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國廣政十一年,公元948年,後蜀國皇帝孟昶,繼位已經第十五年了,今年剛好三十歲。
十四年前,他十六歲,剛繼位的時候,朝中的功勳元老、權臣主要是二趙、二李、二張、一王。二趙,便是趙季良、趙廷隱。二李便是李仁罕、李肇。二張便是張業、張公鐸。一王乃是王處迴。
結果,三個月內,孟昶便聯合二趙,殺死權臣李仁罕父子,罷黜李肇。
七年前,他又將趙廷隱、王處迴、張公鐸等免去節度使職務。
三年前,李肇、張公鐸均已病故。
兩年前,宰相趙季良業也已經去世。所幸國內太平,十餘年無事。
前蜀國時,宦官王承休曾經出任天雄(秦州)節度使。孟昶(孟仁讚)引用此例,命宦官田敬全,遙兼永平(雅州)節度使。蜀人群起抨擊。
李仁罕的外甥張業,擔任司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活奢侈,常常故意壓低價格,強行購買別人的土地、宅子;又把官府通緝的逃犯藏在自己家裏;而且私設囚牢,囚禁還不上債的欠債人,有的欠債人甚至餓死、凍死在裏麵。
其子、檢校左仆射張繼昭,喜愛擊劍,曾經跟和尚歸信,一同造訪擊劍名家。
右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即五太保李存進(孫重進)長子,之前投奔後蜀國,跟張業結怨,於是秘密誣告張業、張繼昭陰謀叛變。
翰林承旨李昊、奉聖控鶴馬步都指揮使安思謙等人,再乘機從中陷害,遂構成大獄。
七月十七日,張業進宮朝見,孟昶(孟仁讚)命衛士在中書省把他誅殺,下詔暴露他的罪惡,沒收他的家產及人口,男當奴、女當婢。
樞密使、保寧(閬州)節度使、兼兼侍中王處迴,也專權、貪汙,出賣朝廷官職、製造冤獄,各地向政府進貢,都先送給王處迴,然後才呈獻宮庫,所以家產有百萬之巨。兒子王德鈞,也驕傲蠻橫,不可一世。
孟昶因張業已死,倒也顧念舊情,不忍心再殺王處迴,於是命他迴家休養,王處迴恐慌,呈請辭職。孟昶調他為武德(梓州)節度使兼中書令。不久,王處迴請求告老還鄉。孟昶命王處迴以太子太傅致仕。
孟昶(孟仁讚)打算任命普豐庫使高延昭、茶酒庫使王昭遠,當樞密使,但二人的名望地位不夠,於是先任命二人為通奏使,知樞密院事。國庫的金銀綢緞,王昭遠隨意取用支出,不再記賬。
孟昶(孟仁讚)命翰林承旨、尚書左丞李昊,為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命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徐光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二人俱兼同平章事。
奉聖控鶴馬步都指揮使安思謙,打算把元老宿將全部排除,於是誣告衛聖都指揮使兼中書令趙廷隱謀反,趁夜出兵包圍趙廷隱的府邸。
幸好,山南西道(興元府)節度使李廷珪,正在京師朝見,向孟昶(孟仁讚)保證趙廷隱清白無辜,趙廷隱才免一死。趙廷隱乃聲稱有病,堅決辭去軍職。孟昶(孟仁讚)批準,任命趙廷隱為太傅,封宋王。
自此,二趙、二李、二張、一王,或死或貶,已經全部退出權力中樞,隻剩下趙廷隱、王處迴苟延殘喘。
卻說郭威沿途所經,與士卒同甘共苦,小功必賞,微過不責,士卒有疾,總是親自前去探視、撫慰,屬下將吏無論賢愚,有所陳請,均和顏悅色,虛心聽他說話。因此人人喜躍,個個歡騰。
這雖是由馮道處得來的秘訣,但郭威能運用得當,也是難得。
趙暉已探得王景崇降蜀,並私通李守貞,接連上表奏聞,漢隱帝劉承佑下詔,命郭威兼討王景崇。
郭威乃與諸將會議軍情,討論孰輕孰重,諸將計劃先攻長安、鳳翔。
時鎮國(華州)節度使扈從珂,亦奉調從軍,獨在旁獻議道:“今三叛連兵,推李守貞為主,李守貞滅亡,兩鎮自然膽落,一戰可下了。古人有言,擒賊先擒王,不取首逆,先攻王、趙,已屬非計。況河中路近,長安、鳳翔皆路遠,攻遠舍近,倘王、趙拒我前鋒,李守貞襲我後路,豈非是一危道麽!”
郭威待他說畢,連聲稱善,乃決定分三道進攻河中:
白文珂及劉詞自同州,從西麵進攻;常思自潼關,從南麵進攻;郭威自率大軍自陝州,從東麵進攻。
李守貞初聞郭威統兵,因他是後輩,毫不在意,且因禁軍多數都曾經跟從自己麾下,多少曾受過自己恩惠,若一到城下,自己定可效法李從珂,一聲令下,坐待禁軍倒戈,不戰自服。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八月底。
三路漢兵,陸續趨集,統是揚旗伐鼓,耀武揚威。郭威所帶的軍隊,更是軍容整齊,刀戟鮮明,殺氣騰騰。
當下李守貞看了,已有三分懼色,憑城俯看,見有認識的軍將,便招唿他上前敘舊。未曾發言,已聽得一片嘩聲,統叫自己為叛賊,幾乎無地自容,轉思木已成舟,悔恨無益,隻得提起精神,督眾拒守。
郭威在河中城東下寨。白文珂攻克西關城,在黃河西岸下寨。常思在河中城南下寨。
不久,郭威見常思大寨不甚齊整,又見他並無將才,對左右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多徒費糧草。”
遂令常思率軍返迴昭義,自己分兵駐紮城南。
諸將爭相請求立即進攻,郭威搖首道:“李守貞係前朝宿將,功高望重,又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況河中城西臨黃河,城牆堅固,萬難急拔。且彼據高臨下,勢若建瓴,我軍仰首攻城,非常危險,恰如驅士卒赴湯蹈火,九死一生,有何益處?從來勇有盛衰,攻有緩急。時有可否,事有先後。不若且設長圍,以守為戰,使他插翅難飛。我洗兵牧馬,坐食轉餉,溫飽有餘,城中乏食,公私皆竭。然後設梯衝,飛書檄,且攻且撫,我料城中將士,誌在逃生,父子且不相保,況烏合之眾呢!”
諸將道:“長安、鳳翔,與李守貞聯結,必來相救,倘或內外夾攻,如何是好?”
