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田地與生態之爭
大唐:團寵貴女養成記 作者:喜歡唐詩的茶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60餘年,到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了對汴渠和黃河的綜合治理活動。王景依靠數十萬人的力量,一方麵修築從濮陽城南到渤海前城的千餘裏黃河大堤,另一方麵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門。不但使黃河決溢災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黃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資源。王景治理後的黃河河道,大約穿過東郡、濟陰郡北部,經濟北平原,最後由千乘入海。總的來講,河道流經西漢故道與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較近,地形低下,行水較浚利。由此,黃河決堤災害明顯減少,出現了一個相對安全時期。自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曆史上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之一 ,古代一度曾為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安史之亂前 ,中國的經濟重心位居北方 ,黃河流域作為北方的重要經濟區 ,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粗略統計,若按唐開元 15 道的行政區劃計算 ,共有 8道的 62 府州位於黃河流域。
唐代黃河流域屯田的特點是 :安史之亂前 ,上遊獨大 ;安史之亂後 ,上中遊並舉。總的來說 ,屯田作為唐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 ,在經濟和軍事上起到過積極作用 ,但屯田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效應 ,這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的發生。
屯田並不會直接導致災害 ,但在科技水平落後的條件下 , 人們在屯墾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使農業生產往 往成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者。發展農業生產有兩個途徑 ,即提高 單位麵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麵積 ,在古代 ,最普遍的做法當然是 後者。擴大耕地就得采取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手段 ,向森林、 湖泊、沼澤、山地、草原要田。墾田對生態係統的破壞最終導致 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泥石流、沙塵暴等災害的發 生。
唐代黃河流域有很多地區由於開發不當破壞了自身生態 環境 ,並產生了一係列連鎖災害波及其他地區。
傳統的農作方式使收割後的土地完全裸露 ,而疏鬆的黃土 在風力和水力作用下很容易被侵蝕 ,灌溉時又常用大水漫灌 , 造成灌區土地鹽堿化。鹽堿化後,農田產量低,百姓為了生存隻能繼續開荒種糧。
唐代黃河流域許多地方盲目屯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導致黃河水患 ,二者之間的因果聯係可從水患發生地與屯墾集中區的地域聯係看出來 。黃河兩岸大規模的屯田區 ,造成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而平原區的河道平緩 ,水流流速較小 ,河水所攜帶的泥沙很容易沉積下來 ,河床逐漸抬高 ,加上兩岸地形平坦 ,一旦出現暴雨或淩 汛就會發生決溢。
黃河在中遊匯集了許多支流 ,如渭河 、涇河 、汾河 、沁河及 南、北洛河等 ,唐代有4府(京兆、河南 、太原、河 中)和 30多個州在這一區域內。唐代屯墾規模較大的地區有很多都在這裏 , 如前文述及的涇源 、 寧、岐隴、河 中、河南 、陝虢等 ,加上這一 區域本來就是農業發達區 ,所以水土流失較上遊更加嚴 重 ,大量泥沙直接或從支流源源不斷地進入黃河 ,造成一些寬緩河段 和下遊河道淤積 。
