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返迴江州,還是住在段小舟那裏,
這不,突然想看看你現在情況如何,就過來了,
不錯不錯,看起來可比當時的樣子好得太多了。”
周維將看著常盛這樣子,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魏大哥就不要笑話我了,當時也是我一時糊塗,
但我現在明白了,我這個年紀,唯有讀書,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常盛聽周維將提起自己以前的樣子,有些不好意思,
那可真是他的黑曆史,當時腦子抽抽,還以為自己什麽都可以幹,
卻是被現實給打擊得一敗塗地。
現在迴到學堂,一頭紮進知識裏,才發現,
原來讀書才是最容易的事情。
雖然自己也是開始上進了,但誰提起這些事,常盛多少還是有些尷尬。
他趕緊地轉移話題:
“魏大哥既然來了,一定到我家裏坐坐,我爹昨天還在問,
什麽時候才能再見到魏大哥。”
常遠山還記得當時魏江幫著把常盛給帶迴家,給了常盛承認錯誤的勇氣,
對魏江的印象也是極好的,有時候看見常盛,也是會想起魏江來。
“我就是選著這個時間過來,
想著你休月假,不會耽誤學習,
今日把你送迴去,再去給常叔打個招唿。不過……”
常盛聽說周維將專門來找自己的,還要去見常遠山,
開心得很,“不過什麽?”
“這裏有位黃大哥,是我剛才等你的時候遇上的,
他是來江州看他大哥的,他大哥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兒
正是要入學的年紀,現在正在找學堂,
剛在茶館裏聽說鍾夫子很厲害,很想見一下,
我們在茶館裏聊了一會兒,一見如故,
我就跟他說你就在這學堂讀書,
可以幫他向鍾夫子介紹一下,大家坐在一起聊一下。”
常盛年少,心思單純,既是魏江的朋友,自然得幫忙:
“好啊,這個時候鍾夫子也差不多沒啥事了,
我帶你們去就是。”
他拉著周維將的手,轉身返迴學堂,黃軒也跟著走了進來。
常盛現在學業上有長足進步,更是帶動其他學子勤奮好學,深得鍾夫子喜愛,
鍾夫人又與沈清楠交好,自是對常盛與旁人不同些。
所以見到常盛返迴,鍾夫人一眼就看見了他:
“常盛,怎麽又迴來了?東西忘拿了嗎?”
“不是呢,師娘,這是我的一位大哥。”
鍾夫人看見常盛手裏還牽著一個人的衣袖,也是好奇看了一眼,
這少年,長身玉立,端得一副好氣質,卻是從來沒有見過:
“哦,是有什麽事嗎?”
“師娘,我大哥的朋友,想見一見鍾夫子,諮詢一下孩子入學的事情。”
周維將抱拳向鍾夫人行禮,常盛剛才一喊,
他就明白這女子是鍾夫子的妻子,自是十分尊敬,
又見鍾夫人舉止從容,想必這鍾夫子也是差不到哪裏去:
“鍾夫人有禮,我叫魏江,這是我的朋友黃軒。”
他把來意再跟鍾夫人說了一遍,黃軒也跟著行禮:
“鍾夫人,不知是否打擾。”
“不打擾,不打擾,常盛,夫子在東廂房,你自帶過去即可。”
鍾夫人還得把這些學子一一送去學堂,實是沒有時間來接待。
“我這裏還有些事情,兩位跟著常盛進去便是,請見諒。”
自從鍾夫子改革了一下,這周邊附近的很多學子都紛紛上門求學,
鍾夫人也見得多了,現在學堂已經滿員了,
日子可比之前好了不少,鍾夫人本來就是給鍾夫子打下手的,
也就在招學生這方麵沒什麽經驗。
這學子是收還是不收,自是鍾夫子觀其資質再作決定。
鍾夫人和沈清楠關係甚好,常盛也被她看作是自己兒子一樣,
就把這接待的任務直接交給了常盛。
常盛答應了一聲,告別師娘就往東廂房走去。
鍾夫子今日也是上完這個月最後一天課,也是一派輕鬆,
正在東廂房裏整理未來得及清理的教案資料等物品。
常盛在外麵恭敬開口:“夫子,學生常盛有事求見。”
鍾夫子也是奇怪,這不是放月假嗎?
