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遣往鹹陽
真正上任之後,扶蘇發現蒙毅和鄭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府中的文吏們各司其職,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太多。
“無為而治,沒想到我這大秦長公子,從喜愛儒學到傾向法家又收納墨家,最終反倒是以黃老之學執政,真是有趣。”
扶蘇沒想到的是,還不等自己上位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在這內史之位上已然深得“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真意了。
“稟文成君,匡指揮有信傳來。”一名侍衛對著無聊的扶蘇呈上了一張蘇紙,動作言語頗有些神秘之感。
扶蘇一聽這侍衛的話便立馬來了精神,匡指揮自然是匡當了,但以指揮稱唿,就說明一定是羅網之事。
當初創立羅網之時,為了方便熟悉和省時省力,扶蘇直接將後世明代錦衣衛的編製通通搬了過來,為首的匡當自然就是指揮使。
而扶蘇派給羅網的任務到現在為止也就隻有兩件,宣揚名聲自然無須匯報,那便隻有尋人之事了。
扶蘇迫不及待地伸手接過蘇紙,打開之後發現上麵一行字樣,赫然寫著:“淮陰韓信尋至,已往鹹陽。”
“國士無雙!國士無雙啊!”扶蘇心內狂喜,若不是此時正在內史府中,怕不是真要大笑數聲。
“可惜了,尋到的不是陳平,按我現在的勢力,韓信來了還真不好安插。”狂喜過後便是惋惜,扶蘇冷靜下來後便不由得產生了些許遺憾之情。
畢竟韓信賴以成名的還是軍事能力,自己這個內史雖然有著征辟的權力,卻也實在不好直接把韓信安插到軍中。
這可是很有些犯嬴政忌諱的舉動,那位始皇帝縱使對自己再過期許,也不可能這麽早就容忍自己把手直接伸向軍權。
要知道,扶蘇現在還不是太子,根本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去培植軍隊勢力,
與蒙氏的良好關係也僅限於蒙毅,完全不敢再深入。
“看來隻能讓韓信先來當個親兵頭子了,希望這位兵仙能把這一百號人給鍛煉成強軍底子吧。”扶蘇如此寬慰自己。
而遠在東海郡中的韓信卻不知曉扶蘇早已給他安排好了職位,此時的他已然收拾好了行囊,來到了景策家中。
“這位便是吾等要尋的淮陰韓信,爾此行的任務便是確保其安然無恙地抵達鹹陽拜見長公子,切記不可有失。”
景策對著一名同樣麻衣木鞋打扮的漢子說道,這是淮陰縣中的另一名墨者,竭。
韓信敏銳地觀察到,眼前的墨者不但有著類似景策的打扮,肩上足下更是有著厚厚的老繭,一看就是經常走南闖北之人。
“竭必不負小旗所托,縱使身死路途,也定將淮陰韓信送於鹹陽!”那被喚作竭的墨者一臉堅毅,對著景策鄭重一禮。
“慎言!不過是一護送之舉而已,驗傳皆備又有足額盤纏,又如何會有身死之虞?莫要胡言亂語!”
景策卻是有些不悅,對著竭厲聲嗬斥,又轉而麵向韓信:“見笑了,墨者向來便是如此重諾,動輒便以性命擔保。
此人名竭,常年往來各郡之間,對路途自是無比熟稔,有其指引,爾往鹹陽一途自是無憂。”
“信任憑差遣。”韓信看著眼前兩名墨者的對話,心中波瀾不驚,隻是略有疑惑:
“小旗?這所謂羅網的稱唿還真是奇怪,不知是何人所做,端是有些無腦,不過看來這景策在羅網之中地位不低,尚能支使他人。
景策與竭皆是墨者裝束,那這羅網必然是以墨家為基,倒是一招妙棋。
墨家子弟向來混跡於市井之間,與工匠販夫走卒為伴,最是能捕獲訊息,更兼意誌堅定如鐵,確實是隱秘組織的不二人選。”
景策眼見韓信與竭皆已初步熟識,當下便擺了擺手,對著二人說道:“事不宜遲,文成君尚在鹹陽久候,爾等速速起身。”
“諾”韓信與竭異口同聲,卻是雙雙應諾,二人對視一眼,便要向外結伴行去。
“且慢,尚有一事未明。”景策卻突然出言打斷了二人的動作,令後者皆是一臉疑惑。
“不知小旗仍有何事囑托?”
竭大惑不解,對著自己的主官出言相詢,羅網之中雖然有等級差別,但畢竟草創,各事均未形成規製。
更兼墨者大多有著師兄弟關係,除卻匡當之外,其餘上下級之間的等級並未森嚴到後世錦衣衛一般,因此竭敢於主動出言相詢。
“爾此去鹹陽雖不應有所大礙,但凡事皆應謹慎,還是將這一身墨者裝束換取去,免得吸引他人矚目。”
景策繞至竭身前,緩緩打量著這個師弟,卻是認為這墨者的裝束實在太過引人注目了。
“小旗所言甚是,某這便更易衣物。”
竭也不矯情,徑直從行囊中掏出替換衣物迅速換上,然後對著景策辭別:“某必不負所托!”
