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紅樓]鹹魚女史升職記 作者:言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人意料,那個當年隨意鎖拿百姓的官員竟然步步高升,就是如今的大司馬賈化。
這位賈大人一開始說「官府不曾隨意去民家鎖拿百姓」,言外之意是胥吏們自作主張,並非他這個府尹發的令。
後來京兆尹找到了當年在金陵當過差的胥吏,去鎖拿那家兒子的一共是四個人,其中一個還留著賈大人發下的簽子。這下抵賴不得,牽連到了自己,賈化也不管什麽「世交」、什麽「同宗」了,賈化這才在朝堂上把自己說得無比無辜,「原是有人以權壓人,臣當時不得不從呀。」
仿佛是怕自己一張嘴說話的力度不夠惹人信任,這位賈大人還拿出了自己和別人來往的信件。那信件還不是一封,而是一遝。在朝會上當朝傳遞給刑部、大理寺、禦史台的諸位大人看了,上麵還有那位「高官」的印章,可以說是可信度十足了。
雲苓對這件事情本來沒有放那麽多注意力在這件事上的,她對大司馬賈化此人沒什麽印象。因為司徒暉一直覺得中書省和大司馬之職權利過於大,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把這些人手上的工作分給更多的人幹。比如司徒暉從登基開始就一直在提拔的侍讀學士,再比如司徒暉前年知道了軍隊吃空餉之後,將大司馬的一部分職權過渡給了兵部。
不過雲苓聽說這個大司馬雖然不是武勛人家出身,但在朝堂上和那些人倒是一派的,因此倒存著些看熱鬧的心。不過,雲苓再是沒想到,這個熱鬧真鬧起來後還正經不小。
原因就在大司馬賈化咬出來的那位「高官」了,這位被賈化指認的大人,其實到現在還能算是賈化的上官。誰呢?九省統製王子騰王大人。
從前朝開始,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罪的,有些人家不忍心讓自家的孩子受到刑罰,於是就用錢買一個良民去替自家的孩子服刑。這種行為被許多官員用「行內黑話」稱唿為「捉白鴨」。這種事一般都是你情我願的——是的,那個被捉去的「白鴨」多半也願意,究其原因,不過財帛動人心罷了。有些人忙了一輩子都攢不下一百兩銀子,不過替大少爺受流放三年的刑罰,沒準三年之後還能迴來呢?這買賣簡直不要太劃算。
到後來,這種交易甚至發展到了死刑也可以用錢買賣。還是前麵舉的一百兩銀子的例子,有些人能夠豁出命去,隻要把這份錢留給他的妻兒或父母。這樣一來,富家子弟逃過了死刑,窮人家有了活命的銀兩,也算一種諷刺的「雙贏」。
那對告狀的夫妻就一口咬定自家的兒子就是被捉去的白鴨,且是官府用強權捉去的,自家沒有幹過這種用銀子賣了孩子的事情。官府都不用細查,隻要翻一翻當年金陵的卷宗,就能看到王子騰大人的外甥,薛家的現任家主在案件的卷宗上已經被「冤魂索命」死了,但這位薛家家主在京城中可不是什麽低調的人啊!尤其是賈家的大姑娘封了賢德妃之後,這位薛家家主常以「賢德妃的表弟」自居。
聽說了那孩子不是那對夫妻收了銀子賣出去的人也多半相信這種說法,不說別的,民間對於香火還是看重的,這對夫妻可隻剩這一個兒子了,若是能商量的話,怕是那老頭情願自己去當那個「白鴨」,都不想把兒子交出去吧?
雲苓聽到這裏就有些奇怪了,「既然有那麽多心甘情願的,那王大人和賈大人為什麽不把事情做得幹淨一些?」反倒用強權逼來一個替死鬼,鬧到現在人家要上京告禦狀的程度。況且,佃戶人家是什麽條件?在土裏刨食兒的人,連地都是租別人的,能有這個上京告狀的底氣?
不是雲苓看不起樸素的勞動人民,可是在大梁,人窮誌短才是常態。別說孩子是被府城的官衙鎖拿走了,就是被縣太爺家的公子當街打死了,很多人都未必敢告狀的。若說這對夫妻是剛烈之人,那孩子剛被鎖拿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麽?從金陵到京城,就是用腳走,兩年的時間怎麽也走到了。
楊佩珊搖搖頭,「不好說後麵還有誰呢,反正現那對老夫妻聽說了孩子已經殞命之後,已經在京兆大堂上昏過去了。」
果然,楊佩珊也覺得這不是一個單純的上京鳴冤事件。現在那對老夫妻是個什麽狀態已經沒有人關心了。禦史台因為這件事已經吵翻了,按照禦史台左都禦史的說法,這個案子如果不嚴懲的話,其中暗含的意思,鼓勵百官草菅人命是小,讓他們藐視朝廷的威儀才是大事。
薛家那位一直很高調的家主自然被下了大獄,連經手人王子騰和賈化也沒能獨善其身,被司徒暉暫時停俸在家休息了。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尤其是在官場上,落井下石者眾。就在王子騰被攆迴家反省的第五天,有人上摺子彈劾王子騰,說自己之前會貪墨軍餉全是王子騰從中勸說,他巧舌如簧,並且言之鑿鑿地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到軍隊裏的關鍵地方,自己「無知」之下,才同意了王子騰的主意。
這位上摺子的人,是前年被貪墨軍餉被司徒暉削了一級爵位的武勛人家的子弟,雖然在朝堂上沒有了實職,但還是能把奏摺遞到禦前的。
