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雷法口訣
雷法先天出,
曆代變化現。
元始天王祖,
代代互相連。
神霄清微派,
天心西河間。
眞武北帝派,
天雷伏魔仙。
內運外感處,
先天符篆仙。
召請雷部將,
還有神霄天。
三十六雷處,
七十二陰關。
總運元始炁,
化炁爲雷天。
默運祖炁出,
假以符咒間。
高上神霄法,
玉清天王篇。
祈請度幽關,
陰陽互相聯。
清微五雷書,
道祖三天傳。
內雲一炁化,
天地互相變。
總運五雷處,
天地爲相感。
修法身為本,
效心盟天傳。
眞師傳口訣,
上下通天仙。
後人若得悟,
萬神朝禮覌。
五雷法,道教中的一部分是符咒,這一法術稱為五雷法,在宋代開始普遍流行起來。雷部諸神將或稱元帥,或稱天君,均是受太乙節製。
在宋代民間傳說中的雷神,因數名同時出現,所以才有雷部的稱謂。至明代,形成了固定的雷部眾神體係,如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及鄧、辛、張、陶、龐、劉、荀、畢等元帥,不僅執役於雷部,亦為玉帝守衛天門。
根據《道法會元》的記載,天師世家早期的法術體係已經跟後世的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天師一係的符篆科儀法術,被稱為“籲天事帝之科”,這一法術體係在道門中被認為是太上老君創造,祖天師張道陵發揚光大,後經由曆代天師和道教理論家的逐漸完善,
符篆派的法術廣為流行並被人們所接受。事實上,“籲天事帝之科”或“事天請禱之事”在中國古代由於受儒家思想的規製,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天子諸侯的領地,所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涉足,如果有少、
幹冒天下之大不題,涉足“事天請禱之事”,要麽被視為荒誕不經,要麽被視為“淫祀”,將會受到政府的無情打壓。應該說,天師道所提倡和實踐的“事天請禱之事”,某種程度上與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傳統相製衡,使得中國文化之流成為活水源流,源遠流長。
在早期的“籲天事帝之科”之中已經蘊藏著雷法理論的胚芽。確切說這一理論胚芽就是“感通之理”-一一即天人感應論。按照天人感應的理論,
人體是一小宇宙,跟外在的大宇宙同形、同構、同律,皆為道所生,為道所化,因此也就具有相通相感的可能性。“籲天事帝之科”要通達天聽,就必須排除各種妄念和雜念,以純淨無染的狀態來感通外在的宇宙。
可以說,天人感應論恰恰是道教雷法修煉思想的非常核心的理論基礎之一。雷法修煉思想認為人體內的一己之傑是跟天地之,相互感應的,人如果能控製自己體內的一己之,就能把握雷機,招致雷電。“天是,心也。以心運諸,動陽則陽報,動陰則陰報,運轉五行,常朝上帝,斡旋造化,顛倒陰陽,隨機而應。……七耀者,在天北鬥也,在人為眼耳鼻口七竅。
若能關閉七竅,則七耀光芒交射,氣迸渾身,汗出頭腦之上,亦漢如雲,始合造化。”對此,虛靖天師張繼先有詩雲:“元神直捧一封書,一道寒光射太虛。徑達玉京金i}去,玄恩星火下天街。”人為有心感神,神反不應;無心之感,其應如響,若天人合德,則此感彼應。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甚至被進一步細化到人體內的器官,
認為人體內的器官也會跟天上的天象相感應。如神霄派高道王文卿說道:“當於唿吸上運功夫靜定,上驗報應。雲之出也,其氣蒸;雨之至也,
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氣炎而膀朧之氣急;電之動也,其目癢,眼光忽然閃爍;雷之動也,三田瀝瀝而響,五髒倏忽而鳴。行持之士又當急心火以激之,湧動腎水以衝之,先閉五戶,內驗五行,此其訣也。’,這種以人身模擬天地、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
跟身外的大宇宙相感相應的思想,一直為道教代代相傳的理論內核。雷法理論認為雷霆是天地之樞機,因此雷法修煉就是要通過一己之修煉從而把握天地之樞機,召神出吏,發為雷霆。
張道陵與各派雷法
無論是依托也好,借重名人也好,還是事實也罷,總之,各派雷法的經籍無不堅稱祖天師張道陵為該派雷法的祖師。首先,清微派就認為祖天師張道陵是該派的祖師之一。如《道法會元》卷之二“清微應運”中認為清微元始天王,靈寶西那國王,道德老子,
