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如今為何走得越發勤快了,卻是因為小七。原來那吳兆南一心想要尋個傳人,好將自己的醫術傾囊相授,奈何弟子收了十七八個,竟沒有一個能學到他一半本事的,直讓他發愁。倒是在蘇老先生這裏見了小七,私下略試了幾迴,見他資質非凡,動了憐才之意。
隻他也自知比不得蘇先生,便同他商議道,自己也不要那什麽師徒名分,隻想把自己悟得的一點醫理醫術教給小七,隻求別斷了傳承。蘇先生見吳兆南也確實有幾分本事,便依了主意。如此,小七平日都在莊子上跟著蘇先生學,待得吳兆南來京時,便跟著吳兆南學他那一脈的。這般情景也有兩年了,這迴吳兆南便是來帶他去和生道盤桓幾日的。
李紈不解:「怎麽一個徒弟還這麽難找了?」
吳氏嘆道:「要不怎麽說『三分本事求先生,十分能耐求徒弟』呢?尋常人能學到的隻那麽些,這東西到後來真是要天分的。勤能補拙,可補不出天資來。最開始他還不放心上這事兒,隻當是『秀才學醫,籠裏捉雞』呢!後來帶了幾個徒弟,慢慢覺出不對味來,這才上了心。後麵的幾個,都是和生道多少鋪子裏挑出來的人尖兒,比從前的是好些了,隻到了後頭就還是不行。怎麽說呢,就好比是有個坎兒似的,就是悟不過去!唉,這事兒可愁壞了他了,比調散劑做買賣還發愁呢。這不,見著了小七,就不肯撒手了!」
李紈想起小七的識海比常人都寬闊上許多的事來,又道:「這還真是得看緣分了。」
吳氏心有戚戚道:「可不是!別聽人瞎說什麽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沒那個!這世上多少病患,醫生隻有不夠用的。別人我們不知道,就我們和生道,巴不得多教出些學生來,巴不得帶出來的學生能超過自己去,可是,真難吶!一樣的教法兒,有能聽懂四五分的,有隻聽懂一兩分的,不是人能使勁的地方。如今我想想,當年醫聖神醫那許多,未必沒帶幾個徒弟的,怎麽後來就沒了傳承?還是在人上頭!那樣的人,就不是世出的,老百姓遇上了,真是福緣。」
李紈想到心力上頭了,隻這話卻不是一時半會兒說得清的了,便隻一笑作罷。
吳氏又說如今吳兆南的忙,這迴人剛到京城,幾處王府就都遞了帖子來了。沒法子,哪個都得罪不起,都得去露一麵才算能過。便嘆道:「你說說,這名氣這東西,要不是你真就好這個,還是要拿了來換旁的東西,若不然真是個累贅。從前也沒這許多事,如今都轉騰不開了,大夫是看病的,如今倒好,不是顧著他們的病,卻要緊是顧著他們的麵兒!你哥哥也煩的不行,隻沒個主意。」
兩人又說了一迴莊子上的事和賈家南歸的眾人,李紈留吳氏用了飯,又喝過茶才散了。
晚間許嬤嬤過來說話,李紈便又與許嬤嬤說起小七的事來,隻說許嬤嬤得了個好孫子。許嬤嬤卻麵有憂色,李紈見了忙問究竟,許嬤嬤才道:「就是方才舅太太那話了。舅老爺要幾處地方轉去,有時候也帶了小七在身邊。小七那孩子心實,就怕舅老爺一個照看不到,生出什麽事來。」
李紈聽這話不解,問道:「這怎麽話說的,小七比蘭兒小許多呢,小孩兒一個,能怎麽的。」
許嬤嬤也不欲多說,隻嘆一聲道:「隻願是我多心吧。」
李紈安慰道:「嬤嬤你放心吧,蘭兒把小七當親兄弟疼著,哪裏會讓他受委屈。他那霸王性子你還不知道?」
許嬤嬤聽了這話也笑起來,又說些他兩個在一處的淘氣事給李紈聽,也解了憂色。
