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助威!”


    “咚…咚…咚…咚……”


    六月初九,清晨……


    當擂鼓聲在城外響起,浩浩蕩蕩的數千明甲戰兵正在推動呂公車、箭樓、巢車、勾車、雲梯等五花八門的攻城器械從一裏外的空曠地帶而來。


    二百步外,五十台迴迴炮被搭建,此時此刻正在將石塊放到拋物的革帶上。


    上百斤的石頭被放到上麵,伴隨著將領一聲令下,上百斤的石頭被迴迴炮拋射而出。


    二百步的距離近在咫尺,它們飛躍半空,沉重砸在了金州城的牆壁上、箭樓中。


    一瞬間,守城兵卒隻感到了腳下震動。


    “勿要慌張!不過是迴迴炮罷了,這等手段遠不如我渤海!”


    戰場之上,渤海的兵卒們不像金州歸降的那一千六百兵卒一樣陣腳自亂,而是各自尋了一處可以依靠的女牆便坐下談笑。


    崔均靠著女牆談笑風生,待迴迴炮射了五輪,城外的腳步聲漸漸靠近時,他才扶著馬道起身,眺望城外:“弟兄們!起身收拾賊人了!!”


    在他的鎮定自若下,許多惶恐的金州兵卒也鼓起了勇氣起身。


    隻是當他們看到城外那規模不下五六千的攻城兵卒時,他們還是心裏止不住的發虛。


    城外明軍大纛之下,站在這距離明軍四百步以外的地方,劉真遠遠的眺望進攻態勢,一旁的青年將領也開口道:“父親,好在這金州城的火炮都被江陰侯提前調去了沈陽,不然我們的迴迴炮還無法建功。”


    “南邊的港口和金州中左衛如何了?”劉真迴頭看了一眼自己兒子劉昂,眼中流露出一絲惋惜。


    “港口的馬船都被那崔姓守將派人駛去海上了,距離太遠數量看不清,不過按照此前經驗,理當不少於五十艘。”


    “中左所那邊,那崔姓守將也分兵派了去守城,守城兵卒不少於二千。”


    劉昂說完,劉真輕點頭道:“這麽說,這崔姓守將倒是有兩把刷子。”


    “不如先去攻中左所?”劉昂試探詢問,劉真卻搖頭:


    “沒有必要,中左所的糧食也靠金州衛供給,而且它的糧倉小,頂多能存放三萬石,不如金州衛內的糧倉可以存放數十萬之數。”


    “拿下金州衛,才能讓我大軍轉危為安。”


    劉真如此說著,卻不想身後傳來了塘騎的馬蹄聲。


    他迴過頭去,卻見塘騎急切翻身下馬,朝他一路小跑抵達後並跪下:“都督,賊軍舉兵南下,如今距離複州不過百裏,複州求援!”


    “……”聽到塘騎的急報,劉真歎了一口氣,卻並不覺得奇怪。


    朱高煦的塘騎一直在複州外巡哨,很容易就會發現朝廷換將之舉。


    吳高走了,耿瓛被圍,如今一看卻隻有自己一人能獨挑遼東大梁了。


    隻是這大梁過於沉重,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遼西那邊可有消息送來?”


    劉真詢問塘騎,他不相信朱高煦如果得知吳高撤走,會隻貪圖一個小小的複州。


    “尚未!”塘騎迴稟,劉真聞言也擺擺手:“退下吧。”


    “標下告退……”


    塘騎離開,劉昂小心翼翼的試探詢問道:“父親,此前江陰侯說過,若是叛軍南下包圍複州,我們須得撤迴九連城,當下……”


    “侯爺想的很好,不過我們如果真的這麽做,那你我父子恐怕距離江陰侯下場就不遠了。”劉真教導著兒子,同時劉真也將目光放到了遠處的金州城上,口中歎氣:


    “起碼,也得對這金州城強攻幾日,才能稟告陛下,說我們功敗垂成。”