郭威微笑道:“盡可放心,趙思綰、王景崇,徒憑血氣,不識軍謀,況有郭從義等在長安,趙暉往鳳翔,已足牽製兩人,不必再慮了!”
乃發諸州民夫二萬餘人,命白文珂督領,環繞城牆,四麵挖掘長壕,又築起連壘,將河中府城團團圍住。
河中府大將馬全義,每天夜晚率敢死隊,出攻漢軍營壘,多有殺傷。
馬全義,幽州薊縣人,十餘歲學擊劍,善騎射。十年前,他剛十五歲,曾經隸屬天雄節度使範延光帳下。範延光叛亂,晉高祖親自率軍討伐,範延光出降,晉高祖對他部下將士概不追究,當時馬全義也在籍中,補為禁軍。因不得誌,遂遁去。
至李守貞出鎮河中,召置帳下。不過,李守貞貪而無謀,猜忌諸將,馬全義屢為畫策,皆不能用。
過了數日,郭威見城上守兵,尚無變誌,又對諸將道:“李守貞之前畏懼先帝,不敢囂張。今見我輩剛剛從太原崛起,沒有什麽功名,有輕我之心,故敢造反。我正宜示弱,慢慢兒的製伏他。”
遂命將吏偃旗息鼓,閉壘不出。但沿黃河遍設火鋪,延長至數十裏,命部兵輪流巡守。又派水軍艦船巡邏黃河河濱,日夕防備,水陸扼住。遇有間諜,全部捕獲。
於是李守貞計無所出,隻有驅兵突圍一法。偏郭威早已料著,但遇守兵出來,便命各軍截擊,不使一人一騎,突過長圍。所以李守貞士兵,屢出屢敗,屢敗屢還。
李守貞又派使者攜帶蠟丸密書,分頭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後蜀,北求遼國,均被漢營巡邏士兵擒獲。城中日益窮蹙無計,漸漸的糧食將盡,不能久持,急得李守貞日蹙愁眉,窘急萬狀。
國師總倫,時常在側,李守貞當然加以責問。
總倫道:“大王當為天子,人不能奪,惟現在分野有災,須待磨滅將盡,單剩得一人一騎,方是大王鵲起的時光!”
李守貞尚以為然,待遇如初。利令智昏,一至於此。
王景崇據住鳳翔,既與李守貞勾通,受他封爵,便殺死侯益家屬七十餘人,隻有侯益子侯仁矩,曾擔任天平(鄆州)行軍司馬,在外得免。侯仁矩子侯延廣,尚在繈褓之中,乳母劉氏,用自己的兒子替換,抱之潛逃,乞食至汴京。
侯益大哭,哀請朝廷誅滅叛黨複仇。
漢隱帝傳詔軍前,促攻鳳翔。
趙暉這時已開始進攻,與王景崇相持。
王景崇急忙派使者向後蜀皇帝孟昶求救。
趙暉探知後蜀軍來援王景崇,已至散關,當即派遣都監李彥從,與部將趙弘殷等,秘密出軍襲擊,殺退後蜀兵,且乘勢奪取鳳翔西關。
王景崇退守大城,趙暉屢用羸兵誘戰,不見王景崇出師。乃心生一計,暗令千餘人繞出南山,悄悄換了後蜀軍的軍裝,張著後蜀軍旗,從南山趨下。又命圍城軍士,佯作慌張,佯稱“蜀兵大至”!
王景崇正眼巴巴的望著後蜀國增援,一聽說後蜀兵到來,還辨甚麽真假,即派兵數千往迎。出城未及裏許,驀聞一聲號炮響,趙暉軍四麵殺到,把數千鳳翔兵圍住,鳳翔士兵,方知中計,可憐進退無路,統被趙暉軍殺盡。
王景崇聞報,徒落得垂頭喪氣,懊悔不及,從此不敢輕出,再派兒子王德讓,前往後蜀國乞援。
後蜀國皇帝孟昶,派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率兵救援鳳翔,另派雄武(秦州)節度使韓保貞,引兵出汧陽,牽製後漢軍。
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上疏勸阻,孟昶(孟仁讚)不理。
王景崇兒子王德讓,先行入報,王景崇才令部將李彥舜等,出迎後蜀兵。
趙暉得知後蜀兵來援,急忙分兵遏守寶雞。
後蜀廣政十一年,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月二十一日,安思謙大軍進入後漢境內。安思謙在竹林中設下伏兵,派大將申貴,率軍二千人直向模壁。
次日淩晨,申貴率數百老弱殘兵直逼寶雞,漢軍見後蜀兵稀少,出城追趕。後蜀老弱殘兵邊戰邊退。
漢軍追至竹林,突然,後蜀軍伏兵四起,漢兵大敗而還,逃到寶雞城下,待要進城,突然城上萬箭齊發!
原來,寶雞城已被後蜀派兵奪去。
幸趙暉先事預防,恐寶雞守軍太少,不足抵擋後蜀,更派大將趙弘殷領精兵五千人援應,途中遇著敗軍,兩下會合,即來進攻寶雞。
後漢兵猛烈攻城,城上後蜀軍,紛紛放箭。時趙弘殷一馬當先,衝鋒在前,不料城上突然飛下一箭,正中趙弘殷左眼!所幸強弩之末,箭頭紮得不深。趙弘殷一把將箭拔出,連眼珠子也拔了出來,扔到地上。
左右勸趙弘殷退兵,來日再戰。趙弘殷大怒,道:“今日誓破此城!”簡單包紮一下傷口,又親自率兵猛撲,竟然將寶雞奪還。
後來,趙弘殷因此功升任護聖都指揮使。後晉、後漢兩朝,侍衛親軍隻分為兩軍,騎兵成為護聖,步兵稱為奉國。
趙弘殷已經是禁軍前十位最高級將領之一。世人多以為趙匡胤是白手起家,其實不然。
趙暉再派五千士兵增援寶雞。
三天後,後蜀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才引軍至渭水,接到申貴還報,始知先勝後敗,大失所望。再欲進攻,因探得寶雞有備,料一時不能攻下,遂對大眾道:“敵勢尚強,我軍糧少,未便與他久持,不若暫退,再作後圖。”
後蜀軍乃退屯鳳州,不久後又撤迴興元。
王景崇聞後蜀兵退歸,再派使者向後蜀國告急,後蜀大臣多不願發兵。王景崇再三求援,後蜀國皇帝孟昶下令,仍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出援。
安思謙請先運糧五千萬斤,方可出境。
孟昶歎息道:“安思謙未曾出兵,先來索糧,意已可知,豈肯為朕進取?朕且撥糧頒給,看他願出兵否?”
