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義沒有理會文醜的嘲笑,因為他惹不起,文醜無論武力還是帶兵打仗或許不如他,但是他與顏良都是袁紹的心腹,在袁紹心目中的分量遠大於他。
麹義隻是再次向袁紹請戰道:
“大將軍若是信我,隻需準備一萬弓箭手,待末將破了白馬義從軍陣之後,用強弩遠程支援,必能讓這支在北方令人聞風喪膽的白馬義從從此消失。”
麹義都這麽說了,無論袁紹心中怎麽想,都無法拒絕了!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袁紹準備了八百精銳步兵。
這是真正的竟然,不僅每個士兵都是身體素質極佳的青壯,人人身上皆著全身鎧甲,還額外配備了一副足以遮掩全身的大盾。
不過,在準備弓箭手的時候,袁紹最終還是留了一手,他相信麹義的勇武,或許在一萬白馬義從中能保住自己性命,但是不可能創造出擊敗這支無敵軍隊的機會。
他覺得麹義讓他準備弓箭手,是他留下的後手,目的是為了在他撤退之時掩護他逃命。
因此,袁紹隻是象征性布置了以前強弩以策應。
眼看著公孫瓚大軍即將抵達戰場,麹義卻並沒有率領這八百先鋒朝敵軍衝去,而是讓士兵全部伏倒在地,然後將盾牌蓋在身上,以掩飾身形。
沒過多久,公孫瓚親自率領一萬白馬義從朝著袁軍大營衝殺而來,他後麵還有數萬步兵以策應。
眼看著公孫瓚越來越近,後方的袁紹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麹義死了無所謂,這八百士兵他也不是犧牲不起。
可一旦麹義部隊全部陣亡,對他士氣打擊是無與倫比的,他此時心中比麹義本人還要緊張。
可麹義依舊鎮定自若!
正所謂“兵是將之威,將是兵之膽”,麹義身為將軍都能身先士卒,他身後八百訓練有素的精兵自然也視死如歸,埋伏在地上一動不動。
“噠噠噠!”
騎兵越來越近,縱然是普通士兵也能聽到急速的馬蹄聲。
麹義依舊一動不動。
直到騎兵距離他隻有十幾步,戰馬一個衝鋒便能踩到他們頭頂的時候,麹義大喝一聲“陣起”,然後一躍而起,帶領八百士兵組成的軍陣朝著白馬義從殺去。
公孫瓚大軍根本沒有想到敵人會以這種方式埋伏在自己腳底下。
慌忙之下全軍陷入一片混亂,白馬義從的軍陣當場被破。
失去了軍陣的白馬義從,每一個士兵也不過是普通精銳騎兵而已,根本不能奈何麹義的對手。
後方袁紹見狀,頓時驚訝地合不攏嘴,差點忘記了讓後方弓箭手出手。
幸虧有沮授的提醒,這才沒錯過最佳時機,千張強弩齊發,擊潰了公孫瓚白馬義從最後一絲士氣,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麹義的軍隊卻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大將嚴綱,直接追殺至界橋。
公孫瓚企圖以界橋為橋頭堡,嚴防死守,但是依舊被無敵的麹義軍隊擊敗。
公孫瓚且戰且逃,一直逃到駐軍大營,借助大營的防禦設施,這才保住最後一絲元氣。
此後,麹義的八百“先登營”威震天下,取代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成為北方第一強軍。
而袁紹一邊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麹義的建議,弓箭手布置太少,以至於失去了最佳斬殺公孫瓚的機會。
另一方麵,袁紹則對麹義的這八百先登營忌憚不已。
袁紹倒是想要學習呂布,讓麹義交出先登營,讓自己的心腹掌控,但是麹義並非高順,以各種理由推脫,言道先登營隻有在他手中才能發揮出如此威力。
此話固然不假,卻讓袁紹與麹義的關係達到冰點。
本來麹義曾經就有過背叛的先例,袁紹對他一直防著一手,這樣一來,更是不敢信任,隻是在麵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時,不得不用。
“飛鳥盡,良弓藏”,公孫瓚敗亡之後,袁紹便徹底將麹義閑置起來,準備找個機會徹底解決這個後患。
恰逢諸葛瑾出使冀州,相約共攻曹操,這才推延了下來,讓麹義保住一命。
“八百先登營,破了一萬白馬義從,如此猛將,袁紹竟然也容不下,果然是自毀城牆!”