隻日子哪兒那麽容易平順了。
轉日李紈剛用了早飯,忽見許嬤嬤同迎春兩個急急來了,心下詫異,站起身來正要說話,忽見她們後頭還跟著人,卻是惜春同巧姐兒。知道是出了事了,趕緊接進來坐下說話。
巧姐兒一臉悽苦,惜春便平著麵色把事兒從頭說了一遍。
原來賈政帶了一行人離京南下後,惜春便也雲遊去了。這一日她正換了形貌在一處小鎮上吃茶,手裏一張符根忽然化掉了。她一看,正是當日給巧姐兒的那個護身符,心知有異,趕緊起身到一處僻靜處,往身上拍了禦風神行符,追了過去。
到了地方,原是賈府一行人遭了山賊。也不知那賊人哪裏得的消息,搶了車上行禮輜重不說,還擄走了巧姐兒。惜春到時,那夥人正在半道上歇息。惜春聽他們所言,似是從哪裏得的話,知道巧姐兒不止車上這些財貨,還另有些產業,正想著要逼問一番。其間言語不免下流齷齪之說,惜春聽得怒起,又聽說這一群本是山賊慣犯,自然下手無情,全都給料理了個幹淨。
那一頭,賈政幾個想要報官,當地縣衙聽說此事,隻說這山綿延數百裏,並不都在他們縣內,他們管不了這事。賈政幾人身上又無銀錢可打點,更沒身份可倚仗,隻沒人願理此案,實在鳴冤無門。不得已,隻好一行使人往南邊給王家送信去,一行在此等衙門迴音。
巧姐兒因受了驚嚇,又沒吃沒喝了好幾日,待見著惜春來搭救了,心裏一鬆便暈了過去。惜春可不會醫術,帶著個人也使不出符術來,隻好找了個山裏的人家給巧姐兒將養。幸好那山村雖小,卻也有行醫之人,給巧姐兒看過,又往山裏尋了草藥來,如此月餘,才漸復好轉。
惜春問清了路途,謝過眾人,才帶著巧姐兒下山尋人。待找到賈政等人時,王仁已經趕來了。因之前被搶走的東西甚多,惜春便都收到了李紈給她的儲物芥子裏。寶釵平兒見巧姐兒無恙歸來,都喜極而泣。隻王仁見巧姐兒孑然一身,忙問道:「那些東西呢?」
隻他也自知比不得蘇先生,便同他商議道,自己也不要那什麽師徒名分,隻想把自己悟得的一點醫理醫術教給小七,隻求別斷了傳承。蘇先生見吳兆南也確實有幾分本事,便依了主意。如此,小七平日都在莊子上跟著蘇先生學,待得吳兆南來京時,便跟著吳兆南學他那一脈的。這般情景也有兩年了,這迴吳兆南便是來帶他去和生道盤桓幾日的。
李紈不解:「怎麽一個徒弟還這麽難找了?」
吳氏嘆道:「要不怎麽說『三分本事求先生,十分能耐求徒弟』呢?尋常人能學到的隻那麽些,這東西到後來真是要天分的。勤能補拙,可補不出天資來。最開始他還不放心上這事兒,隻當是『秀才學醫,籠裏捉雞』呢!後來帶了幾個徒弟,慢慢覺出不對味來,這才上了心。後麵的幾個,都是和生道多少鋪子裏挑出來的人尖兒,比從前的是好些了,隻到了後頭就還是不行。怎麽說呢,就好比是有個坎兒似的,就是悟不過去!唉,這事兒可愁壞了他了,比調散劑做買賣還發愁呢。這不,見著了小七,就不肯撒手了!」
李紈想起小七的識海比常人都寬闊上許多的事來,又道:「這還真是得看緣分了。」
吳氏心有戚戚道:「可不是!別聽人瞎說什麽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沒那個!這世上多少病患,醫生隻有不夠用的。別人我們不知道,就我們和生道,巴不得多教出些學生來,巴不得帶出來的學生能超過自己去,可是,真難吶!一樣的教法兒,有能聽懂四五分的,有隻聽懂一兩分的,不是人能使勁的地方。如今我想想,當年醫聖神醫那許多,未必沒帶幾個徒弟的,怎麽後來就沒了傳承?還是在人上頭!那樣的人,就不是世出的,老百姓遇上了,真是福緣。」