這孩子怎麽又返迴了,也就隨口答道:
“進來便是。”
手裏的動作也未因此停下。
等常盛進來,鍾夫子才發現常盛後麵還跟著兩人,
忙站起身來迎了上來:“兩位是?”
這次不等周維將開口,黃軒上前一步:
“夫子,我家裏有人求學,特來拜會夫子。”
三言兩語就把此行的目的告知了鍾夫子。
鍾夫子明白了,這也是找上門來想來入學的學子家人。
鍾夫子的眼睛往常盛那裏望去,常盛機靈:
“夫子,這是我段大哥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魏江大哥,
這是我段大哥的朋友的朋友。”
繞了一圈,可把鍾夫子想了半天,笑罵道:
“你讀了這麽久的聖賢書,真是白學了,
這麽簡單的關係被你給說複雜了。”
常盛傻笑,鍾夫子是知道段小舟的,因為鍾夫人經常和沈清楠交往,
見過段小舟,對這個少年的善良和上進讚不絕口,
迴來也是幾次向鍾夫子提起,
可惜段小舟現在誌不在學問,要不鍾夫子還真有心在學問上幫他一把。
既然是沈清楠和段小舟都認識的人,鍾夫子自然多了一份親厚。
“兩位先坐下,我這會兒也有些時間,
不知道這位黃兄弟想了解些什麽。”
常盛忙出去在廚房找了些茶葉,燒水泡茶去了。
黃軒看著周維將先坐了下去,自己才坐下開口,
把剛才給鍾夫人說的自家情況又說了一遍,問道:
“想了解一下鍾夫子這裏的一些規矩和教學情況,
也便迴去和我哥嫂提起。”
鍾夫子已經接觸過一茬又一茬的學業問詢,
早已經駕輕就熟,以前他總有著些文人的清高,
不願與人多說些什麽,總認為憑本事教學,
隻要學生能夠考取功名,自是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但經過沈清楠的點撥,他實行了一些改革。
才發現,原來隻要有一點點改進的跡象,
學子的家人們都會看見,也都會竭力支持。
還會口口相傳,讓他的學堂遠近有名。
這不,突然想看看你現在情況如何,就過來了,
不錯不錯,看起來可比當時的樣子好得太多了。”
周維將看著常盛這樣子,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魏大哥就不要笑話我了,當時也是我一時糊塗,
但我現在明白了,我這個年紀,唯有讀書,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常盛聽周維將提起自己以前的樣子,有些不好意思,
那可真是他的黑曆史,當時腦子抽抽,還以為自己什麽都可以幹,
卻是被現實給打擊得一敗塗地。
現在迴到學堂,一頭紮進知識裏,才發現,
原來讀書才是最容易的事情。
雖然自己也是開始上進了,但誰提起這些事,常盛多少還是有些尷尬。
他趕緊地轉移話題:
“魏大哥既然來了,一定到我家裏坐坐,我爹昨天還在問,
什麽時候才能再見到魏大哥。”
常遠山還記得當時魏江幫著把常盛給帶迴家,給了常盛承認錯誤的勇氣,
對魏江的印象也是極好的,有時候看見常盛,也是會想起魏江來。
“我就是選著這個時間過來,
想著你休月假,不會耽誤學習,
今日把你送迴去,再去給常叔打個招唿。不過……”
常盛聽說周維將專門來找自己的,還要去見常遠山,
開心得很,“不過什麽?”
“這裏有位黃大哥,是我剛才等你的時候遇上的,
他是來江州看他大哥的,他大哥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兒
正是要入學的年紀,現在正在找學堂,
剛在茶館裏聽說鍾夫子很厲害,很想見一下,
我們在茶館裏聊了一會兒,一見如故,
我就跟他說你就在這學堂讀書,
可以幫他向鍾夫子介紹一下,大家坐在一起聊一下。”
常盛年少,心思單純,既是魏江的朋友,自然得幫忙:
“好啊,這個時候鍾夫子也差不多沒啥事了,
我帶你們去就是。”
他拉著周維將的手,轉身返迴學堂,黃軒也跟著走了進來。
常盛現在學業上有長足進步,更是帶動其他學子勤奮好學,深得鍾夫子喜愛,
鍾夫人又與沈清楠交好,自是對常盛與旁人不同些。
所以見到常盛返迴,鍾夫人一眼就看見了他:
“常盛,怎麽又迴來了?東西忘拿了嗎?”
