是了。
眼見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聯合起來了,閻柔也不得不答應下來。
不過閻柔可不像鮮於輔這些人那麽樂觀,公孫瓚在北境胡人眼中如殺神一般,這六七萬胡人真正遇到公孫瓚的手下還不知道會怎樣呢。
一邊答應和連,讓他們集結隊伍,一邊派人前往鄴城,希望袁紹也一起出兵對付公孫瓚。
預料中的大戰並未出現,管亥大軍抵達朝歌之後,便沒了動靜。
小山坡上,文醜帶著數人遠遠的看向管亥的軍營。
“有些不對勁。”
文醜也有同樣的感覺,但說不出怎麽個不對勁法,聞言轉頭道:“韓將軍有何看法?”
韓將軍名為韓猛,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員猛將了,也是這次文醜的副將。
“張燕在黑山經營十數年,根本不怕圍困,反倒是管亥從青州遠征黑山,糧草供應消耗極大,應速戰速決才對,為何他一副不著急的樣子?”
經他這麽一說,文醜也覺得果然如此。
“你說管亥想做什麽?”
“會不會是招降?”
兩人越想越覺得有可能,畢竟張致張燕同出黃巾,在此之前,雙方一直是盟友來著。
“須想個辦法,不能讓他得逞。”
“將軍有何妙計?”
文醜很認真的想了想,然後搖頭道:“算了,以你我的智謀,難破此局,還是派人通知主公,幾位軍師必有妙計。”
消息傳迴鄴城,袁紹也有些頭疼。
明明是一副非要滅了張燕不可,勢不兩立的模樣,眼看兩軍就要交鋒了,卻忽然停了下來,眉來眼去,玩起了曖昧,這算什麽事兒?
田豐這個直腸子,說話一點也不委婉:“我就說張致肯定有陰謀,現在好了,請神容易送神難。”
沮授和許攸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現在說這個還有什麽用?
淳於瓊湊過來道:“要不,把這支隊伍一起吃掉?”
田豐樂了:“淳於將軍好大的胃口。”
淳於瓊也不是傻子,一聽這就不是什麽好話,一拍案幾道:“你什麽意思?”
論智慧,田豐不遜於沮授,但是論為人處世,田豐差不多就是個小孩子水平,很多人不待見他,眼看惹惱了淳於瓊,沮授許攸等也不勸解,在一旁看起了熱鬧。
“什麽意思你聽不明白嗎?淳於將軍也是帶兵打仗之人,就沒看出管亥的軍營對我們防備十足嗎?雖然沒有進城,但是牢牢掌握著西城門,隻要他們感受到一絲威脅,隨時可以殺入城中,請問淳於將軍,對於堅守城池的三萬大軍,你準備如何吃掉?”
淳於瓊在靈帝時代就是西園八校尉之一,也是懂兵之人,知道田豐說的有道理,頓時啞火。
氣氛有些尷尬,幸好這時,手下來報,幽州閻柔遣使來見。
……
幽州,公孫瓚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隻有生活在北方邊境,幽州並州的百姓才會明白胡人的有多殘暴,有多可恨。
這些胡人時不時的會越過邊境,掠奪漢人財富和婦女。
對於生活在這裏,飽受胡人摧殘的漢人百姓,公孫瓚就是大救星,哪怕他敗於袁紹之手,如今沒有了心氣,還是有一批忠心的將領擁戴他,追隨他。
無他,因為公孫瓚打胡人。
有打胡人的,就有聯合胡人的,劉虞就是因此與公孫瓚產生的分歧,以至於兵鋒相對,最後被殺。
劉虞死後,他的舊部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對抗。
閻柔自少在烏丸、鮮卑為俘虜,後來收到兩族胡人的親近信任,鮮卑人幫助閻柔殺害原烏桓校尉刑舉,取而代之。
劉虞舊部推舉他為烏桓司馬,就是因為他的背後站著鮮卑和烏桓。
鮮卑人在檀石槐的領導下,一統草原各部,占領了萬裏之地,成為北疆最大的勢力,甚至在熹平六年打敗了大漢的軍隊,一度占領半個並州。
幸好檀石槐死後,兒子和連即位,這位新任的鮮卑大首領沒有乃父的實力與威望,鮮卑再次分裂。
分裂之後的鮮卑依然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鮮卑新任大首領和連沒有了他爹檀石槐的那種氣魄和能力,但是更懂漢人的政治和手段。
眼看已是秋末,草原上的野草開始漸漸枯萎,天氣轉冷,和連開始動起小心思來。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胡人不知道這句話,卻比任何漢人都明白其中的含義。
近些年氣候反常,冬天特別的寒冷,還經常會爆發白災,牲口大麵積死亡。
相對於鮮卑人的牛羊,顯然漢人的糧食更能應對草原的白災。
那麽在冬天來臨之前,到大漢北地掠奪一圈,有了漢人的糧食,就能在白災的時候多一層保障,少餓死一些人。
大漢北地,並州有呂布,而且呂布聰明的把南匈奴布置在北境,想要掠奪並州,首先要對付南匈奴,然後還要麵對呂布的並州狼騎,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剩下的就是幽州。
幽州比並州更富,幽州有對他們友好的閻柔。
和連派出了使者,前往幽州拜見閻柔,表示鮮卑勇士,願意幫助閻柔對付公孫瓚,同時還拉來了烏桓。
閻柔是烏桓司馬,名義上本就是大漢管理烏桓人的官員,更何況,這些年,烏桓人像韭菜一樣被公孫瓚割了一茬又一茬,聽聞要打公孫瓚,自然很積極。
少年時期被鮮卑俘虜,在鮮卑部落生活多年,閻柔其實一下子就看穿了和連的想法。
心存一絲理智的閻柔,並沒有同意,不過和連的使者也很精明,接著找上了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這些人都是劉虞的舊部。
鮮於輔這些人,想給劉虞報仇都快想魔怔了,見鮮卑和烏桓主動出兵了,根本不考慮別的,一起來勸閻柔。
鮮卑加烏桓,這就能湊起六七萬騎兵,雖然這些人有些水,但畢竟這個數量在這,堆也能堆死不少人。
得罪鮮卑和烏桓,再沒有劉虞舊部的支持,閻柔就什麽都不是了。
眼見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聯合起來了,閻柔也不得不答應下來。
不過閻柔可不像鮮於輔這些人那麽樂觀,公孫瓚在北境胡人眼中如殺神一般,這六七萬胡人真正遇到公孫瓚的手下還不知道會怎樣呢。
一邊答應和連,讓他們集結隊伍,一邊派人前往鄴城,希望袁紹也一起出兵對付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