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世真仙體道通鑒》是現存的,收羅神仙道長們修行的傳記中,最為豐富的一部,在道教史上倍顯珍貴。所以我們今天主要來介紹一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的九種主要修道途徑。
一、服食
一種常見的成仙方式,指服用某些藥物以求延生乃至長生不死的方術。服食術起源於戰國神仙家,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我國傳統醫藥學十分注重服藥治病,在傳統方術中就有吃某種動物、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複活的觀念。到了戰國時期,神仙家們相信,神山中有不死之藥,服了可以長生不死,證位神仙。秦始皇、漢武帝都派人到海上去探求,《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說:“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
服食在早期仙傳中有很多的記載比如:赤將子輿“不食五穀,而啖百草花”;範蠡“服桂、飲水”;陵陽子明“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等等。
服食之術,就其服用的藥物來講,大略有兩類,一類是草木藥,以植物和菌類為主,有時也加入某些動物的角、肉、血等。另一類是金石藥,即以某些金屬如鉛、汞、金、銀或石料如鍾乳石、雲母、硫磺等等作為原料的藥物。以多種金石藥物作原料,經過燒煉製成的藥物就是金丹。服食金丹術在唐代以後衰落,但服食草木藥之法則一直流傳。
二、導引
導引是修道者以自力引動肢體而作的俯仰屈伸運動,常和行氣、按摩等相配合,從而鍛煉形體的一種養生術,“導引”一詞始見於《莊子·刻意》。1973年末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帛書《導引圖》就繪有40多幅各種姿式的導引動作,有些則是模仿熊、龍、鶴等禽獸的動作,可知導引術以模仿動物的動作為特征。導引中的“熊經鳥伸”就是仿熊和鳥的動作,以活動身體筋骨,以使唿吸暢順,從而達到健身的效果。
三國時名醫華佗也倡導導引之術,並創遣了“五禽戲”。《後漢書·華佗傳》載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身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而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導引的特點,是把肢體運動和唿吸運動聯係,內外結合,以調整機體的不平穩。現代科學證明,它的確能促進腸胃的消化,加強血液循環,增進肝髒功能,加速廢氣排除,使血液所需的養分得以補充,並有強健肢體的作用。正因為導引術不僅有這些效果,還有能輔助修仙證真,所以導引術一直為求仙學道者所重視,在道教一直中流傳。
三、辟穀
辟穀又稱“卻穀”、“斷穀”、“絕穀”、“休糧”、“絕粒”,即不食五穀雜糧。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穀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
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盛行,道長們在辟穀過程中,常常與服氣相結合。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例如:東漢方士王真“斷穀三十餘年,容少而色美,行及走馬,力兼數人”;北魏道士寇謙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辟穀口訣,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南朝宋文帝孫遊嶽“茹芝卻粒,服穀仙丸六七十年,顏色精爽,久而愈少”;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食飲唯青鬆澗水”;宋代陳摶隱居於武當山九岩室,“服氣辟穀,以恬默自處,凡二十餘年”;南宋莫道人尚修辟穀之術,等等。
四、服氣
服氣,又稱行氣、食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唿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道教非常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古人認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某些對應的聯係,辟穀、食氣便成為修煉成仙的一個重要手段。魏晉至隋唐是行氣術最為盛行的時期。《抱樸子內篇·雜應》中也列舉了很多辟穀食氣的方法:“或食十二時氣,從夜半始,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東食歲星青氣,使入肝;夏服熒惑赤氣,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鎮星黃氣,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氣,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氣,使入腎。”
曆代修行服氣之法的先賢有很多,例如:西王母授茅盈服氣之法;神人涓子告訴蘇林修習仙道之方:“先餌木精三百年,服氣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三百年,守玄丹三百年”,則仙道可成;黃敬“專行服氣斷穀”,等等。
五、胎息
