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當年封神之戰時,那接引準提二人便曾提起,日後西方教會東渡,傳播教化。
當時的太上、元始兩位聖人還指著西方二聖幫忙對抗通天教主,自然也就默認了日後的西方教東渡的計劃,這也就有了後來的西遊。
這所謂的西遊,隻是太上、元始兩位聖人欠下的因果,與其他聖人無關。
太上、元始兩位聖人雖然地位尊崇,卻也無法代表整個東方。
與之相反,當年西方二聖幫助太上原始對抗通天教主,甚至在那封神之戰前,西方二聖還想算計女媧娘娘,把女媧娘娘拉下水,這也是他們欠下的因果。
如今,周毅與雲霄結為道侶,媧皇宮與碧遊宮結盟,還會任由西方教順利東傳嗎?
況且,那西方二聖如今隻剩下一聖,實力大不如前,一切還會按照西方預想的情況發展嗎?
周毅前不久還聽說幾個消息,闡教的慈航道人、普賢真人、文殊廣法天尊三人,前往西方,投了西方教,惹得元始天尊大為不滿。
不僅如此,那太清聖人還點化了當年多寶道人,使其成為西方教的多寶如來,借此分化西方教教義。
說白了,當西方二聖與太上、元始實力對等或者更勝一籌的時候,欠下的因果自然要好好還上。
但當西方教實力下滑之後,這要還的因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周毅聽完哪吒的描述,也便猜出那大鬧天宮的猴子,十有八九便是那六耳獼猴。
畢竟,想要找出一個天賦根骨都不弱於孫悟空的猴子,也沒那麽容易。
這六耳獼猴也是混世四猴之一,最擅長聆音,站立不動,便能聽到千裏之外的聲音,甚至還具備一定的未卜先知之能,比起孫悟空,也絲毫不差。
當然,無論外在如何相似,內心和品性始終不同。
孫悟空悟性奇高,心地良善,無論投了道家還是佛家,都會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孫悟空在五指山下被壓了五百年,出來還是一個陽光開朗大男孩兒,絲毫沒有黑化。
至於那六耳獼猴能否做到這一點,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六耳獼猴因為天生能夠聽察萬物,可以窺探不少三界之內的秘密,在東方並不怎麽受待見。
因此,六耳獼猴也一直想要得一個正果,成佛作祖。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六耳獼猴想要冒充孫悟空,前往西天取經的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若是那西方開出了讓六耳獼猴心動的價格,這六耳獼猴說不定還真會老實聽話。
果然,沒過多久,天庭傳來消息,之前大鬧天宮的猴子,已經被壓在了大秦西方邊境的五行山下。
不止如此,之後不久還路遇傳出了天蓬元帥與卷簾大將被貶下凡間,西海龍宮的小白龍因為在新婚之夜打翻了玉帝賜下的明珠,觸犯天條,被囚在了鷹愁澗。
一切似乎像是早已安排好的劇本,正在按照計劃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周毅早已了然於胸,也並不著急。
西方教想要順利東渡,可沒那麽容易。
佛門那一套,無非是高唿眾生平等,宣傳忍耐順從,為百姓提供了一種精神寄托,更是滿足了統治者的需求。
如今,秦國一統天下之後,仍舊重用百家學子,諸子百家也並未沒落,華夏大地上並不缺少精神文明。
但周毅也不得不承認,佛門的很多思想,在傳播上具有獨到的優勢。
故而,周毅也是直接借鑒後世佛門的一些思想,結合儒家、墨家等理念,花費了不少時間,整理出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教義理論。
隨後,周毅召集一些儒家、墨家的卓越弟子,將這一套教義理論傳給他們,讓他們帶著這一套教義理論去下山傳教,並在傳教的過程中根據華夏的實際情況,調整教義理論,尋找一種普適性強,可以傳導傳播的教派思想。
當然,周毅要做的,也不隻是這些。
在朝堂之上,諸子百家的弟子們也在和帝王百官一同探討治國之道,將本土的教派發揚光大。
在黎民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之時,也的需要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建設,以滿足天下百姓的精神需求。
為此,大秦帝國很快推出了大秦第一屆全民運動會,將各種騎馬、射箭、技擊、長途奔襲等戰術活動,轉化為娛樂運動。
不僅如此,大秦的小說、戲曲、說書、舞台劇等等,也紛紛得到了發展。
如果說秦始皇在位之時,大秦帝國是積極進取,不斷擴張的階段。
到了扶蘇在位期間,大秦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娛樂活動更是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
伴隨著這些,琴棋書畫詩酒茶等各種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也開始逐漸普及。
進而,大秦帝國的教育水平、文化普及率也在逐年上升。
這些改變看似與西方教東渡無關,但當這些改變形成一定的量變,華夏文化百家齊放之時,西方教即便是傳播進來,又有什麽優勢可言呢?
