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私欲很難克除掉,該怎麽辦呢?”
王陽明說:“將你的私欲拿出來,我來替你克除。”
王陽明接著又說到:“人需要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夠克除自己的私欲,就能成就自己。”
蕭惠問:“為自己著想的心我確實有,但不知為什麽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
王陽明說:“你不妨先談談你為自己的心是怎樣的?”
蕭惠沉思良久,說:“我也一心要做好人,便自我感覺有一些為自己的心。如今想來,也隻是一個空有軀殼的我,並非為了真實的自己。”
王陽明說:“真正的我又何曾離開過身體?就怕你連那個軀殼的自己,也未曾真正考慮過,你所說的軀殼的我,就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嗎?”
蕭惠說:“正是為了這些。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因此便不能克己。”
王陽明說:“美色使人目盲,美聲使人耳聾,美味使人口傷,放縱令人發狂,所有這些,對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都有損害,怎麽會有益於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呢?
如果真的是為了耳目口鼻和四肢,就要考慮耳朵當應該聽什麽,眼睛應該看什麽,嘴巴應該說什麽,四肢應該做什麽。
隻有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才能實現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功能,這才真正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
如今,你成天向外去尋求名、利,這些隻是為了你軀體外麵的事情。若你當真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時,並非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動不看、不聽、不說、不動,這必須是你的心在起作用,這視、聽、言、動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要看,於是發竅於目;你的心好聽,於是發竅於耳;你的心要說話,於是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於是發竅於四肢。如果沒有你的心,便沒有耳、目、口、鼻、四肢。你心的視、聽、言、動通過你的眼、耳、口、四肢來實現。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沒有你的耳目口鼻。
而你的那個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的心。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那麽有個人死去了,但他的那團血肉還在,但為什麽不能視、聽、言、動呢?
所以你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性的生生之天理發在眼時,便能看;發在耳時,便能聽;發在口時,便能說;發在四肢便能動,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
因為天理主宰著人的身體,所以又叫心。這心的本體,本來隻是一個天理,原本沒有非禮存在。這就是你真實的自我,這個真我是你肉體的主宰。如果沒有真我,也就沒有肉體。確實是有了它就生,沒有它就死。
你若真為了那個肉體的我,就必須要依靠這個真我,就需要常存這個真我的本體。做到戒慎於不視,恐懼於不聞,就怕對這個真我的本體有一絲損傷。
稍有絲毫的非禮萌生,便猶如刀剜針刺,不堪忍受,必須扔了刀、拔掉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你現在正是認賊作子,卻反而說有為自己的心,但卻不能克己呢?”
有一位學者患有眼病,十分憂戚。王陽明說:“你呀,這是貴目賤心。”因為眼疾讓自己的心處於擔憂之中。
人的私欲都是來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唯有六根清淨才能見到真我,但要見到真我又離不開這六根。
所以佛說:“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無有是處。
所以王陽明說:“真己何曾離著軀殼?”就是說真我何曾離開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以王陽明說蕭惠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如果真為了軀殼的自己,就是在修行,而修行就離不開六根,那麽自然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即是‘理’,視聽言動都要符合天理,這才是利用六根修行,才是為了軀殼的自己。
很多人如蕭惠一樣,也有一個想做好人的為己之心,然後就克除自己的私欲,隻有這樣才是好人。結果發現耳、目、口、鼻、四肢總是源源不斷來的生出私欲,這樣就談不上有個做好人的為己之心了,就是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道德經》裏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軀殼,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軀殼,我還有什麽可以憂患的呢?
身體軀殼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因為有了這個身體,所以就生出了無限的私欲,所以老子說身是大患,所以修行必須做到身空,這一步也是最難的。
但同時《涅盤經》中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人身難得,說明修行還得借助這個身體,
‘為己’是為了‘真我’,是為了‘明明德’,《大學》中的‘明明德’是為己,‘親民’是利他。有了這個為真我的心,就自然會去克除私欲而修身,因為天理與人欲不能共存,去掉一份人欲,就存養一份天理。等到純純隻有天理時,就是真我了。
所以王陽明才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為己之心就是立誌做聖人的心,也就是為了讓自己明心見性,為了讓自己能夠開悟。而隻要此心真切,就會切實的‘去人欲、存天理’,因為要想開悟,非如此不可。
《道德經》裏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無欲,故能成其欲。”無私、無欲即是說沒有私欲,六根清淨。而‘成其私’的私就是‘為己之心’,為了修行開悟的心,也就是為了真我的心。正因為聖人克除了所有私欲,做到了無私,所以成就了我想要開悟見性的私心。
但是聖人的‘為己之心’,不是刻意為己,而是去其私欲之後,自然而然的成就為己之心。如果我們普通人一旦刻意為己,就著了私意,這就變成‘我要開悟’的欲望了。
所以修行到後麵要放下修行的心,如此才能開悟,這才符合自然。世界上第一個開悟的人,可能並不知道有修行這麽一迴事。
人要有一個悟道的為己之心,否則不能堅定自己修行的心。但同時又不能刻意去為己修行,而是要去除私欲,以其無私,而自成其私。要‘為己’,又要‘不為己’,好像自相矛盾,語言終究難以表達清楚,隻待大家一起去悟,
王陽明說:“將你的私欲拿出來,我來替你克除。”
王陽明接著又說到:“人需要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夠克除自己的私欲,就能成就自己。”
蕭惠問:“為自己著想的心我確實有,但不知為什麽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
王陽明說:“你不妨先談談你為自己的心是怎樣的?”
