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賓主盡歡
“陛下所行之秦法,於當今之世,未免多有酷烈。
昔日吾大秦以一國而敵六國之軍,國內子民不得不相忍為國,犧牲小我。
但如今寰宇初定,要緊之事乃休養生息。
同化六國之民,緩釋秦人之疲,終得民心眾望所歸。
然此事行之,決不僅僅隻法家一策可成,唯有深納儒家黃老、墨家道家之長,方可有所期。
所謂以法為骨,以儒為皮,以道家黃老為血肉,以墨為器,如此可成。
唯有王霸道共雜之,達內聖而外王之境,大秦方可千秋萬世,代代不絕。”
扶蘇遠比墨勝更為清楚地明白秦朝曆史上將會遭受到的困境。
因為那是實實在在被記載於史書之上的。
而曆史也同樣給了解決的答案:與民休息,兼采儒法百家。
後世漢武雖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卻也隻是於思想一道專製而已。
其治國理政方針仍然缺不了其他諸子百家的智慧遺澤。
張湯、汲黯、桑弘羊...這些漢武之時頗得重用的臣子,又有哪個是儒家門下出身?
治國理政隻看實效,漢武從不因門戶之見而摒棄有才之臣
縱使其已確定儒學為舉國所崇,卻也知曉不能僅憑儒者治國。
其後,成就“孝宣中興”的漢宣帝劉病己也明確地對自己太子昭示
“漢家自有製度,霸王道共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雖然現在已經被扶蘇搶先甩了出來,但道理是一樣的。
這些赫赫有名的漢代君主所言所行,都足以說明當時統治者的清醒認知
儒家可以用來思想專製,卻決不能用於治國治理專製,那樣是自取滅亡之道。
源遠流長的曆史給了後世之人足夠的教訓。
隻看後人能不能避免“哀之而不鑒之”的曆史陷阱,成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而扶蘇的目的,就是讓大秦這輛戰車走上一條已經被曆史實證過的快車道,
避免其間充滿血淚的曲折探索。
先前是由於時候未到,故而扶蘇一直將其深深藏於心底,從未與他人談起過心中之誌。
那位橫壓一世的始皇帝陛下,容不得眼裏的半點沙子,特別是在政治的逆鱗所在。
因此扶蘇隻是另辟蹊徑,期待通過生產力的進步
和一些修修補補的政策讓大秦撐到自己掌握實權的那一天,再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可如今墨勝幾乎是剖心明誌,以死相逼,扶蘇卻是再也無法藏著掖著了。
更何況,他也確實想宣泄一下,他身上的秘密實在太多太多,而且注定不可能與他人分享。
這種鬱悶的感覺堆積起來對扶蘇的內心是個極大的挑戰,哪怕是稍微說出來些許,也是莫大的放鬆。
“善!好一個束秦於其道!好一個王霸道共雜之!好一個內聖而外王!
吾今日得聞此語,縱使身死九泉,亦是無憾。”
墨勝聞得扶蘇此言,心中盡是老懷大慰:
“若說此前隻有一線生機,那此時便有五成把握。
人力之窮也僅僅有五成,其餘皆聽天命而已!
長公子不為天下之主,黎民黔首皆是無福!
老夫甘願效犬馬之勞,門下墨者,悉聽尊便。”
扶蘇心中卻是汗顏。
钜子啊,你還是別把這動不動什麽雄主,什麽福分的掛在嘴上了。
嬴政可還有十年好活呐!
若是真讓他知道了你今日所言,墨家估計也不用存在了。
還效勞,我不被牽連著奪職貶黜就不錯了。
“钜子慎言,今日之事,出得吾口,聞得諸位之耳,卻是不得再有傳言。
否則,是禍非福啊!”扶蘇言辭懇切,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雖是對著墨勝說話,但眼神卻有意無意地在匡當和端木未二人身上逡巡(qun,一聲)。
後者二人也自是凜然,紛紛賭咒發誓,絕對三緘其口,嚴防死守。
“老夫自是省得,也唯有於長公子麵前,老朽才能發上些許狂言。
不過今後卻是定然不會了。
老朽還期望著看見長公子實現心中報負的圖景呢,自會保重這朽木之身。”
墨勝這個年紀,自然明白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
“老夫聊發少年狂,钜子今日也是夢迴少時,自無不可。
隻要日後謹言慎行便無大礙。”
扶蘇也是接著吹捧,不能讓剛到手的鴨子飛了啊!