很多時候,有了先知的優勢,並不需要親自下場,就有很多別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
轉眼之間,便是數十年光陰匆匆而過。
整個三界似乎都進入了一個很平靜的階段,就連人間也一直相當太平。
這一日,周毅給眾弟子講道完畢,轉頭看向一旁的趙政:“政兒,你留一下。其他人便各自修行去吧。”
等所有人離開之後,周毅才開口道:“政兒,你上山也有四十多個春秋了吧?”
“是的,弟子在山上修行至今,已有42個年頭。”
周毅微微點頭:“你迴一趟鹹陽吧,扶蘇大限將至,你這個做父親的,也應該去見一見。”
嬴政聞言,麵色一滯:“扶蘇他…弟子這便下山。對了,弟子想要先去一趟峨眉山,接上我母親。”
“如此也好。”
扶蘇不同於嬴政,修行的根骨、天賦很一般,雖然也修行了武道,但成就卻很有限。
而且,在繼承了帝位之後,扶蘇一直很努力,想要把秦國發展的更加強大,不辜負秦國曆代先王和父親的托付。
故而,在位的四十多年中,扶蘇勤政愛民,一刻也不敢懈怠,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治理天下上。
若不是當年得了青城山的一顆丹藥,恐怕扶蘇都活不到如今八十五歲以上的高齡。
如今,扶蘇已經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始皇帝也難免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時的太上、元始兩位聖人還指著西方二聖幫忙對抗通天教主,自然也就默認了日後的西方教東渡的計劃,這也就有了後來的西遊。
這所謂的西遊,隻是太上、元始兩位聖人欠下的因果,與其他聖人無關。
太上、元始兩位聖人雖然地位尊崇,卻也無法代表整個東方。
與之相反,當年西方二聖幫助太上原始對抗通天教主,甚至在那封神之戰前,西方二聖還想算計女媧娘娘,把女媧娘娘拉下水,這也是他們欠下的因果。
如今,周毅與雲霄結為道侶,媧皇宮與碧遊宮結盟,還會任由西方教順利東傳嗎?
況且,那西方二聖如今隻剩下一聖,實力大不如前,一切還會按照西方預想的情況發展嗎?
