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路魚說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的一名賢王要把天下讓給一個叫做許由的高人,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許由說道: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為名而來嗎?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隻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隻要肚子喝飽。請你迴去吧,天下對於我沒有什麽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權限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你好好想想,應該很簡單。”
路魚向著和服少女說道。
“其中蘊含的意義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妄自自卑,做好自己就好,同時隻需要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可以起,不要去占據多餘的東西嗎?”和服少女說道。
“是的,做好自己,但還有一些意思,也不要去做不適合自己的事情,要發揮自己的天賦。”路魚說道。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名叫肩吾的人向一個名叫連叔的人求教:“我從接輿那裏聽到談話,大話連篇沒有邊際,一說下去就迴不到原來的話題上。我十分驚恐他的言談,就好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跟一般人的言談差異甚遠,確實是太不近情理了。”
“連叔問:他說的是些什麽呢?”
“肩吾轉述道: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麽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登。我認為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不可信。”
“連叔聽後說:是呀!對於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於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鍾鼓的樂聲。難道隻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思想上也有聾和瞎啊!這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個天下的治理,誰還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迴事!那樣的人哪,外物沒有什麽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所留下的塵埃以及癟穀糠麩之類的廢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樣的聖賢仁君來,他怎麽會把忙著管理萬物當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滿身刺著花紋,沒什麽地方用得著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麵,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
“你說一下,裏麵蘊含著什麽樣的意義?”
“這具體說的是生命界限的分別,和瞎子對比看的見的人,聾子對比欣賞樂聲的人,是一樣的。而對於生命界限高的人來說,生命界限低的人哪怕是再珍貴的東西,都不會入他們的眼……”和服少女說道。
“說對了一些,那麽‘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這句話呢?”路魚再問。
“這,這學生不明白……”和服少女搖頭。
“這說的是個人的能力啊,想要突破生命的界限,不單是思想上要蛻變,在現實的世界也要有著強大的能力,所以才能夠視整個天下如無物而不傷其身,要不然就隻是虛幻,被世事牽連而走……”路魚說道,隨後,他一笑,“你也不用這麽認真,這一篇文章我也沒有理解的深,懂得很粗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你也可以說出你想到的新意義……”
“是,學生明白,但學生真的不知,學生知道,必定會告訴先生您的。”和服少女說道。
“好。”路魚點頭,“那你先多想一想,我現在想要問一下你,三體人對於人類的感覺如何?”
“崇拜。”和服少女說道。
“還有呢?”路魚再問。
“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的一名賢王要把天下讓給一個叫做許由的高人,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許由說道: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為名而來嗎?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隻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隻要肚子喝飽。請你迴去吧,天下對於我沒有什麽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權限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你好好想想,應該很簡單。”
路魚向著和服少女說道。
“其中蘊含的意義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妄自自卑,做好自己就好,同時隻需要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可以起,不要去占據多餘的東西嗎?”和服少女說道。
“是的,做好自己,但還有一些意思,也不要去做不適合自己的事情,要發揮自己的天賦。”路魚說道。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名叫肩吾的人向一個名叫連叔的人求教:“我從接輿那裏聽到談話,大話連篇沒有邊際,一說下去就迴不到原來的話題上。我十分驚恐他的言談,就好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跟一般人的言談差異甚遠,確實是太不近情理了。”
“連叔問:他說的是些什麽呢?”
“肩吾轉述道: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麽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登。我認為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不可信。”
“連叔聽後說:是呀!對於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於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鍾鼓的樂聲。難道隻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思想上也有聾和瞎啊!這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個天下的治理,誰還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迴事!那樣的人哪,外物沒有什麽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所留下的塵埃以及癟穀糠麩之類的廢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樣的聖賢仁君來,他怎麽會把忙著管理萬物當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滿身刺著花紋,沒什麽地方用得著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麵,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
“你說一下,裏麵蘊含著什麽樣的意義?”
“這具體說的是生命界限的分別,和瞎子對比看的見的人,聾子對比欣賞樂聲的人,是一樣的。而對於生命界限高的人來說,生命界限低的人哪怕是再珍貴的東西,都不會入他們的眼……”和服少女說道。
“說對了一些,那麽‘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這句話呢?”路魚再問。
“這,這學生不明白……”和服少女搖頭。
“這說的是個人的能力啊,想要突破生命的界限,不單是思想上要蛻變,在現實的世界也要有著強大的能力,所以才能夠視整個天下如無物而不傷其身,要不然就隻是虛幻,被世事牽連而走……”路魚說道,隨後,他一笑,“你也不用這麽認真,這一篇文章我也沒有理解的深,懂得很粗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你也可以說出你想到的新意義……”
“是,學生明白,但學生真的不知,學生知道,必定會告訴先生您的。”和服少女說道。
“好。”路魚點頭,“那你先多想一想,我現在想要問一下你,三體人對於人類的感覺如何?”
“崇拜。”和服少女說道。
“還有呢?”路魚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