“長公子還真是出口成章,總有些許精辟之言現世。
可見經學典籍甚通,異於常人呐!”
墨勝一副驚訝模樣,卻是不知扶蘇全是剽竊。
正當扶蘇汗顏之際,一旁沉寂許久的匡當終於逮住個插嘴的機會:
“钜子卻是不知,長公子常有發人深思之語。
先前還曾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之語調侃警示弟子。
弟子當時也是如此這般訝異。”
“長公子果然大才,一句生而知之者,又何嚐擔不起!”
墨勝現在是越看扶蘇越順眼,怎麽都能誇起來。
扶蘇聽著更尷尬了,心中再次暗暗下定決心,日後一定要多加注意。
“先前長公子所言,此行有三事欲成,卻是不知,這最後一事是何意味?”
墨勝角色轉換的很快,已經開始從扶蘇的角度籌謀了。
“哈哈,扶蘇不敢有所欺瞞钜子,這第三事,卻是已然達成也!”
扶蘇一臉笑意,對著略有迷惑的墨勝解釋:
“晚輩此行所圖之第三事,便是意欲謀得墨家一門鼎力相助於吾。
既有钜子一言,這第三事安有不成之理?”
扶蘇用的限定詞很明確:“鼎力相助”、“吾”,
這表明他此行最後一件事的目的是為培植自己的勢力,而非為秦廷招賢納士
雖然扶蘇有著大秦長公子的身份,但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扶蘇現在一沒有什麽政治影響力,二拿不來高官厚祿許諾
完全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幕僚班底,原本是很難說動這些墨者們效勞的
即便是匡當,人家也是領著大秦朝堂的薪水,隻不過是由於扶蘇一手提拔,才被深深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但有了墨勝一言,這便不是問題了。
钜子所言在此時的墨者心中甚至比朝堂律令更加有效。
因為墨家組織極其嚴密(注),墨者們又幾乎是墨勝一手調教而出
既有師徒之名,更有父子之實,匡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如此,自是賓主盡歡。
注:《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至也。”
感謝“曌書”的一張月票,感恩。
感謝“葉落大帥比”的一張月票,感恩。
“陛下所行之秦法,於當今之世,未免多有酷烈。
昔日吾大秦以一國而敵六國之軍,國內子民不得不相忍為國,犧牲小我。
但如今寰宇初定,要緊之事乃休養生息。
同化六國之民,緩釋秦人之疲,終得民心眾望所歸。
然此事行之,決不僅僅隻法家一策可成,唯有深納儒家黃老、墨家道家之長,方可有所期。
所謂以法為骨,以儒為皮,以道家黃老為血肉,以墨為器,如此可成。
唯有王霸道共雜之,達內聖而外王之境,大秦方可千秋萬世,代代不絕。”
扶蘇遠比墨勝更為清楚地明白秦朝曆史上將會遭受到的困境。
因為那是實實在在被記載於史書之上的。
而曆史也同樣給了解決的答案:與民休息,兼采儒法百家。
後世漢武雖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卻也隻是於思想一道專製而已。
其治國理政方針仍然缺不了其他諸子百家的智慧遺澤。
張湯、汲黯、桑弘羊...這些漢武之時頗得重用的臣子,又有哪個是儒家門下出身?
治國理政隻看實效,漢武從不因門戶之見而摒棄有才之臣
縱使其已確定儒學為舉國所崇,卻也知曉不能僅憑儒者治國。
其後,成就“孝宣中興”的漢宣帝劉病己也明確地對自己太子昭示
“漢家自有製度,霸王道共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雖然現在已經被扶蘇搶先甩了出來,但道理是一樣的。
這些赫赫有名的漢代君主所言所行,都足以說明當時統治者的清醒認知
儒家可以用來思想專製,卻決不能用於治國治理專製,那樣是自取滅亡之道。
源遠流長的曆史給了後世之人足夠的教訓。
隻看後人能不能避免“哀之而不鑒之”的曆史陷阱,成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而扶蘇的目的,就是讓大秦這輛戰車走上一條已經被曆史實證過的快車道,
避免其間充滿血淚的曲折探索。
先前是由於時候未到,故而扶蘇一直將其深深藏於心底,從未與他人談起過心中之誌。
那位橫壓一世的始皇帝陛下,容不得眼裏的半點沙子,特別是在政治的逆鱗所在。
因此扶蘇隻是另辟蹊徑,期待通過生產力的進步
和一些修修補補的政策讓大秦撐到自己掌握實權的那一天,再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可如今墨勝幾乎是剖心明誌,以死相逼,扶蘇卻是再也無法藏著掖著了。
更何況,他也確實想宣泄一下,他身上的秘密實在太多太多,而且注定不可能與他人分享。
這種鬱悶的感覺堆積起來對扶蘇的內心是個極大的挑戰,哪怕是稍微說出來些許,也是莫大的放鬆。
“善!好一個束秦於其道!好一個王霸道共雜之!好一個內聖而外王!
