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擺在麵前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麽秦檜要提議選擇在江州建立總領所府衙呢?
為什麽不是其他地方,就偏偏要選擇江州呢?
而剛才官家之言,範同他也聽到了,也聽明白了。
那便是官家他並不想選擇江州,至於官家所言,江州距離臨安稍稍較遠的問題。
這當然也是確實存在的原因,但肯定也不可能是官家所反對此地的最重要的原因。
到底是什麽原因不重要,為什麽要選擇江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官家他不想選擇這江州,而秦檜卻偏偏說要選擇江州,為此還整上了三條看似很重要的理由。
於是範同沉默了.......
今天真是要搞死我呀,都讓榮寬那死小子給害苦了呀。
若是沒有昨晚那迴事兒的話,他今日肯定就毫不猶豫的站在官家這邊了,官家怎麽說他就跟著怎麽說。
秦檜就算是再能說,也說不過他與官家兩人吧。
畢竟官家在上有強權,而他在下又不要臉,如此行事自然不怕誰。
但是現在他可不能這樣搞了,他得中和,得折中,兩方都不能夠得罪,必須要有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意見,不然接下來的話他可就麻煩大了。
大事是小,小命是大。
難受哦.......
待範同沉思片刻後,稍顯遲疑又虛聲的說道:“不如選在稍稍靠前一些的池州如何?”
正當趙構準備點頭應下的時候。
“此事萬萬不可呀。”
被司馬懿眼神示意後的王次翁,突然出聲說道。
趙構問道:“不知王愛卿以為池州有何不可呀?”
王次翁他哪兒知道有何不可呀,在官家近乎審視的目光下,他小眼珠一轉忽然想到了什麽。
隨即答道:“迴稟官家,那嶽飛在池州等地的名望極大。”
“昔日嶽飛率領大軍收複荊襄六郡的時候,在此之前就曾在池州駐防許久,在留下了一首詩句在池州一帶廣為流傳。”
“哦?”
趙構聞言不禁一笑,隨口說道:“竟然還有這等事情,朕還不曾聽聞過呢,不知王愛卿可還記得這一首詩句是什麽嗎、”
“容臣想想......”
一會兒後,王次翁的眼睛逐漸開始發亮,看樣子是想起來了,便正聲念讀: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嗯......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明月歸。”
王次翁說完還補充道:“就是這首詩句,臣曾經去過池州,應當沒有記錯。”
一旁的司馬懿斜眼瞅了瞅,正一臉正直述說的王次翁。
這家夥兒可以呀,沒曾想這一說就說到了要點呀。
此時趙構的臉色很不好看,一個武人,作了一首詩,還廣為流傳?
甚至還名望極大?
這還隻是他暫時駐紮過的地方,那麽他長期駐紮的鄂州又是一幅怎樣的光景呢。
而司馬懿在清楚的看見,官家的臉色變化後。
也立刻見縫插針的補充道:“啟稟官家,如今各軍中當屬鄂州嶽家軍最為不可控,將兵馬總領府府衙建立在靠近鄂州的江州,也可進一步監察嶽家軍,這一點也是池州所無法比擬的。”
說完,又用眼神掃了掃另外一旁的範同。
範同見此略帶威脅的目光,也不禁眉頭一挑。
而範同看著上方態度略顯鬆動的官家,咬了咬牙,當即拱手道:“啟稟官家,建在江州也自無不可。”
“或許等將來還會不止這麽一個兵馬總領所,第一個建在稍稍靠後一些的位置也是極為不錯的。”
“也罷,此事就這樣吧。”
趙構說著便站起身來,就準備要揮袖而去。
最後還留下一句,將會任命一個名叫林大聲的人為兵馬總領,讓各部都要配合好他的江州府衙新建事宜,兵馬總領所之事要越快落實越好,爭取能夠在議和談成之前徹底完成此事。
說完,趙構便率先從側門離開了內殿。
“臣等恭送官家......”
