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久時木木地盯著頭頂的天花板,說是天花板,也不過是一根根木料錯落有致地撐著,上麵是一塊塊的黑瓦。


    夏家是村裏為數不多的青磚瓦房。


    他已經來這裏兩天了,仍沒辦法接受現實,說來也是,他本是一個家境富裕的獨生子,一個堂堂985高校的研究生,連著兩天不眠不休的畢業論文,一覺醒來,人就換了一個地方。


    準確地說換了一個身體,一個身份,25歲的人縮小了一半多,成了一個14歲的少年,還是一個幾天前死了唯一的親人,少年的母親,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異世孤兒了。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兩天也從記憶裏接受了一切,這是啟朝20年,相對地說,也算是國泰民安,邊境小打小鬧,沒什麽大的戰爭。


    本朝皇帝算是很不錯了,睿智清醒,稅收不算重,但畢竟休戰才四五年,老百姓日子還是很苦的,真正吃飽喝足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架空的朝代,玉米紅薯土豆已經有了,但產量不算高,稻米的產量更低了,一畝田正常不過收三四百斤,最多不過五六百斤,說也奇怪,唐詩宋詞卻是有的,應該是宋朝末時空出了岔子。


    少年和他是一模一樣的名字,夏久時,之前一直在書塾讀書,去年春走了爺爺,接著母親生病,就再也沒有去書塾讀書了。


    母親夏春花,剛剛三十歲,一個很能幹很利落的人,大半年的病讓她苦不堪言,現在想想,應該就是癌症了,家裏多年的積蓄花空,也沒有換來她年輕的生命。


    記憶裏母親逝前是那麽的不舍,幼子聰慧,秀才先生每每都是誇其聰明過人,放這麽小的孩子一個人在人世上,家裏又空了,可再不舍還是扭不過命。


    哎。


    少年的爺爺實際上是外公,去年春就走了,老人年紀不算老,不過五十多,奈何身體一直不好,年輕時走鏢落的身傷,這些年一直帶著母親上山采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勉強供起了少年讀書。


    未曾謀麵的父親聽說是爺爺采藥時救的,救的時候人已經昏迷,醒來時卻失去了記憶,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除了身上衣服料子不錯外,其他的幾乎是一無所有。


    兩年後有了夏久時,為什麽姓夏?因為年輕的父親沒了記憶,自己也跟著姓夏了,很陽光俊氣的一個人,和漂亮利落的母親很是相親相愛,卻在孩子一歲時,在縣城服勞役築河壩時救人沒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前幾天少年的母親就葬在父親的衣冠塚一起,算是合葬了。


    哎。


    夏久時摸著咕咕叫的肚子,再次歎氣,前幾天少年送走了母親就病倒了,因為家在山腳下,發燒了兩天一夜才被過來探望的大爺爺發現了,大夫救醒後換了他過來了。


    這兩天都是大奶奶家送的飯菜,昨天好些了他就堅決不要他們送了。


    到現在也大半天沒吃東西了。


    這裏是平安縣安平鎮夏家村,基本都是姓夏的,很小的一個山村,28戶人家,200多人,真正親的也就是大爺爺一家,其他都過了四五服了。


    但連起來也都是親戚,關係都不錯,沒什麽極品人家,村長是大堂伯,大爺爺的大兒子,這次母親的事就是大堂伯牽頭幫辦的。


    大爺爺兩個兒子,大兒子夏大江35歲,讀過幾年書,算是夏家村很能上台麵的一個人了,大兒媳婦夏寧氏,34歲,人風風火火,愛說愛笑的一個人,和他的母親夏春花最好。


    兩個人生了倆兒一女,大兒子夏盛19歲,已經娶了妻子夏李氏,暫時還沒有孩子,老二夏梅16歲,已經定了人家,就是村裏惟二的外姓李家的大兒子李大山,很不錯的一家人,父子都是獵戶,家裏也有田產,兩家人約好下半年就辦了喜事的。


    小兒子夏茂14歲,和夏久時同歲,也在讀書,可功課沒有夏久時好,這一年就是他經常把先生教的功課轉教給夏久時,才讓一直堅持在家讀書的他沒有落下功課。


    二兒夏大海,32歲,村裏的木工,手藝不錯,二兒媳婦夏石氏一樣的年紀,人也老實勤快,兩人養了一兒一女,大兒子夏豐13歲,也在讀書,不過書讀的一般,女兒夏荷10歲,跟在堂姐後麵幫著做家事。