吾今日得聞此語,縱使身死九泉,亦是無憾。”
墨勝聞得扶蘇此言,心中盡是老懷大慰:
“若說此前隻有一線生機,那此時便有五成把握。
人力之窮也僅僅有五成,其餘皆聽天命而已!
長公子不為天下之主,黎民黔首皆是無福!
老夫甘願效犬馬之勞,門下墨者,悉聽尊便。”
扶蘇心中卻是汗顏。
钜子啊,你還是別把這動不動什麽雄主,什麽福分的掛在嘴上了。
嬴政可還有十年好活呐!
若是真讓他知道了你今日所言,墨家估計也不用存在了。
還效勞,我不被牽連著奪職貶黜就不錯了。
“钜子慎言,今日之事,出得吾口,聞得諸位之耳,卻是不得再有傳言。
否則,是禍非福啊!”扶蘇言辭懇切,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雖是對著墨勝說話,但眼神卻有意無意地在匡當和端木未二人身上逡巡(qun,一聲)。
後者二人也自是凜然,紛紛賭咒發誓,絕對三緘其口,嚴防死守。
“老夫自是省得,也唯有於長公子麵前,老朽才能發上些許狂言。
不過今後卻是定然不會了。
老朽還期望著看見長公子實現心中報負的圖景呢,自會保重這朽木之身。”
墨勝這個年紀,自然明白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
“老夫聊發少年狂,钜子今日也是夢迴少時,自無不可。
隻要日後謹言慎行便無大礙。”
扶蘇也是接著吹捧,不能讓剛到手的鴨子飛了啊!
“長公子還真是出口成章,總有些許精辟之言現世。
可見經學典籍甚通,異於常人呐!”
墨勝一副驚訝模樣,卻是不知扶蘇全是剽竊。
正當扶蘇汗顏之際,一旁沉寂許久的匡當終於逮住個插嘴的機會:
“钜子卻是不知,長公子常有發人深思之語。
先前還曾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之語調侃警示弟子。
弟子當時也是如此這般訝異。”
“長公子果然大才,一句生而知之者,又何嚐擔不起!”
墨勝現在是越看扶蘇越順眼,怎麽都能誇起來。
扶蘇聽著更尷尬了,心中再次暗暗下定決心,日後一定要多加注意。
“先前長公子所言,此行有三事欲成,卻是不知,這最後一事是何意味?”
墨勝角色轉換的很快,已經開始從扶蘇的角度籌謀了。
“哈哈,扶蘇不敢有所欺瞞钜子,這第三事,卻是已然達成也!”
扶蘇一臉笑意,對著略有迷惑的墨勝解釋:
“晚輩此行所圖之第三事,便是意欲謀得墨家一門鼎力相助於吾。
既有钜子一言,這第三事安有不成之理?”
扶蘇用的限定詞很明確:“鼎力相助”、“吾”,
這表明他此行最後一件事的目的是為培植自己的勢力,而非為秦廷招賢納士
雖然扶蘇有著大秦長公子的身份,但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扶蘇現在一沒有什麽政治影響力,二拿不來高官厚祿許諾
完全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幕僚班底,原本是很難說動這些墨者們效勞的
即便是匡當,人家也是領著大秦朝堂的薪水,隻不過是由於扶蘇一手提拔,才被深深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但有了墨勝一言,這便不是問題了。
钜子所言在此時的墨者心中甚至比朝堂律令更加有效。
因為墨家組織極其嚴密(注),墨者們又幾乎是墨勝一手調教而出
既有師徒之名,更有父子之實,匡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如此,自是賓主盡歡。
注:《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至也。”
感謝“曌書”的一張月票,感恩。
感謝“葉落大帥比”的一張月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