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上漂了幾天,又走了十幾天的陸路,朝鮮李氏國王一群人,總算抵達了京師。
袁可立沒有慣著這些朝鮮人,而是按照規矩簽發了火牌,由驛站負責這一百多號人的出行和吃住。
雖然說,一路上的各個驛站也的確給予了他們最高規格的接待,但驛站的夥食畢竟比不得在他們自己國內那麽精致。
所以,等到朝鮮群臣一行人到達京師時,他們已經跟難民沒什麽兩樣了。
朱由校也同樣沒有慣著他們,外國人在國內超人一等的待遇,讓後世的他已經非常不爽了。
現在這幫難民不思守土,而是在短短半個月之間就丟失了朝鮮全境,更是讓朱由校鄙夷不已。
本來朝鮮國王按照規製,應該是屬於親王一等的,照例應該由禮部尚書負責接待。
但時任禮部尚書的吳道南剛一開口,就被朱由校斷然否決,改由禮部郎中負責接待和安置工作。
沒有出城迎接,也沒有任何的禮儀活動,就把這一百多號人隨便找了個驛館住下了。
關於朝鮮,朝堂上也爭吵了有一段時間了。
有一派認為,朝鮮一直是大明屬國,太祖曾經親口言朝鮮乃“不征之國。”
既然如此,那大明就有義務幫助收複朝鮮,再還政給李氏。
至於迴報,那是沒有的。泱泱大國,自有大國的氣度嘛!
另一派則認為,既然皇台極已經占據了朝鮮,那建奴的兵力勢必會被分散。
為今之計,應該集中兵力拿下遼東的沈陽、遼陽,安撫遼民,鞏固邊防。
至於朝鮮嘛,等到遼東形勢穩定之後,自然也是要拿迴來的。
畢竟皇台極在朝鮮,他是有水軍的。
一旦皇台極在朝鮮成了氣候,其水軍隨時可以抵達大明腹地,禍患無窮。
可是楊延宜,他現在在哪裏,有沒有入朝鮮作戰,朝廷現在還不知道。
他也沒有隻言片語傳遞迴來。
朱由校跟內閣和軍機處商議了許久,他有一個想法,但現在還不好說。
那就是遼東我也要,朝鮮我也要!
遼東本來就是大明的國土,寸土不可流出,這是沒有任何商議的。
但是朝鮮,未必要還政給李氏。
我大明是從建奴手裏搶來的,又為什麽要還給別人呢?
別跟我說什麽泱泱大國的氣度,大國之側,不容其他人酣睡,這才是大國氣度!
因為在後世的曆史上,皇台極也確實是征服了朝鮮的,後期更是有不少朝鮮士兵,跟隨建奴進入中原作戰。
內閣的閣臣們在領略了小皇帝的心思後,驚詫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
朱由校沒有管那麽多,朝鮮後世分裂為兩個國家,其中南朝鮮,也就是那群韓國棒子,給他沒有留下半分的好印象。
現在既然皇台極送了這個大禮,正好乘勢而為將朝鮮納入大明國土,何樂而不為?
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楊延宜在前線作戰效果如何。
他如果能拿下沈陽、遼陽,那將建奴趕到朝鮮暫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如果拿不下沈陽、遼陽,而是讓建奴在朝鮮站穩了腳,又有遼東這兩顆釘子。
那大明將提早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中,尤其是皇台極以水軍直達大明腹地這一招,實在是想起來都會覺得疼。
朝廷商量了幾日,終於等迴了遼東的來信。
開原副總兵高貞,寫了一封軍報給朝廷,言明開原無恙,而鐵嶺亦重由熊廷弼所占據。
熊廷弼本來是要押送迴京師的,但楊督師大手一揮,陣前許他戴罪立功,讓他重新迴了鐵嶺。
而楊延宜本部兩萬多人,已於十數日前出兵赫圖阿拉,直搗建奴老巢。
高貞還不知道,楊延宜在撫順改變了行軍方向,所以他的消息是滯後的。
而楊延宜本來就兵少,一路上若是有任何決定都要派人迴京城報信,怎麽聽也是一件很不劃算的事情。
既然朱由校許他便宜專斷,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派遣信使迴京。
