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關之後,皇太極不僅向天下宣告了自己的新名字,還做出了不少舉動。
京城已經成了餛飩皮裏的那點肉,被滿清鐵騎全麵包圍。
西麵,皇太極派出多爾袞阻止洪承疇,南麵的山東河南交界又派出豪格坐鎮,至於往東的所有城市,則已經全部投降了。
這次為以身殉國的官員,不多……
滿清沒入關,這些官員都知道,他們來了也會走,自己防不住,就是失職,殉職者多。
而如今呢?防不住的,清軍馬踏中原已經成了必然發生之事。
不少人心中,已經從抵觸轉變為接受了。
況且,如今的清軍,不但沒有開展辮子活動,反而清剿官員士紳財富,並將土地任由百姓耕種。
從皇太極行事的章法上看,他對進關的臆想已經不止一兩天了。
百姓頭上雖然多出了一位位的剝削者,可至少眼下,生活確實好了一些。
除了部分覺醒了民族意識的起義軍,其餘的百姓,大多從了清人。
給大明交租是交,給大清交租也是交,大清還不收以往的欠稅。
相當一部分百姓,心裏對大清的喜愛程度已經超過了大明……
京城之中,崇禎看著楊嗣昌,不知第多少次問出這個問題,
“楊卿,大明恩德廣播四海,義軍定然遍地,再加上勤王保駕之臣,京師會無恙的吧!”
楊嗣昌嘴皮顫抖了下,然後點了點頭,堅定稱是。
京師的情況,並沒有楊嗣昌所說的那麽好。
而到了此刻,楊嗣昌無比慶幸,自己當初做了那麽個決定。
眼下的京師,楊嗣昌已經百無禁忌,幾乎以軟禁了大部分官員的姿態行事。
保衛戰之後,他是必定要死的了,這是已經注定的事。
京師守軍,算是京營的農奴軍,大概有七萬五千人,看似很多,可是鋪在城牆上,也沒有多少。
若非皇太極攻城並不算太猛烈,恐怕九門已經血流成河了。
當然,這並非皇太極想讓大明喘口氣,而是他珍惜手下的將士。
他的招數,惡毒得多!
他派人往城中射信,全部都是鼓動城中百姓開城門的信,以及懇請大明皇帝開門,容忠臣進京的信。
如果他開始殺戮,兩相仇寇,京師慢慢也會同仇敵愾,反而抵抗更強!
可是他這樣攻心,誰受得了!
短短幾天,已經有許多官員和將士試圖開門了,若非楊嗣昌對京營還算了解,恐怕京城早已易主。
至於水和糧食的問題,更是令他焦心不已。
大明冗官嚴重,平日裏行政效率低下,如今被楊嗣昌扣了那麽多官員,其實影響不大。
可是百姓不管你這個啊!
如今,民間已經開始有人散謠,傳播楊嗣昌是上天派下來的妖怪,目的就是餓死,渴死京城百姓!
而且,即便是官員不發國難財,發國難財的百姓也難以阻止。
這時節,沒人敢說自己家有糧食,可是賣水,大家還是敢的。
有井的人家,已經把價格開到了一兩銀子一桶,還隻收天啟年或者崇禎年南京的官銀,別的官銀都不要!
遍地亂象,可見一斑!
楊嗣昌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從京城百姓的飲水問題到和滿清是否議和,幾乎所有的事,都落在他的肩膀上。
此前,他提出過和滿清議和然後極盡全力清除中原寇匪的想法,泄密之後,他差一點被滿朝官員活活噴死!
可是,現在滿清圍城還沒有二十天,滿朝文武已經達成了共識。
議和吧!
什麽漢人尊嚴,大明祖宗法度,臉麵全都不要了。
以前不議和,死的都是大頭兵,現在不議和,那可說不準。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官員選擇遵從心的意願。
而楊嗣昌卻又覺得,議和的機會渺茫。
確實,前宋,前唐,前漢,都有過議和的先例,這不能算什麽,頂多是違背成祖的豪言壯誌。
關鍵是,匈奴、突厥、遼都是沒有能力占據,也沒有野心占據。
而這兩點,皇太極應該都不缺。
要想達成議和,全要依仗城外的人,
他們必須要打一場狠仗,打得皇太極覺得大明不可欺,又攻之不下,這才行。
這兩樣之間,達成哪一個都難如登天,現在要楊嗣昌完成兩樣,難啊!