蕭惠沉思良久,說:“我也一心要做好人,便自我感覺有一些為自己的心。如今想來,也隻是一個空有軀殼的我,並非為了真實的自己。”
王陽明說:“真正的我又何曾離開過身體?就怕你連那個軀殼的自己,也未曾真正考慮過,你所說的軀殼的我,就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嗎?”
蕭惠說:“正是為了這些。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因此便不能克己。”
王陽明說:“美色使人目盲,美聲使人耳聾,美味使人口傷,放縱令人發狂,所有這些,對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都有損害,怎麽會有益於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呢?
如果真的是為了耳目口鼻和四肢,就要考慮耳朵當應該聽什麽,眼睛應該看什麽,嘴巴應該說什麽,四肢應該做什麽。
隻有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才能實現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功能,這才真正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
如今,你成天向外去尋求名、利,這些隻是為了你軀體外麵的事情。若你當真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時,並非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動不看、不聽、不說、不動,這必須是你的心在起作用,這視、聽、言、動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要看,於是發竅於目;你的心好聽,於是發竅於耳;你的心要說話,於是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於是發竅於四肢。如果沒有你的心,便沒有耳、目、口、鼻、四肢。你心的視、聽、言、動通過你的眼、耳、口、四肢來實現。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沒有你的耳目口鼻。
而你的那個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的心。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那麽有個人死去了,但他的那團血肉還在,但為什麽不能視、聽、言、動呢?
所以你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性的生生之天理發在眼時,便能看;發在耳時,便能聽;發在口時,便能說;發在四肢便能動,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
因為天理主宰著人的身體,所以又叫心。這心的本體,本來隻是一個天理,原本沒有非禮存在。這就是你真實的自我,這個真我是你肉體的主宰。如果沒有真我,也就沒有肉體。確實是有了它就生,沒有它就死。
你若真為了那個肉體的我,就必須要依靠這個真我,就需要常存這個真我的本體。做到戒慎於不視,恐懼於不聞,就怕對這個真我的本體有一絲損傷。
稍有絲毫的非禮萌生,便猶如刀剜針刺,不堪忍受,必須扔了刀、拔掉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你現在正是認賊作子,卻反而說有為自己的心,但卻不能克己呢?”
有一位學者患有眼病,十分憂戚。王陽明說:“你呀,這是貴目賤心。”因為眼疾讓自己的心處於擔憂之中。
人的私欲都是來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唯有六根清淨才能見到真我,但要見到真我又離不開這六根。
所以佛說:“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無有是處。
所以王陽明說:“真己何曾離著軀殼?”就是說真我何曾離開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以王陽明說蕭惠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如果真為了軀殼的自己,就是在修行,而修行就離不開六根,那麽自然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即是‘理’,視聽言動都要符合天理,這才是利用六根修行,才是為了軀殼的自己。
很多人如蕭惠一樣,也有一個想做好人的為己之心,然後就克除自己的私欲,隻有這樣才是好人。結果發現耳、目、口、鼻、四肢總是源源不斷來的生出私欲,這樣就談不上有個做好人的為己之心了,就是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道德經》裏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軀殼,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軀殼,我還有什麽可以憂患的呢?
身體軀殼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因為有了這個身體,所以就生出了無限的私欲,所以老子說身是大患,所以修行必須做到身空,這一步也是最難的。
但同時《涅盤經》中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人身難得,說明修行還得借助這個身體,
‘為己’是為了‘真我’,是為了‘明明德’,《大學》中的‘明明德’是為己,‘親民’是利他。有了這個為真我的心,就自然會去克除私欲而修身,因為天理與人欲不能共存,去掉一份人欲,就存養一份天理。等到純純隻有天理時,就是真我了。
所以王陽明才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為己之心就是立誌做聖人的心,也就是為了讓自己明心見性,為了讓自己能夠開悟。而隻要此心真切,就會切實的‘去人欲、存天理’,因為要想開悟,非如此不可。
《道德經》裏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無欲,故能成其欲。”無私、無欲即是說沒有私欲,六根清淨。而‘成其私’的私就是‘為己之心’,為了修行開悟的心,也就是為了真我的心。正因為聖人克除了所有私欲,做到了無私,所以成就了我想要開悟見性的私心。
但是聖人的‘為己之心’,不是刻意為己,而是去其私欲之後,自然而然的成就為己之心。如果我們普通人一旦刻意為己,就著了私意,這就變成‘我要開悟’的欲望了。
所以修行到後麵要放下修行的心,如此才能開悟,這才符合自然。世界上第一個開悟的人,可能並不知道有修行這麽一迴事。
人要有一個悟道的為己之心,否則不能堅定自己修行的心。但同時又不能刻意去為己修行,而是要去除私欲,以其無私,而自成其私。要‘為己’,又要‘不為己’,好像自相矛盾,語言終究難以表達清楚,隻待大家一起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