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主的名聲可不好聽。
尤其是張飛一句三姓家奴深深的刺痛了呂布,最無奈的是,這不是汙蔑。
三姓家奴成了呂布心頭的一片陰霾。
背主求榮,呂布卻並未得到董卓的認可和重視,如家奴一般,動輒打罵,所以王允才會想出連環計來離間他和董卓的關係。
也因此張致一封書信,就能將其說反,來到並州,北擊匈奴,讓他重新得到了並州人民的擁護,重新拾起了往日的驕傲和自豪。
說起來,張致對呂布的幫助還是挺大的,為了拉近雙方的關係,呂布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呂雯也就是呂玲綺送往青州,稷下學宮。
呂布就這麽一個女兒,從小寵溺,結果就長歪了,沒有一點女孩子的溫婉,整天舞刀弄槍。
送到稷下學宮,也是希望呂玲綺能夠真的在那學點東西,畢竟連蔡邕的女兒蔡文姬都在那裏。
蔡文姬是蔡邕因對張致心中有愧,主動送過來的,現在她記下來的藏書都已經整理成冊了,但張致並未放她迴長安。
曆史上的蔡文姬雖然文氣頗高,但命運也頗多淒慘,這次因張致的出現,改變了一些曆史,董卓沒有被殺,作為董卓幕僚的蔡邕自然也不用死了。
但長安並非善地,一個王允倒下去,千千萬萬的王允站起來。
董卓手下全是兵痞,隻有李儒一個文士和他同心,朝堂之上,還是不得不用世家之人。
這些人手上沒兵,兩膀無力,沉迷於酒色的董卓也能一個打十個,但是他們一個個都是玩弄政治手段的好手,拉攏呂布不過是他們眾多手段中的一個罷了。
說不定哪天董卓就真被他們陰死了。
張致把蔡文姬強留在了稷下學宮,成為學宮祭酒。
稷下學宮並沒有如張致所想的那樣百家爭鳴,諸子百家被儒家打擊了這麽久,想要出頭很難了。
知識掌握在世家手上,有名氣的都是世家,他們是不會來稷下學宮,更不會承認張致這個所謂的稷下學宮的。
名氣上的輝煌雖然沒有實現,但實際應用,其實還是取得了非常棒的效果。
醫家的華佗自不必說,醫家在這個時代其實是賤業的,像張角兄弟這些出身底層的人,行醫才是正常的。
像張仲景、華佗這種出身士族,尤其是張仲景都做到了一郡太守,還堅持研究醫學之人,可以稱之為偉大。
華佗在接受了張致的一些理念之後,經過不斷的實踐摸索,醫術尤其是治療外傷的水平,提升不少,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批的徒子徒孫,這些人被張致安排進軍中。
有了他們,戰場上那些負傷的能大大提高活下來的概率,能在戰場上負傷活下來的老兵,可比沒見過血的新兵強多了。
還有幾名佼佼者,被張致派到了荊州,拜訪張仲景。
張仲景絕對是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
人們隻在意三國時期諸侯爭霸,文臣武將,殊不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影響後世近兩千年。
即使是二十一世紀,很多藥廠還在從這部巨著中吸取養分,研製新藥。
張仲景不會來臨淄,那就派人去見他。
去見張仲景的是馬原和華佗一起教出來的最優秀的醫者,與張仲景交流醫學,並提出幫助他出書。
《傷寒雜病論》一部巨著,這個時候張仲景肯定已經在開始構思,甚至已經開始動筆了。
除了醫家,農家的貢獻也非常大。
農家的領軍人物許戍原本出身黃巾力士,被張致秘密培養,謊稱是農家許行之後,連許戍這個名字都是假的。
諸子百家其核心的學術思想張致是不懂的,不過畢竟學過生物,知道一些比如雜交育種、合理密植、氮磷鉀肥之類的。
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許戍才終於把張致的這些理論落到實處,要是一般人早就放棄了。
