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朝廷旨意,明歲二月初一,大樹營鎮轄下楊柳井、楊樹灣、楊柳河三村及村民遷往雲南大理洱海衛,汝等各自通傳,及時變賣土地、耕牛及農具、屋舍。”


    “入雲南後,當地衙門會發放耕牛、耕地和農具給你們。”


    大樹營鎮的土路上,上元縣派來的小吏站在一輛牛車上,對四周通傳了朝廷的旨意。


    他的話一出,人群之中的許多百姓臉色慘白,而朱高煦也恰好湊上前聽到了內容。


    他本欲想要詢問小吏,但小吏沒給他機會,宣讀完後便帶著兩名衙役離去了。


    隻是在離去前,他著衙役在草棚的一塊木牌上貼上了朝廷的告示。


    許多人見狀,當即湊了過去,但卻沒有幾個能讀解的人。


    朱高煦示意楊展,楊展見狀這才上前誦讀出了上麵的內容,具體和剛才小吏宣傳的差不多,隻是小吏說的比較直接和白話,而告示比較文縐縐的。


    “老天爺啊!”


    這邊楊展才讀完內容,一些經受不住打擊的百姓就跪在地上哀嚎了起來,旁邊的百姓也是一臉憐憫的看著他們。


    “這三村人可倒了大黴了,去雲南那種鬼地方,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明年年底。”


    前番與朱高煦聊天的漢子一臉憐憫的看著哭嚎的三村村民,而朱高煦則是表情複雜。


    他很清楚雲南對大明及後世的意義,先不說雲南不穩則西南不穩,西南不穩則湖廣、西北不穩。


    單單雲南之中的銅礦、銀礦及金礦,就能解決眼下大明的不少問題。


    隻是,這些東西都是站在國家層麵的事情。


    對於生活在南京的這些普通百姓來說,好不容易過了二十幾年好日子,結果現在朝廷一紙書文下來,他們就得舉村遷移。


    眼下不是後世,從南京遷移前往雲南,若是朝廷給的待遇好些的還能坐船,不好就隻能徒步了。


    兩千多公裏道路,徒步走過去,三村百姓不知有多少人家要麵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局麵。


    朱高煦望著那些嚎啕大哭,甚至哭暈過去的三村百姓,他不知道作何言語,隻能轉身離開了此地。


    楊展見他離去,也連忙背著菜籃與他離去。


    街市上許多人都往他們這裏趕來,而他們身後的人又紛紛焦慮離去。


    一刻鍾前還熱鬧非凡的大樹營街市,眼下卻人流稀疏,一副冷清樣。


    街道兩側的許多腳商和商戶也不好受,三村百姓起碼兩千多人。


    少了這兩千多人,他們的收入恐怕要下降不少,而這樣的下降則是需要數年、十數年才能恢複的。


    因此,不少門類重疊的商家也在焦慮的討論著今後的生意問題。


    瞧著一紙通文造成的局麵,朱高煦一路無言,直到走出鎮口,從看守鎮口兵卒那裏領迴了驢車,踏上了返迴大教場的道路,朱高煦才稍微精神了一些。


    駕車的楊展瞧著朱高煦的模樣,也不免安慰道:


    “殿下您放心吧,我聽王瑄那廝說過,大理是個好地方,此前比昆明府還好。”


    “這三村村民若是能抵達,日子也不會比在京城差太多的。”


    楊展的安慰在朱高煦聽來寥寥勝無,從南京到雲南,日子怎麽可能不下降?


    隻是楊展說的確實沒錯,畢竟是農耕社會,如果朝廷能履行發放田地、耕牛、農具的承諾,那三村百姓的生活起碼還能有最基本的保障。


    可是,這種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感覺,對於朱高煦來說,即便是旁觀者,也足夠窒息。


    “我若不是穿越到朱高煦身上,而是穿越到三村百姓身上,恐怕眼下的我也隻能乖乖俯首,聽從官府安排。”


    “隻是即便我是朱高煦,但麵對朱允炆、朱元璋,我又有什麽反抗能力呢?”朱高煦不免遐想。


    自從穿越而來,他似乎心裏就有一種緊迫感。


    這種緊迫感督促著他進步,或者說督促著他不得不進步。


    他如果表現的不如曆史上的朱高煦,那燕藩的下場不會比曆史上被削的那五藩好太多。


    眼下的生活將會一去不複返,甚至性命都難以保全。


    每每想到這裏,朱高煦都隻能逼迫著自己去努力學習兵法,不斷地了解這個時代。


    “殿下,到了。”


    “嗯?”楊展的聲音將朱高煦拉迴了現實,他抬頭一看,果然看到了自家的小院。


    理清思緒,朱高煦跳下驢車後將後院門打開,隨後看楊展將車趕進去。


    院裏的王瑄聽到動靜,當即也馬不停蹄的趕到後院,幫忙下車。


    至於朱高煦,他合上後院門,插上門栓之後便向著前院走去,王瑄二人也習以為常。


    隻是幾個唿吸,朱高煦就來到了書房,而書房內部相比較半個月前,則是多了一個擺在書桌一旁的沙盤。


    沙盤長寬五尺有餘,內裏布置十分簡陋。


    朱高煦拿著石頭做山川,用砂土做平原,草皮做樹林,河沙做河流,以此製成了一個簡易的大明沙盤。


    由於沙盤太小,因此朱高煦隻能用一條條寫了府名的竹條作為城池。


    二百餘州、府盡數在沙盤上,大明局勢一覽無餘。


    除此之外,沙盤靠北的位置還留有三分之一的麵積作為北元盤踞之地的漠北。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明與北元之間,僅有部分地方有小段的土壩作為長城,大部分地方是沒有長城的。


    至於原因,主要在於唐宋元三朝各自並沒有大修長城,而朱元璋繼任正統後,也隻是在一些先要地區修建了小段長城。


    眼下的明長城,規模甚至不如戰國時期的燕趙長城。


    不過,這也能說明朱元璋對自己軍事布置的自信。


    朱高煦清楚,自己想要在老朱那裏表現出彩,那就必須弄清楚朱元璋的軍事布置,並說出一番道理。


    因此,怎麽研究老朱的軍事布置,繼而為其解決辦法,討其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想到此處,朱高煦不由得眯了眯眼睛,目光在沙盤上不斷掃視:


    “那麽……先從哪裏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難攻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靖難攻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