“不是呢,師娘,這是我的一位大哥。”
鍾夫人看見常盛手裏還牽著一個人的衣袖,也是好奇看了一眼,
這少年,長身玉立,端得一副好氣質,卻是從來沒有見過:
“哦,是有什麽事嗎?”
“師娘,我大哥的朋友,想見一見鍾夫子,諮詢一下孩子入學的事情。”
周維將抱拳向鍾夫人行禮,常盛剛才一喊,
他就明白這女子是鍾夫子的妻子,自是十分尊敬,
又見鍾夫人舉止從容,想必這鍾夫子也是差不到哪裏去:
“鍾夫人有禮,我叫魏江,這是我的朋友黃軒。”
他把來意再跟鍾夫人說了一遍,黃軒也跟著行禮:
“鍾夫人,不知是否打擾。”
“不打擾,不打擾,常盛,夫子在東廂房,你自帶過去即可。”
鍾夫人還得把這些學子一一送去學堂,實是沒有時間來接待。
“我這裏還有些事情,兩位跟著常盛進去便是,請見諒。”
自從鍾夫子改革了一下,這周邊附近的很多學子都紛紛上門求學,
鍾夫人也見得多了,現在學堂已經滿員了,
日子可比之前好了不少,鍾夫人本來就是給鍾夫子打下手的,
也就在招學生這方麵沒什麽經驗。
這學子是收還是不收,自是鍾夫子觀其資質再作決定。
鍾夫人和沈清楠關係甚好,常盛也被她看作是自己兒子一樣,
就把這接待的任務直接交給了常盛。
常盛答應了一聲,告別師娘就往東廂房走去。
鍾夫子今日也是上完這個月最後一天課,也是一派輕鬆,
正在東廂房裏整理未來得及清理的教案資料等物品。
常盛在外麵恭敬開口:“夫子,學生常盛有事求見。”
鍾夫子也是奇怪,這不是放月假嗎?
這孩子怎麽又返迴了,也就隨口答道:
“進來便是。”
手裏的動作也未因此停下。
等常盛進來,鍾夫子才發現常盛後麵還跟著兩人,
忙站起身來迎了上來:“兩位是?”
這次不等周維將開口,黃軒上前一步:
“夫子,我家裏有人求學,特來拜會夫子。”
三言兩語就把此行的目的告知了鍾夫子。
鍾夫子明白了,這也是找上門來想來入學的學子家人。
鍾夫子的眼睛往常盛那裏望去,常盛機靈:
“夫子,這是我段大哥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魏江大哥,
這是我段大哥的朋友的朋友。”
繞了一圈,可把鍾夫子想了半天,笑罵道:
“你讀了這麽久的聖賢書,真是白學了,
這麽簡單的關係被你給說複雜了。”
常盛傻笑,鍾夫子是知道段小舟的,因為鍾夫人經常和沈清楠交往,
見過段小舟,對這個少年的善良和上進讚不絕口,
迴來也是幾次向鍾夫子提起,
可惜段小舟現在誌不在學問,要不鍾夫子還真有心在學問上幫他一把。
既然是沈清楠和段小舟都認識的人,鍾夫子自然多了一份親厚。
“兩位先坐下,我這會兒也有些時間,
不知道這位黃兄弟想了解些什麽。”
常盛忙出去在廚房找了些茶葉,燒水泡茶去了。
黃軒看著周維將先坐了下去,自己才坐下開口,
把剛才給鍾夫人說的自家情況又說了一遍,問道:
“想了解一下鍾夫子這裏的一些規矩和教學情況,
也便迴去和我哥嫂提起。”
鍾夫子已經接觸過一茬又一茬的學業問詢,
早已經駕輕就熟,以前他總有著些文人的清高,
不願與人多說些什麽,總認為憑本事教學,
隻要學生能夠考取功名,自是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但經過沈清楠的點撥,他實行了一些改革。
才發現,原來隻要有一點點改進的跡象,
學子的家人們都會看見,也都會竭力支持。
還會口口相傳,讓他的學堂遠近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