韓信在一旁默默觀察,心中對羅網的評價又上了幾個檔次,這讓其更加好奇那位聲名在外的長公子了。
昔日在南昌亭長家中寄食之時,韓信便時常看見其手中拿著一份名為大秦邸報的蘇紙不停翻閱,因此也趁機閱覽一番。
而在韓信得知這大秦邸報乃當今長公子一手創辦後,心中頗有敬佩之意。
他又如何能不明曉其是一柄不可多得的利器?
正是因為心中對扶蘇已經頗有好感,韓信才會如此果決地背井離鄉往鹹陽一行,他隱隱覺得,自己恐怕真的能尋到伯樂了。
“爾可知察舉之製?”竭看著身後沉默不發一言的韓信,終究是難以自持地發問。
一如景策鄙視韓信一般,竭也知曉韓信吃白食的名聲,並不覺得這是個能夠配得上長公子邀請的才智之士。
“略有耳聞。”韓信不鹹不淡地迴應了一句,他的心思現在隻在鹹陽,竭在其眼中不過是個指路和掏錢的工具人而已。
“那為何不敢縣試一番,若有真才實學,又如何等不了這一旬?”竭的話語中不免還是帶上了些鄙夷。
“縣試固然為一進取之道,但所取者不過一縣之吏而已,並非吾之所願,更毋論所考之科不為吾之所學。”
“哦?那不知爾韓信所願如何?所學為何?”竭心中更是不忿。
一個飯都吃不上的黔首,卻是自視甚高不願勞作,如今竟連秦吏都不屑為之了。
“吾所學在戰陣之道,至於所願,日後若能名滿天下,爾自會知曉。”
韓信卻是並未多言,在沒有取得成績之前,貿然說出自己的誌向隻會憑空遭人恥笑而已。
竭冷哼兩聲並未迴應,隻是對韓信的厭惡之情又多了幾分。
作為身體力行的墨家子弟,韓信這種隻會在嘴上誇誇其談的人根本無法獲得認可,景策如是,竭也亦如是。
可是竭永遠也不會知道,天賦與品性毫無關聯。
即使小節有虧,但他們的天縱之才所彰顯的光輝完全可以將掩沒,而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真正上任之後,扶蘇發現蒙毅和鄭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府中的文吏們各司其職,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太多。
“無為而治,沒想到我這大秦長公子,從喜愛儒學到傾向法家又收納墨家,最終反倒是以黃老之學執政,真是有趣。”
扶蘇沒想到的是,還不等自己上位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在這內史之位上已然深得“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真意了。
“稟文成君,匡指揮有信傳來。”一名侍衛對著無聊的扶蘇呈上了一張蘇紙,動作言語頗有些神秘之感。
扶蘇一聽這侍衛的話便立馬來了精神,匡指揮自然是匡當了,但以指揮稱唿,就說明一定是羅網之事。
當初創立羅網之時,為了方便熟悉和省時省力,扶蘇直接將後世明代錦衣衛的編製通通搬了過來,為首的匡當自然就是指揮使。
而扶蘇派給羅網的任務到現在為止也就隻有兩件,宣揚名聲自然無須匯報,那便隻有尋人之事了。
扶蘇迫不及待地伸手接過蘇紙,打開之後發現上麵一行字樣,赫然寫著:“淮陰韓信尋至,已往鹹陽。”
“國士無雙!國士無雙啊!”扶蘇心內狂喜,若不是此時正在內史府中,怕不是真要大笑數聲。
“可惜了,尋到的不是陳平,按我現在的勢力,韓信來了還真不好安插。”狂喜過後便是惋惜,扶蘇冷靜下來後便不由得產生了些許遺憾之情。
畢竟韓信賴以成名的還是軍事能力,自己這個內史雖然有著征辟的權力,卻也實在不好直接把韓信安插到軍中。
這可是很有些犯嬴政忌諱的舉動,那位始皇帝縱使對自己再過期許,也不可能這麽早就容忍自己把手直接伸向軍權。
要知道,扶蘇現在還不是太子,根本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去培植軍隊勢力,
與蒙氏的良好關係也僅限於蒙毅,完全不敢再深入。
“看來隻能讓韓信先來當個親兵頭子了,希望這位兵仙能把這一百號人給鍛煉成強軍底子吧。”扶蘇如此寬慰自己。
而遠在東海郡中的韓信卻不知曉扶蘇早已給他安排好了職位,此時的他已然收拾好了行囊,來到了景策家中。
“這位便是吾等要尋的淮陰韓信,爾此行的任務便是確保其安然無恙地抵達鹹陽拜見長公子,切記不可有失。”
景策對著一名同樣麻衣木鞋打扮的漢子說道,這是淮陰縣中的另一名墨者,竭。
韓信敏銳地觀察到,眼前的墨者不但有著類似景策的打扮,肩上足下更是有著厚厚的老繭,一看就是經常走南闖北之人。
“竭必不負小旗所托,縱使身死路途,也定將淮陰韓信送於鹹陽!”那被喚作竭的墨者一臉堅毅,對著景策鄭重一禮。
“慎言!不過是一護送之舉而已,驗傳皆備又有足額盤纏,又如何會有身死之虞?莫要胡言亂語!”
