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關東諸侯討董之時,張致抄他們的後路,結果莫名和董卓成了聯盟。
董卓執掌天下權柄,對張致大肆嘉獎,封為青州牧。
青州早就在張致的控製之下,董卓不過是借花獻佛而已,但這個合法的名分很重要。
張致這個反賊一下子成了朝廷任命的青州牧,讓周圍的劉岱、陶謙等沒有了攻打張致的理由。
當然,馬上是亂世,諸侯征戰,不需要理由,但是沒有了討賊這個站在道德製高點的名義,士氣會受一些影響。
另外也讓一些看好張致的寒門士子有了理由。
以前張致的賊,他們不願意從賊,雖然本質上張致還是那個張致,但披了一層官皮,他們就可以說服自己了。
大批青州及泰山郡的寒門士子來投,但現在機會顯然少了很多,隻能去做基層小吏。
張致從泰山起家,現在掌控青州及泰山濟北二郡,八十多個縣,郡吏縣官基本上都是從最初的黃天營,以及臧霸孫觀等人手下挑選的。
這些人士族從小培養的讀書人,能力確實差了一些,這個其實是能補救的。
從占據贏縣開始,張致便讓第一批擔任胥吏的文士總結經驗,慢慢的形成了一套操作流程,基層小吏隻需按照流程來操作,無需多強的能力,也不會出太多差錯。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斷學習。
縣吏蕭何為何能夠幫助劉邦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不是他一開始有多強,而是打進鹹陽之後,他第一時間封府庫,把大秦的圖書律令全弄了來了,然後在此基礎上製定了大漢的國策。
道院不是白設的,張致這個聖師也不是白叫的,各地官員都要定期集中學習,集中處理各種疑難雜症。
不是張致多聰明,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他有辦法。
辦法就是把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好幾十個人總能有人想出好辦法,那些討論時表現優異的,下一次升官的時候,自然也會優先考慮。
一個空頭的青州牧就給張致打上了董卓黨的名頭,哪有這好事?
張致當即上表,表示自己正在重建稷下學宮,聽聞洛陽藏書無數,希望借閱一二。
要說兵、糧、美女、金銀財帛之類的,董卓可能會不舍的,藏書?董卓大手一揮,想要多少,自己來取。
洛陽雖好,在西涼出身的董卓看來卻不如長安。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和項羽滅秦卻非要彭城為都是一個道理,哪都不如自己家鄉好。
在籌措著遷都的董卓看來,那些藏書都是累贅,搬都費勁,張致想要,正好,拿去吧。
顯然,又在開空頭支票。
洛陽雖好,不過現在雙方大戰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張致才不會去呢,人不想去,書還想要。
張致讓馬夔帶人出使徐州,不是去見徐州牧陶謙,而是拜見逃避兵禍的大儒鄭玄。
鄭玄本是青州北海人,在張致攻打北海的時候就跑了。
大儒是不會和他們這些賤民玩的,不過這次不一樣。
張致給鄭玄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董卓殘暴,洛陽會毀於戰火,大漢百年積累下來的藏書,更是難逃厄運,現在董卓願意把這些藏書給青州,隻要鄭玄願意幫忙把書運過來,就可以自己留一半。
鄭玄拿著書信,久久不言。
作為名滿天下的大儒,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之前朝廷昏暗,屢次征召他入朝做官都被拒絕了,而今他替張致去運這一趟書,天下士子會怎麽看?
可如果不去?
董卓此人是個老粗,不會在意那些藏書的價值,就看他輕易將書許與張致,便見端倪。
戰亂必定會毀掉藏書,王莽之時已經發生過一次。
正如張致信中所言,保住這些藏書,功德不弱於著書立說。
最終鄭玄決定,去一趟,他不是為了張致,而是為了大漢百年來的藏書。
帶領弟子兩百,在三千徐州兵的護送下,前往洛陽。
董卓大戰關外群雄,沒人顧得上他,張致便開始安心發展了。
地盤已經基本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夯實地基。
首先是選拔人才。
各太守、縣令、軍中將領、鄉院院長都有舉薦名額,有心入仕的寒門學子也可以報名。
不是得到舉薦就能受到重用的,還要分經、文、兵、武四門進行考核。
經就是太平經,這是思想基礎,是最重要的,等手下黃巾軍都成了有信仰的道兵時,張致便有信心蕩平這個天下。
文就是各類經典,夾雜一些治理手段,應急處理等題目。
兵是兵法,主要用來選拔中低層軍官。
武就是比武藝,這個時代,陣前鬥將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的,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武將作用太大了。
先後培養出了張收和武安國兩名超一流武將,張致也漸漸明白了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尤其是看到剛剛投效的典韋。
三國演義中,典韋是排名很靠前的超一流武將,但此刻,他也僅僅是弱一流罷了,原因也很簡單,他還沒殺人,或者說沒在戰場中大殺特殺。
張致後知後覺才明白,為何劉備運氣這麽好,在涿縣隨便就撿了兩個超一流武將,其實不然。
桃園結義時,關張二人,頂多是弱一流,甚至可能不到一流,但是跟著劉備,先是征討黃巾軍,後征討張舉,一路廝殺,殺的多了便成了超一流。
兩人本身武藝出眾,加上劉備官小,手上沒有幾個兵,兄弟三人隻能親自上陣,這才殺成了超一流。
張致親自抓這件事,沒人敢糊弄,很快便有數千人,齊赴臨淄,前往考核。
大家都很好奇,是怎樣個考核法,當看到考卷的時候,大部分寒門士子都呆住了。
在這個紙張都很稀缺的年代,印刷整齊的試卷放在他們麵前,簡直太過震撼。
武科就簡單了,就是校場比武,典韋不出所料拿了個第一,被提拔為校尉,挑選軍中勇武之士,組建一營。
