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江南大族
“因為,我江南士族也不想曹國公贏……”王程歎了一口氣,說道。
“這是為何?”耿炳文皺了皺眉,問道。
“因為江南百姓苦,江南八府的稅賦,太高了,百姓與士族已苦不堪言!”王程看著耿炳文,娓娓道來,“天下百姓,皆為大明子民,朝廷不應厚此薄彼……”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在製定賦稅政策時,采用了極低的田賦稅率,三十稅一。
在洪武二十六年時,朝廷田賦總稅收三千萬石,朱元璋以此為定額,宣布新墾田地永不起科。自此之後,大明的田賦總額就在三千萬石上下徘徊。
這個田賦稅率在什麽水平呢?根據各地送來的登記天下丁口和土地的魚鱗圖冊,大明總共統計下來有8.5億畝,除去官田、宗室、衛所所占的2.5億畝土地,以畝產一石水平,這個稅率大約在5%左右!
可以這麽說,5%這個稅率,已經十分良心了,算是曆朝曆代最低的稅率了!
就算百姓需要騰出一些地來,種桑、棉、麻等作物來納稅,這個稅率也不會超過土地產出的一成。
當然了,這個5%的稅率,是平均數!有的地方高一些,有的地方低一些。
高一些的地方,就是王程口中的江南八府。
江南八府,分別是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嘉興、湖州、杭州、應天。
洪武二十六年,江南八府所繳的賦稅是686萬石,占大明總稅糧的四分之一,而江南八府所占的耕地,總共才不過六千萬畝而已。
以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負擔四分之一的賦稅,稅率之高,令人咋舌!當時有人說,“三吳賦稅之重,甲於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
很多人猜測,朱元璋之所以給江南八府製定這麽高的稅率,是因為江南八府的百姓在朱元璋跟張士誠爭天下時,支持了張士誠。
這就有點胡編亂造、陰謀論了。
朱元璋好歹也是一代偉人,心胸豈會如此狹窄?他之所以給江南地區製定如此高的稅賦,完全是因為江南地區收成好。
江南地區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百姓的耕種技術也非常高,糧食收成遠高於其他省份。當時鬆江府有地470萬畝,一季能產水稻900多萬石,相當於畝產2石,這麽高的產量,可以說獨步大明。更何況江南地區還能一年種兩季?
有這樣好的收成,朱元璋怎麽可能會放過他們?於是乎江南地區的百姓,妥妥地成了大明帝國的“奶牛”!
自古以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江南百姓自然對朱元璋製定政策感到不滿,於是想盡各種辦法遊說朝臣,鼓動他們上書降低江南賦稅。但朱元璋乃是雄主,豈會在這種大政方針上讓步?
現在朱允炆上台了,讓江南大族看到了一絲希望;而朱棣起兵靖難後,江南大族覺得機會來了!
打仗,士兵的勇武尚在其次,錢糧,深不見底的錢糧,才是勝負的關鍵。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
大軍一動就是幾十萬人,除去正規的軍隊,還要配幾十萬民夫、騾車、馬車運輸軍糧、器械等物資。近百萬人馬,天天人吃馬嚼,一天就要近四、五百萬斤糧草,要是打上一年半載,至少需要上千萬石。
朝廷上哪裏去弄這麽多糧草?
有人會說,朝廷不是有三千萬石糧食的賦稅嗎?
對,朝廷是有這麽多稅賦,但這些賦稅,用途很多,要支付宗室、勳貴、官員的俸祿,要支付軍隊官兵的俸祿,要治河、要修路、修宮殿、修陵寢,用錢的地方海了去了!
既然朝廷的賦稅無法滿足軍事行動,剩餘一途就隻能買了。
問題是這麽多糧食,朝廷能跟誰買?