胎息是行氣法中的一種,是行氣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成果。意謂煉氣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唿吸,全靠腹中內氣在體內氤氳潛行,如嬰兒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唿吸一樣。
道教理論認為嬰兒初生時以臍和母體相嵌,所以臍是人體的生身受命之處。胎息就是把真氣聚於人的臍下二寸,謂之氣沉丹田,並在修煉過程中把丹田當作意守的部位,更進一步又模仿胎兒以臍唿吸,如在胎胞之中,這也就是道教的返元歸根思想。神仙家們認為如果人能返迴嬰兒的先天唿吸,真氣自然旺盛,進一步煉成純陽之體便可合真成仙了。
《抱樸子內篇·釋滯》介紹這種方法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羆,鼻中引暴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乃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暴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暴而鴻毛不動為候也。”
曆代修行此術的也不乏其人:現在所知實行此術之最早者為東漢末之王真;三國吳道士葛玄天師亦善胎息術,從此以後,胎息術漸普及於道教內;唐代李鈺也修習胎息之術;唐末五代時聶師道“胎息己久”,等等。
六、存思
存思,一名“存想”。存思對象很廣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雲霧)、景物(氣、炎火)、人體(五髒、丹田)及神真(身內神和身外神)等。單存身內、身外諸神者名“存神”。
東晉中朝,上清派形成,以存思為主要修習方法,重點是存思身內身外諸神,但也存思身外景物,或以身外景物如氣、雲、星等與之相結合,使此術得到較大的發展。曆代修行此術的有:楊羲、許翔、許黃民,等等。五代宋元時期,由於內丹術開始盛行,存思術逐漸被替代。
七、外丹
秦漢以來,企圖成為神仙的人以五金、八石為藥物煉製長生不老的仙丹的方術,稱為煉丹術。隨著修煉的重心由煉形向煉神的轉化,道士們將以人體的精、氣、神為藥物煉製仙丹的方術也稱為煉丹術。外丹,是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石及藥物的道術的總稱,包括神丹、金液、黃白三種燒煉術。外丹方術的出發點就是試圖通過服食用金玉煉成的丹藥達到“假求外物以自固”的目的。
唐代之後,外丹逐漸衰落,內丹逐漸興起。
八、內丹
內丹指的是以身體為爐灶,修煉精,氣、神,使之在體內結丹,丹成則人可成仙。
經過唐末五代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和北宋的陳摶、張伯端等人的發揚,把內丹學推向了高峰,使之成為修真成仙的主要方法。
順則成人,逆則成仙”。因此內丹學的基本點就在於將《道德真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模式進行反演,由三歸二、二歸一,即由精、氣、神返歸先天之炁。
九、功德成仙
(一)、行善成仙
東晉葛洪指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複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複更起善數耳。”積善立功,忠孝為本,成為修道者步入神仙世界必登的階梯,善功的多少也與成仙的品位直接相關。
(二)、去欲而後成仙
道教認為,凡人想要成仙需要去除欲望,超越生死,最終與道合真。例如《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裏記載:
魏伯陽帶著三位弟子在深山煉丹,有兩位弟子學道之心不誠。金丹煉成之後,魏伯陽對弟子們說:“金丹是煉成了,還得讓狗來試試,如果狗吃了金丹即飛升,我們才可以吃,如果狗吃了金丹死去,我們就不要服金丹了。”伯陽把一種有毒的金丹給白狗,白狗吃了金丹立即死去。魏伯陽趁勢說:“煉丹就怕不成功,現在成功了,可是狗吃了就死,恐怕是不合神明之意,我們服用恐怕也跟狗一樣,怎麽辦呢?”有個弟子問:“先生你自己服不服金丹?”伯陽說:“我遠離家人來到深山煉丹,不管死活我都要服下金丹。”魏伯陽服下金丹,立即就死了。一位姓虞的弟子願追隨老師,也服下金丹當即死去。另外兩個弟子商量說:“煉丹是為了長生不死的,現在服下金丹就死,服它做什麽?不服金丹還有幾十年壽命,我們倆還是不服吧。”於是一道下山,準備買棺木安葬死者。兩位弟子走開以後,魏伯陽就起來,將真正的金丹放入虞生和白狗的口中,虞生和白狗當即複活。魏伯陽帶著虞生和白狗一道上山,路上碰見伐木人,魏伯陽將一封書信交給他,讓他轉交鄉裏,並謝二位弟子欲買棺木安葬的好意。二位弟子見信後,知道錯過了成仙的機會,真是懊悔不已。
(三)、行孝道而後成仙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記:“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道經《無上秘要》說“父母之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人道既備,餘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太平經》就勸人們遵守忠君孝親,認為最大的罪過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為治之。”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裏記載:田虛應曾“躬耕於紫蓋峰,以盡子職,凡五十餘年”,母親去世之後,才放誌自適,做自己本心想做的事情,四處訪學道師;聶師道在精誠修仙的同時,“事母以孝聞,深為鄉裏所敬”,後來聶師道幸遇謝通修真人,真人很重視他,賜予他素書,但當他想前往離家很遠的謝真人處,和真人住在一處學習道法時,卻被謝真人拒絕了,原因就是聶師道尚有老母健在.
