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重迴京都
在死神大人的恐怖世界裏艱難求生 作者:黃子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惜,蔡家村安穩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
一段安穩日子過後,蔡邕還是被召迴。
召迴是讓他前往京都洛陽任代理祭酒,後又被人薦舉為高第,曆任侍禦史、治書禦史、尚 書,三天之內,遍曆三台。
後來又升任巴蜀太守,留在京都擔任侍中。
這升官的速度快得讓蔡邕應接不暇,也讓他的心十分不安,因為他知道董卓絕非善類,可他對這樣的“欣賞之情”又無法拒絕。
一連升官讓一家人都陷入不安之中,但又推辭不掉,蔡邕隻能小心翼翼的行事,不敢招惹是非。
這次迴來是蔡文姬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她的文學功底和書法能力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並日漸臻成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蔡邕雖然公務繁多,但閑暇時亦不忘詩詞歌賦,隻是不像以前那樣,反而多了很多憂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讀到這裏,蔡邕停下了,當初屈原受到貶黜,表述著即使那樣也不願同流合汙,九死未悔的決心也一直是自己所向往的,如今事與願違,他豈有資格和聖人相提並論?
蔡文姬當然聽出了父親的擔憂,也猜的到他的想法,接著往下背誦: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迴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接著她安慰道:“父親擔憂的,是無可奈何的事,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但可以選擇。
董卓雖然無道,然而父親隻需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盡力為百姓做事就行了。”
此時的蔡文姬已經出落得越發水靈,長相也越來越出挑,是大家公認的美人。
蔡邕歎了口氣,說:“我也是這樣想的。”
蔡文姬聽後,立刻轉移了父親的注意力,“父親許久未迴家了,不如聽一聽女兒的琴藝可有進步?”
蔡邕轉憂為喜,“好!”
於是蔡文姬便拿出焦尾琴,為父親彈奏了一曲。
夏日的太陽又烈又熱,池塘裏的荷葉都打蔫著,蟬鳴不止,感覺花草樹木都在叫囂著,唯那書房處傳來陣陣琴聲,悠揚無比,美妙絕倫。
時,一個溫文儒雅的少年正向蔡邕的書房走來,他眉宇俊朗,一身書生氣,十分風流倜儻。這人便是衛仲道。
說起來,自蔡文姬一家去蔡家村到如今,二人都沒有再過麵,隨著二人的長大,也漸漸有了界限。
“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衛仲道走入書房,緩緩說來,“和中優柔平中,使人神閑氣靜,藹然醉心;
所謂“地不僻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則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此曲當真絕矣!”
衛仲道以為是蔡邕彈的,頓時壓製不住心中的讚賞之情,剛一進門便抒發了心中所感。
“賢侄來了,快快入座,我正給文姬聽琴,看來你也覺得彈得好。”蔡邕趕緊招唿衛仲道過來。
衛仲道此時也已然一副翩翩公子,是個彬彬有禮的讀書人形象。
衛仲道一聽是蔡文姬彈的琴,立刻停住腳步站在了屏風外,緊張的迴答:“失禮了,我方以為是您在彈琴,故不打招唿便私自進來了。”
蔡邕卻道:“無妨,都是自家人,快進來吧,文姬這琴可不經常得聽。”
衛仲道連連道歉,這才慢慢走了過來,因為是兩家關係極好,又時常相聚,所以蔡邕是不在乎這些繁文縟節的。
何況自衛輝去世之後,他和五娘便時常幫忙照顧著衛仲道,如今衛仲道逐漸長大,又在他這裏學習,性情慢慢的就穩重溫和了,自是缺少了小時候的活潑好動。
