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康州一礦的山脊,有一條狹窄的人行小路通往炭場溝的峽穀。這條小路實在太狹窄了,隻能僅供行人或者騎摩托車的人通行。
炭場溝那些小煤窯裏挖出的煤炭,則由大大小小的車輛,行經另一條通過草煤村的簡易公路,運送到外麵的世界。
前幾天那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把康州礦區大地徹底澆透。這幾天雖然天氣晴朗,但那條路上泥濘翻滾出來波浪,經來來往往運煤的大車擠壓,早就形成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各式大坑。那條路看著像路,其實就是個泥潭。
聲勢浩大的透水事故調查組成員們,就是乘著康州一礦提供的三輛麵包車,通過那條簡易公路進入炭場溝穀底,調查各個小煤窯的地質情況。坐在車裏的人們,個個都被顛地五髒錯位頭暈眼花,他們暗暗後悔自己擔了個苦差事。
聯合調查組下麵分了三個工作小組,第一組負責調查各個小煤窯的水文地質情況,第二組負責調查小煤窯的安全應急情況,第三組負責調查他們的井下巷道布置情況。
杜振東要求各組組長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對所有參與人員進行明確分工,好使大家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把這次透水事故徹底調查清楚,以便將來防患於未然。
莫文強是康州一礦的生產科副科長,長期從事煤礦開采技術工作,特長是技術管理。他被分到第三組,組長是局安監局副局長劉永強。
劉永強經常帶隊到康州一礦檢查安全生產工作,與莫文強彼此十分熟悉。劉永強給莫文強的任務,就是負責調查各個小煤窯井下巷道實際布置情況。
這個差事讓莫文強叫苦不迭,要摸清十八座小煤窯井下巷道布置,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徹底弄清他們的巷道布置,還不得他要親自到各個小煤窯的井下跑一遍?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的小煤窯可不比國有大礦,他們根本沒有什麽專業的技術力量,也沒有什麽正規的技術圖紙資料。
大部分小煤窯窯主雖說背景複雜,但他們最初的動機,就是看著別人在炭場溝裏挖煤挖地鼓起腰包,才動用各種各樣的關係來到這裏建井挖煤的。至於他們動用了多大多深的關係,這個隻有老天爺才能曉得了。
煤窯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據說大部分有錢的窯主,或者能夠從銀行貸到款的窯主,都把井打到了煤層上,也就能夠開開心心地從地下挖運寶貴的烏金資源。這算是運氣相當好的那類人。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精明的窯主,通過各種非法手段高價購買礦上的正規技術圖紙,或者偷偷聘請礦上的技術人員到他們的小煤窯裏進行技術指導的。據說隻要是這麽做了的窯主,沒有誰打了井沒見著煤的。這算是肯於開動腦筋的那類人。
但也有一些倒黴蛋兒,他們憑著腰包、憑著夢想、憑著感覺亂挖一氣,誰知道最終卻落了個財去煤無。他們隻好留下一個黑幽幽的井口,惶惶不可終日地四處躲債去了。這就算是最初兜裏雖然有錢,但做事不肯動腦筋的那類人了。
人與人特麽就是這麽不同啊。狼行千裏吃肉,狗跑十裏吃屎,誰讓你長了個做事不用腦的豬腦袋呢。
炭場溝十八座小煤窯的窯主們,雖說個個背景複雜關係深厚,但麵對有康州公安、國土等部門參加的聯合調查組,他們也不能不掉以輕心。在明麵兒上,他們表示對調查組的工作給予積極配合,能夠提供的方便,也一定能夠提供到位。
饒是如此,莫文強僅僅跑了草煤村礦和草煤鄉礦兩個小煤窯的井下巷道,就感覺有點吃不消了。
你想想,十八座小煤窯在這裏開采了多年,井下的巷道就像蜘蛛網一般縱橫交錯。那麽多巷道若是一一跑下來,他的腳上還不得要磨出許多血泡出來?
