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的時候,已經是上午九點鍾了,要知道在雲貴高原的山林裏麵,白天來的總是要晚許多。
我睜開眼睛的時候,蔣梅霞已經站在我的麵前,她一臉微笑地對著我,仿佛一隻嬌人的小白兔,我頓時感覺到心裏頭暖和無比,什麽憂愁瞬間煙消雲散,靜靜地欣賞著這份天然而沒有雕飾的笑容。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侯健的聲音打亂了這份難得的寧靜。
我不禁有點憎恨侯健,他就好像侵擾世間安寧的惡魔一般,讓童話中的我們瞬間滾迴了現實之中。
侯健已經全副裝備站在帳篷外對著我和蔣梅霞道:“時候不早了,吃點東西該開工了。”
“唔。”我滿不情願地應了一聲,艱難地起床。
簡單地洗漱之後,我來到營帳外,老張頭和侯健已經開工將整個墳場挖的不成樣子了,當然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他們來了之後才挖的還是之前的考古隊的人就已經挖成這樣子的。
但是,對死人的陰宅如此不敬,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
我搖了搖頭,抬頭望了望蔚藍的天空。
有著彩雲之南之稱的雲南的天空真的很藍,藍的讓人流連忘返。
我在原地愣了一會兒神,侯健便對著我喊道:“小馮啊,你怎麽還在這裏發呆呢?”
他們隻知道我叫馮源的名字,並不知道我的真姓是姓馬,因此見到我的時候總是喊我小馮。
我應了一聲,走過去拿著一把工兵鏟幫忙鏟泥土。
我越挖越覺得不對勁,這老張頭和侯健難道真的是為了查詢當日的靈異事件的嗎?怎麽我看的這動作倒像是在尋龍倒鬥呢?
你看看這工兵鏟、這鳥籠、還有老張頭手中的羅盤,活活就是一名有經驗的倒鬥大神啊!
莫非我陰差陽錯的進入他們這群盜墓賊的隊伍了把?
我見老張頭和侯健正忙的興起,便放下工兵鏟,將蔣梅霞拉到一邊小聲將我心中的疑惑問她,她一聽噗嗤笑了起來,她笑的聲音很小,因此老張頭和侯健聽不到她的笑聲。
待她笑完之後,我才又一次問她同樣的問題。
她想了想,道:“我們不是盜墓賊,你想的太多了。”
她就隻說了這麽一句,也不管我聽得懂還是沒有聽懂,便迴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認真地工作。
她也算是一名頗有經驗的老手了,每一項業務能力都極為懸殊,用的工具也相當的老練。我這才知道,原來我對她一點也不了解。
我輕輕地歎了口氣,走到侯健的身邊,繼續用工兵鏟鏟泥土。
這樣的工作大概幹了三個小時,在太陽已經在天空上逐漸往西邊落下的時候,我們終於將深埋在泥土下的石棺給找到了。
侯健大驚,道:“石棺啊石棺,為啥這怎麽會石頭和木頭一起做的呢?”
老張頭笑了笑道:“也不知道你聽說過棺槨沒有?”
“啥叫棺槨呢?”侯健一臉茫然地反問。
這侯健連棺槨都不知道,我還真不知道他怎麽混上老張頭弟子的名頭的。
老張頭也沒有生氣,對著侯健道,這棺槨並不是什麽稀奇的東西。棺槨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棺郭\"。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麵套的大棺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製。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槨製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製,然時也有逾製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通典.禮四五》:“周製......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製: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我們這一次挖到的棺槨是一座帝後棺槨,采用梓木造成的,也叫做梓宮。據老張頭判斷,這座帝後棺槨乃是大理國宣仁皇帝的妻子王皇後的陵墓。
我當時聽到後便愕然不語。
這大理的宣仁皇帝,這麽說來的話,相信大家並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他的另一個名字說出來,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他就是金庸武俠小說裏麵的段譽!
