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怎麽也不會想到,黃巾出身的他,有朝一日竟然擁有了黃忠、張遼、典韋、徐晃、華雄這樣的陣容。
再加上書中並不出名的管亥、武安國、徐和等。
謀士差了一點,沒有一個知名名士,但武將陣容,已經算得上是豪華了。
忽然之間,張致感覺自己對上袁紹,也並非不能一戰,當然能不戰還是不戰的好。
現在諸侯都在默默發展,誰先動手,誰先出局。
有冀州世家支持的袁紹,在張致和黑山軍冀州撤出之後,輕易收複了冀州,但此時同樣不敢輕易出兵。
東麵是青州張致,北麵是幽州公孫瓚,西麵是並州呂布。
這也是張致主動放棄並州,還給呂布的原因。
青州和並州並不相連,在沒有強大的豪華陣容的情況下,張致根本經不起兩線作戰,所以勸說呂布取並州。
不管承不承認,天下諸侯都會認為呂布是張致的盟友,甚至會把他當成張致手下的大將,當然呂布不會這麽想,張致也不敢這麽想。
張致早已算到,呂布要帶人離開長安,董卓不敢阻攔。
西邊還有韓遂和馬超虎視眈眈,一旦長安城中西涼鐵騎和並州狼騎火拚,這二人肯定會趁火打劫。
晉陽城中,世家豪強殺光了馬夔手上的兩千人,將馬夔趕出了城外,他們自己何嚐不是傷亡慘重,再加上,呂布本就是出身並州。
返迴晉陽後,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晉陽,不過令這些豪強們失望的是,呂布並沒有改變張致製定的政策。
均田和關市,依然有效。
張致的數年經營,天下格局與曆史上和演義中已經完全不同。
呂布沒有殺董卓、袁紹沒有全殲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北方形成了相互牽製的格局.
西北涼州是韓遂和馬騰的地盤;長安周邊是董卓的;呂布據並州;公孫瓚據幽州;公孫度在遼東稱王稱霸;袁紹據冀州;張致據青州和兗州的一部分;陶謙據徐州;劉岱據兗州。
這些諸侯的比討董聯盟的諸侯含金量高多了,各領一州,互相牽製,誰也不敢發動決戰,否則會被其他人抄了後路。
正是這種互相牽製的局麵,張致才能夠從容迴到臨淄。
迴城之後,馬原第一件事就是請辭,看著蒼老了許多的老爺子,張致隻好點頭答應。
馬原算是張致的長輩了,為了太平道付出了太多,幾次退下來養老,又幾次被啟用。
沒辦法,張致手上實在是太缺人了,以至於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還要操勞,兒子馬夔還在太原受了重傷。
見到張致終於答應下來,馬原也是如釋重負,拒絕留在臨淄,而是要去聖廟,去陪那些老夥伴。
馬原走後,青州的事務,再次落到張致手上,外部安定,內部一切按部就班,其實也沒有太多事務了。
唯一緊要的一點,就是新增的將近三十萬人口。
大致的方向很簡單,就是分散安置到各郡,屯田開荒,然後招募一部分人修路,以及境內各城池的修葺等活計。
一來是方便居民,二來也讓這些人賺錢買糧食。
張致把這個任務交給郭泰,郭泰在白波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就算出點差錯,眾人也可以原諒。
再說這些人也是跟著郭泰來的青州,讓郭泰親眼看看,青州人過的什麽生活,他也可以放心。
安排了郭泰,張致在張寧和管亥的帶領下,帶著白波軍中的楊奉等幾個頭目,在街頭閑逛起來。也是有幾分炫耀的意思。
臨淄的變化挺大的,之前構想中的一些東西已經實現了。
街道寬敞整潔,角落裏修有公廁,街上有老人舉著小黃旗,製止不文明行為。