乃發米數百萬斤,交與安思謙。
拖了幾十天,安思謙才自興元府出鳳州,再由鳳州進散關,另派部將申貴、高彥儔等,擊破漢軍箭筈、安都諸寨。
寶雞戍卒,出截玉女津,也為後蜀兵所敗,仍然退歸。
時隔五十五天,安思謙再次進駐模壁。
後蜀雄武(秦州)節度使韓保貞也出新關,同至隴州會齊,將攻寶雞。
趙暉再欲分軍接應,因怕勢分力弱,反被王景崇所乘,下令寶雞駐軍,嚴守城池,不得出戰。一麵移文至河中行營,向郭威求援。
郭威正欲破滅李守貞,適值南唐國起兵,來援河中,不得不分兵邀擊,暫緩攻城。
原來李守貞幕府中,有遊客二人,一是狂士舒元,一是道士楊訥。二人見李守貞困頓,特扮作平民,出城向南,求救於南唐。
舒元易姓名為朱元,楊訥易姓名為李平,好容易混出重圍,奔至金陵,籲請救急。
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猶豫未決,諫議大夫查文徽,兵部侍郎魏岑,慫恿南唐帝出師。
南唐保大六年,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李璟(徐景通)乃命北麵行營招討使李金全出救河中,以清淮節度使劉彥貞為副,查文徽為監軍使,魏岑為沿淮巡檢使,相偕俱出,自海州北上,攻擊沂州。
郭威上奏漢廷,派沂州刺史郭瓊為東路行營都部署,以衛州刺史郭超為副,率軍東征。
李金全令部眾暫憩,派遣偵騎偵察漢營,再定行止。探騎去了多時,至午未迴,營中已備好午餐,一齊吃飯。那偵騎入帳通報道:“距此地十數裏外,有一長澗,澗北有漢兵駐守,不過數百人,都是老弱殘兵,請急擊勿失!”
李金全不待說畢,厲聲叱退,仍然安坐吃飯。諸將莫名其妙,待至大眾吃完飯,都至李金全麵前,請立即出戰。
李金全又厲聲道:“敢言出戰者斬!”
諸將默然退出,免不得交頭接耳,私下詆毀李金全。
待至夕陽西下,暮色蒼黃,李金全又下令道:“營內隊伍,須要整齊,各軍器械,不得拋離,大家守住營門,毋得妄動,違令立斬!”
諸將越加疑心,但軍令如山,不敢不遵,隻好依言備辦。
驀聽得鼓聲大震,四麵八方,都有漢兵殺到,統到營門前呐喊,幾不知有多少人馬。李金全營內,但守住營壘,無人出戰,那漢兵喧嚷多時,恰也不打算進攻,四散而去。到了起更時,已寂靜無聲,方奉李金全命令,趕造晚飯。
李金全問諸將道:“你們想一想,午後可出戰麽?”
諸將始齊聲道:“幸虧大帥料敵如神,才免了一場禍事,但究竟從何料著?”
李金全微笑道:“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漢軍將士皆身經百戰,郭瓊、郭超皆善用兵,難道我軍遠來,他們尚未偵悉麽?澗北設著老弱殘兵,明明是誘我過澗,進入他埋伏圈中。我軍至晚不出,伏兵無用,當然前來鼓噪,亂我軍心,待見我壁壘森嚴,無隙可乘,不得已知難而退,明眼人何難預料呢!”
諸將方才拜服。
李金全一駐數日,複探得漢壘嚴密,料知河中必危,便對諸將道:“郭威掛帥,李守貞斷難幸免,我等進援,有損無益,不如退兵為是。”
查文徽、魏岑等,前時乘興而來,至此也興盡欲返,即拔營退駐海州。且派使者入奏南唐元宗皇帝,詳陳一切情形。
李璟(徐景通)修書漢隱帝,婉謝前失,請仍通商旅,並乞他赦免李守貞。
漢廷置諸不答,但接報趙暉情急,敕令郭威設法往援。
郭威親督兵往援趙暉,行抵華州,即派出幾隊兵馬,翻山路繞到後蜀軍背後,專門襲擊後蜀糧草、輜重運輸隊。
後蜀國山南西道(興元府)節度使安思謙,因軍糧不繼,無奈退守鳳州,上疏自請處分,後蜀帝孟昶(孟仁讚)並不追究。
韓保貞得知安思謙撤退,也撤退到弓川寨據守。
郭威接趙暉來文,說後蜀軍糧盡,已經退去,因即折迴。
卻說漢隱帝劉承佑繼位,年僅十八歲,當時劉知遠遺詔任命四位顧命大臣,就是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四人。
漢隱帝繼位,轉眼已經三年。起初,倒是任用勳舊,蘇逢吉為首相,楊邠為樞密使掌機要,郭威為副樞密使主征伐,史弘肇掌禁軍宿衛,四位顧命大臣同心協力,國內粗安。
不久,四位顧命大臣之間,漸生嫌隙。
之前,四位同平章事乃是蘇逢吉、蘇禹珪、竇貞固、李濤。李濤罷去,楊邠、王章、郭威皆升為同平章事,這時,同平章事便有六人之多。
二蘇失去吏部肥缺,另一位宰相竇貞固更加無事可做。
郭威出討河中李守貞等三藩,朝政盡歸楊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主持。
楊邠身兼同平章事、樞密使,軍政事全由楊邠裁決,所有奏章,漢隱帝全部交給楊邠處置,他不點頭,沒人敢執行。軍事以外,很多事情都陷於停滯。
楊邠又兼管吏部,所有文武官員的升遷任免,皆由楊邠斟酌,而他又是重武輕文,他認為,過去二蘇任命官員太多、太濫,以至人浮於事,打算加以改正,因此對文吏升遷,多方抑製。即使是縣級的小吏,都要楊邠同意才能任免。對因父兄蔭庇而得到官職的,往往裁減。
楊邠曾經說:“國家強大,在於倉庫充實,軍隊無敵,至於文學、音樂,不值得放在心上。”
史弘肇負責巡察京城,抓到犯人,不問輕重,也不管律法規定,更不請示上峰,一律嚴刑拷打,然後殺死。
三藩叛變,京城人心浮動。他執法更是殘忍,有時候將犯人割下舌頭,有時候抽筋,有時候打斷大腿,或者用尖刀插入胸口,攪來攪去,直至犯人失血而死。
酷刑之下,盜匪一下子就絕跡了,但也有不少人冤枉而死。
史弘肇寵信孔目官解暉,凡是違反軍法,要囚禁的犯人,全部交給他嚴刑逼供,沒有一個不招供的。
史弘肇遙兼歸德(宋州)節度使。他派心腹楊乙負責轄區征稅事宜。楊乙仗勢欺人,兇悍殘暴,與史弘肇一樣。節度副使以下的官員,遠遠見到楊乙就要下跪磕頭。楊乙每個月都能征收到一千萬文錢交給史弘肇。官民悲苦萬分,無處訴說。
王章主管三司出納,努力尋找以前被忽視的蠅頭小利,緊縮開支,加稅增賦,竭力充實府庫。三藩叛亂,朝廷大軍出動一年多,力保供應不缺,糧餉及時。
隻是他征稅賦稅,太過刻薄、嚴厲。以前,民間繳納田賦糧食,每鬥以外,要多繳二升,稱為鼠雀耗。王章卻下令多繳二鬥,稱為“省耗”。
從前,唐朝時,一百錢,稱為一串。後來,改為八十錢一串。現在,王章下令,官府收錢時,八十錢一串;發錢時,改為七十七錢一串,稱為“省陌”。
又將礬、酒皆納入朝廷專賣,凡是販賣私鹽、私礬、私酒的,數量再少也要斬首。
王章討厭文官,說:“這些垃圾,連算盤都不會打,有什麽用?”給文官發放的糧食,都是軍隊不肯要的陳年舊糧。
由是吏民交怨,恨不得將三大臣同時捽去。
而宰相蘇逢吉,一向貪贓枉法,為人更是表麵仁慈,內心殘忍。
之前,漢高祖在世時,因天下大亂,盜賊四起,說了一句:“凡是強盜,不論搶劫多寡,一律處死。”
蘇逢吉親自起草詔書:“所有盜賊本人,及前後左右鄰居,連同本保居民全族處斬。”
其他官員都認為太過分了,紛紛說:“盜賊本人都不是滅族重罪,何況四鄰!更何況一保居民!”