偏偏張致是聖師,許戍是黃巾力士,對張致有種堅定的信仰,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還真的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張致任命許戍為典農校尉,統管青州的糧食生產,在他手上,青州的糧食產量,平均增產一成有餘。
更被張致收為親傳弟子。
張角大賢良師的稱號不是白來的,他確實教授出了不少人,同理,張致被尊稱為聖師,也是因為他傳播的知識繁雜,無數人因此獲益。
不過能被張致認可,收為親傳弟子的可不多,加上許戍隻有五個。
許戍的功勞配得上這份殊榮,對於一家一縣,增產一成不算多,但是整個青州增產一成,那數量就非常可觀了。
有了餘糧,可以有更多的人從土地脫離出來,建城、挖溝、興修水利,發展手工業。
青州的城建在張致眼中實在是太差了,哪怕是千年古城的臨淄,也不滿意。
不過建城是大工程,天下未定之前,張致不會輕易動工,隻是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衛生管理和基礎建設。
另外就是修建學堂,張致無法保證普及教育,但起碼保證願意學習的,有機會學習。
量變引起質變,青州數百萬人口,孩童得有幾十萬。
如果不是張致改變曆史,青州焦和、孔融之流,隻擅清談,不擅治理,這些人即使不會被餓死,也一輩子束縛與土地。
鄉學給了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當然絕大多數人的命運還是迴到原來的軌跡,學了字,也還是要迴去種地,但總會有那麽幾個人會脫穎而出。
張致大力發展教育,要的就是這寥寥數人,很殘忍,也很現實,寥寥數人可能就會改變曆史的走向。
和許戍一樣,張致曾經從黃巾力士中挑選一人,想要培養成小說家,不過沒啥大成就,反倒是馬原的弟子顧言很感興趣,與張致一拍即合。
在張致和顧言的推動下,小說家分為兩活:說書人、講經士。
青州乃至周邊的酒館食肆,甚至街頭巷尾多出了一個全新的職業:說書人。
傳道的講經士們,一改以前古板的傳經方式,換成小說故事的形式,更受歡迎。
尤其是張飛一句三姓家奴深深的刺痛了呂布,最無奈的是,這不是汙蔑。
三姓家奴成了呂布心頭的一片陰霾。
背主求榮,呂布卻並未得到董卓的認可和重視,如家奴一般,動輒打罵,所以王允才會想出連環計來離間他和董卓的關係。
也因此張致一封書信,就能將其說反,來到並州,北擊匈奴,讓他重新得到了並州人民的擁護,重新拾起了往日的驕傲和自豪。
說起來,張致對呂布的幫助還是挺大的,為了拉近雙方的關係,呂布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呂雯也就是呂玲綺送往青州,稷下學宮。
呂布就這麽一個女兒,從小寵溺,結果就長歪了,沒有一點女孩子的溫婉,整天舞刀弄槍。
送到稷下學宮,也是希望呂玲綺能夠真的在那學點東西,畢竟連蔡邕的女兒蔡文姬都在那裏。
蔡文姬是蔡邕因對張致心中有愧,主動送過來的,現在她記下來的藏書都已經整理成冊了,但張致並未放她迴長安。
曆史上的蔡文姬雖然文氣頗高,但命運也頗多淒慘,這次因張致的出現,改變了一些曆史,董卓沒有被殺,作為董卓幕僚的蔡邕自然也不用死了。
但長安並非善地,一個王允倒下去,千千萬萬的王允站起來。
董卓手下全是兵痞,隻有李儒一個文士和他同心,朝堂之上,還是不得不用世家之人。
這些人手上沒兵,兩膀無力,沉迷於酒色的董卓也能一個打十個,但是他們一個個都是玩弄政治手段的好手,拉攏呂布不過是他們眾多手段中的一個罷了。
說不定哪天董卓就真被他們陰死了。
張致把蔡文姬強留在了稷下學宮,成為學宮祭酒。
稷下學宮並沒有如張致所想的那樣百家爭鳴,諸子百家被儒家打擊了這麽久,想要出頭很難了。
知識掌握在世家手上,有名氣的都是世家,他們是不會來稷下學宮,更不會承認張致這個所謂的稷下學宮的。
名氣上的輝煌雖然沒有實現,但實際應用,其實還是取得了非常棒的效果。
醫家的華佗自不必說,醫家在這個時代其實是賤業的,像張角兄弟這些出身底層的人,行醫才是正常的。
