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中軍大帳。
袁紹看向前來的程昱道:“孟德在徐州可還順利?”
“進展順利,吾主一戰拿下彭城,張致小兒落荒而逃,如今逃到了下邳,青州之兵被吾主調動,開始大舉南下,昱此來正是邀袁公趁張致兵力空虛,攻打青州。”
袁紹有些意動,但還是說道:“然則劉備又當如何處置?”
程昱搖頭道:“袁公何必盯著一個小小的渤海郡,送與劉備有何妨?拿下青州,再大的損失也可彌補,而且,吾主已有定計對付劉備。”
“哦?孟德有何妙計?”
“張致小兒名為大漢之臣,實則多有忤逆之舉,當天下諸侯共討之。”
田豐沮授都是聰明人,聞言動容,一起鼓掌道:“妙計。”
袁紹沒有反應過來:“妙在何處?”
田豐連忙解釋道:“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乃是漢室宗親,如果朝廷下旨,令其征討青州,他必然應允。”
董卓雖然被誅,小皇帝依然不過是個傀儡,朝廷是世家的朝廷,張致在青州搞的均田令、重商、廣建學堂等等舉動,被世家所不喜,隻不過那些朝堂眾臣麵對手握重兵的張致也是無可奈何。
現在曹操這把刀主動把刀柄送到朝中大臣的手中,他們沒有不接的道理。
袁紹聞言,撫掌大笑道:“原來如此,果然是妙計。”
當即,停止對劉備的攻擊,靜待朝廷的態度。
果然,沒幾天,曹操手下謀士荀攸就帶來了天子旨意。
這個諸侯亂戰的時代,討伐根本就不需要理由,更何況張致的出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荀攸來到南皮,帶來了聖旨,天子諭令:令劉備率軍隨袁紹一起出兵征討張致。
劉備這個渤海太守,名義上還就是袁紹這個冀州牧的手下。
聖旨沒有給呂布、袁術等人,朝廷中那些人也都明白,而今朝廷勢微,各路諸侯根本沒幾個人會真正的聽從聖旨的調遣,圖惹笑話,不如不給。
偏偏劉備是那個會奉旨的人之一。
聽天子使宣讀完聖旨,劉備整個人都傻了,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麽辦,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張致,如果奉旨征討,那也太忘恩負義了,抗旨?這事兒劉備也做不出來。
連忙聚集剛剛成形的手下文武,商討對策。
關羽看著手上張致送給他的紙質版春秋歎道:“春秋無義戰。”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義。春秋無義戰是因為春秋時的戰爭都是諸侯之間互相征討,都沒有征得天子的同意。
而今,卻是天子下令讓劉備出征,很顯然,關羽的意見應旨出征,關羽關雲長,忠義無雙,豈是一本春秋能夠收買的。
張飛無所謂道:“俺都聽大哥的。”
劉備轉頭看向另外一邊三個文臣,按說這種事情,應該是文臣商討決策,但是關張二人的身份太特殊了,孫乾國淵二人更是新來的,所以讓關張二人先說。
簡雍歎了口氣道:“我去過很多地方,隻有臨淄的普百姓,臉上掛滿了笑容,洛陽也無法與之相比,張致得民心啊。”
張飛想到上次去臨淄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青州百姓的精氣神,果然與別的地方不同,但還是無所謂道:“不就是均田嗎?咱們在渤海不也照做了嗎?”
孫乾笑道:“張將軍可知朝廷為何要征討張致。”
“因為……”
張飛並不傻,反而聰明的很,而且他自己就是豪強出身,很清楚是為了什麽。
以公的角度,均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大好事,但是以私的角度,家族中花了幾十甚至幾百年聚集的土地,被拿出去分給窮人,所有人都接受不了。
“可,那聖旨怎麽辦?”
國淵道:“不過是袁紹曹操二人的計謀罷了,太守完全可以不予理會。”
關羽瞪大眼睛道:“此乃聖旨,怎可輕慢?”
孫乾見狀連忙衝國淵擺了擺手,示意他千萬別惹怒了這位關二爺,而後看向關羽張飛道:“兩位將軍可有信心敵過青州軍隊?”