“我兒琴藝進步如此之大,為父很是欣慰,隻不過,少了些火候。
這琴聲的氣候啊,還缺少了些許閱曆。這指一入弦,惟知忙忙連下,迨欲放慢,則竟索然無味矣。
深於氣候,則遲速俱得,不足不速亦得,豈獨一遲盡其妙耶!”蔡邕認真的評論道。
蔡文姬看見衛仲道來了,對他笑了笑,他們應該也算是青梅竹馬了吧,在蔡文姬的童年裏,總是能看見他的身影,而兩人也都十分珍惜這一段友情。
待父親點評完,蔡文姬便道:“父親這段時間沒在家,衛哥哥的功課耽誤了許多,今天你們好好上課,改日我再來找父親請教書法。”
蔡邕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另一邊的林夕惡狠狠的看著衛仲道,心裏那叫一個憂心:怎麽看這兩人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郎才女貌不說,還惺惺相惜。
自打這衛仲道一年前來府上之後,她便像防賊似的盯著人家,可是他和蔡文姬每次接觸都是進退得當,有禮有節的,她也不好說些什麽。
可是看這情節的發展,她就算阻止,似乎也阻止不了什麽,而且,隻有劇情按時發展,她們才有走出夢魘的可能。
這些年來她可熬得夠久了。
眼下,衛仲道謝過蔡文姬,和他道別之後便和蔡邕上課,自父親去世,他便暫時居住在蔡邕家,這一年來他過得不錯,隻不過他母親那邊已經開始催促他迴去,他今天也是來向蔡邕告別的。
蔡邕知道後也同意了,隻說日後有學習上的問題就給他寫信,想他們了也可以和家人過來玩。
衛仲道答應著,迴到房間收拾行李,也給蔡文姬寫了一封辭別的信。
衛仲道走後,蔡邕有更多時間培養女兒,而蔡文姬的鋒芒很快就展露出來,小小年紀便名聲在外,被世人熟知。
時間一轉眼來到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跟隨獻帝東征遷都東京長安,封為高陽鄉大虞候,世人尊稱蔡中郎。
其實,這一年爆發了討伐董卓的戰爭,而董卓則迫使獻帝遷都長安,因此蔡邕不得不一起走。
根據史書的記載:蔡邕卜築邑於藍田縣東南二十裏悟真寺峪口蔡府村,邕寄家於藍田焉。
一段安穩日子過後,蔡邕還是被召迴。
召迴是讓他前往京都洛陽任代理祭酒,後又被人薦舉為高第,曆任侍禦史、治書禦史、尚 書,三天之內,遍曆三台。
後來又升任巴蜀太守,留在京都擔任侍中。
這升官的速度快得讓蔡邕應接不暇,也讓他的心十分不安,因為他知道董卓絕非善類,可他對這樣的“欣賞之情”又無法拒絕。
一連升官讓一家人都陷入不安之中,但又推辭不掉,蔡邕隻能小心翼翼的行事,不敢招惹是非。
這次迴來是蔡文姬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她的文學功底和書法能力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並日漸臻成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蔡邕雖然公務繁多,但閑暇時亦不忘詩詞歌賦,隻是不像以前那樣,反而多了很多憂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讀到這裏,蔡邕停下了,當初屈原受到貶黜,表述著即使那樣也不願同流合汙,九死未悔的決心也一直是自己所向往的,如今事與願違,他豈有資格和聖人相提並論?
蔡文姬當然聽出了父親的擔憂,也猜的到他的想法,接著往下背誦: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迴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接著她安慰道:“父親擔憂的,是無可奈何的事,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但可以選擇。
董卓雖然無道,然而父親隻需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盡力為百姓做事就行了。”
此時的蔡文姬已經出落得越發水靈,長相也越來越出挑,是大家公認的美人。
蔡邕歎了口氣,說:“我也是這樣想的。”
蔡文姬聽後,立刻轉移了父親的注意力,“父親許久未迴家了,不如聽一聽女兒的琴藝可有進步?”
蔡邕轉憂為喜,“好!”