景策卻是有些不悅,對著竭厲聲嗬斥,又轉而麵向韓信:“見笑了,墨者向來便是如此重諾,動輒便以性命擔保。
此人名竭,常年往來各郡之間,對路途自是無比熟稔,有其指引,爾往鹹陽一途自是無憂。”
“信任憑差遣。”韓信看著眼前兩名墨者的對話,心中波瀾不驚,隻是略有疑惑:
“小旗?這所謂羅網的稱唿還真是奇怪,不知是何人所做,端是有些無腦,不過看來這景策在羅網之中地位不低,尚能支使他人。
景策與竭皆是墨者裝束,那這羅網必然是以墨家為基,倒是一招妙棋。
墨家子弟向來混跡於市井之間,與工匠販夫走卒為伴,最是能捕獲訊息,更兼意誌堅定如鐵,確實是隱秘組織的不二人選。”
景策眼見韓信與竭皆已初步熟識,當下便擺了擺手,對著二人說道:“事不宜遲,文成君尚在鹹陽久候,爾等速速起身。”
“諾”韓信與竭異口同聲,卻是雙雙應諾,二人對視一眼,便要向外結伴行去。
“且慢,尚有一事未明。”景策卻突然出言打斷了二人的動作,令後者皆是一臉疑惑。
“不知小旗仍有何事囑托?”
竭大惑不解,對著自己的主官出言相詢,羅網之中雖然有等級差別,但畢竟草創,各事均未形成規製。
更兼墨者大多有著師兄弟關係,除卻匡當之外,其餘上下級之間的等級並未森嚴到後世錦衣衛一般,因此竭敢於主動出言相詢。
“爾此去鹹陽雖不應有所大礙,但凡事皆應謹慎,還是將這一身墨者裝束換取去,免得吸引他人矚目。”
景策繞至竭身前,緩緩打量著這個師弟,卻是認為這墨者的裝束實在太過引人注目了。
“小旗所言甚是,某這便更易衣物。”
竭也不矯情,徑直從行囊中掏出替換衣物迅速換上,然後對著景策辭別:“某必不負所托!”
韓信在一旁默默觀察,心中對羅網的評價又上了幾個檔次,這讓其更加好奇那位聲名在外的長公子了。
昔日在南昌亭長家中寄食之時,韓信便時常看見其手中拿著一份名為大秦邸報的蘇紙不停翻閱,因此也趁機閱覽一番。
而在韓信得知這大秦邸報乃當今長公子一手創辦後,心中頗有敬佩之意。
他又如何能不明曉其是一柄不可多得的利器?
正是因為心中對扶蘇已經頗有好感,韓信才會如此果決地背井離鄉往鹹陽一行,他隱隱覺得,自己恐怕真的能尋到伯樂了。
“爾可知察舉之製?”竭看著身後沉默不發一言的韓信,終究是難以自持地發問。
一如景策鄙視韓信一般,竭也知曉韓信吃白食的名聲,並不覺得這是個能夠配得上長公子邀請的才智之士。
“略有耳聞。”韓信不鹹不淡地迴應了一句,他的心思現在隻在鹹陽,竭在其眼中不過是個指路和掏錢的工具人而已。
“那為何不敢縣試一番,若有真才實學,又如何等不了這一旬?”竭的話語中不免還是帶上了些鄙夷。
“縣試固然為一進取之道,但所取者不過一縣之吏而已,並非吾之所願,更毋論所考之科不為吾之所學。”
“哦?那不知爾韓信所願如何?所學為何?”竭心中更是不忿。
一個飯都吃不上的黔首,卻是自視甚高不願勞作,如今竟連秦吏都不屑為之了。
“吾所學在戰陣之道,至於所願,日後若能名滿天下,爾自會知曉。”
韓信卻是並未多言,在沒有取得成績之前,貿然說出自己的誌向隻會憑空遭人恥笑而已。
竭冷哼兩聲並未迴應,隻是對韓信的厭惡之情又多了幾分。
作為身體力行的墨家子弟,韓信這種隻會在嘴上誇誇其談的人根本無法獲得認可,景策如是,竭也亦如是。
可是竭永遠也不會知道,天賦與品性毫無關聯。
即使小節有虧,但他們的天縱之才所彰顯的光輝完全可以將掩沒,而韓信,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