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她之年歲,殊榮似此,自立朝以來,從未有過。她推卻再三,也未能如願,再要推辭,未免作態,於是接下。
但身外浮名,總歸與她無幹,薑涉也不多在意,隻一心一意整治涼州。如今京中亦定,三軍將士多思歸心切,她也無意強留,細柳、建章二營並收攏來的各州殘兵願走便走,願留則留。那各州郡勤王的將領大都帶兵辭去,隻史欽一連收著多封家信,卻也不肯迴去,憑誰相勸都不管用。
郝大龍倒是歡喜,他雖得了封賞,卻也曉得了薛星虎和嚴詢消息,悶悶不樂許久,聽說史欽不走,倒把他誇讚一頓,也不知怎地把薑延拖上,非嚷嚷要來個桃園結義。
她眼看著薑延被他帶動,漸漸多了歡容,自然也是高興。又瞧他三個時好時鬧,倒仿佛迴去從前,那一夥兒也是嬉笑玩鬧不止,不禁亦有嘆息。但總歸是事情堆雜,顧不得傷春悲秋,日日忙碌,夜裏點起藥香,倒也漸得安眠。
時間一晃,便是三年。又是一歲將了,依舊例當往京中述職,往常都是副將前去,今年她卻想要親自走一遭。
自新帝登基,歲歲有封賞,時時有慰問,從來沒有半點不妥,信重之意,縱是心如鐵石,也當有三分感念。
況且她早知人心似海,風翻浪湧,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來偏袒不得。如今涼州已定,北關安穩,雖那位並不主動召命,可她也心知肚明,該是時候該入京,安定君王之心。
第322章
她思謀既定,便先同薑延講明利害,而後一本奏章遞上去,不多時日,京裏便有了迴應。
皇恩浩蕩,本不欲勞她千裏奔波,但念她母子親恩,連年未見,又且北關安定,居功至偉,便允準所請,召命入京,共度一個團圓佳節。
薑涉聽得旨意,全在預料之中,毫不驚詫,但隻叩謝恩典。
前來接引的大臣仍是那位老熟人,旁人都是到中年發福,他反而是漸次消瘦,一打照麵,不提名姓,竟是險些認不出。但性子卻仿佛較從前更爽朗些,也無三年前那般愁容偶現,許是如今新帝臨朝,當真政事清平。
若果然如此,薑涉自然也是歡喜,但她也不忙著多問,三年來京中變化她也聽了許多,總要親眼見見,到時才好分斷,而其實眼見尚且未必為準,真亦或假,總也得等蓋棺定論。
如是也隻尋常寒暄,將王宣華接進城裏,隻道還要稍作準備。其實她早有計較,諸事已盡都安排妥當,如今亦不過再多交代史欽幾句。
隻是定起隨從時,本想叫薑沅留下看顧,卻想不到她執意跟著入京,勸過兩迴無用,那般執著倒叫她恍惚想起多年前,一時也就答應下來。又還多問薑延一句,聽他不肯,便也作罷,再帶上一早嚷嚷著要去見識造孽京城的郝大龍,就隨王宣華啟程。
這迴不礙著薑杜氏,凡事由她做主,於是客隨主便,一應交由王宣華安排,曉行夜宿,都是妥當。
薑涉原並不打算過問,隻這夜宿在鶴丘,記得本當再往洛陽,經雁安向東,誰知聽王宣華說來,卻是要再折往柳州,不再行經洛陽,便不禁晃了一下神,問道是何緣故。
王宣華眼中流過一分遲疑,但到底還是恭恭敬敬地答道:「國公有所不知,近年來有個魔教嶄露頭角,便在洛陽棲身,下官隻恐驚擾國公,是以才想要避開。」
「魔教?莫非是石頭教餘孽?」