正月二十七夜,楊嗣昌在忙碌了一天的事務後,又進宮中,接受了崇禎的問詢,之後才出皇城休息。
崇禎那一日選擇留下,是因為突然想起了要做皇帝時,那些個侍講和翰林們說的話,想起了祖宗們的壯誌豪情。
也是因此,他才把大明的未來送了出去,自己選擇留下,死戰到底。
可是,閉城不到十天,他便有些受不了了。
此前,他從未關注過自己吃的飯,自己喝的水。
閉城之後,哪有泉水給他喝,哪有時蔬給他吃?
驟然改變的生活,令他開始懷疑死戰到底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
以往也有過幾次京城保衛戰,可是那時候往往都是早早的就有了清軍消息,皇家的所有儲備都是充足的。
這次皇太極來的突然,以至於崇禎的生活質量也驟然下降。
現在的他,已經在考慮其他的選項了……
當然不是投降!肯定不是!
不過,先投降,對皇太極稱臣,等到皇太極他們退出關外,再堅持抵抗,這樣也行吧……
送走楊嗣昌後,崇禎坐在殿中胡思亂想,沒個結果。
沒過多久,突然有太監過來通報。
“陛下,成國公朱純臣有事相奏。”
崇禎和楊嗣昌一致認為,朝堂眾臣不可信,至於勳貴,楊嗣昌說起他們都是在指南方劉孔昭之事,但崇禎認為,這些人還是可用的。
都是大明的勳貴,離了大明,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因此,即便是劉孔昭和魏國公徐弘基投降了,崇禎仍然認為,這是張國維的鍋。
應該是這位南京兵部尚書的問題更大一些。
因此,城中武將勳貴,雖然大多是除了權,但還掌握著一定的自由。
例如麵見天子。
京城已經成了餛飩皮裏的那點肉,被滿清鐵騎全麵包圍。
西麵,皇太極派出多爾袞阻止洪承疇,南麵的山東河南交界又派出豪格坐鎮,至於往東的所有城市,則已經全部投降了。
這次為以身殉國的官員,不多……
滿清沒入關,這些官員都知道,他們來了也會走,自己防不住,就是失職,殉職者多。
而如今呢?防不住的,清軍馬踏中原已經成了必然發生之事。
不少人心中,已經從抵觸轉變為接受了。
況且,如今的清軍,不但沒有開展辮子活動,反而清剿官員士紳財富,並將土地任由百姓耕種。
從皇太極行事的章法上看,他對進關的臆想已經不止一兩天了。
百姓頭上雖然多出了一位位的剝削者,可至少眼下,生活確實好了一些。
除了部分覺醒了民族意識的起義軍,其餘的百姓,大多從了清人。
給大明交租是交,給大清交租也是交,大清還不收以往的欠稅。
相當一部分百姓,心裏對大清的喜愛程度已經超過了大明……
京城之中,崇禎看著楊嗣昌,不知第多少次問出這個問題,
“楊卿,大明恩德廣播四海,義軍定然遍地,再加上勤王保駕之臣,京師會無恙的吧!”
楊嗣昌嘴皮顫抖了下,然後點了點頭,堅定稱是。
京師的情況,並沒有楊嗣昌所說的那麽好。
而到了此刻,楊嗣昌無比慶幸,自己當初做了那麽個決定。
眼下的京師,楊嗣昌已經百無禁忌,幾乎以軟禁了大部分官員的姿態行事。
保衛戰之後,他是必定要死的了,這是已經注定的事。
京師守軍,算是京營的農奴軍,大概有七萬五千人,看似很多,可是鋪在城牆上,也沒有多少。
若非皇太極攻城並不算太猛烈,恐怕九門已經血流成河了。
當然,這並非皇太極想讓大明喘口氣,而是他珍惜手下的將士。
他的招數,惡毒得多!
