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的如流水一般。


    轉眼幾年的光陰就這麽過去了。


    今天是高耀下場的日子,李小小和林大壯也是第一次經曆這樣的事。


    都有些慌張,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大壯哥,小小姐姐,你們不要這樣......”高耀今年已經十七歲了,小大人真的變成小大人了。


    這是他第一次下場科考,對於高耀來說,其實並不慌張,但是奈何林大壯和李小小已經圍著自己噓寒問暖了好幾天了。


    弄得高耀倒是真的有了些緊張。


    “不是,阿耀啊,我不緊張的,你也別緊張,缺什麽和我說啊......”


    “知道了,小小姐姐。”高耀這幾天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次這樣的話了。


    但是說實話,科考要準備的東西已經全的不能再全了......


    1、童生之考試:讀書人的入門考試,沒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讀書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為生員(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優秀的才能稱為秀才),要舉行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環節。童生考試三年兩考。


    2、舉人(鄉試)之考試:針對優秀的生員(不是每個人都去)參加省裏的考試,考上舉人的可以授官(隻有舉人及以上才能具有當官資格,所以叫舉人),有初試、複試兩個環節;


    3、進士之考試:考上的舉人都要到北京舉行會試(本來已經有資格當官了,所以叫會考),考上的叫進士(分三個等級),有會試、複試、殿試、朝考(翰林入學考試)、散館(三年後翰林院畢業考試)五個環節,


    4、考差:考鄉試考官之考試


    5、大考:對現行官員的定期學習檢查(不得偷懶、要繼續學習);


    6、製科:針對特殊項目的考試


    主考官、考試內容及錄取情況:


    1、童生:


    1)縣試:由知縣主持,第一名取縣案首,考試內容如下:


    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


    第二場為初複:試四書文一篇,性理論或孝經論一篇,默寫《聖諭廣訓》約百字;


    第三場為再複:四書文或經文一篇,律賦一篇,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默寫前場《聖諭廣訓》首二句;


    第四五場連複:時文、詩賦、經論、駢體文不拘定格;


    2)府試:由知府主持,考兩場,其中第一場為正場,第二場隨意,內容大致與縣考同;第一名取府案首


    3)院試:由省學正(相當於省教育廳長、但必須是中央派的,地方官是管不了的)巡迴各府、州、縣(忙得很)主持的考試,考上者才能取得生員資格(由學正定板、縣、府官沒有資格),第一名取院案首,以下是考試內容:


    正場考試前先考經古一場:內容為經解、史論、詩賦、性理、孝經論、算數學、時務,各認一門報考;


    第一場為正場:考四書、五經義各一篇;


    第二場招複:麵試或一小講或兩比;


    第三場為大複: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五言六韻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一二百字,經文可不做;


    以上三場考試錄取者,要與先前考的縣、府正場考試試卷進行核對是否一致,以防舞弊。


    錄取情況:大府20名,大州縣15名,中州縣12名、小縣7名或者8名,人數較少,可想多麽的不容易;3年才2迴喲。


    2、舉人


    鄉試為三年一科,外加恩科(不定)。


    1)、初試:分三場,內容如下:


    第一場: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論、大、中、孟,出題按順序循環)


    第二場:經文五篇(五經)


    第三場:策問五道,題問經史、時務、政治;


    考取者的試卷要全部押解北京備查;


    錄取情況:每個省一百多名至幾十名不等,反正錄取名額很少,三年才一次喲,


    2)、複試


    對考取的舉人,在北京會試的時候,要提前進行複試,以防作假,複試內容為:


    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


    對合格者準許會試,不合格者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同時對會試不上的就可以授予官職,如教諭等。(第一次授予官職)


    3、進士


    1)、會試:由禮部主持的集中會考的舉人進行考試,三年一次,共計三場,考題內容與鄉試相同。


    會試的最大特征是錄取,一般為三百名以內,基本上圈定了進士的名額,進士錄取隻是按會試總額進行排序(分三等)而已。錄取者為貢士;


    2)複試:對錄取的貢士進行複試,不合格者處罰,考試內容為:四五文一、五言八韻詩一,考上者準許進行殿試;


    3)殿試:由皇帝主持的考試,考試內容為時務策題四道,考上者按成績分列進士等級,其中一甲三名進行授官,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三名授翰林院編修(餘下的要等朝考)


    4)朝考:對錄取的進士(一甲以外)進行考試,錄取者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繼續讀書),餘下的授主事、中書、知縣,考試題目為論、疏、詩各一篇。(第二次授予官職)


    5)散館:翰林庶吉士三年肄業後,畢業考試,考試為詩、賦、時文、論四題,按照考試成績授予一定的官職(第三次授予官職)。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


    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迴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係的上下文。


    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隻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幹脆專考經義。


    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曆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曆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複。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規定武舉不能隻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迴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並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貢舉考試


    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南宋時,分經義進士與詩賦進士。經義進士,第一場本經大義三道,《論語》、《孟子》大義各一道,第二、第三場,與詩賦進士同。正德...


    雖然這幾年,在京師呆著,對這些科舉考試,林大壯和李小小可是了解的透透徹徹的,但是還是免不了緊張。


    讀書人在兩人心中的地位就是高大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市井小民的煙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淮上人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淮上人家並收藏市井小民的煙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