周毅前不久還聽說幾個消息,闡教的慈航道人、普賢真人、文殊廣法天尊三人,前往西方,投了西方教,惹得元始天尊大為不滿。
不僅如此,那太清聖人還點化了當年多寶道人,使其成為西方教的多寶如來,借此分化西方教教義。
說白了,當西方二聖與太上、元始實力對等或者更勝一籌的時候,欠下的因果自然要好好還上。
但當西方教實力下滑之後,這要還的因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周毅聽完哪吒的描述,也便猜出那大鬧天宮的猴子,十有八九便是那六耳獼猴。
畢竟,想要找出一個天賦根骨都不弱於孫悟空的猴子,也沒那麽容易。
這六耳獼猴也是混世四猴之一,最擅長聆音,站立不動,便能聽到千裏之外的聲音,甚至還具備一定的未卜先知之能,比起孫悟空,也絲毫不差。
當然,無論外在如何相似,內心和品性始終不同。
孫悟空悟性奇高,心地良善,無論投了道家還是佛家,都會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孫悟空在五指山下被壓了五百年,出來還是一個陽光開朗大男孩兒,絲毫沒有黑化。
至於那六耳獼猴能否做到這一點,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六耳獼猴因為天生能夠聽察萬物,可以窺探不少三界之內的秘密,在東方並不怎麽受待見。
因此,六耳獼猴也一直想要得一個正果,成佛作祖。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六耳獼猴想要冒充孫悟空,前往西天取經的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若是那西方開出了讓六耳獼猴心動的價格,這六耳獼猴說不定還真會老實聽話。
果然,沒過多久,天庭傳來消息,之前大鬧天宮的猴子,已經被壓在了大秦西方邊境的五行山下。
不止如此,之後不久還路遇傳出了天蓬元帥與卷簾大將被貶下凡間,西海龍宮的小白龍因為在新婚之夜打翻了玉帝賜下的明珠,觸犯天條,被囚在了鷹愁澗。
一切似乎像是早已安排好的劇本,正在按照計劃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周毅早已了然於胸,也並不著急。
西方教想要順利東渡,可沒那麽容易。
佛門那一套,無非是高唿眾生平等,宣傳忍耐順從,為百姓提供了一種精神寄托,更是滿足了統治者的需求。
如今,秦國一統天下之後,仍舊重用百家學子,諸子百家也並未沒落,華夏大地上並不缺少精神文明。
但周毅也不得不承認,佛門的很多思想,在傳播上具有獨到的優勢。
故而,周毅也是直接借鑒後世佛門的一些思想,結合儒家、墨家等理念,花費了不少時間,整理出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教義理論。
隨後,周毅召集一些儒家、墨家的卓越弟子,將這一套教義理論傳給他們,讓他們帶著這一套教義理論去下山傳教,並在傳教的過程中根據華夏的實際情況,調整教義理論,尋找一種普適性強,可以傳導傳播的教派思想。
當然,周毅要做的,也不隻是這些。
在朝堂之上,諸子百家的弟子們也在和帝王百官一同探討治國之道,將本土的教派發揚光大。
在黎民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之時,也的需要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建設,以滿足天下百姓的精神需求。
為此,大秦帝國很快推出了大秦第一屆全民運動會,將各種騎馬、射箭、技擊、長途奔襲等戰術活動,轉化為娛樂運動。
不僅如此,大秦的小說、戲曲、說書、舞台劇等等,也紛紛得到了發展。
如果說秦始皇在位之時,大秦帝國是積極進取,不斷擴張的階段。
到了扶蘇在位期間,大秦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娛樂活動更是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
伴隨著這些,琴棋書畫詩酒茶等各種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也開始逐漸普及。
進而,大秦帝國的教育水平、文化普及率也在逐年上升。
這些改變看似與西方教東渡無關,但當這些改變形成一定的量變,華夏文化百家齊放之時,西方教即便是傳播進來,又有什麽優勢可言呢?
很多時候,有了先知的優勢,並不需要親自下場,就有很多別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
轉眼之間,便是數十年光陰匆匆而過。
整個三界似乎都進入了一個很平靜的階段,就連人間也一直相當太平。
這一日,周毅給眾弟子講道完畢,轉頭看向一旁的趙政:“政兒,你留一下。其他人便各自修行去吧。”
等所有人離開之後,周毅才開口道:“政兒,你上山也有四十多個春秋了吧?”
“是的,弟子在山上修行至今,已有42個年頭。”
周毅微微點頭:“你迴一趟鹹陽吧,扶蘇大限將至,你這個做父親的,也應該去見一見。”
嬴政聞言,麵色一滯:“扶蘇他…弟子這便下山。對了,弟子想要先去一趟峨眉山,接上我母親。”
“如此也好。”
扶蘇不同於嬴政,修行的根骨、天賦很一般,雖然也修行了武道,但成就卻很有限。
而且,在繼承了帝位之後,扶蘇一直很努力,想要把秦國發展的更加強大,不辜負秦國曆代先王和父親的托付。
故而,在位的四十多年中,扶蘇勤政愛民,一刻也不敢懈怠,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治理天下上。
若不是當年得了青城山的一顆丹藥,恐怕扶蘇都活不到如今八十五歲以上的高齡。
如今,扶蘇已經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始皇帝也難免白發人送黑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