東市已經頗具規模,臨淄本就是商業中心,現在更有東萊的細鹽、臨淄的白紙和泰山的錦繡,這三樣利器,吸引著從各州來的商人。
還有一部分打著經商的旗號,實際上是各諸侯派來的探子。
對此張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臨淄的繁華藏不住,有些東西,就算是他們看到了也做不到。
比如臨淄從薑太公到管仲一直的鼓勵手工業的,但現在比這兩位前輩更甚。
有手藝的工匠在青州的地位不亞於讀書人,拿的俸祿也可以比的上在郡縣擔任胥吏的讀書人。
內務府控製的工坊涉及各行各業,產業已經基本上滿足青州的供應,需要的工匠數量自然也是龐大的。
大力發展工商業一來是因為這個更賺錢,二來是張致怕世家對青州進行經濟封鎖。
現在青州已經輕易做到自給自足,不過看來這個時代的人也想不出經濟封鎖這一招,主要是小農經濟,太容易自給自足了。
內務府屬於半公半私,利潤由張致、張寧、馬原、管亥,各占一成,其餘的上繳府庫。
平均主義不可取,這是實踐證明了的。
張致並不反對貧富差距,但要杜絕的是有錢人的錢流入土地和糧食貧
富差距可以有,但不能讓窮人吃不上飯。
後世的奢侈品是個很棒的辦法,讓有錢人把錢花在華而不實的東西上。
所以張致在努力發展手工業,錦繡就是他推出的奢侈品,蔡文姬就是錦繡的代言人。
借著蔡文姬的名氣,錦繡已經傳遍了半個大漢帝國,銷量也漸漸上來了。
郭泰帶著白波眾和管亥擄來的人口走遍了青州,雖然並不繁榮好在確實都能吃上飯了。
再加上,張致帶著楊奉等人看了看臨淄的繁華,幾人對青州也算是徹底認可了。
張致這才提出將白波軍編入青州軍中,幾人也沒有再反對。
畢竟都已經帶人來青州了,反對也沒用了,張致還是希望他們心理不要有什麽抵觸情緒。
加入青州軍之後,楊奉等就收到了三本兵書:孫子、尉繚子和‘天書’。
相比而言,孫子和尉繚子更加高大上一般,反而是張致編的那個所謂的天書,在這個時代如少兒讀物一般,奈何黃巾軍都是沒文化的,偏偏更喜歡這個。
再加上書中並不出名的管亥、武安國、徐和等。
謀士差了一點,沒有一個知名名士,但武將陣容,已經算得上是豪華了。
忽然之間,張致感覺自己對上袁紹,也並非不能一戰,當然能不戰還是不戰的好。
現在諸侯都在默默發展,誰先動手,誰先出局。
有冀州世家支持的袁紹,在張致和黑山軍冀州撤出之後,輕易收複了冀州,但此時同樣不敢輕易出兵。
東麵是青州張致,北麵是幽州公孫瓚,西麵是並州呂布。
這也是張致主動放棄並州,還給呂布的原因。
青州和並州並不相連,在沒有強大的豪華陣容的情況下,張致根本經不起兩線作戰,所以勸說呂布取並州。
不管承不承認,天下諸侯都會認為呂布是張致的盟友,甚至會把他當成張致手下的大將,當然呂布不會這麽想,張致也不敢這麽想。
張致早已算到,呂布要帶人離開長安,董卓不敢阻攔。
西邊還有韓遂和馬超虎視眈眈,一旦長安城中西涼鐵騎和並州狼騎火拚,這二人肯定會趁火打劫。
晉陽城中,世家豪強殺光了馬夔手上的兩千人,將馬夔趕出了城外,他們自己何嚐不是傷亡慘重,再加上,呂布本就是出身並州。
返迴晉陽後,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晉陽,不過令這些豪強們失望的是,呂布並沒有改變張致製定的政策。
均田和關市,依然有效。
張致的數年經營,天下格局與曆史上和演義中已經完全不同。
呂布沒有殺董卓、袁紹沒有全殲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北方形成了相互牽製的格局.