但是蘇逢吉堅持,最後,迫於無奈,他隻肯刪去“全族”二字。平陰縣十七個村莊居民因此被殺。
更早,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蘇逢吉擔任河東節度判官時,劉知遠因即將稱帝,要向上天祈福,曾經命蘇逢吉“淨獄”,就是要把積累的案件盡快查清結案,將囚犯盡量釋放。蘇逢吉卻把犯人全部斬首,迴來報告說淨獄完成。
擔任宰相以後,蘇逢吉更是為所欲為,所作裁決,全憑個人喜好,以及能拿到多少好處。負責吏部時,更是公開貪汙受賄。繼母去世,他拒絕服喪。庶兄從外地來,沒有先拜見他,卻先見自己的兒子,蘇逢吉大怒,叫人將其庶兄打死。
因劉知遠對他信任,沒有人敢指責他。
當時三藩叛亂尚未平定,朝廷中卻有一位大員,坐罪屠戮。看官欲問他姓名,就是太子太傅李崧。
從前漢高祖劉知遠進入汴京,馮道、李崧被遼太宗裹挾北上,後來滯留鎮州,劉知遠以為他們都迴不來了。馮道所有京中房產,都被劉知遠賜給蘇禹珪;李崧所有京中宅舍,都被劉知遠賜給蘇逢吉。
先前,京城屢次易主,飽經戰亂。李崧將家中的金銀細軟,在府內各處埋藏。蘇逢吉既得李崧府第,凡宅中埋藏的寶藏,以及李崧在洛陽的產業,悉數占有。
後來李崧僥幸迴京,雖受命為太子太傅,仍不得給還家產。李崧自知寄人籬下,不敢生怨,又因房契尚存,出獻蘇逢吉。
蘇逢吉不好麵斥,強顏接受。迴家後,對家人道:“此宅出自皇上特賜,何用李崧獻什麽房契!難道還想賣我人情麽?”從此與李崧有嫌。
李崧弟李嶼,嗜酒,酒後無德。曾經與蘇逢吉子弟往來,酒後忘情,經常埋怨蘇逢吉奪他房屋宅院。
蘇逢吉聞之,恨李崧更深。
翰林學士陶穀,先為李崧所引用,至此卻阿附蘇逢吉,也出力誣陷李崧。
可巧三叛連兵,都城震動,史弘肇巡邏都中,遇有罪人,不問情節輕重,一古腦兒當成叛軍,全部誅殺。
李嶼的仆人葛延遇,替李嶼經商,經常中飽私囊,被李嶼杖責,並要求索迴私吞的財貨。
葛延遇懷恨在心,遂與蘇逢吉仆人李澄,同謀告變,誣告李嶼謀叛,謊稱李崧與其外甥王凝密謀,將在漢高祖陵園縱火,又曾經以蠟丸密信與李守貞私通。
你想,陶穀一介文士,受過四書五經的教育,也能以怨報德,何況一個不識字的仆人!
蘇逢吉得了葛延遇訴狀,正好乘隙報怨,遂將原狀遞交史弘肇。還派親吏召李崧至府第,從容談及葛延遇事,佯為歎息。
李崧還道他是好人,願以幼女為托。蘇逢吉又假意允許,不讓他迴家,即命家人送李崧入獄。李崧這才識破蘇逢吉刁狡,又悔又恨道:“從古以來,沒有一國不亡,沒有一人不死,我死了便是,何用這般麻煩呢!”
被捉拿後,李嶼在公堂上先與控方對簿,慷慨激昂地辯論。
李崧上堂聞聲,轉頭對李嶼道:“任你舌吐蓮花,也是無益,當道權豪,硬要滅我家族,無須喋喋不休了!”
李嶼乃自誣伏罪,但說與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謀作亂,又派人結交李守貞,並召遼兵。
蘇逢吉得了供詞,竟改二十人為五十人。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漢隱帝下詔誅殺李崧及李嶼兄弟,並誅殺其滿門親屬奴仆,無論少長,悉斬於東市,葛延遇、李澄,反得受賞,時人都為李崧唿冤。
李崧族滅,不無冤誣。然而,試問誰參與亡晉,誰參與降遼,賣國賊還想長享富貴嗎?
所以蘇逢吉固然不應該殺李崧。而李崧之罪實無可恕!
小子有詩歎道:
遭讒誣伏願拚生,死等鴻毛已太輕;同是身亡兼族滅,何如殉晉尚留名!