熊廷弼也上了一道奏疏,在裏麵情真意切的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請朝廷允許他戴罪立功。
王化貞已經被押迴了京師,跟楊縞、李如柏幾人正在牢裏抓虱子。
可熊廷弼是朝廷要押解迴京的,楊延宜一言而決,許他在前線戴罪立功,也讓群臣再次吵了起來。
有人甚至上了一本,言及楊延宜有塚虎之資,朝廷不可不察。
很難說這是不是文官的反攻倒算,因為上這奏疏的,乃是一名禦史。
禦史嘛,風言奏事,是太祖親許的。
當初太祖朝的禦史,下到地方辦案,一路上都是風餐露宿,騎驢而往,民間有言,“禦史騎驢,天下再無舞弊。”
可後來,這幫人慢慢的就變質了,風聞奏事也變成了互相攻訐的手段。
內閣收到這份奏折,猶豫了許久,不知道該不該給朱由校過目。
得益於司馬懿實在是幹得太“出色”了,後世所有的臣子,隻要有人將自己與司馬懿掛上鉤,那基本上不死也殘,政治生涯絕對會立馬結束,再無起複可能。
這禦史將楊延宜與司馬懿並列,不可謂不毒辣。
閣臣們不是不知道這個厲害之處,方閣老當即就做出了決定,將奏折退了迴去,把那個禦史叫到了內閣,打了四十板子,讓他滾蛋迴家。
這個奏折本來被內閣掩蓋了下來,可架不住有心人的攛掇,尤其是當中有一個軍方的大佬,在裏麵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這名禦史被打板子被革職的消息,在京師傳遞開來,而楊延宜“塚虎”的外號,也漸漸人盡皆知。
魏忠賢在鳳陽待了幾天,嚐遍了人情冷暖。他入宮二十多年,才等到了一個機會,在光宗那裏一飛衝天。
但同樣,正是因為處理通奴案時,手伸得太長,而被朱由校一擼到底,發配去了鳳陽。
雖然最近聖上將他召迴了宮,並許他東廠廠督之職,還讓他辦理查抄福王家產的事情。
但他心裏非常明白,他失勢並不是因為貪汙,而是構陷楊延宜的小動作而惹得今上不滿。
他在京師重組東廠,準備出發至洛陽之時,也聽到了民間的這個小傳聞。
在聽到這個傳聞後,他沒有絲毫猶豫,立馬將手下的番子都派遣出去,查詢這個說法的源頭是來自哪裏。
魏忠賢辦事能力還是有的,很快就讓他查到了源頭。
可是,那人的來頭,同樣也是他所不能得罪的。
那人是英國公張維賢府裏的管家,李為。
袁可立沒有慣著這些朝鮮人,而是按照規矩簽發了火牌,由驛站負責這一百多號人的出行和吃住。
雖然說,一路上的各個驛站也的確給予了他們最高規格的接待,但驛站的夥食畢竟比不得在他們自己國內那麽精致。
所以,等到朝鮮群臣一行人到達京師時,他們已經跟難民沒什麽兩樣了。
朱由校也同樣沒有慣著他們,外國人在國內超人一等的待遇,讓後世的他已經非常不爽了。
現在這幫難民不思守土,而是在短短半個月之間就丟失了朝鮮全境,更是讓朱由校鄙夷不已。
本來朝鮮國王按照規製,應該是屬於親王一等的,照例應該由禮部尚書負責接待。
但時任禮部尚書的吳道南剛一開口,就被朱由校斷然否決,改由禮部郎中負責接待和安置工作。
沒有出城迎接,也沒有任何的禮儀活動,就把這一百多號人隨便找了個驛館住下了。
關於朝鮮,朝堂上也爭吵了有一段時間了。
有一派認為,朝鮮一直是大明屬國,太祖曾經親口言朝鮮乃“不征之國。”
既然如此,那大明就有義務幫助收複朝鮮,再還政給李氏。
至於迴報,那是沒有的。泱泱大國,自有大國的氣度嘛!
另一派則認為,既然皇台極已經占據了朝鮮,那建奴的兵力勢必會被分散。
為今之計,應該集中兵力拿下遼東的沈陽、遼陽,安撫遼民,鞏固邊防。
至於朝鮮嘛,等到遼東形勢穩定之後,自然也是要拿迴來的。
畢竟皇台極在朝鮮,他是有水軍的。
一旦皇台極在朝鮮成了氣候,其水軍隨時可以抵達大明腹地,禍患無窮。
可是楊延宜,他現在在哪裏,有沒有入朝鮮作戰,朝廷現在還不知道。
他也沒有隻言片語傳遞迴來。
朱由校跟內閣和軍機處商議了許久,他有一個想法,但現在還不好說。
那就是遼東我也要,朝鮮我也要!