李紈想到心力上頭了,隻這話卻不是一時半會兒說得清的了,便隻一笑作罷。
吳氏又說如今吳兆南的忙,這迴人剛到京城,幾處王府就都遞了帖子來了。沒法子,哪個都得罪不起,都得去露一麵才算能過。便嘆道:「你說說,這名氣這東西,要不是你真就好這個,還是要拿了來換旁的東西,若不然真是個累贅。從前也沒這許多事,如今都轉騰不開了,大夫是看病的,如今倒好,不是顧著他們的病,卻要緊是顧著他們的麵兒!你哥哥也煩的不行,隻沒個主意。」
兩人又說了一迴莊子上的事和賈家南歸的眾人,李紈留吳氏用了飯,又喝過茶才散了。
晚間許嬤嬤過來說話,李紈便又與許嬤嬤說起小七的事來,隻說許嬤嬤得了個好孫子。許嬤嬤卻麵有憂色,李紈見了忙問究竟,許嬤嬤才道:「就是方才舅太太那話了。舅老爺要幾處地方轉去,有時候也帶了小七在身邊。小七那孩子心實,就怕舅老爺一個照看不到,生出什麽事來。」
李紈聽這話不解,問道:「這怎麽話說的,小七比蘭兒小許多呢,小孩兒一個,能怎麽的。」
許嬤嬤也不欲多說,隻嘆一聲道:「隻願是我多心吧。」
李紈安慰道:「嬤嬤你放心吧,蘭兒把小七當親兄弟疼著,哪裏會讓他受委屈。他那霸王性子你還不知道?」
許嬤嬤聽了這話也笑起來,又說些他兩個在一處的淘氣事給李紈聽,也解了憂色。
隻日子哪兒那麽容易平順了。
轉日李紈剛用了早飯,忽見許嬤嬤同迎春兩個急急來了,心下詫異,站起身來正要說話,忽見她們後頭還跟著人,卻是惜春同巧姐兒。知道是出了事了,趕緊接進來坐下說話。
巧姐兒一臉悽苦,惜春便平著麵色把事兒從頭說了一遍。
原來賈政帶了一行人離京南下後,惜春便也雲遊去了。這一日她正換了形貌在一處小鎮上吃茶,手裏一張符根忽然化掉了。她一看,正是當日給巧姐兒的那個護身符,心知有異,趕緊起身到一處僻靜處,往身上拍了禦風神行符,追了過去。
到了地方,原是賈府一行人遭了山賊。也不知那賊人哪裏得的消息,搶了車上行禮輜重不說,還擄走了巧姐兒。惜春到時,那夥人正在半道上歇息。惜春聽他們所言,似是從哪裏得的話,知道巧姐兒不止車上這些財貨,還另有些產業,正想著要逼問一番。其間言語不免下流齷齪之說,惜春聽得怒起,又聽說這一群本是山賊慣犯,自然下手無情,全都給料理了個幹淨。
那一頭,賈政幾個想要報官,當地縣衙聽說此事,隻說這山綿延數百裏,並不都在他們縣內,他們管不了這事。賈政幾人身上又無銀錢可打點,更沒身份可倚仗,隻沒人願理此案,實在鳴冤無門。不得已,隻好一行使人往南邊給王家送信去,一行在此等衙門迴音。
巧姐兒因受了驚嚇,又沒吃沒喝了好幾日,待見著惜春來搭救了,心裏一鬆便暈了過去。惜春可不會醫術,帶著個人也使不出符術來,隻好找了個山裏的人家給巧姐兒將養。幸好那山村雖小,卻也有行醫之人,給巧姐兒看過,又往山裏尋了草藥來,如此月餘,才漸復好轉。
惜春問清了路途,謝過眾人,才帶著巧姐兒下山尋人。待找到賈政等人時,王仁已經趕來了。因之前被搶走的東西甚多,惜春便都收到了李紈給她的儲物芥子裏。寶釵平兒見巧姐兒無恙歸來,都喜極而泣。隻王仁見巧姐兒孑然一身,忙問道:「那些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