正在莫文強懊惱萬分的時候,負責聯合調查總體協調工作的劉永強把他叫到跟前,說史朝陽打來電話,讓他迴康州一礦上班,那位叫程自強的大學生前來頂替他的工作。
程自強在即將透水的危急關頭向礦調度室打電話報告消息的事情,以及他勇敢地出手幫助曹海旺的事情,讓他的大名早就被康州一礦的礦工們和聯合調查組的人所熟知。
劉永強當然也不例外。
聽說程自強要來頂替自己,莫文強可說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小程竟能這麽快就出院了?看來他的身體真是一級棒呐!但他不該來接替自己的這份苦差事呀!喜的是自己終於撂開這份臨時接著的苦差事,可以到礦上開展正常工作了。
“劉局長,小程剛剛在醫院接受治療,估計身體還沒完全恢複。你可不能讓人家太辛苦了。”莫文強懷著幾分為難,又惦記著程自強的勇敢,善意地向劉永強提醒道。
“那還用你說嘛!”劉永強也對程自強心生欽佩,他擺擺手說道:“小程能夠舍己救人,我老劉也很佩服。你放心,我會另抽一個人與他一起開展工作,可不能讓他太累了。”
“那我就先替小程謝謝你了。”莫永強說道。
劉永強點點頭,說道:“不用謝。人心都是肉長的,換作是你也會這麽做的。哦,莫科長,等小程來後你與他交接一下工作。你把這幾天掌握的情況給他交代清楚,你倆做好工作方麵的銜接。”
“好的。沒問題劉局長。”莫永強說道。
“嗯,那就這樣。你在這裏等他,我去銜接一下其他工作。”劉永強說完走了。
不大會兒,程自強一個人沿著山脊上的人行小路,來到聯合調查組正在開展工作的崇德礦。
莫文強早就站在路邊等著程自強。他關切地了解了程自強的身體情況,首先向程自強說明了自己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難度,並詳細介紹了這幾天的調查進度,還把一個記錄相關數據的硬皮筆記本交給程自強,說是這是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料。
他讓程自強也將調查期間掌握的資料記載下來,以便調查結束後起草工作總結時做到有據可查。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莫文強和康友建不愧是搞技術的人,倆人都已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自己可要好好向他倆學習呢!程自強大為感動,連連向莫文強表示感謝。
倆人交接完工作,莫文強又囑咐程自強一定要注意身體,然後與程自強握手話別,沿程自強來時的小路返身去了礦上。
望著莫文強漸漸離去的背影,程自強並未急於去找組長劉永強,而是轉過身體,眼望著崇德礦煤場裏高高堆起的原煤,靜靜地想了一會兒心事。
終於用自己的雙腳,親自踏上了炭場溝的這片土地了!程自強心裏歎了一聲。
我如此心情迫切地來到炭場溝,難道僅僅是為參與透水事故的調查嗎?
是的!但並不僅僅說是為了這個事情。我這樣做算是自私嗎?也許有點兒吧!我這樣做叫卑鄙嗎?嗬嗬,我這樣想,是不是有點自己瞧不起自己了呀!
我來,我之所以冠冕堂皇地來,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找屬於我自己的機會!就不知這裏,有沒有屬於我的一次機會呢?
程自強突然想起了他在劉草根宿舍裏喝酒時,想過、說過和聽過的那些話。
那些窯主們,憑什麽能夠在此地開礦挖煤賺錢?而我,又憑什麽在這個地方找機會來呢?
此前對這個問題,程自強在腦海裏曾經想過許多次,每次他總認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答案。可此時突然直麵這個問題,他竟然突然間有點兒懵了。
記得黑格爾說過,存在就是合理的。窯主們能夠挖煤賺錢,也許因為有後台有關係,也許因為有資金有能耐。反正他們能夠在這裏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可我有什麽呢?對這個地方,我是陌生的,沒有任何後台也沒有什麽關係,更別說有什麽資金支持了。倒是欠著人家劉草根的三百塊錢,至今沒有還呢!
那我有什麽呢?有什麽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來這片煤窯林立的土地尋找機會呢?難道僅僅是自己學過的專業嗎?
阿爸程福海從小到大就給他說,一技在手,天下任走!我現在擁有的這個手藝,究竟能不能在哪個小煤窯,找到一個不賣苦力的機會解決我眼前的困境呢?
算了,不想了。機會是要用雙手創造的,又不是想出來的!