唐孟詵傳。此方補中益氣,輕身延年,宜於脾肺心腎陰精虧虛者服用。《食療本草》:“黃精耐老不饑,其法可取甕子去底,釜上安頓,得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候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時有一石,熟有三四鬥方好。蒸之不熟,則刺人咽喉,既熟曝幹,不爾易壞。食之甘美,補中益氣,安五髒,潤心肺,輕身延年,饑歲可以與老小代糧。食療雲:根葉花食皆可食之,但相對者是,不對者名偏精,不可食。”
青精先生{食迅}米飯方
唐棲霞子盧道全傳。《太上肘後玉經方》以此配震卦,列為仙家八方之八。其方以白梁米為主味。其性甘,微寒,無毒。功用主治:和中,益氣,除熱。《雲笈七簽》卷七四:“白梁米一石,南燭汁浸,九蒸九曝,幹,可三鬥已上。每日服一匙飯,下一月後用半匙,兩月日後可三分之一。盡一劑,則腸化為筋,風寒不能傷,須如鬢青絲,顏如冰玉。”唐杜甫《贈李白》有“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宋陸遊《小憩長生觀飯已遂行》:“道士青精飯,先生鳥角巾。”表明青精飯曾為僧俗所尚。
製黑豆法
清宮秘傳卻病延年良法。《清宮秘方大全》:“此豆色黑,與腎同位,專入腎經,能補精髓,助容顏,壯筋骨,聰耳明目,固齒烏須,延年益壽。治腰酸痛如神,陽痿遺精,諸虛百損並效。每日空心細嚼二、三十粒,用白開水送下。久服百病不生,不拘男婦老少,皆可服之。故紙,二兩;杜仲,二兩;蒺藜,二兩;核桃仁,二兩;大茴香,二兩;沙蒺羅,二兩;石菖蒲,五錢。先將藥煎汁去渣,入雄黑豆一升,青鹽一兩五錢,煮熟蒸曬九次用之。”
一、服食
一種常見的成仙方式,指服用某些藥物以求延生乃至長生不死的方術。服食術起源於戰國神仙家,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我國傳統醫藥學十分注重服藥治病,在傳統方術中就有吃某種動物、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複活的觀念。到了戰國時期,神仙家們相信,神山中有不死之藥,服了可以長生不死,證位神仙。秦始皇、漢武帝都派人到海上去探求,《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說:“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
服食在早期仙傳中有很多的記載比如:赤將子輿“不食五穀,而啖百草花”;範蠡“服桂、飲水”;陵陽子明“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等等。
服食之術,就其服用的藥物來講,大略有兩類,一類是草木藥,以植物和菌類為主,有時也加入某些動物的角、肉、血等。另一類是金石藥,即以某些金屬如鉛、汞、金、銀或石料如鍾乳石、雲母、硫磺等等作為原料的藥物。以多種金石藥物作原料,經過燒煉製成的藥物就是金丹。服食金丹術在唐代以後衰落,但服食草木藥之法則一直流傳。
二、導引
導引是修道者以自力引動肢體而作的俯仰屈伸運動,常和行氣、按摩等相配合,從而鍛煉形體的一種養生術,“導引”一詞始見於《莊子·刻意》。1973年末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帛書《導引圖》就繪有40多幅各種姿式的導引動作,有些則是模仿熊、龍、鶴等禽獸的動作,可知導引術以模仿動物的動作為特征。導引中的“熊經鳥伸”就是仿熊和鳥的動作,以活動身體筋骨,以使唿吸暢順,從而達到健身的效果。
三國時名醫華佗也倡導導引之術,並創遣了“五禽戲”。《後漢書·華佗傳》載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身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而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導引的特點,是把肢體運動和唿吸運動聯係,內外結合,以調整機體的不平穩。現代科學證明,它的確能促進腸胃的消化,加強血液循環,增進肝髒功能,加速廢氣排除,使血液所需的養分得以補充,並有強健肢體的作用。正因為導引術不僅有這些效果,還有能輔助修仙證真,所以導引術一直為求仙學道者所重視,在道教一直中流傳。
三、辟穀
辟穀又稱“卻穀”、“斷穀”、“絕穀”、“休糧”、“絕粒”,即不食五穀雜糧。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穀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