「那倒不是,若真如此,官府自當助力剷除。卻是先前……」王宣華頓了一頓,想起早年間傳聞,話鋒終究是拐了個彎子,「這魔教倒也不算歪門邪派,隻是自它占了洛陽一隅,來來往往的三教九流頗多,人多眼雜,到底不甚周全。」
「既是如此,倒也不必繞路。」薑涉自是曉得出不來第二個石頭教,「還是照直走罷,也好早些進京。」
說罷,但覺王宣華望來的那一眼十分微妙,倒不覺生出一點心虛,可他很快就垂下視線,若無其事地答應下來,又再說了些事,便告退出去。
薑涉自然也不多留他,不過看著他慢慢退出,忽然生出一分猶豫,但眼瞧著他輕輕掩上門來,還是作罷。
出爾反爾,倒也不必。
翌日聽說要在洛陽安歇,郝大龍頓時精神抖擻,一路上與王宣華說了好一通他當年豐功偉績,說來講去,忽然扯起上斷頭台的事來,忽捂著胸口一頓後怕,道當日真以為要命喪於此。
然後他說起秦採桑,又嘆息起來,「都不知這幾年秦先生做什麽去了,說扔下我也就扔下。」
王宣華聽得耳朵一動,把眼往後一瞟。
薑涉隻作瞧不見,卻在心底微微嘆了口氣。
她當然是曉得的,那名滿江湖的秦大俠這幾年過得算不上好,起先是給安上勾結石頭教餘孽的罪名,經九幽一番聲討,卻拿不出實在證據,終是在謝家調停下無疾而終。
後來也不知怎地就在洛陽開山立派,偏要號作魔教,卻不是打家劫舍為禍一方,而是要給天下惡人一次放下屠刀的機會。
她那時聽聞,但覺與晉陽所思所為竟頗有相似之處。隻是願景雖是好的,人心卻始終難以善惡定論,莫測之處,平地亦起波瀾。
而後果真出了事,有個惡人虛與委蛇,不知以什麽法子逃脫她的監視,一夜之間殺盡仇家上下,後來雖在她劍下正法,但也到底枉害了無辜性命。
但身外浮名,總歸與她無幹,薑涉也不多在意,隻一心一意整治涼州。如今京中亦定,三軍將士多思歸心切,她也無意強留,細柳、建章二營並收攏來的各州殘兵願走便走,願留則留。那各州郡勤王的將領大都帶兵辭去,隻史欽一連收著多封家信,卻也不肯迴去,憑誰相勸都不管用。
郝大龍倒是歡喜,他雖得了封賞,卻也曉得了薛星虎和嚴詢消息,悶悶不樂許久,聽說史欽不走,倒把他誇讚一頓,也不知怎地把薑延拖上,非嚷嚷要來個桃園結義。
她眼看著薑延被他帶動,漸漸多了歡容,自然也是高興。又瞧他三個時好時鬧,倒仿佛迴去從前,那一夥兒也是嬉笑玩鬧不止,不禁亦有嘆息。但總歸是事情堆雜,顧不得傷春悲秋,日日忙碌,夜裏點起藥香,倒也漸得安眠。
時間一晃,便是三年。又是一歲將了,依舊例當往京中述職,往常都是副將前去,今年她卻想要親自走一遭。
自新帝登基,歲歲有封賞,時時有慰問,從來沒有半點不妥,信重之意,縱是心如鐵石,也當有三分感念。
況且她早知人心似海,風翻浪湧,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來偏袒不得。如今涼州已定,北關安穩,雖那位並不主動召命,可她也心知肚明,該是時候該入京,安定君王之心。
第322章
她思謀既定,便先同薑延講明利害,而後一本奏章遞上去,不多時日,京裏便有了迴應。
皇恩浩蕩,本不欲勞她千裏奔波,但念她母子親恩,連年未見,又且北關安定,居功至偉,便允準所請,召命入京,共度一個團圓佳節。
