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聯想起兩年前的事,太後怕是每每看見他都會膽戰心驚罷?或許巴不得他再辭官冶遊都說不定。薑杜氏又是喜靜的性子,最多是留人食餐飯,便要安歇,因此縱使見麵,二人也隻是草草招唿,交情有限。
不過薑涉倒是常會聽徐速與何定提起他來,無非是有「秉筆直書、執圭諍言」的讚譽,聖上有錯必諫,百官有過必參,更視貪蠹為仇讎,一經察覺,每每是追根究底,窮追猛打。短短兩年時間,百官中未被他參過的竟是寥寥無幾,提起此人名字大都頭疼,卻又真的拿他無法。
蓋因這位從前的大理寺正、如今的左諫議大夫實在是持身清正,白璧無瑕,堪稱是清流中的清流。若硬要尋些錯處,那也唯有拿孝道做文章,可這條路實際上卻又是行不通的,因著另有一大名目在上頭壓著——古來忠孝難兩全,為臣死忠,大義滅親,難道能說他是錯?況且人家也已為此降職,因而數來算去,費盡百計千策,都實是動他不得。
無奈之下,那些瞧他不順眼的,也隻好以退為進,紛紛上書請昭寧帝將他升任別職。但卻不知昭寧帝是何心意,送上去奏保他的摺子竟一概擱置,不問不理,因此杜奉便是仍是做他的諫議大夫,直言到今日,贏得滿朝文武的暗自嚼舌及百姓的交口稱讚。
徐速每次提起都覺快意,慨嘆若百官俱都如杜承玄,則何愁大興不強,何憂民生多艱?
何定倒不就此多說什麽,每每但隻笑著岔開話去。
薑涉知他其實不甚引以為然,卻又不忍磨滅徐速的憧憬,隻私下裏與她講過,說杜奉太孤高亦太正直,民意自是稱他青天,然水至清則無魚,他做官不過兩載,已得罪人至此,眾目眈眈之下,日後若有一點失處,怕難全身而退。可惜依他此心,怕是無由相勸,亦勸他不得。
薑涉雖覺著何定說得有理,可卻未免有些消極,倒是更因徐速影響,對杜奉自有一分欽敬之心。此番他來,其實她心裏並非沒有一點猜測。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既然登門,那定是有事相求,他又是為公不為私之輩,那麽還能為何?無過於漠北之事。
薑涉此時念及漠北,尚覺鬱鬱,可也不能推拒了去,但強打精神,扯出個笑來,踏進門去。
杜奉見她同薑沅進來,即刻起身相迎。
那青年人穿著件簡單無贅飾的布袍,本是生得一副好相貌,隻眉心總也凝蹙著,雙唇亦是緊抿,似有無窮盡愁事,倒叫人看了亦平添幾分心事。
薑涉匆略看過一眼,叫得一句表兄,便含笑上前見禮,禮罷方才入座,杜奉便無一句廢話,隻逕自開門見山道:「漠北之事,少將軍定已聽說了罷?」
薑涉聞言不覺暗自苦笑,抬眼看了看他,麵上平和道:「略有耳聞。」
杜奉微微點頭,「少將軍知道便好,杜某今日便是專為此事而來。」
「哦?」薑涉覷著薑勇備上來的清茶,看那小葉片輕輕打著旋兒,整個人作出副不甚在意的姿態,「表兄的意思,如令卻是不太明白。」