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盛行,道長們在辟穀過程中,常常與服氣相結合。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例如:東漢方士王真“斷穀三十餘年,容少而色美,行及走馬,力兼數人”;北魏道士寇謙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辟穀口訣,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南朝宋文帝孫遊嶽“茹芝卻粒,服穀仙丸六七十年,顏色精爽,久而愈少”;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食飲唯青鬆澗水”;宋代陳摶隱居於武當山九岩室,“服氣辟穀,以恬默自處,凡二十餘年”;南宋莫道人尚修辟穀之術,等等。
四、服氣
服氣,又稱行氣、食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唿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道教非常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古人認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某些對應的聯係,辟穀、食氣便成為修煉成仙的一個重要手段。魏晉至隋唐是行氣術最為盛行的時期。《抱樸子內篇·雜應》中也列舉了很多辟穀食氣的方法:“或食十二時氣,從夜半始,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東食歲星青氣,使入肝;夏服熒惑赤氣,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鎮星黃氣,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氣,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氣,使入腎。”
曆代修行服氣之法的先賢有很多,例如:西王母授茅盈服氣之法;神人涓子告訴蘇林修習仙道之方:“先餌木精三百年,服氣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三百年,守玄丹三百年”,則仙道可成;黃敬“專行服氣斷穀”,等等。
五、胎息
胎息是行氣法中的一種,是行氣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成果。意謂煉氣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唿吸,全靠腹中內氣在體內氤氳潛行,如嬰兒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唿吸一樣。
道教理論認為嬰兒初生時以臍和母體相嵌,所以臍是人體的生身受命之處。胎息就是把真氣聚於人的臍下二寸,謂之氣沉丹田,並在修煉過程中把丹田當作意守的部位,更進一步又模仿胎兒以臍唿吸,如在胎胞之中,這也就是道教的返元歸根思想。神仙家們認為如果人能返迴嬰兒的先天唿吸,真氣自然旺盛,進一步煉成純陽之體便可合真成仙了。
《抱樸子內篇·釋滯》介紹這種方法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羆,鼻中引暴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乃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暴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暴而鴻毛不動為候也。”
曆代修行此術的也不乏其人:現在所知實行此術之最早者為東漢末之王真;三國吳道士葛玄天師亦善胎息術,從此以後,胎息術漸普及於道教內;唐代李鈺也修習胎息之術;唐末五代時聶師道“胎息己久”,等等。
六、存思
存思,一名“存想”。存思對象很廣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雲霧)、景物(氣、炎火)、人體(五髒、丹田)及神真(身內神和身外神)等。單存身內、身外諸神者名“存神”。
東晉中朝,上清派形成,以存思為主要修習方法,重點是存思身內身外諸神,但也存思身外景物,或以身外景物如氣、雲、星等與之相結合,使此術得到較大的發展。曆代修行此術的有:楊羲、許翔、許黃民,等等。五代宋元時期,由於內丹術開始盛行,存思術逐漸被替代。
七、外丹
秦漢以來,企圖成為神仙的人以五金、八石為藥物煉製長生不老的仙丹的方術,稱為煉丹術。隨著修煉的重心由煉形向煉神的轉化,道士們將以人體的精、氣、神為藥物煉製仙丹的方術也稱為煉丹術。外丹,是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石及藥物的道術的總稱,包括神丹、金液、黃白三種燒煉術。外丹方術的出發點就是試圖通過服食用金玉煉成的丹藥達到“假求外物以自固”的目的。
唐代之後,外丹逐漸衰落,內丹逐漸興起。
八、內丹
內丹指的是以身體為爐灶,修煉精,氣、神,使之在體內結丹,丹成則人可成仙。
經過唐末五代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和北宋的陳摶、張伯端等人的發揚,把內丹學推向了高峰,使之成為修真成仙的主要方法。