人不蹦躂枉少年!機會總會送給有準備的人。程自強心懷希望,大踏步地向位於崇德礦一間平房裏的聯合調查組臨時辦公室走去。
此時負責總體協調工作的劉永強,正在查看崇德礦提供的產煤台賬。
崇德礦緊挨著草煤鄉礦,年產煤在五萬噸左右,月出煤四千多噸,日運量不到一百五十噸。在炭場溝十八座小煤窯中,崇德礦的生產規模不大不小,屬於中間水平。
崇德礦開采的煤炭資源,屬於康州一礦一采區的邊角煤。窯口距離開采麵有兩百多米,一條斜井直通井底。巷道裏鋪了兩條鋼軌,采用絞車和礦車提升運輸方式。由於煤炭賦存厚度較小,采用最原始的炮采方式采煤,巷道支護全部用坑木支護。
崇德礦的煤炭開采條件十分簡單,噸煤成本自然十分低廉。但當年恰逢亞洲金融風暴席卷神州大地,產煤大縣康州縣自然也受到相當衝擊,許多用煤的大企業關門停產,對煤炭資源的用量銳減。
崇德礦生產的原煤,與其他小煤窯生產的原煤一樣,此時正不斷地積壓起來。如何盡快把這些擠壓的煤炭銷售出去,是這些小煤窯主們當前最為急迫而又頭疼的事情。
炭場溝那些小煤窯裏挖出的煤炭,則由大大小小的車輛,行經另一條通過草煤村的簡易公路,運送到外麵的世界。
前幾天那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把康州礦區大地徹底澆透。這幾天雖然天氣晴朗,但那條路上泥濘翻滾出來波浪,經來來往往運煤的大車擠壓,早就形成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各式大坑。那條路看著像路,其實就是個泥潭。
聲勢浩大的透水事故調查組成員們,就是乘著康州一礦提供的三輛麵包車,通過那條簡易公路進入炭場溝穀底,調查各個小煤窯的地質情況。坐在車裏的人們,個個都被顛地五髒錯位頭暈眼花,他們暗暗後悔自己擔了個苦差事。
聯合調查組下麵分了三個工作小組,第一組負責調查各個小煤窯的水文地質情況,第二組負責調查小煤窯的安全應急情況,第三組負責調查他們的井下巷道布置情況。
杜振東要求各組組長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對所有參與人員進行明確分工,好使大家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把這次透水事故徹底調查清楚,以便將來防患於未然。
莫文強是康州一礦的生產科副科長,長期從事煤礦開采技術工作,特長是技術管理。他被分到第三組,組長是局安監局副局長劉永強。
劉永強經常帶隊到康州一礦檢查安全生產工作,與莫文強彼此十分熟悉。劉永強給莫文強的任務,就是負責調查各個小煤窯井下巷道實際布置情況。
這個差事讓莫文強叫苦不迭,要摸清十八座小煤窯井下巷道布置,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徹底弄清他們的巷道布置,還不得他要親自到各個小煤窯的井下跑一遍?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的小煤窯可不比國有大礦,他們根本沒有什麽專業的技術力量,也沒有什麽正規的技術圖紙資料。
大部分小煤窯窯主雖說背景複雜,但他們最初的動機,就是看著別人在炭場溝裏挖煤挖地鼓起腰包,才動用各種各樣的關係來到這裏建井挖煤的。至於他們動用了多大多深的關係,這個隻有老天爺才能曉得了。
煤窯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據說大部分有錢的窯主,或者能夠從銀行貸到款的窯主,都把井打到了煤層上,也就能夠開開心心地從地下挖運寶貴的烏金資源。這算是運氣相當好的那類人。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精明的窯主,通過各種非法手段高價購買礦上的正規技術圖紙,或者偷偷聘請礦上的技術人員到他們的小煤窯裏進行技術指導的。據說隻要是這麽做了的窯主,沒有誰打了井沒見著煤的。這算是肯於開動腦筋的那類人。
但也有一些倒黴蛋兒,他們憑著腰包、憑著夢想、憑著感覺亂挖一氣,誰知道最終卻落了個財去煤無。他們隻好留下一個黑幽幽的井口,惶惶不可終日地四處躲債去了。這就算是最初兜裏雖然有錢,但做事不肯動腦筋的那類人了。
人與人特麽就是這麽不同啊。狼行千裏吃肉,狗跑十裏吃屎,誰讓你長了個做事不用腦的豬腦袋呢。
炭場溝十八座小煤窯的窯主們,雖說個個背景複雜關係深厚,但麵對有康州公安、國土等部門參加的聯合調查組,他們也不能不掉以輕心。在明麵兒上,他們表示對調查組的工作給予積極配合,能夠提供的方便,也一定能夠提供到位。
饒是如此,莫文強僅僅跑了草煤村礦和草煤鄉礦兩個小煤窯的井下巷道,就感覺有點吃不消了。
你想想,十八座小煤窯在這裏開采了多年,井下的巷道就像蜘蛛網一般縱橫交錯。那麽多巷道若是一一跑下來,他的腳上還不得要磨出許多血泡出來?