見兩人沉默不語,又問道:“如果我等奉旨討伐張致,袁紹來攻南皮,又當如何?”
這下劉備更是變了臉色,好不容易有的地盤啊。
關羽再次瞪著大眼道:“孫先生之意也是要抗旨?”
孫乾搖頭道:“畢竟是聖旨,但出征需集結軍隊,準備糧草等等,總要準備些時日。”
劉備頓明其意,大喜道:“先生所言是也。”
先拖著,看看形勢再說,如果袁曹聯軍能打敗張致,那就奉旨討賊,如果這兩人輸了,那就是先見之明。
先安撫了關羽,然後設宴款待天子使,表示自己肯定會奉旨出兵,不過手上都是新兵,兵馬未熟,還需稍加訓練些時日。
天子使臣自然知道他什麽意思,不過看在劉備又塞女人又塞錢的份上,也不與他計較。
袁紹知道劉備的態度後,果斷帶兵離開南皮,轉頭南下,駐紮在清河的韓猛也領兵東向,一起兵臨平原。
華雄手下郡兵雖然隻有三千,但平原作為青州重鎮,有重兵把守,守在這裏的正是典韋。
袁紹到達之後,沒有著急攻打,先派人聯係城中的劉家。
平原本是平原國,張致占領後趕走了平原王,改為平原郡。平原王雖然跑了,但是劉家在這裏生根發芽許多年,留下了不少的勢力。
青州沒有太大的世家望族,但小的士族豪強也不少,這些人有的,如孫乾的孫家,雖然不喜歡張致的這一套,但也捏著鼻子認了;有的跑了;有的則留下來等待機會,準備給張致反戈一擊。
平原劉家,就是其中之一。
張致大婚之時,故意把守將都調迴臨淄,給他們可乘之機,劉家就曾經結連袁紹,準備裏應外合,奪取平原和高唐。
本來一切都準備好了,結果公孫瓚難入冀州,打破了他們的計劃。
現在袁紹再次卷土重來,少不得要聯係劉家,重啟之前的計劃。
袁紹看向前來的程昱道:“孟德在徐州可還順利?”
“進展順利,吾主一戰拿下彭城,張致小兒落荒而逃,如今逃到了下邳,青州之兵被吾主調動,開始大舉南下,昱此來正是邀袁公趁張致兵力空虛,攻打青州。”
袁紹有些意動,但還是說道:“然則劉備又當如何處置?”
程昱搖頭道:“袁公何必盯著一個小小的渤海郡,送與劉備有何妨?拿下青州,再大的損失也可彌補,而且,吾主已有定計對付劉備。”
“哦?孟德有何妙計?”
“張致小兒名為大漢之臣,實則多有忤逆之舉,當天下諸侯共討之。”
田豐沮授都是聰明人,聞言動容,一起鼓掌道:“妙計。”
袁紹沒有反應過來:“妙在何處?”