薑涉聽得旨意,全在預料之中,毫不驚詫,但隻叩謝恩典。
前來接引的大臣仍是那位老熟人,旁人都是到中年發福,他反而是漸次消瘦,一打照麵,不提名姓,竟是險些認不出。但性子卻仿佛較從前更爽朗些,也無三年前那般愁容偶現,許是如今新帝臨朝,當真政事清平。
若果然如此,薑涉自然也是歡喜,但她也不忙著多問,三年來京中變化她也聽了許多,總要親眼見見,到時才好分斷,而其實眼見尚且未必為準,真亦或假,總也得等蓋棺定論。
如是也隻尋常寒暄,將王宣華接進城裏,隻道還要稍作準備。其實她早有計較,諸事已盡都安排妥當,如今亦不過再多交代史欽幾句。
隻是定起隨從時,本想叫薑沅留下看顧,卻想不到她執意跟著入京,勸過兩迴無用,那般執著倒叫她恍惚想起多年前,一時也就答應下來。又還多問薑延一句,聽他不肯,便也作罷,再帶上一早嚷嚷著要去見識造孽京城的郝大龍,就隨王宣華啟程。
這迴不礙著薑杜氏,凡事由她做主,於是客隨主便,一應交由王宣華安排,曉行夜宿,都是妥當。
薑涉原並不打算過問,隻這夜宿在鶴丘,記得本當再往洛陽,經雁安向東,誰知聽王宣華說來,卻是要再折往柳州,不再行經洛陽,便不禁晃了一下神,問道是何緣故。
王宣華眼中流過一分遲疑,但到底還是恭恭敬敬地答道:「國公有所不知,近年來有個魔教嶄露頭角,便在洛陽棲身,下官隻恐驚擾國公,是以才想要避開。」
「魔教?莫非是石頭教餘孽?」
「那倒不是,若真如此,官府自當助力剷除。卻是先前……」王宣華頓了一頓,想起早年間傳聞,話鋒終究是拐了個彎子,「這魔教倒也不算歪門邪派,隻是自它占了洛陽一隅,來來往往的三教九流頗多,人多眼雜,到底不甚周全。」
「既是如此,倒也不必繞路。」薑涉自是曉得出不來第二個石頭教,「還是照直走罷,也好早些進京。」
說罷,但覺王宣華望來的那一眼十分微妙,倒不覺生出一點心虛,可他很快就垂下視線,若無其事地答應下來,又再說了些事,便告退出去。
薑涉自然也不多留他,不過看著他慢慢退出,忽然生出一分猶豫,但眼瞧著他輕輕掩上門來,還是作罷。
出爾反爾,倒也不必。
翌日聽說要在洛陽安歇,郝大龍頓時精神抖擻,一路上與王宣華說了好一通他當年豐功偉績,說來講去,忽然扯起上斷頭台的事來,忽捂著胸口一頓後怕,道當日真以為要命喪於此。
然後他說起秦採桑,又嘆息起來,「都不知這幾年秦先生做什麽去了,說扔下我也就扔下。」
王宣華聽得耳朵一動,把眼往後一瞟。
薑涉隻作瞧不見,卻在心底微微嘆了口氣。
她當然是曉得的,那名滿江湖的秦大俠這幾年過得算不上好,起先是給安上勾結石頭教餘孽的罪名,經九幽一番聲討,卻拿不出實在證據,終是在謝家調停下無疾而終。
後來也不知怎地就在洛陽開山立派,偏要號作魔教,卻不是打家劫舍為禍一方,而是要給天下惡人一次放下屠刀的機會。
她那時聽聞,但覺與晉陽所思所為竟頗有相似之處。隻是願景雖是好的,人心卻始終難以善惡定論,莫測之處,平地亦起波瀾。
而後果真出了事,有個惡人虛與委蛇,不知以什麽法子逃脫她的監視,一夜之間殺盡仇家上下,後來雖在她劍下正法,但也到底枉害了無辜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