正在莫文強懊惱萬分的時候,負責聯合調查總體協調工作的劉永強把他叫到跟前,說史朝陽打來電話,讓他迴康州一礦上班,那位叫程自強的大學生前來頂替他的工作。
程自強在即將透水的危急關頭向礦調度室打電話報告消息的事情,以及他勇敢地出手幫助曹海旺的事情,讓他的大名早就被康州一礦的礦工們和聯合調查組的人所熟知。
劉永強當然也不例外。
聽說程自強要來頂替自己,莫文強可說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小程竟能這麽快就出院了?看來他的身體真是一級棒呐!但他不該來接替自己的這份苦差事呀!喜的是自己終於撂開這份臨時接著的苦差事,可以到礦上開展正常工作了。
“劉局長,小程剛剛在醫院接受治療,估計身體還沒完全恢複。你可不能讓人家太辛苦了。”莫文強懷著幾分為難,又惦記著程自強的勇敢,善意地向劉永強提醒道。
“那還用你說嘛!”劉永強也對程自強心生欽佩,他擺擺手說道:“小程能夠舍己救人,我老劉也很佩服。你放心,我會另抽一個人與他一起開展工作,可不能讓他太累了。”
“那我就先替小程謝謝你了。”莫永強說道。
劉永強點點頭,說道:“不用謝。人心都是肉長的,換作是你也會這麽做的。哦,莫科長,等小程來後你與他交接一下工作。你把這幾天掌握的情況給他交代清楚,你倆做好工作方麵的銜接。”
“好的。沒問題劉局長。”莫永強說道。
“嗯,那就這樣。你在這裏等他,我去銜接一下其他工作。”劉永強說完走了。
不大會兒,程自強一個人沿著山脊上的人行小路,來到聯合調查組正在開展工作的崇德礦。
莫文強早就站在路邊等著程自強。他關切地了解了程自強的身體情況,首先向程自強說明了自己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難度,並詳細介紹了這幾天的調查進度,還把一個記錄相關數據的硬皮筆記本交給程自強,說是這是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料。
他讓程自強也將調查期間掌握的資料記載下來,以便調查結束後起草工作總結時做到有據可查。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莫文強和康友建不愧是搞技術的人,倆人都已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自己可要好好向他倆學習呢!程自強大為感動,連連向莫文強表示感謝。
倆人交接完工作,莫文強又囑咐程自強一定要注意身體,然後與程自強握手話別,沿程自強來時的小路返身去了礦上。
望著莫文強漸漸離去的背影,程自強並未急於去找組長劉永強,而是轉過身體,眼望著崇德礦煤場裏高高堆起的原煤,靜靜地想了一會兒心事。
終於用自己的雙腳,親自踏上了炭場溝的這片土地了!程自強心裏歎了一聲。
我如此心情迫切地來到炭場溝,難道僅僅是為參與透水事故的調查嗎?
是的!但並不僅僅說是為了這個事情。我這樣做算是自私嗎?也許有點兒吧!我這樣做叫卑鄙嗎?嗬嗬,我這樣想,是不是有點自己瞧不起自己了呀!
我來,我之所以冠冕堂皇地來,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找屬於我自己的機會!就不知這裏,有沒有屬於我的一次機會呢?
程自強突然想起了他在劉草根宿舍裏喝酒時,想過、說過和聽過的那些話。
那些窯主們,憑什麽能夠在此地開礦挖煤賺錢?而我,又憑什麽在這個地方找機會來呢?
此前對這個問題,程自強在腦海裏曾經想過許多次,每次他總認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答案。可此時突然直麵這個問題,他竟然突然間有點兒懵了。
記得黑格爾說過,存在就是合理的。窯主們能夠挖煤賺錢,也許因為有後台有關係,也許因為有資金有能耐。反正他們能夠在這裏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可我有什麽呢?對這個地方,我是陌生的,沒有任何後台也沒有什麽關係,更別說有什麽資金支持了。倒是欠著人家劉草根的三百塊錢,至今沒有還呢!
那我有什麽呢?有什麽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來這片煤窯林立的土地尋找機會呢?難道僅僅是自己學過的專業嗎?
阿爸程福海從小到大就給他說,一技在手,天下任走!我現在擁有的這個手藝,究竟能不能在哪個小煤窯,找到一個不賣苦力的機會解決我眼前的困境呢?
算了,不想了。機會是要用雙手創造的,又不是想出來的!
人不蹦躂枉少年!機會總會送給有準備的人。程自強心懷希望,大踏步地向位於崇德礦一間平房裏的聯合調查組臨時辦公室走去。
此時負責總體協調工作的劉永強,正在查看崇德礦提供的產煤台賬。
崇德礦緊挨著草煤鄉礦,年產煤在五萬噸左右,月出煤四千多噸,日運量不到一百五十噸。在炭場溝十八座小煤窯中,崇德礦的生產規模不大不小,屬於中間水平。
崇德礦開采的煤炭資源,屬於康州一礦一采區的邊角煤。窯口距離開采麵有兩百多米,一條斜井直通井底。巷道裏鋪了兩條鋼軌,采用絞車和礦車提升運輸方式。由於煤炭賦存厚度較小,采用最原始的炮采方式采煤,巷道支護全部用坑木支護。
崇德礦的煤炭開采條件十分簡單,噸煤成本自然十分低廉。但當年恰逢亞洲金融風暴席卷神州大地,產煤大縣康州縣自然也受到相當衝擊,許多用煤的大企業關門停產,對煤炭資源的用量銳減。
崇德礦生產的原煤,與其他小煤窯生產的原煤一樣,此時正不斷地積壓起來。如何盡快把這些擠壓的煤炭銷售出去,是這些小煤窯主們當前最為急迫而又頭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