途次過了殘臘,便是漢乾佑二年,南唐保大七年,即公元949年。
漢朝內亂,淮河以北各地饑荒,饑民紛紛南下,投奔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遂派神衛都虞侯皇甫暉,率軍一萬,北上海州、泗州一帶招安。
漢朝蒙城鎮將鹹師朗等歸降。
武寧(徐州)將領成德欽,在峒峿鎮擊敗南唐軍,殺六百人,皇甫暉等退迴。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十四年前,他十六歲,剛繼位的時候,朝中的功勳元老、權臣主要是二趙、二李、二張、一王。二趙,便是趙季良、趙廷隱。二李便是李仁罕、李肇。二張便是張業、張公鐸。一王乃是王處迴。
結果,三個月內,孟昶便聯合二趙,殺死權臣李仁罕父子,罷黜李肇。
七年前,他又將趙廷隱、王處迴、張公鐸等免去節度使職務。
三年前,李肇、張公鐸均已病故。
兩年前,宰相趙季良業也已經去世。所幸國內太平,十餘年無事。
前蜀國時,宦官王承休曾經出任天雄(秦州)節度使。孟昶(孟仁讚)引用此例,命宦官田敬全,遙兼永平(雅州)節度使。蜀人群起抨擊。
李仁罕的外甥張業,擔任司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活奢侈,常常故意壓低價格,強行購買別人的土地、宅子;又把官府通緝的逃犯藏在自己家裏;而且私設囚牢,囚禁還不上債的欠債人,有的欠債人甚至餓死、凍死在裏麵。
其子、檢校左仆射張繼昭,喜愛擊劍,曾經跟和尚歸信,一同造訪擊劍名家。
右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即五太保李存進(孫重進)長子,之前投奔後蜀國,跟張業結怨,於是秘密誣告張業、張繼昭陰謀叛變。
翰林承旨李昊、奉聖控鶴馬步都指揮使安思謙等人,再乘機從中陷害,遂構成大獄。
七月十七日,張業進宮朝見,孟昶(孟仁讚)命衛士在中書省把他誅殺,下詔暴露他的罪惡,沒收他的家產及人口,男當奴、女當婢。
樞密使、保寧(閬州)節度使、兼兼侍中王處迴,也專權、貪汙,出賣朝廷官職、製造冤獄,各地向政府進貢,都先送給王處迴,然後才呈獻宮庫,所以家產有百萬之巨。兒子王德鈞,也驕傲蠻橫,不可一世。
孟昶因張業已死,倒也顧念舊情,不忍心再殺王處迴,於是命他迴家休養,王處迴恐慌,呈請辭職。孟昶調他為武德(梓州)節度使兼中書令。不久,王處迴請求告老還鄉。孟昶命王處迴以太子太傅致仕。
孟昶(孟仁讚)打算任命普豐庫使高延昭、茶酒庫使王昭遠,當樞密使,但二人的名望地位不夠,於是先任命二人為通奏使,知樞密院事。國庫的金銀綢緞,王昭遠隨意取用支出,不再記賬。
孟昶(孟仁讚)命翰林承旨、尚書左丞李昊,為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命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徐光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二人俱兼同平章事。
奉聖控鶴馬步都指揮使安思謙,打算把元老宿將全部排除,於是誣告衛聖都指揮使兼中書令趙廷隱謀反,趁夜出兵包圍趙廷隱的府邸。
幸好,山南西道(興元府)節度使李廷珪,正在京師朝見,向孟昶(孟仁讚)保證趙廷隱清白無辜,趙廷隱才免一死。趙廷隱乃聲稱有病,堅決辭去軍職。孟昶(孟仁讚)批準,任命趙廷隱為太傅,封宋王。
自此,二趙、二李、二張、一王,或死或貶,已經全部退出權力中樞,隻剩下趙廷隱、王處迴苟延殘喘。
卻說郭威沿途所經,與士卒同甘共苦,小功必賞,微過不責,士卒有疾,總是親自前去探視、撫慰,屬下將吏無論賢愚,有所陳請,均和顏悅色,虛心聽他說話。因此人人喜躍,個個歡騰。
這雖是由馮道處得來的秘訣,但郭威能運用得當,也是難得。
趙暉已探得王景崇降蜀,並私通李守貞,接連上表奏聞,漢隱帝劉承佑下詔,命郭威兼討王景崇。
郭威乃與諸將會議軍情,討論孰輕孰重,諸將計劃先攻長安、鳳翔。
時鎮國(華州)節度使扈從珂,亦奉調從軍,獨在旁獻議道:“今三叛連兵,推李守貞為主,李守貞滅亡,兩鎮自然膽落,一戰可下了。古人有言,擒賊先擒王,不取首逆,先攻王、趙,已屬非計。況河中路近,長安、鳳翔皆路遠,攻遠舍近,倘王、趙拒我前鋒,李守貞襲我後路,豈非是一危道麽!”
郭威待他說畢,連聲稱善,乃決定分三道進攻河中:
白文珂及劉詞自同州,從西麵進攻;常思自潼關,從南麵進攻;郭威自率大軍自陝州,從東麵進攻。
李守貞初聞郭威統兵,因他是後輩,毫不在意,且因禁軍多數都曾經跟從自己麾下,多少曾受過自己恩惠,若一到城下,自己定可效法李從珂,一聲令下,坐待禁軍倒戈,不戰自服。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八月底。
三路漢兵,陸續趨集,統是揚旗伐鼓,耀武揚威。郭威所帶的軍隊,更是軍容整齊,刀戟鮮明,殺氣騰騰。
當下李守貞看了,已有三分懼色,憑城俯看,見有認識的軍將,便招唿他上前敘舊。未曾發言,已聽得一片嘩聲,統叫自己為叛賊,幾乎無地自容,轉思木已成舟,悔恨無益,隻得提起精神,督眾拒守。
郭威在河中城東下寨。白文珂攻克西關城,在黃河西岸下寨。常思在河中城南下寨。
不久,郭威見常思大寨不甚齊整,又見他並無將才,對左右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多徒費糧草。”
遂令常思率軍返迴昭義,自己分兵駐紮城南。
諸將爭相請求立即進攻,郭威搖首道:“李守貞係前朝宿將,功高望重,又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況河中城西臨黃河,城牆堅固,萬難急拔。且彼據高臨下,勢若建瓴,我軍仰首攻城,非常危險,恰如驅士卒赴湯蹈火,九死一生,有何益處?從來勇有盛衰,攻有緩急。時有可否,事有先後。不若且設長圍,以守為戰,使他插翅難飛。我洗兵牧馬,坐食轉餉,溫飽有餘,城中乏食,公私皆竭。然後設梯衝,飛書檄,且攻且撫,我料城中將士,誌在逃生,父子且不相保,況烏合之眾呢!”
諸將道:“長安、鳳翔,與李守貞聯結,必來相救,倘或內外夾攻,如何是好?”
郭威微笑道:“盡可放心,趙思綰、王景崇,徒憑血氣,不識軍謀,況有郭從義等在長安,趙暉往鳳翔,已足牽製兩人,不必再慮了!”
