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大臣出招了,再次想要說動呂布對付董卓,張致覺得有必要告知董卓一下。
不論如何,董卓都是他的盟友。
恐怕連董卓都弄不明白,張致為什麽會幫他。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時世家根深蒂固,大漢餘威猶在,想要推翻哪有那麽容易?
張致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才一步步的從泰山起家,一點點的蠶食,就是因為怕一不小心翻了盤。
世家的力量太強大了,不止在於他們壟斷著朝堂、經濟、文化、輿論,最重要的是,他們製定遊戲規則。
所有人都得在他們的規則裏玩,包括皇帝。
大漢隻有兩個人不遵守他們的規則,就是董卓和張致。
張致均田不說,更是宣揚太平經,雖然很多觀點和儒家相似,但也有很多背道而馳。
天下討董,袁紹為盟主,袁術為主力,他們的叔叔袁隗還安安穩穩的在董卓旁邊做著太傅。
這是他們的規則,禍不及家人,董卓卻直接殺了袁隗全家。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董卓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已經破壞規則,成了世家公敵。
甚至董卓手下首席謀士李儒也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他們意識到了,但是更加明白世家和規則的強大。
於是董卓在李儒的勸說下,結交名士,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就成了最被董卓信任的人,還任命了一大批名士。
這些人根本不吃這一套,那些被他任命的太守刺史,成了討董聯盟的主力。
可惜董卓首席謀士李儒對張致有戒心,沒法開誠布公的談一談。
不管怎樣,董卓還是要救一救,隻要他手握小皇帝,把持朝政,他就是天下最大的國賊,吸引著全天下的火力。
讓張收手下的暗衛給李儒送一封信,稍微提示一番,相信以李儒的智慧,能明白怎麽做。
賈詡一如既往的低調,董卓的首席謀士依然是李儒。
這也是賈詡的聰明之處,一旦董卓失勢,李儒必死無葬身之地。
李儒也明白這一點,但是他親手毒死了少帝劉辯,根本沒有迴頭路了。
……
臨淄,前往遼東的於奢迴來了。
帶迴來大批的人參鹿茸,以及遼東特產,還有公孫度的使者。
使者不是來談交易的,能讓於奢活著迴來就證明公孫度對交易是感興趣,使者是來說媒的。
公孫度有個女兒名為公孫嫣,芳齡二八,早已到了嫁人的年紀。
公孫度要把她嫁給張致。
對於張致的身份,公孫度倒是不在乎,大漢現在根本沒有約束力了,更何況公孫度自己也是個草頭王。
這使者顯然來之前對青州做足了功課,對張致比較了解,先是派人去泰山通知了馬原。
本已退居幕後的馬原一得到消息,又顛顛的跑臨淄來了,他可是張致唯一的長輩了。
二十出頭的張致在這個年代已經算是大齡剩男了,老馬早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隻是沒有合適的。
妾倒無所謂,但娶妻總得門當戶對吧,和張致門當戶對的,都是世家大族,人家也不可能把女兒嫁給張致。
公孫度一方諸侯,配得上張致的身份,更何況人家主動提出來。
老馬比自家兒子馬夔結婚時都開心。
另一個開心的是張致妹妹張寧,作為張家僅剩的男丁,張寧自然是希望哥哥趕快結婚,為張家開枝散葉。
張寧曾經一度盯上了蔡文姬,不過蔡文姬嫁給衛仲道沒多久,老公就死了,於是蔡文姬也背上了個克夫的名頭,讓張寧有些猶豫。
畢竟張致這身份看似風光無限,但也確實危險重重,真要被克了,那可不好。
馬原和張寧一起出現在張致麵前,看那架勢,不答應都不行。
張致有些好笑,對這種政治婚姻,他根本不排斥,後世那種自由戀愛又如何?還不是很多都過不下去了。
這個時代有錢有地位,根本不缺女人,有侍妾,有歌妓,還有青樓。
至於這位公孫嫣是美是醜,是妒是賢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公孫度的女兒就夠了。
喜歡就耳鬢廝磨,不喜歡就舉案齊眉,反正都沒毛病。
結婚其實是結盟。
公孫度攻高句麗,破烏丸,在遼東建立起了不小的勢力。
婚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張致讓於奢送去了無數錦繡、金珠以及書千冊。
這可不是書簡,是紙張印刷的書籍,千冊書中的知識比鄭玄從洛陽運來的三百車藏書內容都豐富。
公孫度也很殘暴,但不像董卓呂布這些純粹的武夫,在遼東招賢納士,對文人名士還是相當敬重的,他比董卓更明白這千冊書的價值。
敲定婚事之後,張致開始和華佗、馬原研究起人參和鹿茸來。
人參自不必說,醫者早就發現了它的醫用價值,先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鹿茸就不太好辦了,最大的問題是,怎麽給黃忠?
