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秦雍六郡流民強迫入蜀,導致蜀地原居民被迫逃出蜀地而流亡他鄉。


    成漢國統治蜀地時期,向雲貴引五十多萬獠人入蜀,使得整個四川落入獠人之手,其中犍為、巴西二郡的獠人最為密集。


    西魏?大統6年(540年),陵州獠人起義。


    西魏?恭帝3年(556年),陵州籍縣木籠獠在普寧縣(今仁壽縣)城北的石矩山(今望峨台)起兵,被江州刺史陸騰率兵鎮壓,殺1萬餘獠人,俘虜五千餘獠人。


    木籠獠人善於依山築城,據寨為堡,易守難攻,朝廷派兵攻打數次皆被獠人擊退。陸騰見狀使用計策:因獠人善歌跳舞,陸騰派人到獠人城堡之下,搭起舞台,讓歌伎表演歌舞聲樂和各種雜技,忽悠獠人放鬆警惕紛紛出來看表演。計得逞後,陸騰趁機率兵攻打,使得獠人慘敗。為了管理木籠獠人,在原來的地方設置夷歌鄉,屬陵州籍縣管轄。這就是仁壽縣夷歌鄉的來曆。直到清朝統治仁壽的時候,因仁壽縣地廣人稀,將原來仁壽縣12個鄉,合並成3個鄉,其中夷歌鄉分別劃入到順和鄉、東林鄉、縣治。


    北周?明帝初(557年—558年),陵州、眉州、戎州、江州、資州、邛州、新州、遂州等8州獠人聯合合川的張瑜兄弟漢人3起義,率萬餘眾,攻破郡縣。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鐵山(今榮威山脈一帶)獠人起義,被陸騰鎮壓。


    開皇18年(598年),隋文帝以“仁壽宮”賜名,將普寧縣更名為仁壽縣。


    仁壽元年(601年),陵州木籠獠人聯合嘉州獠人起兵。


    唐武德初,收複州城以及木籠獠人的夷歌鄉,以大唐收複失地,置唐福(複)縣。


    貞觀六年(632年),木籠獠人反叛,被樊興率兵鎮壓,廢唐福縣,分為唐福鎮、唐福鄉、夷歌鄉,先後劃入籍縣、貴平縣、仁壽縣。


    貞觀七年(633年),嘉州、陵州兩地的獠人再度聯合起義。


    在隋朝時期,鐵山古道記述了軍事上的很多次大的爭奪戰,主要是軍隊鎮壓鐵山獠的戰爭。鐵山山脈西接樂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南連宜賓市宜賓縣;北靠眉山市仁壽縣、內江市威遠縣,幅員麵積多達上百平方公裏,覆蓋榮縣大部分地區。鐵山古道其中主要通道,猶是在榮縣西部大山斷崖處很多路段。


    分析一下貞觀年間為何鐵山木籠獠人獠人會叛亂呢。很簡單,毛爺爺說得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據說這裏還有一小股突厥人在裏麵渾水摸魚。好吧軍事上我不懂但是,除了現代的民族自治之外,我查了一下史書,對比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進行羈縻,比較推薦元朝實行的土司製度。其實也就是土官土司被納入國家行政係統管理。土官土司有正式的品秩,有待遇、有權利和義務等方麵與內地官吏大體一致。


    土司土官的職責,包括在轄區清查戶口、收取賦稅、統領土軍、判決糾紛、維持治安與定期朝貢等。土司土官可統率屬於國家軍隊的土軍,土軍由土官土司所轄的蠻夷壯丁組成。土軍主要用於維持地方治安,但也接受朝廷的調遣,由上級土官土司率領赴外地出征。


    土司土官製度在西南邊疆取得了成功,而其關鍵在於與當地蠻夷社會的特點暗合。受地理氣候環境與動植物資源具有複雜多樣性的影響,西南邊疆諸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複雜多元。諸族長期、居住特定的自然環境,積累了適應當地生活的特殊經驗,與居住地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存在緊密的聯係。


    而另一方麵,數千年間外地移民不斷遷入,與西南土著民族逐漸融合,使西南邊疆文化的類型類似於內地,他們雖然經濟發展的水平比較低,但有經濟上自給自足及文化類型接近內地等特點。


    因此,西南邊疆諸族的主要矛盾在其內部,即諸族內部及相互之間謂資源占有和恩怨長期進行鬥爭,並由此形成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或者說西南諸族的鬥爭主要是在本地,對內地的封建王朝,西南諸族勢力則多懷有敬畏之心。


    所以在鎮壓叛亂後以土司製度來管理鐵山獠人,雜居夷人、僰人、南蠻等少數民族,做好一個的交易市場,提高少數民族的待遇,最起碼和唐人一樣。應該貞觀六年、七年的反叛、起義就不會有了。


    和平共處。承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當然壞的風俗不要保留),公平交易受唐朝政府保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團寵貴女養成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唐詩的茶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唐詩的茶壺並收藏大唐:團寵貴女養成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