乃發諸州民夫二萬餘人,命白文珂督領,環繞城牆,四麵挖掘長壕,又築起連壘,將河中府城團團圍住。
河中府大將馬全義,每天夜晚率敢死隊,出攻漢軍營壘,多有殺傷。
馬全義,幽州薊縣人,十餘歲學擊劍,善騎射。十年前,他剛十五歲,曾經隸屬天雄節度使範延光帳下。範延光叛亂,晉高祖親自率軍討伐,範延光出降,晉高祖對他部下將士概不追究,當時馬全義也在籍中,補為禁軍。因不得誌,遂遁去。
至李守貞出鎮河中,召置帳下。不過,李守貞貪而無謀,猜忌諸將,馬全義屢為畫策,皆不能用。
過了數日,郭威見城上守兵,尚無變誌,又對諸將道:“李守貞之前畏懼先帝,不敢囂張。今見我輩剛剛從太原崛起,沒有什麽功名,有輕我之心,故敢造反。我正宜示弱,慢慢兒的製伏他。”
遂命將吏偃旗息鼓,閉壘不出。但沿黃河遍設火鋪,延長至數十裏,命部兵輪流巡守。又派水軍艦船巡邏黃河河濱,日夕防備,水陸扼住。遇有間諜,全部捕獲。
於是李守貞計無所出,隻有驅兵突圍一法。偏郭威早已料著,但遇守兵出來,便命各軍截擊,不使一人一騎,突過長圍。所以李守貞士兵,屢出屢敗,屢敗屢還。
李守貞又派使者攜帶蠟丸密書,分頭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後蜀,北求遼國,均被漢營巡邏士兵擒獲。城中日益窮蹙無計,漸漸的糧食將盡,不能久持,急得李守貞日蹙愁眉,窘急萬狀。
國師總倫,時常在側,李守貞當然加以責問。
總倫道:“大王當為天子,人不能奪,惟現在分野有災,須待磨滅將盡,單剩得一人一騎,方是大王鵲起的時光!”
李守貞尚以為然,待遇如初。利令智昏,一至於此。
王景崇據住鳳翔,既與李守貞勾通,受他封爵,便殺死侯益家屬七十餘人,隻有侯益子侯仁矩,曾擔任天平(鄆州)行軍司馬,在外得免。侯仁矩子侯延廣,尚在繈褓之中,乳母劉氏,用自己的兒子替換,抱之潛逃,乞食至汴京。
侯益大哭,哀請朝廷誅滅叛黨複仇。
漢隱帝傳詔軍前,促攻鳳翔。
趙暉這時已開始進攻,與王景崇相持。
王景崇急忙派使者向後蜀皇帝孟昶求救。
趙暉探知後蜀軍來援王景崇,已至散關,當即派遣都監李彥從,與部將趙弘殷等,秘密出軍襲擊,殺退後蜀兵,且乘勢奪取鳳翔西關。
王景崇退守大城,趙暉屢用羸兵誘戰,不見王景崇出師。乃心生一計,暗令千餘人繞出南山,悄悄換了後蜀軍的軍裝,張著後蜀軍旗,從南山趨下。又命圍城軍士,佯作慌張,佯稱“蜀兵大至”!
王景崇正眼巴巴的望著後蜀國增援,一聽說後蜀兵到來,還辨甚麽真假,即派兵數千往迎。出城未及裏許,驀聞一聲號炮響,趙暉軍四麵殺到,把數千鳳翔兵圍住,鳳翔士兵,方知中計,可憐進退無路,統被趙暉軍殺盡。
王景崇聞報,徒落得垂頭喪氣,懊悔不及,從此不敢輕出,再派兒子王德讓,前往後蜀國乞援。
後蜀國皇帝孟昶,派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率兵救援鳳翔,另派雄武(秦州)節度使韓保貞,引兵出汧陽,牽製後漢軍。
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上疏勸阻,孟昶(孟仁讚)不理。
王景崇兒子王德讓,先行入報,王景崇才令部將李彥舜等,出迎後蜀兵。
趙暉得知後蜀兵來援,急忙分兵遏守寶雞。
後蜀廣政十一年,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月二十一日,安思謙大軍進入後漢境內。安思謙在竹林中設下伏兵,派大將申貴,率軍二千人直向模壁。
次日淩晨,申貴率數百老弱殘兵直逼寶雞,漢軍見後蜀兵稀少,出城追趕。後蜀老弱殘兵邊戰邊退。
漢軍追至竹林,突然,後蜀軍伏兵四起,漢兵大敗而還,逃到寶雞城下,待要進城,突然城上萬箭齊發!
原來,寶雞城已被後蜀派兵奪去。
幸趙暉先事預防,恐寶雞守軍太少,不足抵擋後蜀,更派大將趙弘殷領精兵五千人援應,途中遇著敗軍,兩下會合,即來進攻寶雞。
後漢兵猛烈攻城,城上後蜀軍,紛紛放箭。時趙弘殷一馬當先,衝鋒在前,不料城上突然飛下一箭,正中趙弘殷左眼!所幸強弩之末,箭頭紮得不深。趙弘殷一把將箭拔出,連眼珠子也拔了出來,扔到地上。
左右勸趙弘殷退兵,來日再戰。趙弘殷大怒,道:“今日誓破此城!”簡單包紮一下傷口,又親自率兵猛撲,竟然將寶雞奪還。
後來,趙弘殷因此功升任護聖都指揮使。後晉、後漢兩朝,侍衛親軍隻分為兩軍,騎兵成為護聖,步兵稱為奉國。
趙弘殷已經是禁軍前十位最高級將領之一。世人多以為趙匡胤是白手起家,其實不然。
趙暉再派五千士兵增援寶雞。
三天後,後蜀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才引軍至渭水,接到申貴還報,始知先勝後敗,大失所望。再欲進攻,因探得寶雞有備,料一時不能攻下,遂對大眾道:“敵勢尚強,我軍糧少,未便與他久持,不若暫退,再作後圖。”
後蜀軍乃退屯鳳州,不久後又撤迴興元。
王景崇聞後蜀兵退歸,再派使者向後蜀國告急,後蜀大臣多不願發兵。王景崇再三求援,後蜀國皇帝孟昶下令,仍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出援。
安思謙請先運糧五千萬斤,方可出境。
孟昶歎息道:“安思謙未曾出兵,先來索糧,意已可知,豈肯為朕進取?朕且撥糧頒給,看他願出兵否?”