董卓執掌天下權柄,對張致大肆嘉獎,封為青州牧。
青州早就在張致的控製之下,董卓不過是借花獻佛而已,但這個合法的名分很重要。
張致這個反賊一下子成了朝廷任命的青州牧,讓周圍的劉岱、陶謙等沒有了攻打張致的理由。
當然,馬上是亂世,諸侯征戰,不需要理由,但是沒有了討賊這個站在道德製高點的名義,士氣會受一些影響。
另外也讓一些看好張致的寒門士子有了理由。
以前張致的賊,他們不願意從賊,雖然本質上張致還是那個張致,但披了一層官皮,他們就可以說服自己了。
大批青州及泰山郡的寒門士子來投,但現在機會顯然少了很多,隻能去做基層小吏。
張致從泰山起家,現在掌控青州及泰山濟北二郡,八十多個縣,郡吏縣官基本上都是從最初的黃天營,以及臧霸孫觀等人手下挑選的。
這些人士族從小培養的讀書人,能力確實差了一些,這個其實是能補救的。
從占據贏縣開始,張致便讓第一批擔任胥吏的文士總結經驗,慢慢的形成了一套操作流程,基層小吏隻需按照流程來操作,無需多強的能力,也不會出太多差錯。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斷學習。
縣吏蕭何為何能夠幫助劉邦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不是他一開始有多強,而是打進鹹陽之後,他第一時間封府庫,把大秦的圖書律令全弄了來了,然後在此基礎上製定了大漢的國策。
道院不是白設的,張致這個聖師也不是白叫的,各地官員都要定期集中學習,集中處理各種疑難雜症。
不是張致多聰明,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他有辦法。
辦法就是把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好幾十個人總能有人想出好辦法,那些討論時表現優異的,下一次升官的時候,自然也會優先考慮。
一個空頭的青州牧就給張致打上了董卓黨的名頭,哪有這好事?
張致當即上表,表示自己正在重建稷下學宮,聽聞洛陽藏書無數,希望借閱一二。
要說兵、糧、美女、金銀財帛之類的,董卓可能會不舍的,藏書?董卓大手一揮,想要多少,自己來取。
洛陽雖好,在西涼出身的董卓看來卻不如長安。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和項羽滅秦卻非要彭城為都是一個道理,哪都不如自己家鄉好。
在籌措著遷都的董卓看來,那些藏書都是累贅,搬都費勁,張致想要,正好,拿去吧。
顯然,又在開空頭支票。
洛陽雖好,不過現在雙方大戰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張致才不會去呢,人不想去,書還想要。
張致讓馬夔帶人出使徐州,不是去見徐州牧陶謙,而是拜見逃避兵禍的大儒鄭玄。
鄭玄本是青州北海人,在張致攻打北海的時候就跑了。
大儒是不會和他們這些賤民玩的,不過這次不一樣。
張致給鄭玄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董卓殘暴,洛陽會毀於戰火,大漢百年積累下來的藏書,更是難逃厄運,現在董卓願意把這些藏書給青州,隻要鄭玄願意幫忙把書運過來,就可以自己留一半。
鄭玄拿著書信,久久不言。
作為名滿天下的大儒,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之前朝廷昏暗,屢次征召他入朝做官都被拒絕了,而今他替張致去運這一趟書,天下士子會怎麽看?
可如果不去?
董卓此人是個老粗,不會在意那些藏書的價值,就看他輕易將書許與張致,便見端倪。
戰亂必定會毀掉藏書,王莽之時已經發生過一次。
正如張致信中所言,保住這些藏書,功德不弱於著書立說。
最終鄭玄決定,去一趟,他不是為了張致,而是為了大漢百年來的藏書。
帶領弟子兩百,在三千徐州兵的護送下,前往洛陽。
董卓大戰關外群雄,沒人顧得上他,張致便開始安心發展了。
地盤已經基本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夯實地基。
首先是選拔人才。
各太守、縣令、軍中將領、鄉院院長都有舉薦名額,有心入仕的寒門學子也可以報名。
不是得到舉薦就能受到重用的,還要分經、文、兵、武四門進行考核。
經就是太平經,這是思想基礎,是最重要的,等手下黃巾軍都成了有信仰的道兵時,張致便有信心蕩平這個天下。
文就是各類經典,夾雜一些治理手段,應急處理等題目。
兵是兵法,主要用來選拔中低層軍官。
武就是比武藝,這個時代,陣前鬥將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的,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武將作用太大了。
先後培養出了張收和武安國兩名超一流武將,張致也漸漸明白了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尤其是看到剛剛投效的典韋。
三國演義中,典韋是排名很靠前的超一流武將,但此刻,他也僅僅是弱一流罷了,原因也很簡單,他還沒殺人,或者說沒在戰場中大殺特殺。
張致後知後覺才明白,為何劉備運氣這麽好,在涿縣隨便就撿了兩個超一流武將,其實不然。
桃園結義時,關張二人,頂多是弱一流,甚至可能不到一流,但是跟著劉備,先是征討黃巾軍,後征討張舉,一路廝殺,殺的多了便成了超一流。
兩人本身武藝出眾,加上劉備官小,手上沒有幾個兵,兄弟三人隻能親自上陣,這才殺成了超一流。
張致親自抓這件事,沒人敢糊弄,很快便有數千人,齊赴臨淄,前往考核。
大家都很好奇,是怎樣個考核法,當看到考卷的時候,大部分寒門士子都呆住了。
在這個紙張都很稀缺的年代,印刷整齊的試卷放在他們麵前,簡直太過震撼。
武科就簡單了,就是校場比武,典韋不出所料拿了個第一,被提拔為校尉,挑選軍中勇武之士,組建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