「少將軍若不明白,便容杜某從頭解釋。」杜奉盯著她,一字一字道, 「近來就因漠北之事,朝野分議,戰和兩立。有若幹同僚,一味貪圖太平,勸皇上莫輕易興起刀兵,名為和氣至上,實是畏敵如虎,裹足不前,若聽之任之,則我大興危矣,君上危矣!如此危局,為人臣子,焉能坐視不理?少將軍既已歸京,又最知邊境大事,杜某懇請少將軍明晨入宮見駕,陳說利害,促聖上早下決斷。」
薑涉心下微嘆,如此脾氣,焉得不令人記恨?她但不動聲色地道:「國家大事,既有諸公珠玉在前,更有陛下明斷在後,薑涉不過一介莽夫,豈敢置喙?」
「少將軍此言差矣。」杜奉眸子裏隱有怒氣,愈說語氣便愈憤慨,「漠北之事,事關陛下兄弟恩義,更關乎國計民生,如今正是良機,便當一鼓作氣震懾群小,豈可縱虎於山林,徒遺後患?奈何今有小人從中作梗,蒙蔽聖聽,杜某心急若焚,每多爭論,苦無支撐。少將軍既曾守戍邊關,頗知備裏,又食朝廷之俸,便當為國討賊,豈可塞耳而充聾,杜口以作啞?若群臣皆若此,則我大興何望?先帝之靈未遠,少將軍寧不記乎?」
「舊年之恥,先帝之恩,薑涉自是未敢稍忘。」薑涉持杯的手微微一抖,將茶杯輕放迴桌上,「隻是時殊勢異,不可一概論之。薑涉鬥膽問上一句,不知杜大人所謂的主戰,究竟卻是如何呢?」
杜奉昂然道:「自然是先誅阿魯那,再擒阿多吉,一平漠北,安定邊疆。」
薑涉輕嘆道:「那麽不知杜大人可否知道,漠北苦寒之地,本不宜居,其民以遊牧生,不事稻穀。縱逐他們入荒漠裏,亦難以斷其根莖,如野草年年復生,今年趕去,來年又至,並非是長遠之法。」
杜奉斷然道:「所以才須有大震懾,使知天威,方不敢再犯。」
「杜大人所言自是一番道理,涉本武夫,所見片麵,實是不敢妄議朝事,但憑聖斷而已。」薑涉微微但笑道,「若聖意欲戰,薑涉願為前部,縱戰至餘一兵一卒,馬革裹屍,未敢退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少將軍既如此說,」杜奉不斷搖頭,「便當杜某從未來過就是。」
言罷霍然起身,薑涉忙跟著站起,欲要相送,杜奉硬邦邦地甩下一句「不敢勞駕」,拂袖而去。
不過薑涉倒是常會聽徐速與何定提起他來,無非是有「秉筆直書、執圭諍言」的讚譽,聖上有錯必諫,百官有過必參,更視貪蠹為仇讎,一經察覺,每每是追根究底,窮追猛打。短短兩年時間,百官中未被他參過的竟是寥寥無幾,提起此人名字大都頭疼,卻又真的拿他無法。
蓋因這位從前的大理寺正、如今的左諫議大夫實在是持身清正,白璧無瑕,堪稱是清流中的清流。若硬要尋些錯處,那也唯有拿孝道做文章,可這條路實際上卻又是行不通的,因著另有一大名目在上頭壓著——古來忠孝難兩全,為臣死忠,大義滅親,難道能說他是錯?況且人家也已為此降職,因而數來算去,費盡百計千策,都實是動他不得。
無奈之下,那些瞧他不順眼的,也隻好以退為進,紛紛上書請昭寧帝將他升任別職。但卻不知昭寧帝是何心意,送上去奏保他的摺子竟一概擱置,不問不理,因此杜奉便是仍是做他的諫議大夫,直言到今日,贏得滿朝文武的暗自嚼舌及百姓的交口稱讚。
徐速每次提起都覺快意,慨嘆若百官俱都如杜承玄,則何愁大興不強,何憂民生多艱?