順則成人,逆則成仙”。因此內丹學的基本點就在於將《道德真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模式進行反演,由三歸二、二歸一,即由精、氣、神返歸先天之炁。
九、功德成仙
(一)、行善成仙
東晉葛洪指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複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複更起善數耳。”積善立功,忠孝為本,成為修道者步入神仙世界必登的階梯,善功的多少也與成仙的品位直接相關。
(二)、去欲而後成仙
道教認為,凡人想要成仙需要去除欲望,超越生死,最終與道合真。例如《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裏記載:
魏伯陽帶著三位弟子在深山煉丹,有兩位弟子學道之心不誠。金丹煉成之後,魏伯陽對弟子們說:“金丹是煉成了,還得讓狗來試試,如果狗吃了金丹即飛升,我們才可以吃,如果狗吃了金丹死去,我們就不要服金丹了。”伯陽把一種有毒的金丹給白狗,白狗吃了金丹立即死去。魏伯陽趁勢說:“煉丹就怕不成功,現在成功了,可是狗吃了就死,恐怕是不合神明之意,我們服用恐怕也跟狗一樣,怎麽辦呢?”有個弟子問:“先生你自己服不服金丹?”伯陽說:“我遠離家人來到深山煉丹,不管死活我都要服下金丹。”魏伯陽服下金丹,立即就死了。一位姓虞的弟子願追隨老師,也服下金丹當即死去。另外兩個弟子商量說:“煉丹是為了長生不死的,現在服下金丹就死,服它做什麽?不服金丹還有幾十年壽命,我們倆還是不服吧。”於是一道下山,準備買棺木安葬死者。兩位弟子走開以後,魏伯陽就起來,將真正的金丹放入虞生和白狗的口中,虞生和白狗當即複活。魏伯陽帶著虞生和白狗一道上山,路上碰見伐木人,魏伯陽將一封書信交給他,讓他轉交鄉裏,並謝二位弟子欲買棺木安葬的好意。二位弟子見信後,知道錯過了成仙的機會,真是懊悔不已。
(三)、行孝道而後成仙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記:“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道經《無上秘要》說“父母之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人道既備,餘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太平經》就勸人們遵守忠君孝親,認為最大的罪過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為治之。”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裏記載:田虛應曾“躬耕於紫蓋峰,以盡子職,凡五十餘年”,母親去世之後,才放誌自適,做自己本心想做的事情,四處訪學道師;聶師道在精誠修仙的同時,“事母以孝聞,深為鄉裏所敬”,後來聶師道幸遇謝通修真人,真人很重視他,賜予他素書,但當他想前往離家很遠的謝真人處,和真人住在一處學習道法時,卻被謝真人拒絕了,原因就是聶師道尚有老母健在.
唐孟詵傳。此方補中益氣,輕身延年,宜於脾肺心腎陰精虧虛者服用。《食療本草》:“黃精耐老不饑,其法可取甕子去底,釜上安頓,得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候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時有一石,熟有三四鬥方好。蒸之不熟,則刺人咽喉,既熟曝幹,不爾易壞。食之甘美,補中益氣,安五髒,潤心肺,輕身延年,饑歲可以與老小代糧。食療雲:根葉花食皆可食之,但相對者是,不對者名偏精,不可食。”
青精先生{食迅}米飯方
唐棲霞子盧道全傳。《太上肘後玉經方》以此配震卦,列為仙家八方之八。其方以白梁米為主味。其性甘,微寒,無毒。功用主治:和中,益氣,除熱。《雲笈七簽》卷七四:“白梁米一石,南燭汁浸,九蒸九曝,幹,可三鬥已上。每日服一匙飯,下一月後用半匙,兩月日後可三分之一。盡一劑,則腸化為筋,風寒不能傷,須如鬢青絲,顏如冰玉。”唐杜甫《贈李白》有“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宋陸遊《小憩長生觀飯已遂行》:“道士青精飯,先生鳥角巾。”表明青精飯曾為僧俗所尚。
製黑豆法
清宮秘傳卻病延年良法。《清宮秘方大全》:“此豆色黑,與腎同位,專入腎經,能補精髓,助容顏,壯筋骨,聰耳明目,固齒烏須,延年益壽。治腰酸痛如神,陽痿遺精,諸虛百損並效。每日空心細嚼二、三十粒,用白開水送下。久服百病不生,不拘男婦老少,皆可服之。故紙,二兩;杜仲,二兩;蒺藜,二兩;核桃仁,二兩;大茴香,二兩;沙蒺羅,二兩;石菖蒲,五錢。先將藥煎汁去渣,入雄黑豆一升,青鹽一兩五錢,煮熟蒸曬九次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