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高於一切
特工贅婿,皇上求我娶公主 作者:噴怒的河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慕容弘治登基之後,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迅速鎮壓三皇子背後的一幹人等,又馬不停蹄地派人前往楚國與楚四皇帝借兵,並加急給慕容弘軒和陳雄大將軍去信,令他們與李兆基議和,放棄被華夏占領的土地。
慕容弘治相較慕容澤,行事風格果斷許多,見自身難以抗衡華夏,毅然決然地選擇斷尾求生,並向楚國求援,此等策略相較慕容澤以往作為,不知高明多少。
在慕容弘軒看來,華夏軍雖對他們構成極大威脅,但他也算到了大夏如今的國力或許根本不足以支撐許子霖他們長久打下去,所以他篤定許子霖會同意議和。
陳雄不光是戰場上威名赫赫的大將,亦是談判桌上的行家裏手。
賀州大峽穀外二十裏的華夏營地,烈日高懸,炙烤著大地,營地中旗幟在燥熱的風中獵獵作響。
許子霖端坐在營帳內,麵色冷峻,眼神深邃而堅毅,正等待著與陳雄的談判。
陳雄昂首挺胸邁入營帳,目光直逼許子霖,開門見山地說道:“許統領,我們明人不說暗話,據我所知,你們連續攻占大楚荊江以南,把楚國一分為二,現在又占領我大湧三分之一的疆土,你們的國力還能跟得上嗎?”
他眼神犀利,表情嚴肅,似在探尋許子霖的底氣。
許子霖微微冷笑,神色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迴應:“陳將軍,你隻看到了我們在戰場上的擴張,卻未看到這背後堅實的根基。
華夏如今百姓安居樂業,雖賦稅低,但商業繁榮昌盛,眾多工坊鱗次櫛比,所產出的各類物資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內需,亦能為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陳雄立刻反駁,眉頭緊皺,臉上帶著一絲不屑與質疑:“商業繁榮不過是虛幻表象罷了,戰爭消耗的可是實實在在的錢糧。就說這修路、水利工程等建設,耗費巨大,又不見即時之利,如何能支撐長久戰事?且楚國與大湧新納入的土地,百姓貧苦不堪,還需大量救濟,這難道不是沉重的包袱?”
許子霖從容不迫地迴答,眼神堅定,語氣沉穩:“陳將軍差矣。修路乃是為了貫通南北,促進各地交流貿易,日後所帶來的收益不可估量。
水利工程則是為了保障農田灌溉,確保糧食豐收,此乃著眼於長遠的大計。至於對新附百姓的救濟,不過是權宜之計,待土地分配妥當,百姓恢複生產,自會成為國力的有力支撐。”
陳雄輕哼一聲,嘴角微微上揚,流露出一絲輕蔑:“那糧食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大湧與楚國去年戰亂,壯丁被征,糧食被搶,如今你們華夏既要供應自身軍隊,又要救濟兩國百姓,庫存還能撐多久?”
許子霖微微仰頭,自信地笑道:“華夏向來以農桑為本,國內糧倉儲備頗為豐厚。且新占之地,雖有戰亂創傷,但土地肥沃,隻要耕種得法,來年便可收獲新糧。大湧與楚國若能俯首稱臣,在華夏的治理之下,恢複生產並非難事,屆時糧食困境自會迎刃而解。”
陳雄聽到“俯首稱臣”四字,臉色陡然一沉,雙眉緊皺,怒目而視:“俯首稱臣絕無可能!許統領,你可別忘了高麗和東興王庭,他們若是攻占大湧,對你們華夏而言絕非好事。
雖說如今三國鼎立,但三百多年前我們同屬大周,難道你就眼睜睜看著外族踐踏我大周故地,欺淩我大周子民?