何定倒不就此多說什麽,每每但隻笑著岔開話去。
薑涉知他其實不甚引以為然,卻又不忍磨滅徐速的憧憬,隻私下裏與她講過,說杜奉太孤高亦太正直,民意自是稱他青天,然水至清則無魚,他做官不過兩載,已得罪人至此,眾目眈眈之下,日後若有一點失處,怕難全身而退。可惜依他此心,怕是無由相勸,亦勸他不得。
薑涉雖覺著何定說得有理,可卻未免有些消極,倒是更因徐速影響,對杜奉自有一分欽敬之心。此番他來,其實她心裏並非沒有一點猜測。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既然登門,那定是有事相求,他又是為公不為私之輩,那麽還能為何?無過於漠北之事。
薑涉此時念及漠北,尚覺鬱鬱,可也不能推拒了去,但強打精神,扯出個笑來,踏進門去。
杜奉見她同薑沅進來,即刻起身相迎。
那青年人穿著件簡單無贅飾的布袍,本是生得一副好相貌,隻眉心總也凝蹙著,雙唇亦是緊抿,似有無窮盡愁事,倒叫人看了亦平添幾分心事。
薑涉匆略看過一眼,叫得一句表兄,便含笑上前見禮,禮罷方才入座,杜奉便無一句廢話,隻逕自開門見山道:「漠北之事,少將軍定已聽說了罷?」
薑涉聞言不覺暗自苦笑,抬眼看了看他,麵上平和道:「略有耳聞。」
杜奉微微點頭,「少將軍知道便好,杜某今日便是專為此事而來。」
「哦?」薑涉覷著薑勇備上來的清茶,看那小葉片輕輕打著旋兒,整個人作出副不甚在意的姿態,「表兄的意思,如令卻是不太明白。」
「少將軍若不明白,便容杜某從頭解釋。」杜奉盯著她,一字一字道, 「近來就因漠北之事,朝野分議,戰和兩立。有若幹同僚,一味貪圖太平,勸皇上莫輕易興起刀兵,名為和氣至上,實是畏敵如虎,裹足不前,若聽之任之,則我大興危矣,君上危矣!如此危局,為人臣子,焉能坐視不理?少將軍既已歸京,又最知邊境大事,杜某懇請少將軍明晨入宮見駕,陳說利害,促聖上早下決斷。」
薑涉心下微嘆,如此脾氣,焉得不令人記恨?她但不動聲色地道:「國家大事,既有諸公珠玉在前,更有陛下明斷在後,薑涉不過一介莽夫,豈敢置喙?」
「少將軍此言差矣。」杜奉眸子裏隱有怒氣,愈說語氣便愈憤慨,「漠北之事,事關陛下兄弟恩義,更關乎國計民生,如今正是良機,便當一鼓作氣震懾群小,豈可縱虎於山林,徒遺後患?奈何今有小人從中作梗,蒙蔽聖聽,杜某心急若焚,每多爭論,苦無支撐。少將軍既曾守戍邊關,頗知備裏,又食朝廷之俸,便當為國討賊,豈可塞耳而充聾,杜口以作啞?若群臣皆若此,則我大興何望?先帝之靈未遠,少將軍寧不記乎?」
「舊年之恥,先帝之恩,薑涉自是未敢稍忘。」薑涉持杯的手微微一抖,將茶杯輕放迴桌上,「隻是時殊勢異,不可一概論之。薑涉鬥膽問上一句,不知杜大人所謂的主戰,究竟卻是如何呢?」
杜奉昂然道:「自然是先誅阿魯那,再擒阿多吉,一平漠北,安定邊疆。」
薑涉輕嘆道:「那麽不知杜大人可否知道,漠北苦寒之地,本不宜居,其民以遊牧生,不事稻穀。縱逐他們入荒漠裏,亦難以斷其根莖,如野草年年復生,今年趕去,來年又至,並非是長遠之法。」
杜奉斷然道:「所以才須有大震懾,使知天威,方不敢再犯。」
「杜大人所言自是一番道理,涉本武夫,所見片麵,實是不敢妄議朝事,但憑聖斷而已。」薑涉微微但笑道,「若聖意欲戰,薑涉願為前部,縱戰至餘一兵一卒,馬革裹屍,未敢退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少將軍既如此說,」杜奉不斷搖頭,「便當杜某從未來過就是。」
言罷霍然起身,薑涉忙跟著站起,欲要相送,杜奉硬邦邦地甩下一句「不敢勞駕」,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