龍門至三門峽和柏崖至桃花峪這兩段河道 ,河床寬淺 ,兩岸基本是相對平緩的丘陵 ,攜大量泥沙奔湧而來的洪水 ,在這兩個河段擺脫了峽穀束縛 ,故中遊的5次決溢都發生在這兩河段 。
黃河下遊落差小 ,水勢平緩 ,加之河道寬淺散亂 ,河中泥沙極易淤積 ,上 、中遊水土流失不斷 ,下遊河床便不斷升高 ,且下遊河水完全是在大平原上流淌 ,這就使得下遊成為唐代河決的重災區 。唐代的24次河決中有14次發生在下遊 。
唐代黃河流域的大規模屯田與黃河水患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屯 田 ,因為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 是農業發達地區 ,自耕農自發地或在政策鼓勵下進行的過度開荒 , 在一定程度上對於 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難辭其咎。我們隻能說 ,不合理的屯田開發在破壞生態並導致災害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負麵作用 。由生態破壞而導致的災害在時間上有滯後性 ,所以因唐後期過度屯墾而導致的河患可能會發生在五代時期。
當然這一時空的唐朝才剛剛開始20個年頭左右,屯田的數量與曆史上的唐朝相比隻占了一個零頭,但上遊屯田的苦果已經讓黃河中遊和下遊的大唐人嚐到了。雖然大唐人還不知道為何大唐的母親河會發怒,會讓他們無家可歸。
李恪一路向黃河的源頭走去。看到了大片的屯田。一片片的田地看著人心情舒爽,但是李恪等人看地方誌的時候,令他們毛骨悚然的感覺,讓所有人看著那大片屯田眼神都嚴肅了很多。
“這原本是湖畔?”看著稀稀拉拉種著小麥的一位民部官員眼神詫異。
“這原本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地方,現在怎麽變成了不毛之地?”另一位工部官員看著什麽都長不出來的硬地板,一臉不解。
“前段黃河水清澈見底,這裏的水渾濁還夾雜著黃沙木屑?”水部官員看到前一段和後一段河道兩極分化的場景,覺得自己可能是累暈了,眼花了。
“涇渭分明是兩條河,到底是怎麽迴事?”隨行侍衛們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大夏河?這邊才是黃河。原來她一點都不黃。”站在河邊的牛將軍抹了把臉,感覺事實顛覆自己的認知。
“這山果真如十娘姐姐所說,不愧為黃土高原。這地方太過荒涼了。這大雨一下,還不把泥沙全衝進河裏。”李佑感歎道。
“難怪十娘妹妹說根在上遊。這麽多泥沙裹挾,這溝渠都堵塞了,怎麽會疏通河水,河水改道已成必然。”李恪接過話茬,大腦瘋狂運轉。
“我們居然不知道,這讓我們如何有顏麵麵對子孫後代。”所有人內心都迴蕩著沉重與難受。
“將軍,對不起,是我們目光短淺,之前嘲笑您是種樹將軍,對不起。”一個年輕的侍衛走到牛進達身前認真行禮,道歉。
“嘿嘿,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侄女說那啥我們種樹後人乘涼,咱不能坑了後輩子孫不是?種樹將軍最起碼比醜將軍好聽多了。”牛進達憨憨的擺擺手,表示這沒事。
“牛將軍說的是,我剛剛問過此地老農,之前土地是永業田,隻是後來越種越貧瘠。這邊太過偏遠,許多大唐新出的種田工具和技術都沒有到這邊。特別是堆肥之法,還有那些耐旱耐寒的良種。這劣等田,還是要靠大家想想辦法。等等就找那些個農官,將找地方做堆肥之地。”
“殿下,如今?統計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將……”
和李恪一起過來做調研的基本都是李恪這些年培養的心腹,還有就是聖人李世民派來的保護“地主家傻兒子”的能言善辯之才。所有人對著地方誌和眼前的黃土高原,感覺自己肩上的沉重。
經過討論李恪等人想先將不能種糧食的地方騰出來,先退耕還林。但是原本就產糧食少的地方,要放棄土地還是一些困難。不過有堆肥之法、新式農具、耐寒耐寒的良種,應該可以打動臨夏城的人。
李恪現在在的地方已經是靠近古長城舊址,寧夏盆地最靠近大唐的位置。再往西走就是許多少數民族混合居住的地方,而李恪腳下的臨夏城,這個夏就是旁邊流淌著清澈河水的大夏河。鎮守著一支萬人軍隊。加上陸續到來的軍隊差不多有1.5萬左右。
到臨夏城是李恪的決定,走的是最近的路,而其他分兵幾路沿著黃河向上走。
退耕還林這還是李恪臨走前一天,程十娘突然刷到黃河治理的知識,折騰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由崔明仁親自送過去的時候,程十娘還在唿唿大睡。
要不是因為空間裏可以用金錢換睡覺時間,估摸著做的程十娘都能直接給你表演一下,什麽叫做站著都能睡覺。不過就算這樣,已經弄通天工開物的程十娘,在第二天去弘文館參觀時也是有些沒精神。還好空間百度對展示的農具和生活類工具,隻要給的經費夠,程十娘隻需看了一眼就能知道與之對應的圖紙,很容易就可以將其劣勢化去。