乃發米數百萬斤,交與安思謙。
拖了幾十天,安思謙才自興元府出鳳州,再由鳳州進散關,另派部將申貴、高彥儔等,擊破漢軍箭筈、安都諸寨。
寶雞戍卒,出截玉女津,也為後蜀兵所敗,仍然退歸。
時隔五十五天,安思謙再次進駐模壁。
後蜀雄武(秦州)節度使韓保貞也出新關,同至隴州會齊,將攻寶雞。
趙暉再欲分軍接應,因怕勢分力弱,反被王景崇所乘,下令寶雞駐軍,嚴守城池,不得出戰。一麵移文至河中行營,向郭威求援。
郭威正欲破滅李守貞,適值南唐國起兵,來援河中,不得不分兵邀擊,暫緩攻城。
原來李守貞幕府中,有遊客二人,一是狂士舒元,一是道士楊訥。二人見李守貞困頓,特扮作平民,出城向南,求救於南唐。
舒元易姓名為朱元,楊訥易姓名為李平,好容易混出重圍,奔至金陵,籲請救急。
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猶豫未決,諫議大夫查文徽,兵部侍郎魏岑,慫恿南唐帝出師。
南唐保大六年,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李璟(徐景通)乃命北麵行營招討使李金全出救河中,以清淮節度使劉彥貞為副,查文徽為監軍使,魏岑為沿淮巡檢使,相偕俱出,自海州北上,攻擊沂州。
郭威上奏漢廷,派沂州刺史郭瓊為東路行營都部署,以衛州刺史郭超為副,率軍東征。
李金全令部眾暫憩,派遣偵騎偵察漢營,再定行止。探騎去了多時,至午未迴,營中已備好午餐,一齊吃飯。那偵騎入帳通報道:“距此地十數裏外,有一長澗,澗北有漢兵駐守,不過數百人,都是老弱殘兵,請急擊勿失!”
李金全不待說畢,厲聲叱退,仍然安坐吃飯。諸將莫名其妙,待至大眾吃完飯,都至李金全麵前,請立即出戰。
李金全又厲聲道:“敢言出戰者斬!”
諸將默然退出,免不得交頭接耳,私下詆毀李金全。
待至夕陽西下,暮色蒼黃,李金全又下令道:“營內隊伍,須要整齊,各軍器械,不得拋離,大家守住營門,毋得妄動,違令立斬!”
諸將越加疑心,但軍令如山,不敢不遵,隻好依言備辦。
驀聽得鼓聲大震,四麵八方,都有漢兵殺到,統到營門前呐喊,幾不知有多少人馬。李金全營內,但守住營壘,無人出戰,那漢兵喧嚷多時,恰也不打算進攻,四散而去。到了起更時,已寂靜無聲,方奉李金全命令,趕造晚飯。
李金全問諸將道:“你們想一想,午後可出戰麽?”
諸將始齊聲道:“幸虧大帥料敵如神,才免了一場禍事,但究竟從何料著?”
李金全微笑道:“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漢軍將士皆身經百戰,郭瓊、郭超皆善用兵,難道我軍遠來,他們尚未偵悉麽?澗北設著老弱殘兵,明明是誘我過澗,進入他埋伏圈中。我軍至晚不出,伏兵無用,當然前來鼓噪,亂我軍心,待見我壁壘森嚴,無隙可乘,不得已知難而退,明眼人何難預料呢!”
諸將方才拜服。
李金全一駐數日,複探得漢壘嚴密,料知河中必危,便對諸將道:“郭威掛帥,李守貞斷難幸免,我等進援,有損無益,不如退兵為是。”
查文徽、魏岑等,前時乘興而來,至此也興盡欲返,即拔營退駐海州。且派使者入奏南唐元宗皇帝,詳陳一切情形。
李璟(徐景通)修書漢隱帝,婉謝前失,請仍通商旅,並乞他赦免李守貞。
漢廷置諸不答,但接報趙暉情急,敕令郭威設法往援。
郭威親督兵往援趙暉,行抵華州,即派出幾隊兵馬,翻山路繞到後蜀軍背後,專門襲擊後蜀糧草、輜重運輸隊。
後蜀國山南西道(興元府)節度使安思謙,因軍糧不繼,無奈退守鳳州,上疏自請處分,後蜀帝孟昶(孟仁讚)並不追究。
韓保貞得知安思謙撤退,也撤退到弓川寨據守。
郭威接趙暉來文,說後蜀軍糧盡,已經退去,因即折迴。
卻說漢隱帝劉承佑繼位,年僅十八歲,當時劉知遠遺詔任命四位顧命大臣,就是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四人。
漢隱帝繼位,轉眼已經三年。起初,倒是任用勳舊,蘇逢吉為首相,楊邠為樞密使掌機要,郭威為副樞密使主征伐,史弘肇掌禁軍宿衛,四位顧命大臣同心協力,國內粗安。
不久,四位顧命大臣之間,漸生嫌隙。
之前,四位同平章事乃是蘇逢吉、蘇禹珪、竇貞固、李濤。李濤罷去,楊邠、王章、郭威皆升為同平章事,這時,同平章事便有六人之多。
二蘇失去吏部肥缺,另一位宰相竇貞固更加無事可做。
郭威出討河中李守貞等三藩,朝政盡歸楊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主持。
楊邠身兼同平章事、樞密使,軍政事全由楊邠裁決,所有奏章,漢隱帝全部交給楊邠處置,他不點頭,沒人敢執行。軍事以外,很多事情都陷於停滯。
楊邠又兼管吏部,所有文武官員的升遷任免,皆由楊邠斟酌,而他又是重武輕文,他認為,過去二蘇任命官員太多、太濫,以至人浮於事,打算加以改正,因此對文吏升遷,多方抑製。即使是縣級的小吏,都要楊邠同意才能任免。對因父兄蔭庇而得到官職的,往往裁減。
楊邠曾經說:“國家強大,在於倉庫充實,軍隊無敵,至於文學、音樂,不值得放在心上。”
史弘肇負責巡察京城,抓到犯人,不問輕重,也不管律法規定,更不請示上峰,一律嚴刑拷打,然後殺死。
三藩叛變,京城人心浮動。他執法更是殘忍,有時候將犯人割下舌頭,有時候抽筋,有時候打斷大腿,或者用尖刀插入胸口,攪來攪去,直至犯人失血而死。
酷刑之下,盜匪一下子就絕跡了,但也有不少人冤枉而死。
史弘肇寵信孔目官解暉,凡是違反軍法,要囚禁的犯人,全部交給他嚴刑逼供,沒有一個不招供的。
史弘肇遙兼歸德(宋州)節度使。他派心腹楊乙負責轄區征稅事宜。楊乙仗勢欺人,兇悍殘暴,與史弘肇一樣。節度副使以下的官員,遠遠見到楊乙就要下跪磕頭。楊乙每個月都能征收到一千萬文錢交給史弘肇。官民悲苦萬分,無處訴說。
王章主管三司出納,努力尋找以前被忽視的蠅頭小利,緊縮開支,加稅增賦,竭力充實府庫。三藩叛亂,朝廷大軍出動一年多,力保供應不缺,糧餉及時。
隻是他征稅賦稅,太過刻薄、嚴厲。以前,民間繳納田賦糧食,每鬥以外,要多繳二升,稱為鼠雀耗。王章卻下令多繳二鬥,稱為“省耗”。
從前,唐朝時,一百錢,稱為一串。後來,改為八十錢一串。現在,王章下令,官府收錢時,八十錢一串;發錢時,改為七十七錢一串,稱為“省陌”。
又將礬、酒皆納入朝廷專賣,凡是販賣私鹽、私礬、私酒的,數量再少也要斬首。
王章討厭文官,說:“這些垃圾,連算盤都不會打,有什麽用?”給文官發放的糧食,都是軍隊不肯要的陳年舊糧。
由是吏民交怨,恨不得將三大臣同時捽去。
而宰相蘇逢吉,一向貪贓枉法,為人更是表麵仁慈,內心殘忍。
之前,漢高祖在世時,因天下大亂,盜賊四起,說了一句:“凡是強盜,不論搶劫多寡,一律處死。”
蘇逢吉親自起草詔書:“所有盜賊本人,及前後左右鄰居,連同本保居民全族處斬。”
其他官員都認為太過分了,紛紛說:“盜賊本人都不是滅族重罪,何況四鄰!更何況一保居民!”
