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趙桓必決定進去看看,可是還沒靠近,便聽見裏麵的朗朗讀書聲,但這裏是皇子公主讀書的地方,但是由於皇子和公主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宋徽宗趙佶時期除外)同樣也是為了,拉近皇家與那些武勳世家的關係,常常會讓一些武勳世家的孩子陪著皇子,公主們一同讀書。
待趙桓再靠近一些,便聽見他們念叨這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經》,《三字經》和《百家姓》一樣都是宋代最有名的識字類教材。
《三字經》為宋代王應麟編寫,其特點是文字簡練,三字成句,整齊押韻,語言樸實,易於記憶,所以在當時很快流傳開來。《三字經》全文376句,共1128個字。作為蒙學識字教材,不僅可以讓兒童認識到1000多字,更為兒童的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所識之字,日常使用率很高,既能讓兒童學習基礎文字,更是將機械記憶與初步理解相結合,這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的,所以趙桓自穿越過來,便加大了《三字經》的推廣。
雖然宋朝的識字率不低,但也遠沒有達到後世那種水平,趙桓可不像曆朝曆代那些統治者一樣,喜歡愚弄民眾,成為一個後世過來的人,他知道封建社會沒有出路,想要在曆史長河中一直走在最前方,就必須要有科技、人才、力量,拿他最新研製出來的火器為例,若是沒有專業係統化的人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即便是最後好不容易完成了,也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也無法武裝到軍隊,所以,隻要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趙桓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雖然現在實現不了義務教育,可是培養人才,他是不會放鬆的,除了大名鼎鼎的《三字經》。
他也沒有忘記《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排在第一的趙姓就是他趙氏皇族,想要讓一個國家團結起來,就必須要有一個精神信仰,在封建社會皇帝便是精神信仰,所以趙姓必須要排在第一位,隻有這樣,百姓才能對皇族有認同感,對國家有認同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
同樣相較於《三字經》,《百家姓》的知識或許比不上,但在教育方麵絕對不遜色對方。
《百家姓》的作者不詳,全書四百餘字,收集了507個姓,其中單姓446個,複姓61個。這本書純粹是姓氏的集合,不含其他意義,但是通篇為四字韻句,語調和諧,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內容貼近生活,兒童可通過學習姓氏達到識字的目的,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應用,因此也是流傳很廣的讀物。
除了這些還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一大批知識類教材。
可以說,宋朝濃厚的讀書風氣,使得宋朝的教育發展的很好,通過這些書教導出來的孩子會以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有序、朋友之交為目的,以國家、皇族的根本利益為目標。
不管是能力還是才學,亦或是理念,都有極大的進步。
不過就在趙桓想著這些愣神的時候,正在教授皇子公主讀書的講學也看見了他,連忙作揖行禮道:“臣拜見官家。”
此話一出,原本還在讀書的孩童也都轉過身來作揖行禮道:“拜見爹爹(官家、大哥。)”
由於這裏既有趙桓的兒子,女兒,又有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更有臣子的孩子,所以稱唿不一。
不過趙桓也沒有在乎,揮了揮手,讓他們都起來,接著說道:“柔嘉,有沒有好好讀書?”
說著還伸手把她抱了起來,趙柔嘉平日裏就是個混世小魔王,跟著他的小跟班都知道他是什麽樣子,不過現在卻直接一改常態,一副聰明乖巧的樣子,奶聲奶氣的說道:“今天女兒可聽話了,還學到了很多東西呢!”
此話一出,立馬便吸引了趙桓的興趣,反正閑來無事,他便提問道:“那爹爹倒想聽聽,柔嘉都學到了什麽。”
見此趙柔嘉也是一臉傲嬌的說了起來:“今天,周講學給我們講了王令,王大夫的《十七史蒙求》,書中有很多人物我都很喜歡,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將軍,我們這裏有沒有啊?”