待張去等內侍也隨之離開後,此時內殿中便隻剩下了他們四位宰執。
這皇帝都走了,按理說他們這幾人也該下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有關係好的,也可以兩兩交流一番,不太有關係的,自然是掉頭就走。
比如孫近,同樣也是片刻不停留的轉身而去。
在走之前,還用他那高傲的眼神瞪了司馬懿一眼,同時還發出‘哼!’的聲音。
司馬懿看著孫近的遠去的背影隻是微微一笑,看著也準備跟著離開的範同,輕聲問道:
“不知範政事是有何事如此著急呀?”
範同聞言頓時停下腳步,轉過身來,拱手微笑著迴應道:“其實也不是什麽太過於重要的事情,若是秦相有何吩咐,下官也可為相國效勞一二。”
效勞就效勞,還效勞一二。
不就是想說大事兒幫不了,小事兒不想幫嗎。
“範政事這是哪裏話。”
司馬懿也輕笑著說道:“你我同朝為官,自當通力合作、齊心協力才是,如此才能夠更好的為朝廷、為官家做事嘛。”
範同重重點頭道:“秦相所言極是,下官對此也是深以為然,下官相信,我大宋在秦相國的帶領之下,一定會再創盛世的。”
“哦?果然如此以為?”
範同隻是稍稍遲疑了十分之一息的時間,便立刻點頭說道:“那是自然,下官對此深信不疑。”
司馬懿仿佛是沒有看到他剛才的異樣,繼而雙眼充滿迴憶的緩緩述說道:
“還記得曾經本相第一次見到你的時候,本相就看得出來,範政事你確實是大才呀,那時你好像還隻是一個小小的......”
“隻是一個小小的吏部員外郎。”
範同看著故作想不起來的秦檜,倆忙補充道。
“哦.....對對對,就是員外郎。”
司馬懿不禁感慨道:“這才過去多長時間呀,一轉眼就從範員外郎升為範政事了,本相當初果然是沒有看錯人呀。”
說著還極為欣賞讚揚的拍了拍他的臂膀,以示十分之認同。
為什麽不是其他地方,就偏偏要選擇江州呢?
而剛才官家之言,範同他也聽到了,也聽明白了。
那便是官家他並不想選擇江州,至於官家所言,江州距離臨安稍稍較遠的問題。
這當然也是確實存在的原因,但肯定也不可能是官家所反對此地的最重要的原因。
到底是什麽原因不重要,為什麽要選擇江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官家他不想選擇這江州,而秦檜卻偏偏說要選擇江州,為此還整上了三條看似很重要的理由。
於是範同沉默了.......
今天真是要搞死我呀,都讓榮寬那死小子給害苦了呀。
若是沒有昨晚那迴事兒的話,他今日肯定就毫不猶豫的站在官家這邊了,官家怎麽說他就跟著怎麽說。
秦檜就算是再能說,也說不過他與官家兩人吧。
畢竟官家在上有強權,而他在下又不要臉,如此行事自然不怕誰。
但是現在他可不能這樣搞了,他得中和,得折中,兩方都不能夠得罪,必須要有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意見,不然接下來的話他可就麻煩大了。
大事是小,小命是大。
難受哦.......
待範同沉思片刻後,稍顯遲疑又虛聲的說道:“不如選在稍稍靠前一些的池州如何?”
正當趙構準備點頭應下的時候。
“此事萬萬不可呀。”
被司馬懿眼神示意後的王次翁,突然出聲說道。
趙構問道:“不知王愛卿以為池州有何不可呀?”
王次翁他哪兒知道有何不可呀,在官家近乎審視的目光下,他小眼珠一轉忽然想到了什麽。
隨即答道:“迴稟官家,那嶽飛在池州等地的名望極大。”
“昔日嶽飛率領大軍收複荊襄六郡的時候,在此之前就曾在池州駐防許久,在留下了一首詩句在池州一帶廣為流傳。”
“哦?”