呂布對此深有感悟,當初落難之際,他也曾投靠袁紹,袁紹也是因為猜忌而容不下,差點將其殺死。
不過,當初呂布投奔袁紹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他的作戰對象主要是黑山賊張燕,與對付公孫瓚的麹義沒有接觸過。
聽到呂布的話有小覷白馬義從之意,從來對萬事都表現地比較淡然的趙雲終於忍不住開口了。
“將軍這話有失偏頗,麹義的先登營確實很強,足以跟高中郎的陷陣營相提並論。不過界橋之敗,非白馬義從不敵先登營,而是薊侯太過輕敵,以至於被突然出現的敵軍嚇得進退失據,導致軍陣被破。
若是正麵應敵,先登營縱然再增加十倍,也未必是白馬義從的對手!”
趙雲每每想到此事,也是一臉唏噓,他雖然對公孫瓚忠心耿耿,無奈公孫瓚也是個任人唯親之人,並不能任用賢能。
隨著公孫瓚勢力越來越大,後來也是越來越飄,根本瞧不起袁紹,大意輕敵之下,才導致界橋大敗。
敗了也就敗了,爭霸天下之人,有幾個是輸不起的,大不了整兵重來就是,畢竟界橋之敗並沒有傷及公孫瓚的根基。
誰知道,公孫瓚還真是一個輸不起的人,從此之後,心氣大失,甚至失去理智到殺死朝廷冊封的幽州牧劉虞。
要知道劉虞可不僅僅是幽州牧這麽簡單,他還是當時名望最高的宗室重臣,深孚朝野眾望。
殺死劉虞一事,讓公孫瓚徹底失去民心,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呂布見趙雲似乎依舊在為白馬義從的失敗而惋惜,內心暗自發笑,果然隻要凡事涉及到己身,縱然是趙雲這種英傑也難以保持冷靜之心。
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
畢竟,站在自己麵前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熱血青年,這樣的反應才是人之常情。
“子龍應該是跟麹義交過手,覺得此人如何?”
麹義隻是再次向袁紹請戰道:
“大將軍若是信我,隻需準備一萬弓箭手,待末將破了白馬義從軍陣之後,用強弩遠程支援,必能讓這支在北方令人聞風喪膽的白馬義從從此消失。”
麹義都這麽說了,無論袁紹心中怎麽想,都無法拒絕了!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袁紹準備了八百精銳步兵。
這是真正的竟然,不僅每個士兵都是身體素質極佳的青壯,人人身上皆著全身鎧甲,還額外配備了一副足以遮掩全身的大盾。
不過,在準備弓箭手的時候,袁紹最終還是留了一手,他相信麹義的勇武,或許在一萬白馬義從中能保住自己性命,但是不可能創造出擊敗這支無敵軍隊的機會。
他覺得麹義讓他準備弓箭手,是他留下的後手,目的是為了在他撤退之時掩護他逃命。
因此,袁紹隻是象征性布置了以前強弩以策應。
眼看著公孫瓚大軍即將抵達戰場,麹義卻並沒有率領這八百先鋒朝敵軍衝去,而是讓士兵全部伏倒在地,然後將盾牌蓋在身上,以掩飾身形。
沒過多久,公孫瓚親自率領一萬白馬義從朝著袁軍大營衝殺而來,他後麵還有數萬步兵以策應。
眼看著公孫瓚越來越近,後方的袁紹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麹義死了無所謂,這八百士兵他也不是犧牲不起。
可一旦麹義部隊全部陣亡,對他士氣打擊是無與倫比的,他此時心中比麹義本人還要緊張。
可麹義依舊鎮定自若!
正所謂“兵是將之威,將是兵之膽”,麹義身為將軍都能身先士卒,他身後八百訓練有素的精兵自然也視死如歸,埋伏在地上一動不動。
“噠噠噠!”