大明產糧多的地方就三個,一是九邊,一是江南,一是嶺南。
開國以來,大明采取“邊中海支”的食鹽專賣製度,鹽商在九邊種糧,糧食成熟之後,用糧食跟邊軍換取鹽引,這就是“邊中”;拿到鹽引之後,到海邊的鹽課提舉司或者都轉運鹽使司支取海鹽。
這個製度實行後,吸引了很多人到九邊去種地,但現在北方已經打爛了,就算有糧食,朱棣肯定不會放過!
而嶺南之地,雖然稻米一年三熟,但路途遙遠,山高路險,運輸多有不便。
剩下一途,隻能跟江南大族買!
一旦朝廷出麵跟江南大族買糧食,江南大族就有跟朝廷提條件的資本!
李景隆能接替耿炳文,出任征虜大將軍,江南大族也是出了大力氣,他們通過各種渠道遊說黃子澄,還有其他文臣。
朝中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朝中也不是沒有反對李景隆帶兵出征的聲音,但這些聲音都被江南大族花錢給擺平了。
在王程他們眼中,李景隆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跟朱棣對陣,最多兩三個月,就會被朱棣打敗。那麽李景隆帶去平叛的數百萬石輜重,就成了朱棣的盤中餐、碗中肉。
那個時候,正好青黃不接,朝廷為了不讓前線的士兵斷炊,肯定會接受江南大族提出的條件!
一旦朝廷降低了江南的賦稅稅率,對於江南大族來說,那就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哪怕就是降兩成,一年也有上百萬石,十年呢?一百年呢?
所以,江南士族在知道皇帝任命了李景隆後,都已經開始喝慶功酒了。
萬萬沒想到,李佑這個老六,居然幫著李景隆逆風翻盤,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北平城。
當然了,李佑能穿越而來,江南士族也居功甚偉!為了擾亂李景隆的心緒,江南士族暗中派人,把李佑推進了長江裏,讓李佑魂穿而來。
李佑被救上岸後,江南士族又準備對李佑下手,結果傳來李佑自作孽,把自己炸傷的消息,著實讓江南士族喜出望外,他們還特意安排人北上,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景隆,希望能夠讓李景隆分心。
隻不過,李佑先他們的人一步到了大營。
“因為,我江南士族也不想曹國公贏……”王程歎了一口氣,說道。
“這是為何?”耿炳文皺了皺眉,問道。
“因為江南百姓苦,江南八府的稅賦,太高了,百姓與士族已苦不堪言!”王程看著耿炳文,娓娓道來,“天下百姓,皆為大明子民,朝廷不應厚此薄彼……”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在製定賦稅政策時,采用了極低的田賦稅率,三十稅一。
在洪武二十六年時,朝廷田賦總稅收三千萬石,朱元璋以此為定額,宣布新墾田地永不起科。自此之後,大明的田賦總額就在三千萬石上下徘徊。
這個田賦稅率在什麽水平呢?根據各地送來的登記天下丁口和土地的魚鱗圖冊,大明總共統計下來有8.5億畝,除去官田、宗室、衛所所占的2.5億畝土地,以畝產一石水平,這個稅率大約在5%左右!
可以這麽說,5%這個稅率,已經十分良心了,算是曆朝曆代最低的稅率了!
就算百姓需要騰出一些地來,種桑、棉、麻等作物來納稅,這個稅率也不會超過土地產出的一成。
當然了,這個5%的稅率,是平均數!有的地方高一些,有的地方低一些。
高一些的地方,就是王程口中的江南八府。
江南八府,分別是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嘉興、湖州、杭州、應天。
洪武二十六年,江南八府所繳的賦稅是686萬石,占大明總稅糧的四分之一,而江南八府所占的耕地,總共才不過六千萬畝而已。
以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負擔四分之一的賦稅,稅率之高,令人咋舌!當時有人說,“三吳賦稅之重,甲於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
很多人猜測,朱元璋之所以給江南八府製定這麽高的稅率,是因為江南八府的百姓在朱元璋跟張士誠爭天下時,支持了張士誠。
這就有點胡編亂造、陰謀論了。
朱元璋好歹也是一代偉人,心胸豈會如此狹窄?他之所以給江南地區製定如此高的稅賦,完全是因為江南地區收成好。
江南地區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百姓的耕種技術也非常高,糧食收成遠高於其他省份。當時鬆江府有地470萬畝,一季能產水稻900多萬石,相當於畝產2石,這麽高的產量,可以說獨步大明。更何況江南地區還能一年種兩季?