正一祖天師,乃是三派始祖。而介紹清微派淵源、傳係、先師事跡的宗譜《清微仙譜》的“正一淵源”,則專門列出了“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嗣師太清真人侍中張衡,以及係師太清真人間中侯張魯。除此之外,祖天師張道陵還是各種具體的雷法中的“主法”。所謂“主法”,就是“法主”,就是“法”的主體,
也就是“道”;而“道”亦是“先天一氣”,因而唯有地位崇高之尊神才能充任。在具體的雷法實施的過程中,法師以“主法”統帥“將班”並發號施令,乃是一套雷法中的和關鍵和靈魂。
如《道法會元》卷七的“上清洞明協神五應大法”就是以張道陵(祖師正一老祖天師真君)、魏華存(高元哀照法王紫虛元君)和祖舒(清微元上侍震保仙元君)為主法;“清微灌鬥五雷大法”則以張道陵(祖師三天扶教大法天師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魏華存(祖師清微金閥上保高元窟照法王清真紫虛元君)和祖舒(宗師清微元上侍哀金網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為師派;在“紫極玄樞奏告大法”中,則有祖天師張道陵的信香符。
其次,神霄派同樣認為他們的道法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的記載,
神霄派高道林靈素的道法也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的高徒趙升。據載,林靈素三十歲左右,在洛陽遇到一位姓趙的道人,交遊數載後,一日道人突然死去,林靈素安葬了趙道人後,發現“有書三冊,細字如珠,間有天篆,人莫能識。分為十九篇,盛以絳紗,
題雲:‘付與林某’。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a},驅遣下鬼,役使萬靈。~一先生自受其《玉書》,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驅瘟伐廟,無事不靈。’,令人吃驚的是,第二年,林靈素在嶽陽酒店,碰見了死而複活的趙道人。此時,趙道人才告訴他真相,說:“吾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
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理當救之。;值得注意的是,趙與時稱林靈素“家世寒微,慕遠遊。至蜀,從趙升道人遊數載。趙卒,得其書,秘藏之,
由是善妖術,輔以五雷法’。認為其五雷法,為趙升所傳授。《宋史》載其“惟稍識五雷法,召唿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
此外,林靈素向宋徽宗談及祖天師張道陵有雷書和雷印之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稱:“昔漢天師有《神霄雷書》二十卷,並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顆。至第八代天師,藏十卷,並六印文,並留火痕印文。國初,
張守真遇詡聖真君傳賜五卷。帝欲得《雷書金經》全足收入《道藏》,求訪不得。先生靜夜飛神,從玉華天尊奏告上帝,乞賜觀看雷文,並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壇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師印,
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堅如鐵石,非金非玉。及以《雷書》五卷,賜靈素看。先生拜謝,懷印而還。省,錄《雷書》進奏,遂得全集。”5顯然,這些都說明神霄派雷法跟天師道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張雨《玄品錄》中稱高道留用光的雷法為祖天師張道陵親自傳授。
留用光,信州貴溪人,貌奇古而黔。既壯,無所聞。往遊南嶽,至撫州臨川縣,路逢一道人,自言是張輔元,與用光偕行。用光行為張負,止為張炊。次長沙,張謂曰:子事吾,
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觀子之變,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篇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啟視,乃《五雷書》。慶元間,衡州旱,郡守沈作礪夜夢黑龍,蟠於城煌廟門,