    在劉真的注視下,那群進攻金州的兵卒已經抵達了一線。


    金州城並無護城河,因此省去了一道攻城的步驟。


    隻是頃刻間,一係列攻城器械便抵達了城前。


    城上守軍利用戰前未被吳高調走的洪武銅銃與弓箭反擊,滾石也一顆顆砸下。


    呂公車靠牆後,城頭立馬調來撞車,將呂公車撞得搖搖欲墜。


    雲車的梯子搭在城頭,兵卒還未攀登便遭遇了沸水、金汁招唿,燙得人皮開肉綻,哀嚎著摔下雲梯。


    看著那慘烈的一幕,攻城士兵心生恐懼,守城兵卒也內心惶恐。


    “朝中佞臣,蠱惑陛下,致使陛下迫害自己的親叔叔,自己的堂兄弟,如今我渤海興兵靖難,乃是聽從太祖高皇帝之命,城外兵將助紂為虐,如何能與我們相較大義!”


    “弟兄們,如今我們唯有死守金州城,才能讓剛剛均田的政策繼續下去。”


    “難不成,你們還想過迴以前那種幫衛所屯田數十畝,每年隻能領取十幾石糧食的苦日子嗎?!”


    “如今殿下派我們前來,便是教你們如何解放自己,如何保護自己。”


    “無二話,哪怕是為了剛剛均下的田地,我們也當奮勇殺敵,舍生忘死,換家人一個盛世太平!”


    “殿下已經帶兵南下,我們隻需撐過一個月便能等待援軍。”


    “此城若是守住,守城士兵盡數發二十畝賞田!”


    “戰死弟兄,額外再發三十畝撫恤田,二十石撫恤糧!”


    望著底下人心惶惶的部眾,崔均先是從理論層麵上深刻闡述了己方的正義性與光榮性,又結合具體的情況,謊稱渤海大軍已經南下,城外的劉真所部囂張不了太久。


    最後,他又放了一個大招,許下了生前生後的各種功賞與撫恤。


    總而言之,隻要跟著渤海好好幹,踏踏實實地守住金州城,那他們的家人就可以一躍成為擁有數十畝田地的富農。


    倘若自己不幸戰死,更是有足夠的糧食和撫恤田,能夠一躍讓家裏人成為小地主。


    “殺!殺!殺……”


    在崔均一番聲情並茂、深入人心的激情演講的鼓動下,金州守軍頓時一掃之前的沮喪絕望,變得熱血沸騰,鬥誌昂揚。


    可以說,崔均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隊伍的積極性與戰鬥力完全激發出來了。


    劉真雖指揮手下分成多個梯隊輪流攻城,妄圖用車輪戰,晝夜不停,在最短時間拿下金州城,結果卻不盡人意。


    整整一個上午,劉真付出了超過八百餘名士兵和二十四位總旗官以上將領死亡的代價後,依舊未能如願攻破金州,甚至沒有一部人馬登上金州城牆。


    這樣的戰果,讓劉真臉色十分難看,底下兵卒也士氣低落。


    休整了一個正午後,劉真令迴迴炮持續攻打金州城,從未時(13點)到酉時(17點),整整兩個時辰不間斷的投石攻城下,金州城頭死傷不小,城牆卻依舊堅固的矗立在這遼東半島的南端。


    “爹,革帶已經換了五次,還要繼續嗎?”


    策馬來到劉真麵前,劉昂艱難詢問,劉真也臉色難看。


    他看了一眼天色,最後無奈搖頭:“收兵休整,讓全軍埋鍋造飯。”


    “是”劉昂也十分無奈,朝廷在洪武二十八年時對這金州城的加固中費了心力,可如今沒拿它來對付倭寇,反倒是拿來對付自己人了。


    “鐺鐺鐺……”


    鳴金收兵的聲音傳來,明軍如潮水般退去,而金州城頭卻爆發了如雷鳴般的喝彩聲,仿佛在嘲笑明軍的無能。


    “算算死傷了多少弟兄!”


    穩若泰山的崔均側頭詢問鄭峻,鄭峻也連忙帶人去詢問盤查。


    半個時辰後,一份陣亡名冊交到了崔均的手上。


    五十二個渤海兵卒和九十六個金州兵卒陣亡,這數量對比攻城的明軍,差距過於明顯,因此即便不知道明軍傷亡多少的崔均也鬆了一口氣。


    “召他們的家人前來,撫恤田在城外我發不了,但撫恤的糧食必須當著諸位弟兄的麵,發給這些為國捐軀將士的家屬!”


