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會的,除卻宋均與崔季,還有一位陌生青年,乃是崔季帶來的。
「他叫鄧颺,」崔季介紹道,「世代居住在望都城,熟門熟路的,平時可叫他帶你們去玩兒。」
鄧颺瞧著不比沈育大多少,性格爽直,很快與宋均、沈育結為好友。
「汝陽四學聞名天下,每年不知多少少年郎擠破頭也想登得龍門,」鄧颺很高興,眼睛發亮地說,「想不到今日我有幸結識崔、沈二學出身的弟子,與君同席共話,勝過寒窗三年。」
宋均謙遜道:「哪裏,多蒙抬舉,都是虛名而已。」
「可不是胡說,就連王城官家也希望將子弟送入四學,都說天下大道三分在朝七分在野,這個野,誰都知道說的是汝陽。」
鄧颺又說:「我曾聽聞連太尉欲將獨子連軫託付給謝覽謝師,送了絹帛百匹、金玉十箱,更有字畫珍玩、古董陶瓷,卻因連軫背不出齊物論,被謝師婉言拒收了。」
說是婉言,其中看不起之意還是令連太尉大失顏麵。
「再者,」鄧颺忽然笑對崔季與沈育,「連皇家也為四學所折服,不是連召四師赴儲宮為太子珩講學?」
他說這話,崔季可就笑不出來了,要知道崔顯是豎著進儲宮橫著被抬出來,半條老命差點被太子爺折騰了去。想當初崔季還千叮嚀萬囑咐,提醒沈矜父子別蹈了崔顯的覆轍。
不過依沈育如今看來,使壞的不像是太子,倒像是成天圍著太子轉的那幾隻鶯鶯燕燕。梁珩此人腦子不甚聰明,心眼卻是不多。
宋均好笑道:「鄧兄也有所不知了,我家先生可很是頭疼,殿下可謂天底一等一不好學之人,沈公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鄧颺打小在皇城長大,家中雖無高官勢職,但王城少年求學,攏共也就那幾家精舍書廬,能與不少官家子弟結識,聽得許多傳聞。當下鄧颺想起一樁軼聞,與三人分享:「殿下從前在精舍修習經書子學時,就常常逃課偷閑,他和相府那個段延陵,乃是最令經師難做的兩個煊赫貴胄。你們想想,打也打不得,罵也不得,由著他們去,若是相爺與陛下考校起功課來,學生一問三不知,經師那也不好交代。」
這話說的是,三人點頭附和,都是棍棒底下教出來的學生。
「經師便向做父母的告狀啊,」鄧颺說,「不料相爺說『忙,沒空管』,陛下說『不想學算了』。」
他兩手一攤。
沈育、宋均與崔季都聽得啞口無言。
難怪那兩人花天酒地百無禁忌,原來根本沒人管束。
為尊者諱,王室糗事畢竟少傳為妙,鄧颺將話題又引到望都風物上,聊起春夏觀花的勝所,除卻城北鷺源野,就是南閭裏的仇千裏府,占地廣大沃土數頃,種滿薔薇,每當鸝鶯之月繁花開遍,奼紫嫣紅,號稱「刺紅之籬」。
王都看個花都這麽氣派,引得三人好一陣感嘆。沈育便同鄧颺講起汝陽風物,沒有薔薇,隻有四家書院,每到四更剛過朗月高掛,就書聲陣陣,號稱「雄雞打鳴」。
鄧颺笑得茶水灑一地。
四人相約下個花期同赴南閭看花,初次茶會便散了。
及至出了書肆,崔季才想起一事,向沈育打聽太子宮中的侍女。
他這一問,沈育才發現,梁珩好像從不用侍女,身邊都是一群閹寺跟著。
「一個宮女也沒有?」崔季再次確認。
「小崔先生不是也去過?」
崔季:「待了沒兩天,就和我爹收拾被褥走人,宮室有幾間都不知,哪裏知道宮人。」
沈育無奈道:「怎麽好像我就對春宮很熟一樣。你問這做什麽?」
猶豫稍頃,崔季給沈育看一條綢地繡花手絹,約莫是個老物件,原本的素色都泛黃,沾了不少汙漬,似乎並未被妥善保存。
「你知道我上頭原本有個大哥,後來到王都謀職,多年不曾與家中聯繫,這次我與我爹到望都城,也是想打聽他的現狀。聽說是做了棋待詔,進宮教棋認識了一位宮女,兩人感情甚篤,我大哥還有過成家的打算。隻是在那之後他再次消失不見,當年的同僚也不知他如今身在何處,隻是將他留下的一條手絹給了我們,恐怕是那位宮女所贈。我想拿這條手絹打聽到宮女的下落,說不定就能找到我兄長。」
崔家的情況,沈育也有所耳聞,崔家大哥崔逸當年也是個性頑不羈的,任崔顯打罵都不能在書房裏坐滿一個下午,後來與家中不歡而散,獨自赴京謀生。
未料這許多年都沒和好。
崔季嘆氣,顯然很失落:「若是問遍王宮與儲宮都無果,想必那位女子便是已經脫籍出宮,說不定與我兄長結為連理,過起了新的生活。」
崔逸說起來也是與沈矜同年的長輩,沈育不好置喙,隻能向崔季承諾有機會就幫忙探聽。
然而沈家父子備受冷遇,沈育自己多少也有些不願再踏入儲宮了。說著幫崔季打聽,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暑日炎炎,沈育正在東院搭的木香藤花架下通讀治安策,夏瓜在井水裏冰過,下人切開放在他手邊,涼氣快散盡了還沒動一口。
日光熱辣辣打在竹簡上,他讀完才從石雕般紋絲不動的狀態中抽離,將快被磨斷的編繩繫上,一抬頭看見連廊下站著兩個人——