日一視之,乃用光醉臥也。即延命禱雨,而雨,郡上其事,複禱雨於朝,亦雨。用光年幾四十,未得度為道士。至是,即禦前賜冠服,
賜號“衝靖先生”。寧宗為出內帶錢,撤上清官新而大之。理宗立,複召。用光謂使者曰:“歸奏天子,治天下者,道德五千言足矣!山林野人來將奚益。”竟解化龍虎山中。向之所遇張輔元,或謂為漢天師也。
還有,天心派亦不例外。北宋天心派道士元妙宗編撰的《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認為天心正法是“正一之宗”,即出自張天師正一道:
臣聞天心之法,北極中鬥之法也。北極者,天之中極,萬象之所會。北鬥者,天之中鬥,萬禹之所票,故為天之心。則其法,本之於此也,同出乎正一之宗,為勤治之樞轄。自昔饒君,夙著陰功,簡在天意,神付真篆,受訣紫霄,嗣係遞傳其法,遂明之於世。
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同樣認為天心雷法就是出自天師道正一宗:“三洞之品,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焉。當其受印劍於玉局,蕩妖邪於寰區,法之濟時,厥勳盛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夢瑣言》記載了“雷公篆”一事,該文聲稱該篆是傳自天師世家:
巴蜀間,於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祈水旱。蓋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以示人也。其壇或羊牛所犯,及預齋者飲酒食肉,多為震死。新繁人王蕪,因往別業,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齋迴,乃即席食肉。王謂曰:“爾不懼雷霆哪?”曰:“我與雷為兄弟,
何懼之有?”王異之,乃話其所謂。曰:“我受雷公策,與雷同職。”因取其篆驗之,果如其說。仍有數卷,或畫壯夫,以拳權地為井,號拳權井。或畫一士負薪拚,號一穀柴。或以七手撮山箕之,號七山箕。江陵東村李道士舍,亦有此篆。或雲,三洞法算外,有一百二法,為天師子嗣師所禁。唯許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責陰誅也。
雷法先天出,
曆代變化現。
元始天王祖,
代代互相連。
神霄清微派,
天心西河間。
眞武北帝派,
天雷伏魔仙。
內運外感處,
先天符篆仙。
召請雷部將,
還有神霄天。
三十六雷處,
七十二陰關。
總運元始炁,
化炁爲雷天。
默運祖炁出,
假以符咒間。
高上神霄法,
玉清天王篇。
祈請度幽關,
陰陽互相聯。
清微五雷書,
道祖三天傳。
內雲一炁化,
天地互相變。
總運五雷處,
天地爲相感。
修法身為本,
效心盟天傳。
眞師傳口訣,
上下通天仙。
後人若得悟,
萬神朝禮覌。
五雷法,道教中的一部分是符咒,這一法術稱為五雷法,在宋代開始普遍流行起來。雷部諸神將或稱元帥,或稱天君,均是受太乙節製。
在宋代民間傳說中的雷神,因數名同時出現,所以才有雷部的稱謂。至明代,形成了固定的雷部眾神體係,如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及鄧、辛、張、陶、龐、劉、荀、畢等元帥,不僅執役於雷部,亦為玉帝守衛天門。
根據《道法會元》的記載,天師世家早期的法術體係已經跟後世的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天師一係的符篆科儀法術,被稱為“籲天事帝之科”,這一法術體係在道門中被認為是太上老君創造,祖天師張道陵發揚光大,後經由曆代天師和道教理論家的逐漸完善,
符篆派的法術廣為流行並被人們所接受。事實上,“籲天事帝之科”或“事天請禱之事”在中國古代由於受儒家思想的規製,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天子諸侯的領地,所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涉足,如果有少、
幹冒天下之大不題,涉足“事天請禱之事”,要麽被視為荒誕不經,要麽被視為“淫祀”,將會受到政府的無情打壓。應該說,天師道所提倡和實踐的“事天請禱之事”,某種程度上與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傳統相製衡,使得中國文化之流成為活水源流,源遠流長。
在早期的“籲天事帝之科”之中已經蘊藏著雷法理論的胚芽。確切說這一理論胚芽就是“感通之理”-一一即天人感應論。按照天人感應的理論,