再者,戰爭一日不止,消耗便如洪水猛獸,你們的軍備開支龐大,士兵軍餉、武器的打造與維護,皆是巨額花銷。”
許子霖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一絲沉思,片刻後表情嚴肅莊重,義正言辭地說道:
“陳將軍所言極是,我們同屬華夏子民,內部紛爭尚可,但絕不容外族侵犯。我華夏之兵,個個訓練有素、精銳無比且忠心耿耿。他們作戰並非隻為軍餉,更是為了守護家國,開疆拓土後的榮耀與未來。
而武器打造,華夏有能工巧匠,采用新的工藝與技法,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亦能降低成本。若大湧就此俯首稱臣,我華夏軍自會派軍攻打高麗和東興王庭的聯軍,還大湧安寧。”
陳雄思索許久,沒有再提及俯首稱臣的問題,轉而繼續闡述戰爭的後果:“即便如此,持續的戰爭也會讓華夏的人口銳減,青壯勞力紛紛投身戰場,田地無人耕種,長此以往,國本必然動搖。”
許子霖見陳雄不再糾結於俯首稱臣之事,輕輕搖了搖頭,神色平靜地說道:
“華夏鼓勵生育,且在後方有老弱婦孺亦能參與一些輔助性的生產勞作。再者,戰爭若勝,可獲更多土地與人口,可擴充國力,並非隻有損耗。”
陳雄不甘示弱,提高音量,語氣強硬:“楚國與大湧也不會坐以待斃,若我們拚死抵抗,再聯合他國,華夏未必能輕易取勝,到時陷入僵局,國力必然被拖垮。”
許子霖目光堅定如炬,直視陳雄,毫不退縮地迴應:
“華夏如今氣勢如虹,軍隊士氣高昂。而大湧與楚國,內部矛盾重重,又經戰亂,實力已大打折扣,真能與華夏抗衡到底?如果能,陳將軍,你會親自來議和?”
陳雄被許子霖這番話懟得一時語塞,麵色漲紅,無言以對,許久之後才緩過神來,說道:
“弘治陛下旨意,若能議和,大湧願與華夏互通商貿,共享資源,共同發展。”
許子霖沉思良久,眉頭緊鎖,緩緩說道:“陳將軍,議和之事重大,非我一人可決。我需與我的同僚們商議。我華夏也並非好戰之國,若能有合適的條件,保得兩國百姓安寧,亦不是不能考慮。華夏國的利益高於一切,百姓的利益高於一切。”
此後,許子霖與陳雄又就一些可能的議和細節展開深入探討,從邊界劃分到商貿往來,從人員交流到文化傳播,雙方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陳雄極力強調大湧的傳統與現狀,一心希望能在議和中保留更多權益;
許子霖則始終站在華夏的立場,著眼於長遠發展與整體布局,力求達成對華夏最為有利的協定。
慕容弘治相較慕容澤,行事風格果斷許多,見自身難以抗衡華夏,毅然決然地選擇斷尾求生,並向楚國求援,此等策略相較慕容澤以往作為,不知高明多少。
在慕容弘軒看來,華夏軍雖對他們構成極大威脅,但他也算到了大夏如今的國力或許根本不足以支撐許子霖他們長久打下去,所以他篤定許子霖會同意議和。
陳雄不光是戰場上威名赫赫的大將,亦是談判桌上的行家裏手。
賀州大峽穀外二十裏的華夏營地,烈日高懸,炙烤著大地,營地中旗幟在燥熱的風中獵獵作響。
許子霖端坐在營帳內,麵色冷峻,眼神深邃而堅毅,正等待著與陳雄的談判。
陳雄昂首挺胸邁入營帳,目光直逼許子霖,開門見山地說道:“許統領,我們明人不說暗話,據我所知,你們連續攻占大楚荊江以南,把楚國一分為二,現在又占領我大湧三分之一的疆土,你們的國力還能跟得上嗎?”
他眼神犀利,表情嚴肅,似在探尋許子霖的底氣。
許子霖微微冷笑,神色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迴應:“陳將軍,你隻看到了我們在戰場上的擴張,卻未看到這背後堅實的根基。
華夏如今百姓安居樂業,雖賦稅低,但商業繁榮昌盛,眾多工坊鱗次櫛比,所產出的各類物資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內需,亦能為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陳雄立刻反駁,眉頭緊皺,臉上帶著一絲不屑與質疑:“商業繁榮不過是虛幻表象罷了,戰爭消耗的可是實實在在的錢糧。就說這修路、水利工程等建設,耗費巨大,又不見即時之利,如何能支撐長久戰事?且楚國與大湧新納入的土地,百姓貧苦不堪,還需大量救濟,這難道不是沉重的包袱?”