    崔均開口交代,鄭峻也頗為感動。


    曾幾何時,若是他在當屯兵時,也能遇到如渤海這般講道理講公平的將領,他們又如何能過得那麽苦。


    鄭峻派人召來了那九十六個金州兵卒的家屬,有其父母,也有其妻兒。


    他們哀嚎著,痛哭流涕,當著眾人的麵,崔均不知道從哪裏找來了白色的麻布綁在頭上。


    他上前帶人扶起這群傷心欲絕的家屬,對他們也對旁人承諾道:


    “二十石撫恤糧,二十畝賞田,三十畝撫恤田,如今我當著大家夥的麵交給這群戰死弟兄的遺孀。”


    “阿翁,在下知道伱們難過,戰死的弟兄也是我之親人,你們年長,而我年紀尚幼,若不嫌棄,我願為戰死弟兄披麻戴孝,為他們燒足足夠的黃紙!”


    說罷,崔均當著城上城下上千人的麵,跪下給戰死的那群弟兄狠狠磕了三個響頭。


    金州城的地麵經過加固後,早已是三合土與碎石夯實的堅硬地麵,因此崔均這三個用力的響頭,當場便將他的額頭磕得紅腫。


    “不可啊……”


    家屬們本就指望崔均將承諾全部兌現,卻不想崔均不僅全部兌現,還願意為他們的孩子、丈夫披麻戴孝。


    崔均年輕,不過二十有一,而那群戰死的金州兵卒,大多都三四十歲,說是崔均的父輩也不為過。


    瞧著崔均磕頭,他們不免就看向了自己的娃娃。


    崔均並不比他們大幾歲,卻在此給他們的父親披麻戴孝。


    見此情景,幾名家屬扶起崔均,崔均也對他們作揖,對四方城上城下的軍民作揖。


    “均田之策不會更改,賞田撫恤田也不會占據金州田額。”


    “今日我翻看了金州的《魚鱗圖冊》,這才發現金州衛有額田四十七萬二千四百餘畝,而我金州軍民僅有四萬三千三百餘口。”


    “按理來說,這些田地均分下來,在場每名父老鄉親都有起碼十畝耕田,每家每戶起碼四五十畝耕田,辛苦勞動一年,能收獲三四十石糧食。”


    “可我細細問過金州的弟兄們,爾等除了手中餘田所獲得的五六石糧食,以及那軍戶的十二石軍餉外,居然再無所獲。”


    “軍戶困苦始端已然開啟,而那朝中佞臣不知軍戶困苦,居然還在慫恿陛下對付自己的親叔叔、堂兄弟。”


    “我渤海此次南下,為的就是解放沿邊軍戶,讓大家想當兵就當兵,想當民就當民,將土地分給你們,讓你們好好安生過日子,種得的糧食,想吃就吃,想丟就丟,絕不再複此前的苦日子!”


    崔均的話說的人聲淚俱下,其實在崔均到來以前,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困苦,畢竟對於那些三四十歲的百姓來說,他們是見證過元末亂世的,因此隻要有糧食能讓他們活著,就已經十分幸福了。


    可在崔均的話下,他們也開始覺得自己十分委屈,全家七八口人,每年幫衛所耕種幾十畝軍屯田,卻隻能得到每個月一石的月糧和幾斤鹽。


    若是這些田真的如崔均的話那般是他們自家的,那他們到底可以過上什麽日子啊?


    漸漸地,四周人開始委屈的啜泣起來,就仿佛受了多年的苦,終於得到了宣泄一般。


    鄭峻站在人群中,看著崔均的背影,心中不禁感歎。


    他在崔均這般年紀時,不過隻是個在田間耕種的屯兵罷了,而崔均已經統帥六千餘人,正麵與都督劉真分庭抗禮。


    這麽一看,自己前半輩子或許真的被自己浪費了。


    鄭峻還在感歎時,崔均的話已經徹底激勵了金州城軍民,此刻他們不再是為了渤海而戰,而是為了自己。


    哪怕沒有賞田和撫恤田,可隻要均田政策可以推行,他們就可以翻身成為富農,不用再過上這種幫衛所種地的日子。


    翌日清晨,劉真再度派出大軍進攻金州城。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崔均帶領士兵在城頭嚴防死守,雖然他的年紀在眾人之中十分年輕,可他卻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在一線,致使全軍上下備受鼓舞。


    守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竟然打得劉真大軍連女牆都摸不到了。


    “嘭!!”