他派人往城中射信,全部都是鼓動城中百姓開城門的信,以及懇請大明皇帝開門,容忠臣進京的信。
如果他開始殺戮,兩相仇寇,京師慢慢也會同仇敵愾,反而抵抗更強!
可是他這樣攻心,誰受得了!
短短幾天,已經有許多官員和將士試圖開門了,若非楊嗣昌對京營還算了解,恐怕京城早已易主。
至於水和糧食的問題,更是令他焦心不已。
大明冗官嚴重,平日裏行政效率低下,如今被楊嗣昌扣了那麽多官員,其實影響不大。
可是百姓不管你這個啊!
如今,民間已經開始有人散謠,傳播楊嗣昌是上天派下來的妖怪,目的就是餓死,渴死京城百姓!
而且,即便是官員不發國難財,發國難財的百姓也難以阻止。
這時節,沒人敢說自己家有糧食,可是賣水,大家還是敢的。
有井的人家,已經把價格開到了一兩銀子一桶,還隻收天啟年或者崇禎年南京的官銀,別的官銀都不要!
遍地亂象,可見一斑!
楊嗣昌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從京城百姓的飲水問題到和滿清是否議和,幾乎所有的事,都落在他的肩膀上。
此前,他提出過和滿清議和然後極盡全力清除中原寇匪的想法,泄密之後,他差一點被滿朝官員活活噴死!
可是,現在滿清圍城還沒有二十天,滿朝文武已經達成了共識。
議和吧!
什麽漢人尊嚴,大明祖宗法度,臉麵全都不要了。
以前不議和,死的都是大頭兵,現在不議和,那可說不準。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官員選擇遵從心的意願。
而楊嗣昌卻又覺得,議和的機會渺茫。
確實,前宋,前唐,前漢,都有過議和的先例,這不能算什麽,頂多是違背成祖的豪言壯誌。
關鍵是,匈奴、突厥、遼都是沒有能力占據,也沒有野心占據。
而這兩點,皇太極應該都不缺。
要想達成議和,全要依仗城外的人,
他們必須要打一場狠仗,打得皇太極覺得大明不可欺,又攻之不下,這才行。
這兩樣之間,達成哪一個都難如登天,現在要楊嗣昌完成兩樣,難啊!
正月二十七夜,楊嗣昌在忙碌了一天的事務後,又進宮中,接受了崇禎的問詢,之後才出皇城休息。
崇禎那一日選擇留下,是因為突然想起了要做皇帝時,那些個侍講和翰林們說的話,想起了祖宗們的壯誌豪情。
也是因此,他才把大明的未來送了出去,自己選擇留下,死戰到底。
可是,閉城不到十天,他便有些受不了了。
此前,他從未關注過自己吃的飯,自己喝的水。
閉城之後,哪有泉水給他喝,哪有時蔬給他吃?
驟然改變的生活,令他開始懷疑死戰到底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
以往也有過幾次京城保衛戰,可是那時候往往都是早早的就有了清軍消息,皇家的所有儲備都是充足的。
這次皇太極來的突然,以至於崇禎的生活質量也驟然下降。
現在的他,已經在考慮其他的選項了……
當然不是投降!肯定不是!
不過,先投降,對皇太極稱臣,等到皇太極他們退出關外,再堅持抵抗,這樣也行吧……
送走楊嗣昌後,崇禎坐在殿中胡思亂想,沒個結果。
沒過多久,突然有太監過來通報。
“陛下,成國公朱純臣有事相奏。”
崇禎和楊嗣昌一致認為,朝堂眾臣不可信,至於勳貴,楊嗣昌說起他們都是在指南方劉孔昭之事,但崇禎認為,這些人還是可用的。
都是大明的勳貴,離了大明,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因此,即便是劉孔昭和魏國公徐弘基投降了,崇禎仍然認為,這是張國維的鍋。
應該是這位南京兵部尚書的問題更大一些。
因此,城中武將勳貴,雖然大多是除了權,但還掌握著一定的自由。
例如麵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