許子霖從容不迫地迴答,眼神堅定,語氣沉穩:“陳將軍差矣。修路乃是為了貫通南北,促進各地交流貿易,日後所帶來的收益不可估量。
水利工程則是為了保障農田灌溉,確保糧食豐收,此乃著眼於長遠的大計。至於對新附百姓的救濟,不過是權宜之計,待土地分配妥當,百姓恢複生產,自會成為國力的有力支撐。”
陳雄輕哼一聲,嘴角微微上揚,流露出一絲輕蔑:“那糧食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大湧與楚國去年戰亂,壯丁被征,糧食被搶,如今你們華夏既要供應自身軍隊,又要救濟兩國百姓,庫存還能撐多久?”
許子霖微微仰頭,自信地笑道:“華夏向來以農桑為本,國內糧倉儲備頗為豐厚。且新占之地,雖有戰亂創傷,但土地肥沃,隻要耕種得法,來年便可收獲新糧。大湧與楚國若能俯首稱臣,在華夏的治理之下,恢複生產並非難事,屆時糧食困境自會迎刃而解。”
陳雄聽到“俯首稱臣”四字,臉色陡然一沉,雙眉緊皺,怒目而視:“俯首稱臣絕無可能!許統領,你可別忘了高麗和東興王庭,他們若是攻占大湧,對你們華夏而言絕非好事。
雖說如今三國鼎立,但三百多年前我們同屬大周,難道你就眼睜睜看著外族踐踏我大周故地,欺淩我大周子民?
再者,戰爭一日不止,消耗便如洪水猛獸,你們的軍備開支龐大,士兵軍餉、武器的打造與維護,皆是巨額花銷。”
許子霖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一絲沉思,片刻後表情嚴肅莊重,義正言辭地說道:
“陳將軍所言極是,我們同屬華夏子民,內部紛爭尚可,但絕不容外族侵犯。我華夏之兵,個個訓練有素、精銳無比且忠心耿耿。他們作戰並非隻為軍餉,更是為了守護家國,開疆拓土後的榮耀與未來。
而武器打造,華夏有能工巧匠,采用新的工藝與技法,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亦能降低成本。若大湧就此俯首稱臣,我華夏軍自會派軍攻打高麗和東興王庭的聯軍,還大湧安寧。”
陳雄思索許久,沒有再提及俯首稱臣的問題,轉而繼續闡述戰爭的後果:“即便如此,持續的戰爭也會讓華夏的人口銳減,青壯勞力紛紛投身戰場,田地無人耕種,長此以往,國本必然動搖。”
許子霖見陳雄不再糾結於俯首稱臣之事,輕輕搖了搖頭,神色平靜地說道:
“華夏鼓勵生育,且在後方有老弱婦孺亦能參與一些輔助性的生產勞作。再者,戰爭若勝,可獲更多土地與人口,可擴充國力,並非隻有損耗。”
陳雄不甘示弱,提高音量,語氣強硬:“楚國與大湧也不會坐以待斃,若我們拚死抵抗,再聯合他國,華夏未必能輕易取勝,到時陷入僵局,國力必然被拖垮。”
許子霖目光堅定如炬,直視陳雄,毫不退縮地迴應:
“華夏如今氣勢如虹,軍隊士氣高昂。而大湧與楚國,內部矛盾重重,又經戰亂,實力已大打折扣,真能與華夏抗衡到底?如果能,陳將軍,你會親自來議和?”
陳雄被許子霖這番話懟得一時語塞,麵色漲紅,無言以對,許久之後才緩過神來,說道:
“弘治陛下旨意,若能議和,大湧願與華夏互通商貿,共享資源,共同發展。”
許子霖沉思良久,眉頭緊鎖,緩緩說道:“陳將軍,議和之事重大,非我一人可決。我需與我的同僚們商議。我華夏也並非好戰之國,若能有合適的條件,保得兩國百姓安寧,亦不是不能考慮。華夏國的利益高於一切,百姓的利益高於一切。”
此後,許子霖與陳雄又就一些可能的議和細節展開深入探討,從邊界劃分到商貿往來,從人員交流到文化傳播,雙方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陳雄極力強調大湧的傳統與現狀,一心希望能在議和中保留更多權益;
許子霖則始終站在華夏的立場,著眼於長遠發展與整體布局,力求達成對華夏最為有利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