田豐連忙解釋道:“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乃是漢室宗親,如果朝廷下旨,令其征討青州,他必然應允。”
董卓雖然被誅,小皇帝依然不過是個傀儡,朝廷是世家的朝廷,張致在青州搞的均田令、重商、廣建學堂等等舉動,被世家所不喜,隻不過那些朝堂眾臣麵對手握重兵的張致也是無可奈何。
現在曹操這把刀主動把刀柄送到朝中大臣的手中,他們沒有不接的道理。
袁紹聞言,撫掌大笑道:“原來如此,果然是妙計。”
當即,停止對劉備的攻擊,靜待朝廷的態度。
果然,沒幾天,曹操手下謀士荀攸就帶來了天子旨意。
這個諸侯亂戰的時代,討伐根本就不需要理由,更何況張致的出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荀攸來到南皮,帶來了聖旨,天子諭令:令劉備率軍隨袁紹一起出兵征討張致。
劉備這個渤海太守,名義上還就是袁紹這個冀州牧的手下。
聖旨沒有給呂布、袁術等人,朝廷中那些人也都明白,而今朝廷勢微,各路諸侯根本沒幾個人會真正的聽從聖旨的調遣,圖惹笑話,不如不給。
偏偏劉備是那個會奉旨的人之一。
聽天子使宣讀完聖旨,劉備整個人都傻了,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麽辦,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張致,如果奉旨征討,那也太忘恩負義了,抗旨?這事兒劉備也做不出來。
連忙聚集剛剛成形的手下文武,商討對策。
關羽看著手上張致送給他的紙質版春秋歎道:“春秋無義戰。”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義。春秋無義戰是因為春秋時的戰爭都是諸侯之間互相征討,都沒有征得天子的同意。
而今,卻是天子下令讓劉備出征,很顯然,關羽的意見應旨出征,關羽關雲長,忠義無雙,豈是一本春秋能夠收買的。
張飛無所謂道:“俺都聽大哥的。”
劉備轉頭看向另外一邊三個文臣,按說這種事情,應該是文臣商討決策,但是關張二人的身份太特殊了,孫乾國淵二人更是新來的,所以讓關張二人先說。
簡雍歎了口氣道:“我去過很多地方,隻有臨淄的普百姓,臉上掛滿了笑容,洛陽也無法與之相比,張致得民心啊。”
張飛想到上次去臨淄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青州百姓的精氣神,果然與別的地方不同,但還是無所謂道:“不就是均田嗎?咱們在渤海不也照做了嗎?”
孫乾笑道:“張將軍可知朝廷為何要征討張致。”
“因為……”
張飛並不傻,反而聰明的很,而且他自己就是豪強出身,很清楚是為了什麽。
以公的角度,均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大好事,但是以私的角度,家族中花了幾十甚至幾百年聚集的土地,被拿出去分給窮人,所有人都接受不了。
“可,那聖旨怎麽辦?”
國淵道:“不過是袁紹曹操二人的計謀罷了,太守完全可以不予理會。”
關羽瞪大眼睛道:“此乃聖旨,怎可輕慢?”
孫乾見狀連忙衝國淵擺了擺手,示意他千萬別惹怒了這位關二爺,而後看向關羽張飛道:“兩位將軍可有信心敵過青州軍隊?”
見兩人沉默不語,又問道:“如果我等奉旨討伐張致,袁紹來攻南皮,又當如何?”
這下劉備更是變了臉色,好不容易有的地盤啊。
關羽再次瞪著大眼道:“孫先生之意也是要抗旨?”
孫乾搖頭道:“畢竟是聖旨,但出征需集結軍隊,準備糧草等等,總要準備些時日。”
劉備頓明其意,大喜道:“先生所言是也。”
先拖著,看看形勢再說,如果袁曹聯軍能打敗張致,那就奉旨討賊,如果這兩人輸了,那就是先見之明。
先安撫了關羽,然後設宴款待天子使,表示自己肯定會奉旨出兵,不過手上都是新兵,兵馬未熟,還需稍加訓練些時日。
天子使臣自然知道他什麽意思,不過看在劉備又塞女人又塞錢的份上,也不與他計較。
袁紹知道劉備的態度後,果斷帶兵離開南皮,轉頭南下,駐紮在清河的韓猛也領兵東向,一起兵臨平原。
華雄手下郡兵雖然隻有三千,但平原作為青州重鎮,有重兵把守,守在這裏的正是典韋。
袁紹到達之後,沒有著急攻打,先派人聯係城中的劉家。
平原本是平原國,張致占領後趕走了平原王,改為平原郡。平原王雖然跑了,但是劉家在這裏生根發芽許多年,留下了不少的勢力。
青州沒有太大的世家望族,但小的士族豪強也不少,這些人有的,如孫乾的孫家,雖然不喜歡張致的這一套,但也捏著鼻子認了;有的跑了;有的則留下來等待機會,準備給張致反戈一擊。
平原劉家,就是其中之一。
張致大婚之時,故意把守將都調迴臨淄,給他們可乘之機,劉家就曾經結連袁紹,準備裏應外合,奪取平原和高唐。
本來一切都準備好了,結果公孫瓚難入冀州,打破了他們的計劃。
現在袁紹再次卷土重來,少不得要聯係劉家,重啟之前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