趙構聞言不禁一笑,隨口說道:“竟然還有這等事情,朕還不曾聽聞過呢,不知王愛卿可還記得這一首詩句是什麽嗎、”
“容臣想想......”
一會兒後,王次翁的眼睛逐漸開始發亮,看樣子是想起來了,便正聲念讀: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嗯......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明月歸。”
王次翁說完還補充道:“就是這首詩句,臣曾經去過池州,應當沒有記錯。”
一旁的司馬懿斜眼瞅了瞅,正一臉正直述說的王次翁。
這家夥兒可以呀,沒曾想這一說就說到了要點呀。
此時趙構的臉色很不好看,一個武人,作了一首詩,還廣為流傳?
甚至還名望極大?
這還隻是他暫時駐紮過的地方,那麽他長期駐紮的鄂州又是一幅怎樣的光景呢。
而司馬懿在清楚的看見,官家的臉色變化後。
也立刻見縫插針的補充道:“啟稟官家,如今各軍中當屬鄂州嶽家軍最為不可控,將兵馬總領府府衙建立在靠近鄂州的江州,也可進一步監察嶽家軍,這一點也是池州所無法比擬的。”
說完,又用眼神掃了掃另外一旁的範同。
範同見此略帶威脅的目光,也不禁眉頭一挑。
而範同看著上方態度略顯鬆動的官家,咬了咬牙,當即拱手道:“啟稟官家,建在江州也自無不可。”
“或許等將來還會不止這麽一個兵馬總領所,第一個建在稍稍靠後一些的位置也是極為不錯的。”
“也罷,此事就這樣吧。”
趙構說著便站起身來,就準備要揮袖而去。
最後還留下一句,將會任命一個名叫林大聲的人為兵馬總領,讓各部都要配合好他的江州府衙新建事宜,兵馬總領所之事要越快落實越好,爭取能夠在議和談成之前徹底完成此事。
說完,趙構便率先從側門離開了內殿。
“臣等恭送官家......”
待張去等內侍也隨之離開後,此時內殿中便隻剩下了他們四位宰執。
這皇帝都走了,按理說他們這幾人也該下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有關係好的,也可以兩兩交流一番,不太有關係的,自然是掉頭就走。
比如孫近,同樣也是片刻不停留的轉身而去。
在走之前,還用他那高傲的眼神瞪了司馬懿一眼,同時還發出‘哼!’的聲音。
司馬懿看著孫近的遠去的背影隻是微微一笑,看著也準備跟著離開的範同,輕聲問道:
“不知範政事是有何事如此著急呀?”
範同聞言頓時停下腳步,轉過身來,拱手微笑著迴應道:“其實也不是什麽太過於重要的事情,若是秦相有何吩咐,下官也可為相國效勞一二。”
效勞就效勞,還效勞一二。
不就是想說大事兒幫不了,小事兒不想幫嗎。
“範政事這是哪裏話。”
司馬懿也輕笑著說道:“你我同朝為官,自當通力合作、齊心協力才是,如此才能夠更好的為朝廷、為官家做事嘛。”
範同重重點頭道:“秦相所言極是,下官對此也是深以為然,下官相信,我大宋在秦相國的帶領之下,一定會再創盛世的。”
“哦?果然如此以為?”
範同隻是稍稍遲疑了十分之一息的時間,便立刻點頭說道:“那是自然,下官對此深信不疑。”
司馬懿仿佛是沒有看到他剛才的異樣,繼而雙眼充滿迴憶的緩緩述說道:
“還記得曾經本相第一次見到你的時候,本相就看得出來,範政事你確實是大才呀,那時你好像還隻是一個小小的......”
“隻是一個小小的吏部員外郎。”
範同看著故作想不起來的秦檜,倆忙補充道。
“哦.....對對對,就是員外郎。”
司馬懿不禁感慨道:“這才過去多長時間呀,一轉眼就從範員外郎升為範政事了,本相當初果然是沒有看錯人呀。”
說著還極為欣賞讚揚的拍了拍他的臂膀,以示十分之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