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此情景,原先還蠢蠢欲動的金軍,也不得不老實起來,畢竟他們之前隻想渾水摸魚,趁著宋朝派出大量軍隊進攻西夏時,他們好趁機一雪前恥。
可是事實是宋朝隻派出了十幾萬的軍隊,對於宋金前線的防守,根本就無傷大雅,完全沒有給他們機會。
而同時,宋軍在西夏的表現也是著實讓他們震驚,雖然他們知道西夏軍沒有多少戰鬥力,曾多次被他們擊敗,可也不用這麽弱吧!
開戰僅短短幾十天的功夫,就被人家推進到了都城,離亡國也隻差一步了。
這使得金朝的主戰派也不由得猶豫起來,畢竟若是沒有必勝的把握,輕易出兵,恐怕迴來後自己沒有好果子吃。
再加上那些主和派的惡意搗亂,根本就無法統一意見,畢竟開設榷場,可是讓不少金人賺的盆滿缽滿,而這些金人大多都是女真貴族,有他們在朝堂上發言,完顏晟也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情緒。
畢竟戰端一開,榷場貿易必斷,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其影響可謂深遠。
於是金朝的猶豫不決,使得宋軍更加突飛猛進,畢竟誰也不知道金朝什麽時候會撕毀停戰協議,所以有些事情還是早解決的好。
拖的時間越長,其中的變數和風險就越大。
“皇兄,現在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了。”李察哥也是絲毫不給李乾順留麵子,如今都到了這種情況,覆滅隻在朝夕之間,如果西夏亡了,他們這些皇帝、王爺、太子都將淪為階下囚。
此時,麵對李察哥的問題,李乾順也是想不到解決方法,求女真人女真人不管,想要和宋朝議和也不可能,可以說現在基本已經陷入了死局。
除非主力大軍能在正麵戰場取得一場絕對性的勝利,不然覆滅已成定局,可誰都不想死,困獸還知道掙紮呢?何況是他們這些站在權力頂端上的人。
“父皇不如由我親率鐵騎主動出擊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也總比現在什麽都不做,等死來的好。”
李仁愛的話說出後,當即便引得李乾順和李察哥的不滿,畢竟什麽叫等死?他們難道沒有在想解決辦法嗎?
說的好像他是昏君一樣,不過李乾順也沒有發火,畢竟都到這種形式了,也沒那個必要。
“現在召開朝會,再商議一下,最後的決策。”李乾順也是真的沒有辦法了,隻能死馬當活馬醫,畢竟他還是希望現在能出現一個張元那樣的人,挽大廈將傾。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一提張元這個人,原為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今陝西華陰人),本姓張,年輕時“以俠自任”、“負氣倜儻、有縱橫才”,才華出眾。在北宋累試不第(一說殿試時被黜落),自恃才能難以施展,遂決心叛宋投夏。
此後出任西夏國相、軍師,輔佐李元浩稱帝,並且多次發動對宋朝的征伐,屢屢大勝。
但是由於西夏國力,以及遊牧民族的處事方式,使得西夏最終不得不與宋朝講和。
後來,元昊在準備與北宋議和(“慶曆和議”1044年)時,張元力爭不可,但是元昊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及至西夏與契丹發生戰事(1044年的賀蘭山之戰),張元知道其理想無法實現,於是鬱鬱不樂,在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但更加淒慘的是他死後李元昊都不知道。
而現在李乾順也希望能有這麽一個漢人謀士為自己力挽狂瀾,可事實這根本不可能,自從張元事件發生以後,宋朝便加強了對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人員的管理,不管有沒有合適的位置,都會給他們一個官位,就相當於現在的候補人員,但是也堅決實行不讓人才外流的政策,而這也導致宋朝出現了另一個弊端。
那就是冗官,大量的官員領著朝廷的錢不辦事,使得又一項問題出現,那便是冗費,久而久之,就變現成了宋朝三冗兩積,積貧積弱的局麵。
所以很多問題都是一連串的解決一個,其他的也會迎刃而解,隻不過趙桓現在隻是小規模整頓,滅了西夏以後,將會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那時候才是解決內部問題的最佳時刻。
與此同時,迴到正題,李乾順召開朝會,西夏文武分列兩旁,倒是頗有氣勢,可真若平心而論,又似乎少了些東西。
看人來的都差不多了, 李乾順也隻能先開口詢問:“眾卿,如今可有退敵之法。”
此話一出,底下的文武官員紛紛慚愧的低下了頭,其中有些人,雖然嘴上沒說,可心裏已經知道了結果。
見此情景,李乾順隱忍了多年的帝王之術,再也忍不住了,當即便爆發的嗬斥道:“別以為朕不知道你們當中,恐怕已經有不少人和宋朝聯係了吧?”
“如今,這種國破族滅的時刻,你們竟然還不思進取,真要等到朕的頭顱被割下來,掛興慶府的城樓上,你們才知道為時已晚嗎?”
可不管李乾順如何嗬斥?底下的官員依舊是裝聾作啞,除了真和宋朝有仇的,誰想做那殉國之臣。
要說這和宋朝有仇的當屬仁多保忠,畢竟他的兒子可是死在種彥崇的手上,見群臣啞口無言,這次他選擇去當那個出頭鳥。
畢竟那可是他的親兒子,他要讓宋軍為此付出代價,於是他出列說道:“啟稟皇上,臣願領兵死守國都,絕不後退半步。”
這話雖然讓李乾順有了點麵子,可實際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要是死守能守住,他何必如此焦頭爛額。
關鍵是死守他守不住啊!
