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裏的‘不仁’不是說天地真的沒有仁愛之心,要理解老子這裏說的不仁,要借用後麵章句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來一起理解。


    德跟仁一起的,所以常說仁德之心,德是內在,所以《大學》裏說明明德以修身,仁是體現在外,對他人的仁愛之心。但是內外本就一體,所以呂祖說:“上德不德,上仁不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說明不德的人,才是上德,真正的上德之人不說自己有德,而是自然行德,非刻意而為,是自然之境,這樣的德才是真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之人總是說自己有德,故意去做有德性的事,所以是無德,是下德,不是上德。


    同理,“上仁不仁,是以有仁”。若是知道有個仁,然後去故意行仁,這裏麵還有刻意,還不是自然而為,是有為,不是無為,所以不能說是上仁。


    我們世俗所說的仁,是小仁、下仁,因為普通人有分別心。比如,當我們覺得一個人真有仁愛之心時,這是有分別的,他必須有一個仁愛的對象,可能是小貓小狗,也可能是親人朋友。但肯定有施加不到仁愛的對象。而被他仁愛的人,就認為他具有仁愛之心,那些沒有被他施加仁愛的人,就會認為他沒有仁愛之心。


    當仁愛成為一種名聲,如果被周圍的人誇獎時,心中自然喜悅;當被人非議自己的仁愛之名時,內心就會排斥,於是開口辯駁。當喜悅和排斥停留在心中時,就是住於相,已然變成為己的私欲。當名聲大於原本的仁愛之心時,仁愛就變成了心裏的負擔,人會為了仁愛而去仁愛,已是有為。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家的長輩,然後逐漸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的小孩,然後逐漸愛護別人家的小孩。‘老吾老’、‘幼吾幼’就是小仁;‘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就是上仁,孟子是要讓國君具有‘及人之老幼’的上仁。


    我們普通人天生就有仁愛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見小孩落水自然生出惻隱之心,這就是仁愛之心的源泉,一般人都是先從親人開始,然後源源不斷的生長,從而達到仁愛眾生。“仁極仁則盡仁之性矣”,就是說:窮盡仁的理,然後使仁成為至仁。


    天地不仁,不仁才是至仁,沒有分別的仁愛眾生,眾生平等,所以天地萬物一體。天地不會特別對某個人好,也不會特別對某個人不好,天地沒有分別心,以萬物為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所以天地是‘無善無惡’的,而‘無善無惡’是‘至善’也。


    天地以仁施萬物,萬物得天地之仁愛,而生之育之、長之成之,此天地之仁也。


    天地容萬物,而萬物感恩天地的化育之德,而天地卻不求迴報,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滋養萬物,甚至都不知道有滋養這迴事,所以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處正是至仁也,故天地因為不仁所以能一直存在。


    當我們讚美天地的仁愛時,它的仁不會因此增加半分;我們非議天地的仁愛時,它的仁也不會因此減少半毫,這正是佛家說講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求仁而仁,沒有仁愛之念而仁,這才是天地真正的大仁。


    二、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悟道的聖人效法天地,對待百姓就如草紮的狗,聖人同樣不會因別人的讚美而增加半分仁,也不會因別人非議而減少半分仁。在聖人眼裏,讚美和非議並無區別,都是無善無惡。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無善無惡、天地也是無善無惡,所以在聖人眼裏‘萬物一體’、‘天人合一’。


    天地在施加仁愛,卻從沒有半分仁愛之念,聖人在施加仁愛,同樣不會生出一點仁愛之念,因為無念,所以,施加仁愛便沒有痕跡,這才是大仁。


    修身之聖人,效天地之不仁而化育於百姓。修身學道之人應該效法天地,聖人的不仁之心,這樣才能消除自己的分別心。 如此則與百姓一體,對待百姓就像對待自己一樣,看到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就如同自己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一樣,仁愛百姓就像仁愛自己一樣。


    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就像冶煉的風箱,內部雖空虛,但有氣充斥在裏麵,所以不管如何擠壓都不會塌陷。一旦拉動起來,就會源源不斷的生出風。


    天地也正是如此,看似虛無,但氣機無處不在,充塞於天地之間,所以天地不會塌陷,正如風箱不會塌陷一樣。


    ‘動而愈出’是指:天地氣機,沒有一刻是停止的,正如打鐵的風箱,隻要一拉動,就能源源不斷的出風一樣。《易經》裏說‘天行健’;《中庸》裏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都是在說天地之氣不斷運作,一刻也沒有停息。


    人的心之本體,也正如天地之氣不斷運作一般,所以常說心體是活潑潑的,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必有事焉”。但需要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心體,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浩然之氣,也就是‘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也。


    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動而愈出,出則知其妙,而其妙難言也,多言而無可言,故數窮。天地之氣不斷運作,其滋養萬物,妙用無窮。在人的身體則是‘浩然之氣’,也是道家所說的‘元氣’。


    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迴答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也說難言也,正合了這裏的‘多言數窮’。這種無法看到和摸到的東西,確實很難用語言說出來。但它‘直養而無害,塞於天地之間’,正是和天地之氣一樣,直養萬物,於天地之間無處不在。


    王陽明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天地之氣的雖流動不息,但其背後有一個主宰,這個主宰也就是‘道’,它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正因為有了這個定中的主宰,所以氣機不管如何動都不會亂。


    而人的心體如果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則氣機不會紊亂,君子才能自強不息。而沒有這個定住的心體,氣機一動就生情緒,百病接著就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佬分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火並收藏大佬分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