人體是一小宇宙,跟外在的大宇宙同形、同構、同律,皆為道所生,為道所化,因此也就具有相通相感的可能性。“籲天事帝之科”要通達天聽,就必須排除各種妄念和雜念,以純淨無染的狀態來感通外在的宇宙。
可以說,天人感應論恰恰是道教雷法修煉思想的非常核心的理論基礎之一。雷法修煉思想認為人體內的一己之傑是跟天地之,相互感應的,人如果能控製自己體內的一己之,就能把握雷機,招致雷電。“天是,心也。以心運諸,動陽則陽報,動陰則陰報,運轉五行,常朝上帝,斡旋造化,顛倒陰陽,隨機而應。……七耀者,在天北鬥也,在人為眼耳鼻口七竅。
若能關閉七竅,則七耀光芒交射,氣迸渾身,汗出頭腦之上,亦漢如雲,始合造化。”對此,虛靖天師張繼先有詩雲:“元神直捧一封書,一道寒光射太虛。徑達玉京金i}去,玄恩星火下天街。”人為有心感神,神反不應;無心之感,其應如響,若天人合德,則此感彼應。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甚至被進一步細化到人體內的器官,
認為人體內的器官也會跟天上的天象相感應。如神霄派高道王文卿說道:“當於唿吸上運功夫靜定,上驗報應。雲之出也,其氣蒸;雨之至也,
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氣炎而膀朧之氣急;電之動也,其目癢,眼光忽然閃爍;雷之動也,三田瀝瀝而響,五髒倏忽而鳴。行持之士又當急心火以激之,湧動腎水以衝之,先閉五戶,內驗五行,此其訣也。’,這種以人身模擬天地、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
跟身外的大宇宙相感相應的思想,一直為道教代代相傳的理論內核。雷法理論認為雷霆是天地之樞機,因此雷法修煉就是要通過一己之修煉從而把握天地之樞機,召神出吏,發為雷霆。
張道陵與各派雷法
無論是依托也好,借重名人也好,還是事實也罷,總之,各派雷法的經籍無不堅稱祖天師張道陵為該派雷法的祖師。首先,清微派就認為祖天師張道陵是該派的祖師之一。如《道法會元》卷之二“清微應運”中認為清微元始天王,靈寶西那國王,道德老子,
正一祖天師,乃是三派始祖。而介紹清微派淵源、傳係、先師事跡的宗譜《清微仙譜》的“正一淵源”,則專門列出了“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嗣師太清真人侍中張衡,以及係師太清真人間中侯張魯。除此之外,祖天師張道陵還是各種具體的雷法中的“主法”。所謂“主法”,就是“法主”,就是“法”的主體,
也就是“道”;而“道”亦是“先天一氣”,因而唯有地位崇高之尊神才能充任。在具體的雷法實施的過程中,法師以“主法”統帥“將班”並發號施令,乃是一套雷法中的和關鍵和靈魂。
如《道法會元》卷七的“上清洞明協神五應大法”就是以張道陵(祖師正一老祖天師真君)、魏華存(高元哀照法王紫虛元君)和祖舒(清微元上侍震保仙元君)為主法;“清微灌鬥五雷大法”則以張道陵(祖師三天扶教大法天師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魏華存(祖師清微金閥上保高元窟照法王清真紫虛元君)和祖舒(宗師清微元上侍哀金網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為師派;在“紫極玄樞奏告大法”中,則有祖天師張道陵的信香符。
其次,神霄派同樣認為他們的道法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的記載,
神霄派高道林靈素的道法也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的高徒趙升。據載,林靈素三十歲左右,在洛陽遇到一位姓趙的道人,交遊數載後,一日道人突然死去,林靈素安葬了趙道人後,發現“有書三冊,細字如珠,間有天篆,人莫能識。分為十九篇,盛以絳紗,
題雲:‘付與林某’。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a},驅遣下鬼,役使萬靈。~一先生自受其《玉書》,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驅瘟伐廟,無事不靈。’,令人吃驚的是,第二年,林靈素在嶽陽酒店,碰見了死而複活的趙道人。此時,趙道人才告訴他真相,說:“吾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
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理當救之。;值得注意的是,趙與時稱林靈素“家世寒微,慕遠遊。至蜀,從趙升道人遊數載。趙卒,得其書,秘藏之,