像張仲景、華佗這種出身士族,尤其是張仲景都做到了一郡太守,還堅持研究醫學之人,可以稱之為偉大。
華佗在接受了張致的一些理念之後,經過不斷的實踐摸索,醫術尤其是治療外傷的水平,提升不少,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批的徒子徒孫,這些人被張致安排進軍中。
有了他們,戰場上那些負傷的能大大提高活下來的概率,能在戰場上負傷活下來的老兵,可比沒見過血的新兵強多了。
還有幾名佼佼者,被張致派到了荊州,拜訪張仲景。
張仲景絕對是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
人們隻在意三國時期諸侯爭霸,文臣武將,殊不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影響後世近兩千年。
即使是二十一世紀,很多藥廠還在從這部巨著中吸取養分,研製新藥。
張仲景不會來臨淄,那就派人去見他。
去見張仲景的是馬原和華佗一起教出來的最優秀的醫者,與張仲景交流醫學,並提出幫助他出書。
《傷寒雜病論》一部巨著,這個時候張仲景肯定已經在開始構思,甚至已經開始動筆了。
除了醫家,農家的貢獻也非常大。
農家的領軍人物許戍原本出身黃巾力士,被張致秘密培養,謊稱是農家許行之後,連許戍這個名字都是假的。
諸子百家其核心的學術思想張致是不懂的,不過畢竟學過生物,知道一些比如雜交育種、合理密植、氮磷鉀肥之類的。
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許戍才終於把張致的這些理論落到實處,要是一般人早就放棄了。
偏偏張致是聖師,許戍是黃巾力士,對張致有種堅定的信仰,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還真的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張致任命許戍為典農校尉,統管青州的糧食生產,在他手上,青州的糧食產量,平均增產一成有餘。
更被張致收為親傳弟子。
張角大賢良師的稱號不是白來的,他確實教授出了不少人,同理,張致被尊稱為聖師,也是因為他傳播的知識繁雜,無數人因此獲益。
不過能被張致認可,收為親傳弟子的可不多,加上許戍隻有五個。
許戍的功勞配得上這份殊榮,對於一家一縣,增產一成不算多,但是整個青州增產一成,那數量就非常可觀了。
有了餘糧,可以有更多的人從土地脫離出來,建城、挖溝、興修水利,發展手工業。
青州的城建在張致眼中實在是太差了,哪怕是千年古城的臨淄,也不滿意。
不過建城是大工程,天下未定之前,張致不會輕易動工,隻是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衛生管理和基礎建設。
另外就是修建學堂,張致無法保證普及教育,但起碼保證願意學習的,有機會學習。
量變引起質變,青州數百萬人口,孩童得有幾十萬。
如果不是張致改變曆史,青州焦和、孔融之流,隻擅清談,不擅治理,這些人即使不會被餓死,也一輩子束縛與土地。
鄉學給了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當然絕大多數人的命運還是迴到原來的軌跡,學了字,也還是要迴去種地,但總會有那麽幾個人會脫穎而出。
張致大力發展教育,要的就是這寥寥數人,很殘忍,也很現實,寥寥數人可能就會改變曆史的走向。
和許戍一樣,張致曾經從黃巾力士中挑選一人,想要培養成小說家,不過沒啥大成就,反倒是馬原的弟子顧言很感興趣,與張致一拍即合。
在張致和顧言的推動下,小說家分為兩活:說書人、講經士。
青州乃至周邊的酒館食肆,甚至街頭巷尾多出了一個全新的職業:說書人。
傳道的講經士們,一改以前古板的傳經方式,換成小說故事的形式,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