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看著賈東旭進了中院,他輕輕搖搖頭,轉身就迴了家門。


    不得不說,陳建國很佩服賈東旭的為人,真的算是個爺們兒。


    他沒有因為有一大爺的幫助就躺平,等著一大爺接濟,而是積極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可惜了,這麽上進的人,短命,年紀輕輕就掛牆上了。


    “快吃飯,都涼了。”


    陳建國進門,就聽到陳母的話。


    “哎。”


    答應一聲,陳建國拿著飯碗打了碗米飯,坐到桌邊就開始吃起來。


    雖然北方人愛吃麵食,但實際上四九城這個地方的居民,也早就習慣吃米飯,不管是南方大米還是東北米,在四九城的消費數量還是非常多的。


    陳家一般的時候也是煮米飯吃,也就是早上可能是稀飯或者玉米糊糊、麵疙瘩一類的,簡單點。


    但是午飯和晚飯,一般在家做都是米飯。


    “對了,聽說你們食堂在學什麽增飯法,說是相同的糧食可以做出更多的飯食,是不是真的?”


    陳母這時候忽然問道。


    她也是昨天在廠裏聽同事提到的,說是廠裏食堂學會了增飯法以後,大家都可以吃飽肚子了。


    陳建國在食堂屬於“一線工人”,自然是要學習這種增產方法的,他不僅學習了增產方法,還嚐過這樣做出來的飯是個什麽味道。


    怎麽說呢,這種增飯法做出來的飯十分鬆軟,不需咀嚼,從感覺上要比單蒸飯飽肚子。


    但是親身實踐過後,他也感覺到飽飯也就是一時,沒多會兒自己就餓了。


    其實說白了,增飯法的訣竅就在於水,用水把米粒衝的膨脹起來。


    這樣做出來的米飯比平時蒸熟時的要高出許多,而且飯粒大而透明。


    至於多出來的是什麽,其實就是水分,吃了以後飽的快餓得也快。


    知道歸知道,可陳建國不敢說啊。


    就當下的風氣,誰敢說實話?


    隻是到了食堂,這麽做出來的飯食,看上去和平時的量一樣,但實際上多了不少水,根本就不管飽。


    一旦真在食堂推開了,工人們私下裏還不知道會怎麽鬧。


    畢竟,吃不飽肚子,在軋鋼廠這樣的重工行業,還是很危險的。


    “就是華清大學那邊來了個工作組,說是指導我們做飯,按照他們的雙蒸法做出來的飯,看上去蓬鬆,其實裏麵全是水分,吃了根本不管飽,也就是糊弄人的眼睛。


    不過按照他的方法做,每天可以節約五分之一的糧食倒是真的。”


    陳建國簡單把他學到的所謂雙蒸法和陳母說了下,陳母就被嚇到了。


    “這麽吃,可不餓的快嗎?車間工人哪裏受得了。”


    陳母聽完陳建國的話,當即驚唿道。


    “小聲點。”


    陳建國見母親的反應馬上提醒道:‘這個事兒我都能看明白,你說別人不知道嗎?


    其實也就是食堂這種地方,糊弄下工人,減少糧食的消耗。


    誰敢說?


    當時學習了後,師傅就提醒我,按照領導的意思做,什麽話也別說,他們自己心裏清楚的很,都是上級的命令。’


    “嘿,華清好的東西不去研究,跑去研究增飯法。”


    陳母沒好氣的說了句。


    所謂的“雙蒸飯”,就是在飯蒸好之後,蓋子必須蓋緊不得敞氣,加大火讓蒸氣把飯衝泡。


    因為要蒸兩次,所以叫雙蒸法。


    這一時期,為了應對糧食不足的難題,國內也是想盡各種辦法,除了增飯法外,還搞出許多代食品。


    所謂的代食品,其實多是飼料一類的東西通過一些處理提高口感等方式,包裝成糧食提供給居民。


    當然,不管是增飯法還是這類代食品,都是有專家出來背書,表示這麽做好處多多,人體攝入營養更加豐富雲雲。


    不過,三年饑荒時期,好多人吃的浮腫,並引發各種疾病也是屢見不鮮。


    可見,專家糊弄百姓,其實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絕不是進入網絡時代後才開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從195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鹹魚作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鹹魚作者並收藏四合院:從195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