由是善妖術,輔以五雷法’。認為其五雷法,為趙升所傳授。《宋史》載其“惟稍識五雷法,召唿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
此外,林靈素向宋徽宗談及祖天師張道陵有雷書和雷印之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稱:“昔漢天師有《神霄雷書》二十卷,並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顆。至第八代天師,藏十卷,並六印文,並留火痕印文。國初,
張守真遇詡聖真君傳賜五卷。帝欲得《雷書金經》全足收入《道藏》,求訪不得。先生靜夜飛神,從玉華天尊奏告上帝,乞賜觀看雷文,並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壇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師印,
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堅如鐵石,非金非玉。及以《雷書》五卷,賜靈素看。先生拜謝,懷印而還。省,錄《雷書》進奏,遂得全集。”5顯然,這些都說明神霄派雷法跟天師道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張雨《玄品錄》中稱高道留用光的雷法為祖天師張道陵親自傳授。
留用光,信州貴溪人,貌奇古而黔。既壯,無所聞。往遊南嶽,至撫州臨川縣,路逢一道人,自言是張輔元,與用光偕行。用光行為張負,止為張炊。次長沙,張謂曰:子事吾,
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觀子之變,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篇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啟視,乃《五雷書》。慶元間,衡州旱,郡守沈作礪夜夢黑龍,蟠於城煌廟門,
日一視之,乃用光醉臥也。即延命禱雨,而雨,郡上其事,複禱雨於朝,亦雨。用光年幾四十,未得度為道士。至是,即禦前賜冠服,
賜號“衝靖先生”。寧宗為出內帶錢,撤上清官新而大之。理宗立,複召。用光謂使者曰:“歸奏天子,治天下者,道德五千言足矣!山林野人來將奚益。”竟解化龍虎山中。向之所遇張輔元,或謂為漢天師也。
還有,天心派亦不例外。北宋天心派道士元妙宗編撰的《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認為天心正法是“正一之宗”,即出自張天師正一道:
臣聞天心之法,北極中鬥之法也。北極者,天之中極,萬象之所會。北鬥者,天之中鬥,萬禹之所票,故為天之心。則其法,本之於此也,同出乎正一之宗,為勤治之樞轄。自昔饒君,夙著陰功,簡在天意,神付真篆,受訣紫霄,嗣係遞傳其法,遂明之於世。
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同樣認為天心雷法就是出自天師道正一宗:“三洞之品,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焉。當其受印劍於玉局,蕩妖邪於寰區,法之濟時,厥勳盛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夢瑣言》記載了“雷公篆”一事,該文聲稱該篆是傳自天師世家:
巴蜀間,於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祈水旱。蓋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以示人也。其壇或羊牛所犯,及預齋者飲酒食肉,多為震死。新繁人王蕪,因往別業,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齋迴,乃即席食肉。王謂曰:“爾不懼雷霆哪?”曰:“我與雷為兄弟,
何懼之有?”王異之,乃話其所謂。曰:“我受雷公策,與雷同職。”因取其篆驗之,果如其說。仍有數卷,或畫壯夫,以拳權地為井,號拳權井。或畫一士負薪拚,號一穀柴。或以七手撮山箕之,號七山箕。江陵東村李道士舍,亦有此篆。或雲,三洞法算外,有一百二法,為天師子嗣師所禁。唯許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責陰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