但是蘇逢吉堅持,最後,迫於無奈,他隻肯刪去“全族”二字。平陰縣十七個村莊居民因此被殺。
更早,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蘇逢吉擔任河東節度判官時,劉知遠因即將稱帝,要向上天祈福,曾經命蘇逢吉“淨獄”,就是要把積累的案件盡快查清結案,將囚犯盡量釋放。蘇逢吉卻把犯人全部斬首,迴來報告說淨獄完成。
擔任宰相以後,蘇逢吉更是為所欲為,所作裁決,全憑個人喜好,以及能拿到多少好處。負責吏部時,更是公開貪汙受賄。繼母去世,他拒絕服喪。庶兄從外地來,沒有先拜見他,卻先見自己的兒子,蘇逢吉大怒,叫人將其庶兄打死。
因劉知遠對他信任,沒有人敢指責他。
當時三藩叛亂尚未平定,朝廷中卻有一位大員,坐罪屠戮。看官欲問他姓名,就是太子太傅李崧。
從前漢高祖劉知遠進入汴京,馮道、李崧被遼太宗裹挾北上,後來滯留鎮州,劉知遠以為他們都迴不來了。馮道所有京中房產,都被劉知遠賜給蘇禹珪;李崧所有京中宅舍,都被劉知遠賜給蘇逢吉。
先前,京城屢次易主,飽經戰亂。李崧將家中的金銀細軟,在府內各處埋藏。蘇逢吉既得李崧府第,凡宅中埋藏的寶藏,以及李崧在洛陽的產業,悉數占有。
後來李崧僥幸迴京,雖受命為太子太傅,仍不得給還家產。李崧自知寄人籬下,不敢生怨,又因房契尚存,出獻蘇逢吉。
蘇逢吉不好麵斥,強顏接受。迴家後,對家人道:“此宅出自皇上特賜,何用李崧獻什麽房契!難道還想賣我人情麽?”從此與李崧有嫌。
李崧弟李嶼,嗜酒,酒後無德。曾經與蘇逢吉子弟往來,酒後忘情,經常埋怨蘇逢吉奪他房屋宅院。
蘇逢吉聞之,恨李崧更深。
翰林學士陶穀,先為李崧所引用,至此卻阿附蘇逢吉,也出力誣陷李崧。
可巧三叛連兵,都城震動,史弘肇巡邏都中,遇有罪人,不問情節輕重,一古腦兒當成叛軍,全部誅殺。
李嶼的仆人葛延遇,替李嶼經商,經常中飽私囊,被李嶼杖責,並要求索迴私吞的財貨。
葛延遇懷恨在心,遂與蘇逢吉仆人李澄,同謀告變,誣告李嶼謀叛,謊稱李崧與其外甥王凝密謀,將在漢高祖陵園縱火,又曾經以蠟丸密信與李守貞私通。
你想,陶穀一介文士,受過四書五經的教育,也能以怨報德,何況一個不識字的仆人!
蘇逢吉得了葛延遇訴狀,正好乘隙報怨,遂將原狀遞交史弘肇。還派親吏召李崧至府第,從容談及葛延遇事,佯為歎息。
李崧還道他是好人,願以幼女為托。蘇逢吉又假意允許,不讓他迴家,即命家人送李崧入獄。李崧這才識破蘇逢吉刁狡,又悔又恨道:“從古以來,沒有一國不亡,沒有一人不死,我死了便是,何用這般麻煩呢!”
被捉拿後,李嶼在公堂上先與控方對簿,慷慨激昂地辯論。
李崧上堂聞聲,轉頭對李嶼道:“任你舌吐蓮花,也是無益,當道權豪,硬要滅我家族,無須喋喋不休了!”
李嶼乃自誣伏罪,但說與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謀作亂,又派人結交李守貞,並召遼兵。
蘇逢吉得了供詞,竟改二十人為五十人。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漢隱帝下詔誅殺李崧及李嶼兄弟,並誅殺其滿門親屬奴仆,無論少長,悉斬於東市,葛延遇、李澄,反得受賞,時人都為李崧唿冤。
李崧族滅,不無冤誣。然而,試問誰參與亡晉,誰參與降遼,賣國賊還想長享富貴嗎?
所以蘇逢吉固然不應該殺李崧。而李崧之罪實無可恕!
小子有詩歎道:
遭讒誣伏願拚生,死等鴻毛已太輕;同是身亡兼族滅,何如殉晉尚留名!
途次過了殘臘,便是漢乾佑二年,南唐保大七年,即公元949年。
漢朝內亂,淮河以北各地饑荒,饑民紛紛南下,投奔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遂派神衛都虞侯皇甫暉,率軍一萬,北上海州、泗州一帶招安。
漢朝蒙城鎮將鹹師朗等歸降。
武寧(徐州)將領成德欽,在峒峿鎮擊敗南唐軍,殺六百人,皇甫暉等退迴。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