梁珩正沖他笑。
「他叫鄧颺,」崔季介紹道,「世代居住在望都城,熟門熟路的,平時可叫他帶你們去玩兒。」
鄧颺瞧著不比沈育大多少,性格爽直,很快與宋均、沈育結為好友。
「汝陽四學聞名天下,每年不知多少少年郎擠破頭也想登得龍門,」鄧颺很高興,眼睛發亮地說,「想不到今日我有幸結識崔、沈二學出身的弟子,與君同席共話,勝過寒窗三年。」
宋均謙遜道:「哪裏,多蒙抬舉,都是虛名而已。」
「可不是胡說,就連王城官家也希望將子弟送入四學,都說天下大道三分在朝七分在野,這個野,誰都知道說的是汝陽。」
鄧颺又說:「我曾聽聞連太尉欲將獨子連軫託付給謝覽謝師,送了絹帛百匹、金玉十箱,更有字畫珍玩、古董陶瓷,卻因連軫背不出齊物論,被謝師婉言拒收了。」
說是婉言,其中看不起之意還是令連太尉大失顏麵。
「再者,」鄧颺忽然笑對崔季與沈育,「連皇家也為四學所折服,不是連召四師赴儲宮為太子珩講學?」
他說這話,崔季可就笑不出來了,要知道崔顯是豎著進儲宮橫著被抬出來,半條老命差點被太子爺折騰了去。想當初崔季還千叮嚀萬囑咐,提醒沈矜父子別蹈了崔顯的覆轍。
不過依沈育如今看來,使壞的不像是太子,倒像是成天圍著太子轉的那幾隻鶯鶯燕燕。梁珩此人腦子不甚聰明,心眼卻是不多。
宋均好笑道:「鄧兄也有所不知了,我家先生可很是頭疼,殿下可謂天底一等一不好學之人,沈公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鄧颺打小在皇城長大,家中雖無高官勢職,但王城少年求學,攏共也就那幾家精舍書廬,能與不少官家子弟結識,聽得許多傳聞。當下鄧颺想起一樁軼聞,與三人分享:「殿下從前在精舍修習經書子學時,就常常逃課偷閑,他和相府那個段延陵,乃是最令經師難做的兩個煊赫貴胄。你們想想,打也打不得,罵也不得,由著他們去,若是相爺與陛下考校起功課來,學生一問三不知,經師那也不好交代。」
這話說的是,三人點頭附和,都是棍棒底下教出來的學生。
「經師便向做父母的告狀啊,」鄧颺說,「不料相爺說『忙,沒空管』,陛下說『不想學算了』。」
他兩手一攤。
沈育、宋均與崔季都聽得啞口無言。
難怪那兩人花天酒地百無禁忌,原來根本沒人管束。
為尊者諱,王室糗事畢竟少傳為妙,鄧颺將話題又引到望都風物上,聊起春夏觀花的勝所,除卻城北鷺源野,就是南閭裏的仇千裏府,占地廣大沃土數頃,種滿薔薇,每當鸝鶯之月繁花開遍,奼紫嫣紅,號稱「刺紅之籬」。
王都看個花都這麽氣派,引得三人好一陣感嘆。沈育便同鄧颺講起汝陽風物,沒有薔薇,隻有四家書院,每到四更剛過朗月高掛,就書聲陣陣,號稱「雄雞打鳴」。
鄧颺笑得茶水灑一地。
四人相約下個花期同赴南閭看花,初次茶會便散了。
及至出了書肆,崔季才想起一事,向沈育打聽太子宮中的侍女。
他這一問,沈育才發現,梁珩好像從不用侍女,身邊都是一群閹寺跟著。
「一個宮女也沒有?」崔季再次確認。
「小崔先生不是也去過?」
崔季:「待了沒兩天,就和我爹收拾被褥走人,宮室有幾間都不知,哪裏知道宮人。」
沈育無奈道:「怎麽好像我就對春宮很熟一樣。你問這做什麽?」
猶豫稍頃,崔季給沈育看一條綢地繡花手絹,約莫是個老物件,原本的素色都泛黃,沾了不少汙漬,似乎並未被妥善保存。
「你知道我上頭原本有個大哥,後來到王都謀職,多年不曾與家中聯繫,這次我與我爹到望都城,也是想打聽他的現狀。聽說是做了棋待詔,進宮教棋認識了一位宮女,兩人感情甚篤,我大哥還有過成家的打算。隻是在那之後他再次消失不見,當年的同僚也不知他如今身在何處,隻是將他留下的一條手絹給了我們,恐怕是那位宮女所贈。我想拿這條手絹打聽到宮女的下落,說不定就能找到我兄長。」
崔家的情況,沈育也有所耳聞,崔家大哥崔逸當年也是個性頑不羈的,任崔顯打罵都不能在書房裏坐滿一個下午,後來與家中不歡而散,獨自赴京謀生。
未料這許多年都沒和好。
崔季嘆氣,顯然很失落:「若是問遍王宮與儲宮都無果,想必那位女子便是已經脫籍出宮,說不定與我兄長結為連理,過起了新的生活。」
崔逸說起來也是與沈矜同年的長輩,沈育不好置喙,隻能向崔季承諾有機會就幫忙探聽。
然而沈家父子備受冷遇,沈育自己多少也有些不願再踏入儲宮了。說著幫崔季打聽,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暑日炎炎,沈育正在東院搭的木香藤花架下通讀治安策,夏瓜在井水裏冰過,下人切開放在他手邊,涼氣快散盡了還沒動一口。
日光熱辣辣打在竹簡上,他讀完才從石雕般紋絲不動的狀態中抽離,將快被磨斷的編繩繫上,一抬頭看見連廊下站著兩個人——
梁珩正沖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