    黃昏,劉真掀翻了自己麵前的桌案,他手裏拿著那份死傷文冊,難以掩蓋自己的脾氣。


    “今日我軍已然有了準備,迴迴炮更是備足七十架,連續打了三個時辰,為何今日的傷亡反倒更大了?”


    劉真看著文冊上所寫的那“九百六十七”,這不是數字,而是他遼東都司的骨血,他麾下的兵卒啊……


    劉真憤慨,可他的憤慨來不及繼續發泄,便見到了劉昂拿著加急送來的軍情走到了帳內。


    “爹,賊軍在正午便抵達了複州城北,數量之多,不下萬五!”


    劉昂一開口,劉真便搶過了加急送來的軍情。


    他一目十行的看完一切,心裏情緒起伏不定。


    “明日……”他沉默了許久後開口:“明日起全軍壓上,你也帶隊攻城。”


    “末將領命!”劉昂單膝下跪,作揖接令。


    日夜罔替,時間來到劉真攻城的第三日,一萬六千多大軍除了六千騎兵外,已經盡數壓到陣上。


    這一日,金州城四麵都遭受了長達三個時辰的迴迴炮進攻,並在之後經曆了長達四個時辰的短兵猛攻。


    明軍終於登上了城頭的馬道,卻又被崔均、鄭峻二人親自帶隊趕下城去。


    隻是明軍的頑強與渤海軍一樣,他們被趕下城去,卻又頑強的攻上城來。


    你來我往,雙方在經曆了數日的攻守拉鋸戰,可直到六月十五日,金州城依舊如同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一般矗立在這半島南端。


    城頭的紅底黑邊朱雀旗也依舊屹立不倒,在城上箭樓獵獵作響。


    原本劉真還有心思整軍備戰,可當複州城的消息傳來時,他卻再沒了心思。


    “昨日正午,複州城告破,守將趙騫陣沒戰死,守軍半數投降……”


    營帳內,聽著劉昂帶來的消息,帳內的明軍將領們已經徹底絕望。


    整整九日的作戰,眼見用盡了吃奶的勁也拿不下金州城,反而還被渤海軍拿下了遼東唯二城池的複州城,所有將領都搖擺不定了起來。


    當然,他們並不是想投降,而是想勸劉真撤迴九連城。


    他們的想法,劉真也能看出來。


    他想到了吳高的話,起身走到營帳門口,眺望那座他們血戰九日的城池,心中哀愁之意難以言表。


    “撤軍,迴九連城……”


    劉真遺憾下令,可諸將卻沒有一個人勸阻他,可見他們已經被金州城的堅固打滅了心中氣焰。


    大軍開始收拾戰場,將城外的屍體集中掩埋,將甲胄裝車。


    正午時分,劉真懷揣著遺憾,最後看了一眼那矗立在天地間的金州城,率領大軍撤迴九連城。


    來時他們有一萬九千大軍,可離去時卻隻隻剩下了來時四分之三的數量。


    “撤了!撤了!!”