    一大家子12個人,算是和和睦睦,總歸是夏老頭夫婦管的好。


    久時家在村子的山腳下,早年爺爺在外麵走鏢,父母走後與老大分家,就一直住外麵,多年後自己落了一身傷,妻子早死,這才帶著十歲的獨女迴夏家村。


    村子裏沒什麽好宅基地,於是相中了西山腳下的一塊空地,采藥住家都方便,一條路進村,另外一條直達西山腳,出門方便,根本不用進村。


    夏久時很快起床做了一鍋疙瘩湯,也幸虧原身打獵采藥做飯樣樣行,算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五好少年郎,不然就他自己,飯都弄不上嘴。


    肚子飽了,加上這兩天躺著恢複了體力,於是起身在屋四周轉了起來。


    夏家在西山腳,西山也稱小青山,唯一的鄰居就是堂姐定的李家,兩家人平時來往也不是很多,畢竟夏春花是寡婦,李嬸子話也不多,很安靜的一個人。


    不過夏久時有時候會和李大山一起上山,兩人打獵手藝差不多,不好不壞的那種,當然現在換他來了,李大山就不是他的對手了。


    自己從小就練跆拳道,後又跟師傅學了幾年武,平常三四個成年人不在話下,原身這個身體自小跟爺爺後練武,也是不錯,幸好穿的不是病弱體質,這是唯一慶幸的事情。


    院子不小,正房五間,一間是堂屋,一間是爺爺住的,現在還是原封不動,一間是母親住的,一間是他的,一間是庫房。


    夏久時重點看了看庫房,倆把弓箭,一些農具,一些平時不用的東西,一個大木桶裏放著幾袋糧食,揭開麻袋,一袋子陳米,一袋子麵粉,再就是一些紅薯玉米麵。


    真心不多,不過三四百斤,因為母親不舍得原身吃帶糠的粗糧,所以家裏沒有買,不然他是吞不下去的。


    而這時候的人家吃粗糧是正常事,細糧才是極少吃。


    前院一個騾棚,因為夏家常去鎮上賣草藥,所以前幾年爺爺下狠心買了一個剛成年的騾子,連車花了小20兩,趕騾車去鎮上大半個時辰就到了,換乘牛車,得一個多時辰。


    旁邊是一口井,還有幾小條菜地,現在是二月,天氣還冷,沒什麽菜,稀稀落落種著一些大蒜。


    後院差不多大,一邊是兩間柴房,一間茅廁,所幸茅廁很幹淨,很簡單的蹲坑,糞池在院外,這就比絕大多數人家強,一般人家的廁所不過是挖一個大坑,上麵擔兩塊木阪,臭氣熏天。


    院牆外就是他家的菜地,差不多一畝多,夏春花在的時候,每年都種些產量高的紅薯土豆。


    柴房下有一個地窖,當年他爺爺挖的。


    夏久時挪開一個舊木桶,下麵就是地窖口,地窖不大不小,木條單空,上麵一個木製糧倉,裏麵整整齊齊堆著幾袋糧食,有大米麵粉,有稻種,還有不少紅薯土豆。


    加上庫房的,差不多小一千斤,足夠他吃兩年了。


    家裏有糧,心裏就踏實多了。


    這個家有三畝水田,一直租給大爺爺一家種,兩家五五分,夏久時一家差不多除了稅糧,能得五百斤左右,家裏的收入主要還是靠采藥。


    打獵不過是小打小鬧,畢竟孩子小,總不敢去深山,他爺爺這些年身體根本不能去深山了。


    前前後後轉了一圈,他又迴屋找出家裏的餘財,長方形的木盒裏,一個二兩的小銀錠,兩小塊碎銀,約摸三四錢,再就是幾百個銅板。


    這就是他全部的銀錢了。


    二兩半銀在鄉下不算少了,家裏還有騾子和田地,但夏爺爺當年也是帶了不少銀迴家的,除了做房子,救他父親花了不少,後來他讀書,再後來老人自己看病花了不少,再再後來,就是他母親看病送葬。


    前前後後花用,也就剩下這麽多了,好在沒有外債,這已經很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餘生請笑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曉春三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曉春三月並收藏餘生請笑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