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三月份,櫻桃也到了快熟了的時候,那時候正是麥花香的時候,一片一片的綠油油的麥田,鋪展開去,風吹過,麥花香氣撲鼻,土路也被壓的塵土飛揚,來來往往的人,來來往往的車,那是我們那裏一年中除了過年之外最熱鬧的時候。


    開戲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四晚上,那是三台大戲,我記得當時寫的是周口市豫劇團,安陽市豫劇團,還有洛陽市豫劇團,每年的豫劇團都不一定,但都是豫劇曲目。小時候的三月份,晚上有些涼涼的,我們都會穿的厚些,那時候從我家到到唱戲的會場上直線距離也就二裏地,那時候沿路是兩排楊樹,楊樹很高大,筆直無比,東一排楊樹是兩趟,錯開栽的,實際上距離很近,西一排楊樹也是錯開栽的。一般我們下雨天都走在東邊兩排楊樹中間,那兩排楊樹間距也就一米左右,但是都是錯開的緣故,那看著像是“w”的間距就給人很寬了,下雨天路邊不積水,再加上楊樹根附近都長了很多草皮,也就不容易踩泥巴了,相反的,下雨天路中間最容易積水,坑坑窪窪的路再積水之後就會被壓的不像樣子,沒辦法下腳。當然,平時晴天還是走在路中間的,筆直的路伸向遠方,尤其是晚上給人幽深感,三月會時節,那時候晚上的時候,月亮在東邊,有時候三舅帶著我走在路上,喜鵲在那樹的枝頭鳴叫,我後來學習辛棄疾的那首詞“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那時候就覺得辛棄疾寫的像是我的家鄉一樣,很親切,晚風暖暖的吹著,麥香飄來,給人沁人心脾的舒適感,越快到會場的時候人越多,都是十裏八鄉來摸燈戲的人。


    通往會場有場有三條南北走向的路,先是到通過一條東西走向的國道,我們從路北邊到路南邊,在順著那條南北走向的路就到了主會場,戲台搭建在一片去年砍去的玉米地裏麵的,我們有時候需要小心點不踩那些玉米根,畢竟那玉米根有些很紮腳毀鞋子的。主戲台東邊大概六十十米是東戲台,主戲台西邊是西戲台,我們到西戲台需要過另外一條南北走向的村路,西戲台距離主戲台有一百米的樣子,東戲台東邊就是麥地,西戲台南邊和西邊也環著麥地,主戲台和東戲台後邊是一條二十米左右寬的村河,是老一代護村的河流,類似於護城河一樣。


    一般晚上八點開戲,開戲時候都會放一掛鞭炮,有頭臉的人會去宣布一下開戲了,“有頭臉”是我們那裏稱唿一個人混的很好的樣子,其實宣不宣布不都不重要,我們都是看戲的,管你是誰呢?宣布完三台大戲同時開唱,唱的都是豫劇傳統曲目,他們都是事先商量好的,比如主戲台唱《穆桂英掛帥》,東戲台則唱《花木蘭》,西戲台唱《三上轎》,不能唱一樣的曲目。據說還有很講究的是,有些年份還要求主戲台唱的必須是那種到結尾好的結局的曲目,那種大氣的主流;東戲台唱那種詼諧幽默的曲目;西戲台唱那種令人啼哭的曲目,不管哪一種風格,但曲目必須是三家各不一樣的。


    與此同時,會場旁邊賣各種小吃的,賣各種玩具的,賣衣服的,還有玩具團,蹦蹦車各種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應有盡有,小時候每年三月會都像是看展覽,稀奇古怪各種五花八門。戲台是坐南朝北,我們村莊在北邊,即使晚上迴到家,那戲曲的話筒聲音都能聽到。我們那邊是七天大戲,一般都是前五天是最熱鬧的,但也能遇到天下雨時候唱不了戲,會有時間延長一兩天的樣子,一般都是七天。七天之後人去場空,農人種上莊稼,等收獲一季之後再空上等來年的開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成和三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圖並收藏阿成和三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