聽著趙柔嘉的提問,趙桓忍不住打趣道:“我大宋朝人才濟濟,當然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將軍,以後等我們柔嘉長大了,給柔嘉找個大將軍做夫婿好不好。”
被自己爹爹這麽一說,趙柔嘉的小臉立馬就羞紅了,別看她小,可是在這個年代,十四五歲便出嫁的可並不少,她今天已經十歲,有些東西也已經懂了。
於是她掙紮著從趙桓的懷裏出來,就跑了出去,趙桓看了兩眼,便猜出了她的小心思,大概是想以此為理由不來上課,雖然剛才趙柔嘉說的《十七史蒙求》很有趣,再有趣也沒有出去玩好。
《十七史蒙求》王令編寫的有關曆史知識課專業蒙學課本,這本書打破了原先曆史教材中單調的寫法,而是利用四言韻語編寫,生動地介紹許多曆史人物和典故,這種教材通俗易懂,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更有利於調動兒童學習的進取心,使他們在誦讀典故中輕鬆地掌握曆史知識。
看著女兒離開,趙桓也沒有再多留的意思,對著那些刻苦讀書的孩子們勉勵了幾句,就看向了站在一旁的趙湛,眼神示意後。
趙湛便跟著趙桓一同離開了資善堂,他知道父親大概是有話和自己說,所以也沒有聲張,就這麽老老實實的跟著出去了。
按理來說,皇子上課是不能離開的,但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講學雖然看見了,可也不敢阻攔,他可沒有自己師傅那麽頭鐵。
待趙桓再靠近一些,便聽見他們念叨這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經》,《三字經》和《百家姓》一樣都是宋代最有名的識字類教材。
《三字經》為宋代王應麟編寫,其特點是文字簡練,三字成句,整齊押韻,語言樸實,易於記憶,所以在當時很快流傳開來。《三字經》全文376句,共1128個字。作為蒙學識字教材,不僅可以讓兒童認識到1000多字,更為兒童的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所識之字,日常使用率很高,既能讓兒童學習基礎文字,更是將機械記憶與初步理解相結合,這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的,所以趙桓自穿越過來,便加大了《三字經》的推廣。
雖然宋朝的識字率不低,但也遠沒有達到後世那種水平,趙桓可不像曆朝曆代那些統治者一樣,喜歡愚弄民眾,成為一個後世過來的人,他知道封建社會沒有出路,想要在曆史長河中一直走在最前方,就必須要有科技、人才、力量,拿他最新研製出來的火器為例,若是沒有專業係統化的人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即便是最後好不容易完成了,也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也無法武裝到軍隊,所以,隻要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趙桓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雖然現在實現不了義務教育,可是培養人才,他是不會放鬆的,除了大名鼎鼎的《三字經》。
他也沒有忘記《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排在第一的趙姓就是他趙氏皇族,想要讓一個國家團結起來,就必須要有一個精神信仰,在封建社會皇帝便是精神信仰,所以趙姓必須要排在第一位,隻有這樣,百姓才能對皇族有認同感,對國家有認同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
同樣相較於《三字經》,《百家姓》的知識或許比不上,但在教育方麵絕對不遜色對方。
《百家姓》的作者不詳,全書四百餘字,收集了507個姓,其中單姓446個,複姓61個。這本書純粹是姓氏的集合,不含其他意義,但是通篇為四字韻句,語調和諧,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內容貼近生活,兒童可通過學習姓氏達到識字的目的,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應用,因此也是流傳很廣的讀物。
除了這些還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一大批知識類教材。
可以說,宋朝濃厚的讀書風氣,使得宋朝的教育發展的很好,通過這些書教導出來的孩子會以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有序、朋友之交為目的,以國家、皇族的根本利益為目標。
不管是能力還是才學,亦或是理念,都有極大的進步。
不過就在趙桓想著這些愣神的時候,正在教授皇子公主讀書的講學也看見了他,連忙作揖行禮道:“臣拜見官家。”
此話一出,原本還在讀書的孩童也都轉過身來作揖行禮道:“拜見爹爹(官家、大哥。)”
由於這裏既有趙桓的兒子,女兒,又有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更有臣子的孩子,所以稱唿不一。
不過趙桓也沒有在乎,揮了揮手,讓他們都起來,接著說道:“柔嘉,有沒有好好讀書?”
說著還伸手把她抱了起來,趙柔嘉平日裏就是個混世小魔王,跟著他的小跟班都知道他是什麽樣子,不過現在卻直接一改常態,一副聰明乖巧的樣子,奶聲奶氣的說道:“今天女兒可聽話了,還學到了很多東西呢!”
此話一出,立馬便吸引了趙桓的興趣,反正閑來無事,他便提問道:“那爹爹倒想聽聽,柔嘉都學到了什麽。”
見此趙柔嘉也是一臉傲嬌的說了起來:“今天,周講學給我們講了王令,王大夫的《十七史蒙求》,書中有很多人物我都很喜歡,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將軍,我們這裏有沒有啊?”
聽著趙柔嘉的提問,趙桓忍不住打趣道:“我大宋朝人才濟濟,當然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將軍,以後等我們柔嘉長大了,給柔嘉找個大將軍做夫婿好不好。”
被自己爹爹這麽一說,趙柔嘉的小臉立馬就羞紅了,別看她小,可是在這個年代,十四五歲便出嫁的可並不少,她今天已經十歲,有些東西也已經懂了。
於是她掙紮著從趙桓的懷裏出來,就跑了出去,趙桓看了兩眼,便猜出了她的小心思,大概是想以此為理由不來上課,雖然剛才趙柔嘉說的《十七史蒙求》很有趣,再有趣也沒有出去玩好。
《十七史蒙求》王令編寫的有關曆史知識課專業蒙學課本,這本書打破了原先曆史教材中單調的寫法,而是利用四言韻語編寫,生動地介紹許多曆史人物和典故,這種教材通俗易懂,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更有利於調動兒童學習的進取心,使他們在誦讀典故中輕鬆地掌握曆史知識。
看著女兒離開,趙桓也沒有再多留的意思,對著那些刻苦讀書的孩子們勉勵了幾句,就看向了站在一旁的趙湛,眼神示意後。
趙湛便跟著趙桓一同離開了資善堂,他知道父親大概是有話和自己說,所以也沒有聲張,就這麽老老實實的跟著出去了。
按理來說,皇子上課是不能離開的,但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講學雖然看見了,可也不敢阻攔,他可沒有自己師傅那麽頭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