遼東本來就是大明的國土,寸土不可流出,這是沒有任何商議的。
但是朝鮮,未必要還政給李氏。
我大明是從建奴手裏搶來的,又為什麽要還給別人呢?
別跟我說什麽泱泱大國的氣度,大國之側,不容其他人酣睡,這才是大國氣度!
因為在後世的曆史上,皇台極也確實是征服了朝鮮的,後期更是有不少朝鮮士兵,跟隨建奴進入中原作戰。
內閣的閣臣們在領略了小皇帝的心思後,驚詫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
朱由校沒有管那麽多,朝鮮後世分裂為兩個國家,其中南朝鮮,也就是那群韓國棒子,給他沒有留下半分的好印象。
現在既然皇台極送了這個大禮,正好乘勢而為將朝鮮納入大明國土,何樂而不為?
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楊延宜在前線作戰效果如何。
他如果能拿下沈陽、遼陽,那將建奴趕到朝鮮暫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如果拿不下沈陽、遼陽,而是讓建奴在朝鮮站穩了腳,又有遼東這兩顆釘子。
那大明將提早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中,尤其是皇台極以水軍直達大明腹地這一招,實在是想起來都會覺得疼。
朝廷商量了幾日,終於等迴了遼東的來信。
開原副總兵高貞,寫了一封軍報給朝廷,言明開原無恙,而鐵嶺亦重由熊廷弼所占據。
熊廷弼本來是要押送迴京師的,但楊督師大手一揮,陣前許他戴罪立功,讓他重新迴了鐵嶺。
而楊延宜本部兩萬多人,已於十數日前出兵赫圖阿拉,直搗建奴老巢。
高貞還不知道,楊延宜在撫順改變了行軍方向,所以他的消息是滯後的。
而楊延宜本來就兵少,一路上若是有任何決定都要派人迴京城報信,怎麽聽也是一件很不劃算的事情。
既然朱由校許他便宜專斷,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派遣信使迴京。
熊廷弼也上了一道奏疏,在裏麵情真意切的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請朝廷允許他戴罪立功。
王化貞已經被押迴了京師,跟楊縞、李如柏幾人正在牢裏抓虱子。
可熊廷弼是朝廷要押解迴京的,楊延宜一言而決,許他在前線戴罪立功,也讓群臣再次吵了起來。
有人甚至上了一本,言及楊延宜有塚虎之資,朝廷不可不察。
很難說這是不是文官的反攻倒算,因為上這奏疏的,乃是一名禦史。
禦史嘛,風言奏事,是太祖親許的。
當初太祖朝的禦史,下到地方辦案,一路上都是風餐露宿,騎驢而往,民間有言,“禦史騎驢,天下再無舞弊。”
可後來,這幫人慢慢的就變質了,風聞奏事也變成了互相攻訐的手段。
內閣收到這份奏折,猶豫了許久,不知道該不該給朱由校過目。
得益於司馬懿實在是幹得太“出色”了,後世所有的臣子,隻要有人將自己與司馬懿掛上鉤,那基本上不死也殘,政治生涯絕對會立馬結束,再無起複可能。
這禦史將楊延宜與司馬懿並列,不可謂不毒辣。
閣臣們不是不知道這個厲害之處,方閣老當即就做出了決定,將奏折退了迴去,把那個禦史叫到了內閣,打了四十板子,讓他滾蛋迴家。
這個奏折本來被內閣掩蓋了下來,可架不住有心人的攛掇,尤其是當中有一個軍方的大佬,在裏麵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這名禦史被打板子被革職的消息,在京師傳遞開來,而楊延宜“塚虎”的外號,也漸漸人盡皆知。
魏忠賢在鳳陽待了幾天,嚐遍了人情冷暖。他入宮二十多年,才等到了一個機會,在光宗那裏一飛衝天。
但同樣,正是因為處理通奴案時,手伸得太長,而被朱由校一擼到底,發配去了鳳陽。
雖然最近聖上將他召迴了宮,並許他東廠廠督之職,還讓他辦理查抄福王家產的事情。
但他心裏非常明白,他失勢並不是因為貪汙,而是構陷楊延宜的小動作而惹得今上不滿。
他在京師重組東廠,準備出發至洛陽之時,也聽到了民間的這個小傳聞。
在聽到這個傳聞後,他沒有絲毫猶豫,立馬將手下的番子都派遣出去,查詢這個說法的源頭是來自哪裏。
魏忠賢辦事能力還是有的,很快就讓他查到了源頭。
可是,那人的來頭,同樣也是他所不能得罪的。
那人是英國公張維賢府裏的管家,李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