如果說之前參與捉白鴨的事情還能讓王子騰罰酒三杯,降兩級職務之後就重返官場,那這個摺子上麵所奏的事情可就不是能這麽簡單過去的了。或許是被賈化激發的靈感,這位上摺子的大人也跟著奏摺附送了許多信件。
這位賈大人一開始說「官府不曾隨意去民家鎖拿百姓」,言外之意是胥吏們自作主張,並非他這個府尹發的令。
後來京兆尹找到了當年在金陵當過差的胥吏,去鎖拿那家兒子的一共是四個人,其中一個還留著賈大人發下的簽子。這下抵賴不得,牽連到了自己,賈化也不管什麽「世交」、什麽「同宗」了,賈化這才在朝堂上把自己說得無比無辜,「原是有人以權壓人,臣當時不得不從呀。」
仿佛是怕自己一張嘴說話的力度不夠惹人信任,這位賈大人還拿出了自己和別人來往的信件。那信件還不是一封,而是一遝。在朝會上當朝傳遞給刑部、大理寺、禦史台的諸位大人看了,上麵還有那位「高官」的印章,可以說是可信度十足了。
雲苓對這件事情本來沒有放那麽多注意力在這件事上的,她對大司馬賈化此人沒什麽印象。因為司徒暉一直覺得中書省和大司馬之職權利過於大,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把這些人手上的工作分給更多的人幹。比如司徒暉從登基開始就一直在提拔的侍讀學士,再比如司徒暉前年知道了軍隊吃空餉之後,將大司馬的一部分職權過渡給了兵部。
不過雲苓聽說這個大司馬雖然不是武勛人家出身,但在朝堂上和那些人倒是一派的,因此倒存著些看熱鬧的心。不過,雲苓再是沒想到,這個熱鬧真鬧起來後還正經不小。
原因就在大司馬賈化咬出來的那位「高官」了,這位被賈化指認的大人,其實到現在還能算是賈化的上官。誰呢?九省統製王子騰王大人。
從前朝開始,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罪的,有些人家不忍心讓自家的孩子受到刑罰,於是就用錢買一個良民去替自家的孩子服刑。這種行為被許多官員用「行內黑話」稱唿為「捉白鴨」。這種事一般都是你情我願的——是的,那個被捉去的「白鴨」多半也願意,究其原因,不過財帛動人心罷了。有些人忙了一輩子都攢不下一百兩銀子,不過替大少爺受流放三年的刑罰,沒準三年之後還能迴來呢?這買賣簡直不要太劃算。
到後來,這種交易甚至發展到了死刑也可以用錢買賣。還是前麵舉的一百兩銀子的例子,有些人能夠豁出命去,隻要把這份錢留給他的妻兒或父母。這樣一來,富家子弟逃過了死刑,窮人家有了活命的銀兩,也算一種諷刺的「雙贏」。
那對告狀的夫妻就一口咬定自家的兒子就是被捉去的白鴨,且是官府用強權捉去的,自家沒有幹過這種用銀子賣了孩子的事情。官府都不用細查,隻要翻一翻當年金陵的卷宗,就能看到王子騰大人的外甥,薛家的現任家主在案件的卷宗上已經被「冤魂索命」死了,但這位薛家家主在京城中可不是什麽低調的人啊!尤其是賈家的大姑娘封了賢德妃之後,這位薛家家主常以「賢德妃的表弟」自居。
聽說了那孩子不是那對夫妻收了銀子賣出去的人也多半相信這種說法,不說別的,民間對於香火還是看重的,這對夫妻可隻剩這一個兒子了,若是能商量的話,怕是那老頭情願自己去當那個「白鴨」,都不想把兒子交出去吧?
雲苓聽到這裏就有些奇怪了,「既然有那麽多心甘情願的,那王大人和賈大人為什麽不把事情做得幹淨一些?」反倒用強權逼來一個替死鬼,鬧到現在人家要上京告禦狀的程度。況且,佃戶人家是什麽條件?在土裏刨食兒的人,連地都是租別人的,能有這個上京告狀的底氣?
不是雲苓看不起樸素的勞動人民,可是在大梁,人窮誌短才是常態。別說孩子是被府城的官衙鎖拿走了,就是被縣太爺家的公子當街打死了,很多人都未必敢告狀的。若說這對夫妻是剛烈之人,那孩子剛被鎖拿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麽?從金陵到京城,就是用腳走,兩年的時間怎麽也走到了。
楊佩珊搖搖頭,「不好說後麵還有誰呢,反正現那對老夫妻聽說了孩子已經殞命之後,已經在京兆大堂上昏過去了。」
果然,楊佩珊也覺得這不是一個單純的上京鳴冤事件。現在那對老夫妻是個什麽狀態已經沒有人關心了。禦史台因為這件事已經吵翻了,按照禦史台左都禦史的說法,這個案子如果不嚴懲的話,其中暗含的意思,鼓勵百官草菅人命是小,讓他們藐視朝廷的威儀才是大事。
薛家那位一直很高調的家主自然被下了大獄,連經手人王子騰和賈化也沒能獨善其身,被司徒暉暫時停俸在家休息了。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尤其是在官場上,落井下石者眾。就在王子騰被攆迴家反省的第五天,有人上摺子彈劾王子騰,說自己之前會貪墨軍餉全是王子騰從中勸說,他巧舌如簧,並且言之鑿鑿地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到軍隊裏的關鍵地方,自己「無知」之下,才同意了王子騰的主意。
這位上摺子的人,是前年被貪墨軍餉被司徒暉削了一級爵位的武勛人家的子弟,雖然在朝堂上沒有了實職,但還是能把奏摺遞到禦前的。
如果說之前參與捉白鴨的事情還能讓王子騰罰酒三杯,降兩級職務之後就重返官場,那這個摺子上麵所奏的事情可就不是能這麽簡單過去的了。或許是被賈化激發的靈感,這位上摺子的大人也跟著奏摺附送了許多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