最終,一群人討論了半天都沒有一個結果,一個解決的方法,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可是事實是宋朝隻派出了十幾萬的軍隊,對於宋金前線的防守,根本就無傷大雅,完全沒有給他們機會。
而同時,宋軍在西夏的表現也是著實讓他們震驚,雖然他們知道西夏軍沒有多少戰鬥力,曾多次被他們擊敗,可也不用這麽弱吧!
開戰僅短短幾十天的功夫,就被人家推進到了都城,離亡國也隻差一步了。
這使得金朝的主戰派也不由得猶豫起來,畢竟若是沒有必勝的把握,輕易出兵,恐怕迴來後自己沒有好果子吃。
再加上那些主和派的惡意搗亂,根本就無法統一意見,畢竟開設榷場,可是讓不少金人賺的盆滿缽滿,而這些金人大多都是女真貴族,有他們在朝堂上發言,完顏晟也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情緒。
畢竟戰端一開,榷場貿易必斷,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其影響可謂深遠。
於是金朝的猶豫不決,使得宋軍更加突飛猛進,畢竟誰也不知道金朝什麽時候會撕毀停戰協議,所以有些事情還是早解決的好。
拖的時間越長,其中的變數和風險就越大。
“皇兄,現在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了。”李察哥也是絲毫不給李乾順留麵子,如今都到了這種情況,覆滅隻在朝夕之間,如果西夏亡了,他們這些皇帝、王爺、太子都將淪為階下囚。
此時,麵對李察哥的問題,李乾順也是想不到解決方法,求女真人女真人不管,想要和宋朝議和也不可能,可以說現在基本已經陷入了死局。
除非主力大軍能在正麵戰場取得一場絕對性的勝利,不然覆滅已成定局,可誰都不想死,困獸還知道掙紮呢?何況是他們這些站在權力頂端上的人。
“父皇不如由我親率鐵騎主動出擊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也總比現在什麽都不做,等死來的好。”
李仁愛的話說出後,當即便引得李乾順和李察哥的不滿,畢竟什麽叫等死?他們難道沒有在想解決辦法嗎?
說的好像他是昏君一樣,不過李乾順也沒有發火,畢竟都到這種形式了,也沒那個必要。
“現在召開朝會,再商議一下,最後的決策。”李乾順也是真的沒有辦法了,隻能死馬當活馬醫,畢竟他還是希望現在能出現一個張元那樣的人,挽大廈將傾。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一提張元這個人,原為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今陝西華陰人),本姓張,年輕時“以俠自任”、“負氣倜儻、有縱橫才”,才華出眾。在北宋累試不第(一說殿試時被黜落),自恃才能難以施展,遂決心叛宋投夏。
此後出任西夏國相、軍師,輔佐李元浩稱帝,並且多次發動對宋朝的征伐,屢屢大勝。
但是由於西夏國力,以及遊牧民族的處事方式,使得西夏最終不得不與宋朝講和。
後來,元昊在準備與北宋議和(“慶曆和議”1044年)時,張元力爭不可,但是元昊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及至西夏與契丹發生戰事(1044年的賀蘭山之戰),張元知道其理想無法實現,於是鬱鬱不樂,在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但更加淒慘的是他死後李元昊都不知道。
而現在李乾順也希望能有這麽一個漢人謀士為自己力挽狂瀾,可事實這根本不可能,自從張元事件發生以後,宋朝便加強了對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人員的管理,不管有沒有合適的位置,都會給他們一個官位,就相當於現在的候補人員,但是也堅決實行不讓人才外流的政策,而這也導致宋朝出現了另一個弊端。
那就是冗官,大量的官員領著朝廷的錢不辦事,使得又一項問題出現,那便是冗費,久而久之,就變現成了宋朝三冗兩積,積貧積弱的局麵。
所以很多問題都是一連串的解決一個,其他的也會迎刃而解,隻不過趙桓現在隻是小規模整頓,滅了西夏以後,將會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那時候才是解決內部問題的最佳時刻。
與此同時,迴到正題,李乾順召開朝會,西夏文武分列兩旁,倒是頗有氣勢,可真若平心而論,又似乎少了些東西。
看人來的都差不多了, 李乾順也隻能先開口詢問:“眾卿,如今可有退敵之法。”
此話一出,底下的文武官員紛紛慚愧的低下了頭,其中有些人,雖然嘴上沒說,可心裏已經知道了結果。
見此情景,李乾順隱忍了多年的帝王之術,再也忍不住了,當即便爆發的嗬斥道:“別以為朕不知道你們當中,恐怕已經有不少人和宋朝聯係了吧?”
“如今,這種國破族滅的時刻,你們竟然還不思進取,真要等到朕的頭顱被割下來,掛興慶府的城樓上,你們才知道為時已晚嗎?”
可不管李乾順如何嗬斥?底下的官員依舊是裝聾作啞,除了真和宋朝有仇的,誰想做那殉國之臣。
要說這和宋朝有仇的當屬仁多保忠,畢竟他的兒子可是死在種彥崇的手上,見群臣啞口無言,這次他選擇去當那個出頭鳥。
畢竟那可是他的親兒子,他要讓宋軍為此付出代價,於是他出列說道:“啟稟皇上,臣願領兵死守國都,絕不後退半步。”
這話雖然讓李乾順有了點麵子,可實際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要是死守能守住,他何必如此焦頭爛額。
關鍵是死守他守不住啊!
最終,一群人討論了半天都沒有一個結果,一個解決的方法,最終隻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