騎兵越來越近,縱然是普通士兵也能聽到急速的馬蹄聲。
麹義依舊一動不動。
直到騎兵距離他隻有十幾步,戰馬一個衝鋒便能踩到他們頭頂的時候,麹義大喝一聲“陣起”,然後一躍而起,帶領八百士兵組成的軍陣朝著白馬義從殺去。
公孫瓚大軍根本沒有想到敵人會以這種方式埋伏在自己腳底下。
慌忙之下全軍陷入一片混亂,白馬義從的軍陣當場被破。
失去了軍陣的白馬義從,每一個士兵也不過是普通精銳騎兵而已,根本不能奈何麹義的對手。
後方袁紹見狀,頓時驚訝地合不攏嘴,差點忘記了讓後方弓箭手出手。
幸虧有沮授的提醒,這才沒錯過最佳時機,千張強弩齊發,擊潰了公孫瓚白馬義從最後一絲士氣,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麹義的軍隊卻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大將嚴綱,直接追殺至界橋。
公孫瓚企圖以界橋為橋頭堡,嚴防死守,但是依舊被無敵的麹義軍隊擊敗。
公孫瓚且戰且逃,一直逃到駐軍大營,借助大營的防禦設施,這才保住最後一絲元氣。
此後,麹義的八百“先登營”威震天下,取代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成為北方第一強軍。
而袁紹一邊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麹義的建議,弓箭手布置太少,以至於失去了最佳斬殺公孫瓚的機會。
另一方麵,袁紹則對麹義的這八百先登營忌憚不已。
袁紹倒是想要學習呂布,讓麹義交出先登營,讓自己的心腹掌控,但是麹義並非高順,以各種理由推脫,言道先登營隻有在他手中才能發揮出如此威力。
此話固然不假,卻讓袁紹與麹義的關係達到冰點。
本來麹義曾經就有過背叛的先例,袁紹對他一直防著一手,這樣一來,更是不敢信任,隻是在麵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時,不得不用。
“飛鳥盡,良弓藏”,公孫瓚敗亡之後,袁紹便徹底將麹義閑置起來,準備找個機會徹底解決這個後患。
恰逢諸葛瑾出使冀州,相約共攻曹操,這才推延了下來,讓麹義保住一命。
“八百先登營,破了一萬白馬義從,如此猛將,袁紹竟然也容不下,果然是自毀城牆!”
呂布對此深有感悟,當初落難之際,他也曾投靠袁紹,袁紹也是因為猜忌而容不下,差點將其殺死。
不過,當初呂布投奔袁紹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他的作戰對象主要是黑山賊張燕,與對付公孫瓚的麹義沒有接觸過。
聽到呂布的話有小覷白馬義從之意,從來對萬事都表現地比較淡然的趙雲終於忍不住開口了。
“將軍這話有失偏頗,麹義的先登營確實很強,足以跟高中郎的陷陣營相提並論。不過界橋之敗,非白馬義從不敵先登營,而是薊侯太過輕敵,以至於被突然出現的敵軍嚇得進退失據,導致軍陣被破。
若是正麵應敵,先登營縱然再增加十倍,也未必是白馬義從的對手!”
趙雲每每想到此事,也是一臉唏噓,他雖然對公孫瓚忠心耿耿,無奈公孫瓚也是個任人唯親之人,並不能任用賢能。
隨著公孫瓚勢力越來越大,後來也是越來越飄,根本瞧不起袁紹,大意輕敵之下,才導致界橋大敗。
敗了也就敗了,爭霸天下之人,有幾個是輸不起的,大不了整兵重來就是,畢竟界橋之敗並沒有傷及公孫瓚的根基。
誰知道,公孫瓚還真是一個輸不起的人,從此之後,心氣大失,甚至失去理智到殺死朝廷冊封的幽州牧劉虞。
要知道劉虞可不僅僅是幽州牧這麽簡單,他還是當時名望最高的宗室重臣,深孚朝野眾望。
殺死劉虞一事,讓公孫瓚徹底失去民心,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呂布見趙雲似乎依舊在為白馬義從的失敗而惋惜,內心暗自發笑,果然隻要凡事涉及到己身,縱然是趙雲這種英傑也難以保持冷靜之心。
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
畢竟,站在自己麵前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熱血青年,這樣的反應才是人之常情。
“子龍應該是跟麹義交過手,覺得此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