這讓本就對程十娘很有好感的工匠與圖書館的學子,瞬間對女郎的學識和能力轉變了看法,迴家後更是積極送家族中女郎學習知識,而不是將聰慧的女郎困死在牆院之間。
這不僅僅是榮耀,而且程十娘當場就拿出真金白銀作為研發費用(這是程十娘當初和李青雀說好了的)。獎金、分成、績效、福利,看得工部的人都眼紅,直問有什麽條件才可以進這大唐第一圖書館。
自己不行,不是還有子孫後代,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工部官員的子孫,無論男女——聽我說,我謝謝你祖宗。)
程十娘和李青雀沒想到,這真金白銀的獎勵直接讓每年報考大唐第一圖書館的人,直接翻了幾番,還真讓他們從民間吸收了不少天才。不過這讓傳統愛好學習研究明經、史書、詩歌等的學子們有些灰心喪氣,一度有些低迷。也就是圖書館招人比較少才沒有引起騷亂。直到後來有一篇文章橫空出世,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李恪熱火朝天提升當地土壤品質的時候,大力宣傳生態堆肥,退耕還林的時候。一封信件飛到長安城後,當天奇花閣接到一份訂單。三天後,最後一支軍隊押著一堆耐寒耐旱種子,改良農具樣本,帶著民部和奇花閣的花匠(農學家)、農具製造工匠往臨夏城走去。
而此時和太子李承乾一起啟程先到洛陽的人才剛剛到河陽。
這邊的景象讓程十娘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一大群衣衫襤褸的難民居然被河陽縣令派人攔在城門口,而烏壓壓黑色烏雲正翻湧著朝他們這邊,烏雲壓城。目測差不多4000人。
“阿仁,這樣不行。這些人沒有死在逃難的路上,而是因為這暴雨傾盆,我們得做些什麽。”程十娘看著不遠處的烏雲,有些急。
“城內太小了。河陽縣有心無力。城內已清理出來,僅僅隻能再容納400人。”太子李承乾推著輪椅過來,身後是李雉奴和武照。
“年邁老人與孩童進來如何?我記得我有帶油布做的軍帳。這裏有木頭吧,最起碼在外麵搭好遮遮雨。”程十娘想想,給出方案。
“劉知縣,立刻派人協助。”李承乾立刻吩咐跟過來的河陽縣知縣。
花白頭發的河陽知縣,眼淚都快落下來了。迴複了一聲,“是,殿下。”整個人如同有了主心骨一樣,有了些許精神頭。
後來程十娘才知道,這河陽知縣才40多歲壯年,三年前任這河陽知縣,如今操勞得如同五六十的老頭子。
“雉奴,帶人指導那些難民搭建擋雨棚。”
“馬周,帶人做好難民登記。”
“武照,做好物資發放。去幫稚奴安撫百姓。”
“……”
“太子殿下,嗯,太子阿兄,”程十娘被太子李承乾瞪了一眼,立馬改口。
“我這就下去找藥材做避瘟香,人太多了準備不足,大災後易有大疫。”程十娘覺得所帶給河陽的避瘟香應該不夠,那麽多人,原本以為隻有2000多難民,說完一溜煙跑下城牆,還從順手塞了幾個手持喊話喇叭給李承乾。隨後立馬在空間下單足夠的避瘟香原材料。
“這是喊話喇叭。可將聲音變大。殿下,可讓大嗓門的士兵,將殿下的命令傳出去。”崔明仁溫柔的看著像被狗咬的程十娘,笑著說完就下城牆找程十娘了。
曆史上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之一 ,古代一度曾為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安史之亂前 ,中國的經濟重心位居北方 ,黃河流域作為北方的重要經濟區 ,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粗略統計,若按唐開元 15 道的行政區劃計算 ,共有 8道的 62 府州位於黃河流域。
唐代黃河流域屯田的特點是 :安史之亂前 ,上遊獨大 ;安史之亂後 ,上中遊並舉。總的來說 ,屯田作為唐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 ,在經濟和軍事上起到過積極作用 ,但屯田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效應 ,這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的發生。
屯田並不會直接導致災害 ,但在科技水平落後的條件下 , 人們在屯墾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使農業生產往 往成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者。發展農業生產有兩個途徑 ,即提高 單位麵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麵積 ,在古代 ,最普遍的做法當然是 後者。擴大耕地就得采取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手段 ,向森林、 湖泊、沼澤、山地、草原要田。墾田對生態係統的破壞最終導致 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泥石流、沙塵暴等災害的發 生。