    金州城頭,所有守軍看著撤離的劉真所部,忍不住的歡唿雀躍起來。


    鄭峻也是其中一員,他在歡唿過後便四下搜尋著崔均身影,最後在城門樓的一處角落找到了熟睡的崔均。


    看著熟睡中的他,鄭峻情不自禁的笑了。


    興許在這種時候,崔均才會做出與他實際年齡相符的事情吧。


    鄭峻退了下去,派出五百馬步兵充作塘騎,前往城外打探劉真所部的行蹤。


    一個時辰後,在確定了劉真確實要撤退後,鄭峻下令全城兵卒出城打掃戰場,同時砍伐樹木壘砌為柴。


    九日的消耗,金州城內早已沒有了一根柴火,如果不是崔均下令不準拆屋,鄭峻他們都差點把百姓的屋子給拆了。


    如今好了,劉真撤退,他們也能緩一口氣了。


    半日的時間過去,崔均整整睡到了淩晨才緩緩蘇醒。


    他是聽到了劉真撤退後己方的歡唿聲才睡著的,因此他醒來時,當即便清醒的知道了劉真為什麽撤退。


    根據劉真撤退的方向,崔均也猜到了大概是複州失陷,不然劉真不可能撤退的如此匆忙而且方向還是距離此地七百餘裏的九連城。


    想清楚了局勢後,他當即派塘騎前往複州方向,將劉真撤退,金州守住,以及金州糧秣情況盡數匯報而去。


    消息送到王義手中時,王義正率大軍在孛蘭馬驛紮營休整,準備明日南下金州。


    王義被塔失從睡夢中叫醒,心中高興同時,也讓人八百裏加急,將消息送往了沈陽。


    兩日之後,當消息送抵沈陽,這已經是朱高煦圍困沈陽第二十九天。


    “好!好啊!”


    渾河岸邊,頭戴鬥笠的朱高煦叫好,弄得幾名與他釣魚的千戶官無奈看向他。


    “金州拿下,城中還有五十三萬六千餘石糧食和三十六萬貫錢!”


    朱高煦也感覺到了千戶官們的目光,為了防止這群家夥以為自己釣不上來魚,故意讓他們也釣不到,因此他還解釋了一下。


    “五十三萬?”


    千戶官們聽到這糧食數量,也顧不上釣魚了,緩緩起身看向了朱高煦。


    這一刻朱高煦也爽朗笑著與送來消息的趙牧吩咐:“告訴崔均,他的那些安排我都知道了,不過他還是太小家子氣。”


    “轉告崔均,給金州的守城弟兄發三十畝賞田,對於陣亡的一千二百弟兄發賞田和二十石撫恤糧的同時,額外再發十石撫恤糧食,撫恤田也更改下發五十畝。”


    “讓金州城的守軍往北遷徙,將他們安置在複州城。”


    “另外告訴王義,將複州百姓遷往前金鹹平路韓州(四平),給他們每日發二斤糧食,讓他們在韓州築城開墾荒地,所有開墾的荒地都按照規矩,以人頭均分。”


    “最後讓王義調三十萬石糧食運往渤海,如此一來,渤海就能撐到秋收了。”


    朱高煦幾番安排,將渤海軍的糧食與後顧之憂徹底解決。


    遼陽與金州調去的三十萬石糧食,足夠關外的十七萬軍民吃到秋收,屆時隻要留下足夠吃到來年四月的糧食,剩下的糧食都可以運往韓州、三萬衛、鐵嶺、蒲河等地,讓剛剛遷移過去的遼北百姓安心開荒耕種。


    至於三萬衛等地秋收種出的糧食,則是盡數送往沈陽,十幾萬石糧食足夠朱高煦這麾下四萬多人吃到來年三月。


    想到這裏,朱高煦詢問起趙牧:“孟章和徐晟二人匯合沒有?”


    “已經匯合了,昨日剛剛渡過遼河,拿下了盤山馬驛。”趙牧遞出一份軍情,朱高煦接過後仔細看了看,最後開口道:


    “遼西兵馬不過兩萬之數,你讓王義從金州派人乘船去永平送信,把我們進攻廣寧,拿下金州的事情告訴他,讓他進攻山海關,不用管大寧。”


    “是!”趙牧應下,卻提出自己的疑惑:“殿下,大寧還有三萬兵馬,我們不管它會不會……”


    “不是不管,是我父親不用管,我們來管就行。”朱高煦輕笑,然後起身看向了遠方的沈陽城。


    “沈陽已經幾日沒有冒過炊煙了?”


    “大約六日,估計城中房屋已經拆完了。”趙牧輕笑迴應。


    “你說他們還能撐多久?”朱高煦收起魚竿,看似心不在焉。


    對於這個問題,趙牧想了想:“以他們的糧食數額倒是能撐很久,但是沒有沸水,隻是冷水泡飯的話,恐怕撐不了多久就要開城投降了。”


    “我也想也是……”


    朱高煦迴應,隨後與趙牧四目相對,笑聲在渾河岸邊傳開。


    《渤海紀事本末》:“壬辰,真圍金州九日,強攻不下,聞王兵至,果走九連城。”


    《明世宗實錄》:“壬辰,真攻金州,幾欲拔城,然王兵至,真聞,遂走九連城。”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難攻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靖難攻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