於是蔡文姬便拿出焦尾琴,為父親彈奏了一曲。
夏日的太陽又烈又熱,池塘裏的荷葉都打蔫著,蟬鳴不止,感覺花草樹木都在叫囂著,唯那書房處傳來陣陣琴聲,悠揚無比,美妙絕倫。
時,一個溫文儒雅的少年正向蔡邕的書房走來,他眉宇俊朗,一身書生氣,十分風流倜儻。這人便是衛仲道。
說起來,自蔡文姬一家去蔡家村到如今,二人都沒有再過麵,隨著二人的長大,也漸漸有了界限。
“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衛仲道走入書房,緩緩說來,“和中優柔平中,使人神閑氣靜,藹然醉心;
所謂“地不僻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則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此曲當真絕矣!”
衛仲道以為是蔡邕彈的,頓時壓製不住心中的讚賞之情,剛一進門便抒發了心中所感。
“賢侄來了,快快入座,我正給文姬聽琴,看來你也覺得彈得好。”蔡邕趕緊招唿衛仲道過來。
衛仲道此時也已然一副翩翩公子,是個彬彬有禮的讀書人形象。
衛仲道一聽是蔡文姬彈的琴,立刻停住腳步站在了屏風外,緊張的迴答:“失禮了,我方以為是您在彈琴,故不打招唿便私自進來了。”
蔡邕卻道:“無妨,都是自家人,快進來吧,文姬這琴可不經常得聽。”
衛仲道連連道歉,這才慢慢走了過來,因為是兩家關係極好,又時常相聚,所以蔡邕是不在乎這些繁文縟節的。
何況自衛輝去世之後,他和五娘便時常幫忙照顧著衛仲道,如今衛仲道逐漸長大,又在他這裏學習,性情慢慢的就穩重溫和了,自是缺少了小時候的活潑好動。
“我兒琴藝進步如此之大,為父很是欣慰,隻不過,少了些火候。
這琴聲的氣候啊,還缺少了些許閱曆。這指一入弦,惟知忙忙連下,迨欲放慢,則竟索然無味矣。
深於氣候,則遲速俱得,不足不速亦得,豈獨一遲盡其妙耶!”蔡邕認真的評論道。
蔡文姬看見衛仲道來了,對他笑了笑,他們應該也算是青梅竹馬了吧,在蔡文姬的童年裏,總是能看見他的身影,而兩人也都十分珍惜這一段友情。
待父親點評完,蔡文姬便道:“父親這段時間沒在家,衛哥哥的功課耽誤了許多,今天你們好好上課,改日我再來找父親請教書法。”
蔡邕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另一邊的林夕惡狠狠的看著衛仲道,心裏那叫一個憂心:怎麽看這兩人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郎才女貌不說,還惺惺相惜。
自打這衛仲道一年前來府上之後,她便像防賊似的盯著人家,可是他和蔡文姬每次接觸都是進退得當,有禮有節的,她也不好說些什麽。
可是看這情節的發展,她就算阻止,似乎也阻止不了什麽,而且,隻有劇情按時發展,她們才有走出夢魘的可能。
這些年來她可熬得夠久了。
眼下,衛仲道謝過蔡文姬,和他道別之後便和蔡邕上課,自父親去世,他便暫時居住在蔡邕家,這一年來他過得不錯,隻不過他母親那邊已經開始催促他迴去,他今天也是來向蔡邕告別的。
蔡邕知道後也同意了,隻說日後有學習上的問題就給他寫信,想他們了也可以和家人過來玩。
衛仲道答應著,迴到房間收拾行李,也給蔡文姬寫了一封辭別的信。
衛仲道走後,蔡邕有更多時間培養女兒,而蔡文姬的鋒芒很快就展露出來,小小年紀便名聲在外,被世人熟知。
時間一轉眼來到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跟隨獻帝東征遷都東京長安,封為高陽鄉大虞候,世人尊稱蔡中郎。
其實,這一年爆發了討伐董卓的戰爭,而董卓則迫使獻帝遷都長安,因此蔡邕不得不一起走。
根據史書的記載:蔡邕卜築邑於藍田縣東南二十裏悟真寺峪口蔡府村,邕寄家於藍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