唐代黃河流域有很多地區由於開發不當破壞了自身生態 環境 ,並產生了一係列連鎖災害波及其他地區。
傳統的農作方式使收割後的土地完全裸露 ,而疏鬆的黃土 在風力和水力作用下很容易被侵蝕 ,灌溉時又常用大水漫灌 , 造成灌區土地鹽堿化。鹽堿化後,農田產量低,百姓為了生存隻能繼續開荒種糧。
唐代黃河流域許多地方盲目屯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導致黃河水患 ,二者之間的因果聯係可從水患發生地與屯墾集中區的地域聯係看出來 。黃河兩岸大規模的屯田區 ,造成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而平原區的河道平緩 ,水流流速較小 ,河水所攜帶的泥沙很容易沉積下來 ,河床逐漸抬高 ,加上兩岸地形平坦 ,一旦出現暴雨或淩 汛就會發生決溢。
黃河在中遊匯集了許多支流 ,如渭河 、涇河 、汾河 、沁河及 南、北洛河等 ,唐代有4府(京兆、河南 、太原、河 中)和 30多個州在這一區域內。唐代屯墾規模較大的地區有很多都在這裏 , 如前文述及的涇源 、 寧、岐隴、河 中、河南 、陝虢等 ,加上這一 區域本來就是農業發達區 ,所以水土流失較上遊更加嚴 重 ,大量泥沙直接或從支流源源不斷地進入黃河 ,造成一些寬緩河段 和下遊河道淤積 。
龍門至三門峽和柏崖至桃花峪這兩段河道 ,河床寬淺 ,兩岸基本是相對平緩的丘陵 ,攜大量泥沙奔湧而來的洪水 ,在這兩個河段擺脫了峽穀束縛 ,故中遊的5次決溢都發生在這兩河段 。
黃河下遊落差小 ,水勢平緩 ,加之河道寬淺散亂 ,河中泥沙極易淤積 ,上 、中遊水土流失不斷 ,下遊河床便不斷升高 ,且下遊河水完全是在大平原上流淌 ,這就使得下遊成為唐代河決的重災區 。唐代的24次河決中有14次發生在下遊 。
唐代黃河流域的大規模屯田與黃河水患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屯 田 ,因為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 是農業發達地區 ,自耕農自發地或在政策鼓勵下進行的過度開荒 , 在一定程度上對於 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難辭其咎。我們隻能說 ,不合理的屯田開發在破壞生態並導致災害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負麵作用 。由生態破壞而導致的災害在時間上有滯後性 ,所以因唐後期過度屯墾而導致的河患可能會發生在五代時期。
當然這一時空的唐朝才剛剛開始20個年頭左右,屯田的數量與曆史上的唐朝相比隻占了一個零頭,但上遊屯田的苦果已經讓黃河中遊和下遊的大唐人嚐到了。雖然大唐人還不知道為何大唐的母親河會發怒,會讓他們無家可歸。
李恪一路向黃河的源頭走去。看到了大片的屯田。一片片的田地看著人心情舒爽,但是李恪等人看地方誌的時候,令他們毛骨悚然的感覺,讓所有人看著那大片屯田眼神都嚴肅了很多。
“這原本是湖畔?”看著稀稀拉拉種著小麥的一位民部官員眼神詫異。
“這原本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地方,現在怎麽變成了不毛之地?”另一位工部官員看著什麽都長不出來的硬地板,一臉不解。
“前段黃河水清澈見底,這裏的水渾濁還夾雜著黃沙木屑?”水部官員看到前一段和後一段河道兩極分化的場景,覺得自己可能是累暈了,眼花了。
“涇渭分明是兩條河,到底是怎麽迴事?”隨行侍衛們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大夏河?這邊才是黃河。原來她一點都不黃。”站在河邊的牛將軍抹了把臉,感覺事實顛覆自己的認知。
“這山果真如十娘姐姐所說,不愧為黃土高原。這地方太過荒涼了。這大雨一下,還不把泥沙全衝進河裏。”李佑感歎道。
“難怪十娘妹妹說根在上遊。這麽多泥沙裹挾,這溝渠都堵塞了,怎麽會疏通河水,河水改道已成必然。”李恪接過話茬,大腦瘋狂運轉。
“我們居然不知道,這讓我們如何有顏麵麵對子孫後代。”所有人內心都迴蕩著沉重與難受。
“將軍,對不起,是我們目光短淺,之前嘲笑您是種樹將軍,對不起。”一個年輕的侍衛走到牛進達身前認真行禮,道歉。
“嘿嘿,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侄女說那啥我們種樹後人乘涼,咱不能坑了後輩子孫不是?種樹將軍最起碼比醜將軍好聽多了。”牛進達憨憨的擺擺手,表示這沒事。