隻不過,他在曆史上的名字其實叫做段和譽。
據大理國的正史記載,段和譽,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他\"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因此\"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
在《宋史》中,記載段和譽臣服於宋,遣使來朝,並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北宋徽宗大觀二年,段和譽改名段正嚴,接替其父文安帝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皇帝,1147年,段正嚴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諸子之爭由高氏諸勢力控製,伴隨著高氏集團的內部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繼承了王位。
段和譽一朝變亂不少,但終究沒有出大事。段正嚴即位時,各方入貢,“七月中元節,各方貢金銀、羅綺、珍寶、犀象萬計,牛馬遍點蒼。”
好景不長,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地震,“損十六寺”,壞民居無數。後東方三十七部反,相國高泰明用兵平定。高泰明卒後,其八子中“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謀為執仇,乘譽入寺進香,圖弑逆,事露被收”,段正嚴卻“嘉二人之義,赦之,為立義士塚”。
北宋宣和元年,“慕寧、遠、矣、破、馬”等部落叛,“三月,出師征之,兵敗”。“三十七部蠻複叛。陷鄯闡,高明清死之”。高氏勢力始終不倒,“群臣以高升泰侄高量成有德,請立為相,號中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焚三千九百家”……總之,他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輕鬆。
我睜開眼睛的時候,蔣梅霞已經站在我的麵前,她一臉微笑地對著我,仿佛一隻嬌人的小白兔,我頓時感覺到心裏頭暖和無比,什麽憂愁瞬間煙消雲散,靜靜地欣賞著這份天然而沒有雕飾的笑容。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侯健的聲音打亂了這份難得的寧靜。
我不禁有點憎恨侯健,他就好像侵擾世間安寧的惡魔一般,讓童話中的我們瞬間滾迴了現實之中。
侯健已經全副裝備站在帳篷外對著我和蔣梅霞道:“時候不早了,吃點東西該開工了。”
“唔。”我滿不情願地應了一聲,艱難地起床。
簡單地洗漱之後,我來到營帳外,老張頭和侯健已經開工將整個墳場挖的不成樣子了,當然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他們來了之後才挖的還是之前的考古隊的人就已經挖成這樣子的。
但是,對死人的陰宅如此不敬,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
我搖了搖頭,抬頭望了望蔚藍的天空。
有著彩雲之南之稱的雲南的天空真的很藍,藍的讓人流連忘返。
我在原地愣了一會兒神,侯健便對著我喊道:“小馮啊,你怎麽還在這裏發呆呢?”
他們隻知道我叫馮源的名字,並不知道我的真姓是姓馬,因此見到我的時候總是喊我小馮。
我應了一聲,走過去拿著一把工兵鏟幫忙鏟泥土。
我越挖越覺得不對勁,這老張頭和侯健難道真的是為了查詢當日的靈異事件的嗎?怎麽我看的這動作倒像是在尋龍倒鬥呢?
你看看這工兵鏟、這鳥籠、還有老張頭手中的羅盤,活活就是一名有經驗的倒鬥大神啊!
莫非我陰差陽錯的進入他們這群盜墓賊的隊伍了把?
我見老張頭和侯健正忙的興起,便放下工兵鏟,將蔣梅霞拉到一邊小聲將我心中的疑惑問她,她一聽噗嗤笑了起來,她笑的聲音很小,因此老張頭和侯健聽不到她的笑聲。
待她笑完之後,我才又一次問她同樣的問題。
她想了想,道:“我們不是盜墓賊,你想的太多了。”
她就隻說了這麽一句,也不管我聽得懂還是沒有聽懂,便迴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認真地工作。
她也算是一名頗有經驗的老手了,每一項業務能力都極為懸殊,用的工具也相當的老練。我這才知道,原來我對她一點也不了解。
我輕輕地歎了口氣,走到侯健的身邊,繼續用工兵鏟鏟泥土。
這樣的工作大概幹了三個小時,在太陽已經在天空上逐漸往西邊落下的時候,我們終於將深埋在泥土下的石棺給找到了。
侯健大驚,道:“石棺啊石棺,為啥這怎麽會石頭和木頭一起做的呢?”
老張頭笑了笑道:“也不知道你聽說過棺槨沒有?”
“啥叫棺槨呢?”侯健一臉茫然地反問。
這侯健連棺槨都不知道,我還真不知道他怎麽混上老張頭弟子的名頭的。
老張頭也沒有生氣,對著侯健道,這棺槨並不是什麽稀奇的東西。棺槨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棺郭\"。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麵套的大棺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製。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槨製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製,然時也有逾製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通典.禮四五》:“周製......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製: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我們這一次挖到的棺槨是一座帝後棺槨,采用梓木造成的,也叫做梓宮。據老張頭判斷,這座帝後棺槨乃是大理國宣仁皇帝的妻子王皇後的陵墓。
我當時聽到後便愕然不語。
這大理的宣仁皇帝,這麽說來的話,相信大家並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他的另一個名字說出來,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他就是金庸武俠小說裏麵的段譽!
隻不過,他在曆史上的名字其實叫做段和譽。
據大理國的正史記載,段和譽,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他\"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因此\"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
在《宋史》中,記載段和譽臣服於宋,遣使來朝,並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北宋徽宗大觀二年,段和譽改名段正嚴,接替其父文安帝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皇帝,1147年,段正嚴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諸子之爭由高氏諸勢力控製,伴隨著高氏集團的內部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繼承了王位。
段和譽一朝變亂不少,但終究沒有出大事。段正嚴即位時,各方入貢,“七月中元節,各方貢金銀、羅綺、珍寶、犀象萬計,牛馬遍點蒼。”
好景不長,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地震,“損十六寺”,壞民居無數。後東方三十七部反,相國高泰明用兵平定。高泰明卒後,其八子中“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謀為執仇,乘譽入寺進香,圖弑逆,事露被收”,段正嚴卻“嘉二人之義,赦之,為立義士塚”。
北宋宣和元年,“慕寧、遠、矣、破、馬”等部落叛,“三月,出師征之,兵敗”。“三十七部蠻複叛。陷鄯闡,高明清死之”。高氏勢力始終不倒,“群臣以高升泰侄高量成有德,請立為相,號中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焚三千九百家”……總之,他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