男人不能說不行,黃忠這難言之隱,張致也不過是猜測的,他自己不承認,非要給他用也不合適。
馬原明白張致的擔憂之後,哈哈大笑道:“這還不簡單?這次出兵黃忠和典韋都立下功勞,還沒賞賜什麽,就把這個賞給二人唄,真要有用,黃忠自然會來討。”
其他人或者憑資曆,或者是功勞一步步往上爬,黃忠卻是一來,張致就讓他獨領一軍,爬的有些高,所以即使立下功勞,也不好再往上升了。
有功不賞也是大忌,馬原這點子不錯,物質獎勵是不錯的辦法。
鹿茸這東西,大家都不認識,也不知道它有什麽作用,就說這東西的價值稍微誇大一些,賞給黃忠。
要是真起了作用,讓黃忠有個一兒半女的,估計他就真能為青州效死。
當然,這次典韋一連拿下兩個王國,還斬殺了劉岱,功勞比黃忠還大,少不了也要獎賞一番。
就怕他那個頭,再加上鹿茸,擔心嫂夫人吃不消啊,算了,再賞他幾個侍女吧。
當黃忠找上張致,再次討要鹿茸的時候,張致就知道,這事兒妥了。
不論如何,董卓都是他的盟友。
恐怕連董卓都弄不明白,張致為什麽會幫他。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時世家根深蒂固,大漢餘威猶在,想要推翻哪有那麽容易?
張致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才一步步的從泰山起家,一點點的蠶食,就是因為怕一不小心翻了盤。
世家的力量太強大了,不止在於他們壟斷著朝堂、經濟、文化、輿論,最重要的是,他們製定遊戲規則。
所有人都得在他們的規則裏玩,包括皇帝。
大漢隻有兩個人不遵守他們的規則,就是董卓和張致。
張致均田不說,更是宣揚太平經,雖然很多觀點和儒家相似,但也有很多背道而馳。
天下討董,袁紹為盟主,袁術為主力,他們的叔叔袁隗還安安穩穩的在董卓旁邊做著太傅。
這是他們的規則,禍不及家人,董卓卻直接殺了袁隗全家。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董卓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已經破壞規則,成了世家公敵。
甚至董卓手下首席謀士李儒也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他們意識到了,但是更加明白世家和規則的強大。
於是董卓在李儒的勸說下,結交名士,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就成了最被董卓信任的人,還任命了一大批名士。
這些人根本不吃這一套,那些被他任命的太守刺史,成了討董聯盟的主力。
可惜董卓首席謀士李儒對張致有戒心,沒法開誠布公的談一談。
不管怎樣,董卓還是要救一救,隻要他手握小皇帝,把持朝政,他就是天下最大的國賊,吸引著全天下的火力。
讓張收手下的暗衛給李儒送一封信,稍微提示一番,相信以李儒的智慧,能明白怎麽做。
賈詡一如既往的低調,董卓的首席謀士依然是李儒。
這也是賈詡的聰明之處,一旦董卓失勢,李儒必死無葬身之地。
李儒也明白這一點,但是他親手毒死了少帝劉辯,根本沒有迴頭路了。
……
臨淄,前往遼東的於奢迴來了。
帶迴來大批的人參鹿茸,以及遼東特產,還有公孫度的使者。
使者不是來談交易的,能讓於奢活著迴來就證明公孫度對交易是感興趣,使者是來說媒的。
公孫度有個女兒名為公孫嫣,芳齡二八,早已到了嫁人的年紀。