“牛將軍說的是,我剛剛問過此地老農,之前土地是永業田,隻是後來越種越貧瘠。這邊太過偏遠,許多大唐新出的種田工具和技術都沒有到這邊。特別是堆肥之法,還有那些耐旱耐寒的良種。這劣等田,還是要靠大家想想辦法。等等就找那些個農官,將找地方做堆肥之地。”
“殿下,如今?統計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將……”
和李恪一起過來做調研的基本都是李恪這些年培養的心腹,還有就是聖人李世民派來的保護“地主家傻兒子”的能言善辯之才。所有人對著地方誌和眼前的黃土高原,感覺自己肩上的沉重。
經過討論李恪等人想先將不能種糧食的地方騰出來,先退耕還林。但是原本就產糧食少的地方,要放棄土地還是一些困難。不過有堆肥之法、新式農具、耐寒耐寒的良種,應該可以打動臨夏城的人。
李恪現在在的地方已經是靠近古長城舊址,寧夏盆地最靠近大唐的位置。再往西走就是許多少數民族混合居住的地方,而李恪腳下的臨夏城,這個夏就是旁邊流淌著清澈河水的大夏河。鎮守著一支萬人軍隊。加上陸續到來的軍隊差不多有1.5萬左右。
到臨夏城是李恪的決定,走的是最近的路,而其他分兵幾路沿著黃河向上走。
退耕還林這還是李恪臨走前一天,程十娘突然刷到黃河治理的知識,折騰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由崔明仁親自送過去的時候,程十娘還在唿唿大睡。
要不是因為空間裏可以用金錢換睡覺時間,估摸著做的程十娘都能直接給你表演一下,什麽叫做站著都能睡覺。不過就算這樣,已經弄通天工開物的程十娘,在第二天去弘文館參觀時也是有些沒精神。還好空間百度對展示的農具和生活類工具,隻要給的經費夠,程十娘隻需看了一眼就能知道與之對應的圖紙,很容易就可以將其劣勢化去。
這讓本就對程十娘很有好感的工匠與圖書館的學子,瞬間對女郎的學識和能力轉變了看法,迴家後更是積極送家族中女郎學習知識,而不是將聰慧的女郎困死在牆院之間。
這不僅僅是榮耀,而且程十娘當場就拿出真金白銀作為研發費用(這是程十娘當初和李青雀說好了的)。獎金、分成、績效、福利,看得工部的人都眼紅,直問有什麽條件才可以進這大唐第一圖書館。
自己不行,不是還有子孫後代,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工部官員的子孫,無論男女——聽我說,我謝謝你祖宗。)
程十娘和李青雀沒想到,這真金白銀的獎勵直接讓每年報考大唐第一圖書館的人,直接翻了幾番,還真讓他們從民間吸收了不少天才。不過這讓傳統愛好學習研究明經、史書、詩歌等的學子們有些灰心喪氣,一度有些低迷。也就是圖書館招人比較少才沒有引起騷亂。直到後來有一篇文章橫空出世,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李恪熱火朝天提升當地土壤品質的時候,大力宣傳生態堆肥,退耕還林的時候。一封信件飛到長安城後,當天奇花閣接到一份訂單。三天後,最後一支軍隊押著一堆耐寒耐旱種子,改良農具樣本,帶著民部和奇花閣的花匠(農學家)、農具製造工匠往臨夏城走去。
而此時和太子李承乾一起啟程先到洛陽的人才剛剛到河陽。
這邊的景象讓程十娘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一大群衣衫襤褸的難民居然被河陽縣令派人攔在城門口,而烏壓壓黑色烏雲正翻湧著朝他們這邊,烏雲壓城。目測差不多4000人。
“阿仁,這樣不行。這些人沒有死在逃難的路上,而是因為這暴雨傾盆,我們得做些什麽。”程十娘看著不遠處的烏雲,有些急。
“城內太小了。河陽縣有心無力。城內已清理出來,僅僅隻能再容納400人。”太子李承乾推著輪椅過來,身後是李雉奴和武照。
“年邁老人與孩童進來如何?我記得我有帶油布做的軍帳。這裏有木頭吧,最起碼在外麵搭好遮遮雨。”程十娘想想,給出方案。
“劉知縣,立刻派人協助。”李承乾立刻吩咐跟過來的河陽縣知縣。
花白頭發的河陽知縣,眼淚都快落下來了。迴複了一聲,“是,殿下。”整個人如同有了主心骨一樣,有了些許精神頭。
後來程十娘才知道,這河陽知縣才40多歲壯年,三年前任這河陽知縣,如今操勞得如同五六十的老頭子。
“雉奴,帶人指導那些難民搭建擋雨棚。”
“馬周,帶人做好難民登記。”
“武照,做好物資發放。去幫稚奴安撫百姓。”
“……”
“太子殿下,嗯,太子阿兄,”程十娘被太子李承乾瞪了一眼,立馬改口。
“我這就下去找藥材做避瘟香,人太多了準備不足,大災後易有大疫。”程十娘覺得所帶給河陽的避瘟香應該不夠,那麽多人,原本以為隻有2000多難民,說完一溜煙跑下城牆,還從順手塞了幾個手持喊話喇叭給李承乾。隨後立馬在空間下單足夠的避瘟香原材料。
“這是喊話喇叭。可將聲音變大。殿下,可讓大嗓門的士兵,將殿下的命令傳出去。”崔明仁溫柔的看著像被狗咬的程十娘,笑著說完就下城牆找程十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