西北涼州是韓遂和馬騰的地盤;長安周邊是董卓的;呂布據並州;公孫瓚據幽州;公孫度在遼東稱王稱霸;袁紹據冀州;張致據青州和兗州的一部分;陶謙據徐州;劉岱據兗州。
這些諸侯的比討董聯盟的諸侯含金量高多了,各領一州,互相牽製,誰也不敢發動決戰,否則會被其他人抄了後路。
正是這種互相牽製的局麵,張致才能夠從容迴到臨淄。
迴城之後,馬原第一件事就是請辭,看著蒼老了許多的老爺子,張致隻好點頭答應。
馬原算是張致的長輩了,為了太平道付出了太多,幾次退下來養老,又幾次被啟用。
沒辦法,張致手上實在是太缺人了,以至於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還要操勞,兒子馬夔還在太原受了重傷。
見到張致終於答應下來,馬原也是如釋重負,拒絕留在臨淄,而是要去聖廟,去陪那些老夥伴。
馬原走後,青州的事務,再次落到張致手上,外部安定,內部一切按部就班,其實也沒有太多事務了。
唯一緊要的一點,就是新增的將近三十萬人口。
大致的方向很簡單,就是分散安置到各郡,屯田開荒,然後招募一部分人修路,以及境內各城池的修葺等活計。
一來是方便居民,二來也讓這些人賺錢買糧食。
張致把這個任務交給郭泰,郭泰在白波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就算出點差錯,眾人也可以原諒。
再說這些人也是跟著郭泰來的青州,讓郭泰親眼看看,青州人過的什麽生活,他也可以放心。
安排了郭泰,張致在張寧和管亥的帶領下,帶著白波軍中的楊奉等幾個頭目,在街頭閑逛起來。也是有幾分炫耀的意思。
臨淄的變化挺大的,之前構想中的一些東西已經實現了。
街道寬敞整潔,角落裏修有公廁,街上有老人舉著小黃旗,製止不文明行為。
東市已經頗具規模,臨淄本就是商業中心,現在更有東萊的細鹽、臨淄的白紙和泰山的錦繡,這三樣利器,吸引著從各州來的商人。
還有一部分打著經商的旗號,實際上是各諸侯派來的探子。
對此張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臨淄的繁華藏不住,有些東西,就算是他們看到了也做不到。
比如臨淄從薑太公到管仲一直的鼓勵手工業的,但現在比這兩位前輩更甚。
有手藝的工匠在青州的地位不亞於讀書人,拿的俸祿也可以比的上在郡縣擔任胥吏的讀書人。
內務府控製的工坊涉及各行各業,產業已經基本上滿足青州的供應,需要的工匠數量自然也是龐大的。
大力發展工商業一來是因為這個更賺錢,二來是張致怕世家對青州進行經濟封鎖。
現在青州已經輕易做到自給自足,不過看來這個時代的人也想不出經濟封鎖這一招,主要是小農經濟,太容易自給自足了。
內務府屬於半公半私,利潤由張致、張寧、馬原、管亥,各占一成,其餘的上繳府庫。
平均主義不可取,這是實踐證明了的。
張致並不反對貧富差距,但要杜絕的是有錢人的錢流入土地和糧食貧
富差距可以有,但不能讓窮人吃不上飯。
後世的奢侈品是個很棒的辦法,讓有錢人把錢花在華而不實的東西上。
所以張致在努力發展手工業,錦繡就是他推出的奢侈品,蔡文姬就是錦繡的代言人。
借著蔡文姬的名氣,錦繡已經傳遍了半個大漢帝國,銷量也漸漸上來了。
郭泰帶著白波眾和管亥擄來的人口走遍了青州,雖然並不繁榮好在確實都能吃上飯了。
再加上,張致帶著楊奉等人看了看臨淄的繁華,幾人對青州也算是徹底認可了。
張致這才提出將白波軍編入青州軍中,幾人也沒有再反對。
畢竟都已經帶人來青州了,反對也沒用了,張致還是希望他們心理不要有什麽抵觸情緒。
加入青州軍之後,楊奉等就收到了三本兵書:孫子、尉繚子和‘天書’。
相比而言,孫子和尉繚子更加高大上一般,反而是張致編的那個所謂的天書,在這個時代如少兒讀物一般,奈何黃巾軍都是沒文化的,偏偏更喜歡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