公孫度要把她嫁給張致。
對於張致的身份,公孫度倒是不在乎,大漢現在根本沒有約束力了,更何況公孫度自己也是個草頭王。
這使者顯然來之前對青州做足了功課,對張致比較了解,先是派人去泰山通知了馬原。
本已退居幕後的馬原一得到消息,又顛顛的跑臨淄來了,他可是張致唯一的長輩了。
二十出頭的張致在這個年代已經算是大齡剩男了,老馬早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隻是沒有合適的。
妾倒無所謂,但娶妻總得門當戶對吧,和張致門當戶對的,都是世家大族,人家也不可能把女兒嫁給張致。
公孫度一方諸侯,配得上張致的身份,更何況人家主動提出來。
老馬比自家兒子馬夔結婚時都開心。
另一個開心的是張致妹妹張寧,作為張家僅剩的男丁,張寧自然是希望哥哥趕快結婚,為張家開枝散葉。
張寧曾經一度盯上了蔡文姬,不過蔡文姬嫁給衛仲道沒多久,老公就死了,於是蔡文姬也背上了個克夫的名頭,讓張寧有些猶豫。
畢竟張致這身份看似風光無限,但也確實危險重重,真要被克了,那可不好。
馬原和張寧一起出現在張致麵前,看那架勢,不答應都不行。
張致有些好笑,對這種政治婚姻,他根本不排斥,後世那種自由戀愛又如何?還不是很多都過不下去了。
這個時代有錢有地位,根本不缺女人,有侍妾,有歌妓,還有青樓。
至於這位公孫嫣是美是醜,是妒是賢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公孫度的女兒就夠了。
喜歡就耳鬢廝磨,不喜歡就舉案齊眉,反正都沒毛病。
結婚其實是結盟。
公孫度攻高句麗,破烏丸,在遼東建立起了不小的勢力。
婚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張致讓於奢送去了無數錦繡、金珠以及書千冊。
這可不是書簡,是紙張印刷的書籍,千冊書中的知識比鄭玄從洛陽運來的三百車藏書內容都豐富。
公孫度也很殘暴,但不像董卓呂布這些純粹的武夫,在遼東招賢納士,對文人名士還是相當敬重的,他比董卓更明白這千冊書的價值。
敲定婚事之後,張致開始和華佗、馬原研究起人參和鹿茸來。
人參自不必說,醫者早就發現了它的醫用價值,先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鹿茸就不太好辦了,最大的問題是,怎麽給黃忠?
男人不能說不行,黃忠這難言之隱,張致也不過是猜測的,他自己不承認,非要給他用也不合適。
馬原明白張致的擔憂之後,哈哈大笑道:“這還不簡單?這次出兵黃忠和典韋都立下功勞,還沒賞賜什麽,就把這個賞給二人唄,真要有用,黃忠自然會來討。”
其他人或者憑資曆,或者是功勞一步步往上爬,黃忠卻是一來,張致就讓他獨領一軍,爬的有些高,所以即使立下功勞,也不好再往上升了。
有功不賞也是大忌,馬原這點子不錯,物質獎勵是不錯的辦法。
鹿茸這東西,大家都不認識,也不知道它有什麽作用,就說這東西的價值稍微誇大一些,賞給黃忠。
要是真起了作用,讓黃忠有個一兒半女的,估計他就真能為青州效死。
當然,這次典韋一連拿下兩個王國,還斬殺了劉岱,功勞比黃忠還大,少不了也要獎賞一番。
就怕他那個頭,再加上鹿茸,擔心嫂夫人吃不消啊,算了,再賞他幾個侍女吧。
當黃忠找上張致,再次討要鹿茸的時候,張致就知道,這事兒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