有這樣好的收成,朱元璋怎麽可能會放過他們?於是乎江南地區的百姓,妥妥地成了大明帝國的“奶牛”!
自古以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江南百姓自然對朱元璋製定政策感到不滿,於是想盡各種辦法遊說朝臣,鼓動他們上書降低江南賦稅。但朱元璋乃是雄主,豈會在這種大政方針上讓步?
現在朱允炆上台了,讓江南大族看到了一絲希望;而朱棣起兵靖難後,江南大族覺得機會來了!
打仗,士兵的勇武尚在其次,錢糧,深不見底的錢糧,才是勝負的關鍵。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
大軍一動就是幾十萬人,除去正規的軍隊,還要配幾十萬民夫、騾車、馬車運輸軍糧、器械等物資。近百萬人馬,天天人吃馬嚼,一天就要近四、五百萬斤糧草,要是打上一年半載,至少需要上千萬石。
朝廷上哪裏去弄這麽多糧草?
有人會說,朝廷不是有三千萬石糧食的賦稅嗎?
對,朝廷是有這麽多稅賦,但這些賦稅,用途很多,要支付宗室、勳貴、官員的俸祿,要支付軍隊官兵的俸祿,要治河、要修路、修宮殿、修陵寢,用錢的地方海了去了!
既然朝廷的賦稅無法滿足軍事行動,剩餘一途就隻能買了。
問題是這麽多糧食,朝廷能跟誰買?
大明產糧多的地方就三個,一是九邊,一是江南,一是嶺南。
開國以來,大明采取“邊中海支”的食鹽專賣製度,鹽商在九邊種糧,糧食成熟之後,用糧食跟邊軍換取鹽引,這就是“邊中”;拿到鹽引之後,到海邊的鹽課提舉司或者都轉運鹽使司支取海鹽。
這個製度實行後,吸引了很多人到九邊去種地,但現在北方已經打爛了,就算有糧食,朱棣肯定不會放過!
而嶺南之地,雖然稻米一年三熟,但路途遙遠,山高路險,運輸多有不便。
剩下一途,隻能跟江南大族買!
一旦朝廷出麵跟江南大族買糧食,江南大族就有跟朝廷提條件的資本!
李景隆能接替耿炳文,出任征虜大將軍,江南大族也是出了大力氣,他們通過各種渠道遊說黃子澄,還有其他文臣。
朝中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朝中也不是沒有反對李景隆帶兵出征的聲音,但這些聲音都被江南大族花錢給擺平了。
在王程他們眼中,李景隆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跟朱棣對陣,最多兩三個月,就會被朱棣打敗。那麽李景隆帶去平叛的數百萬石輜重,就成了朱棣的盤中餐、碗中肉。
那個時候,正好青黃不接,朝廷為了不讓前線的士兵斷炊,肯定會接受江南大族提出的條件!
一旦朝廷降低了江南的賦稅稅率,對於江南大族來說,那就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哪怕就是降兩成,一年也有上百萬石,十年呢?一百年呢?
所以,江南士族在知道皇帝任命了李景隆後,都已經開始喝慶功酒了。
萬萬沒想到,李佑這個老六,居然幫著李景隆逆風翻盤,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北平城。
當然了,李佑能穿越而來,江南士族也居功甚偉!為了擾亂李景隆的心緒,江南士族暗中派人,把李佑推進了長江裏,讓李佑魂穿而來。
李佑被救上岸後,江南士族又準備對李佑下手,結果傳來李佑自作孽,把自己炸傷的消息,著實讓江南士族喜出望外,他們還特意安排人北上,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景隆,希望能夠讓李景隆分心。
隻不過,李佑先他們的人一步到了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