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翰林李正,入彀中
科舉,我書畫雙絕,詩仙在世 作者:林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汴州城,寧靜午後。
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在李府書房的地麵上。
書房內,三位京城來的欽差與李正的對話如絲如縷,繼續編織著未來的可能。
經過剛才的一番勸說,這位翰林院的侍讀李大人,似乎已經被話語中的某種力量所觸動。
四人都是官場上的老狐狸,對於彼此的心思都心知肚明。
李正沉默了片刻,看向三位欽差:“三位仁兄,你們光臨舍下,可是魏王所托?”
為首的欽差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幾分自信與睿智。
“李大人,魏王殿下心懷天下,行事向來磊落,未曾給予我們具體囑托。但我們深感其賢德,自願為他盡一份綿薄之力。”
“李大人,請您細想,魏王殿下身為皇室嫡係,是聖上唯一的血脈子侄,他日登臨大寶,乃是天命所歸。您又有何可猶豫的呢?”
三人的話語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李正的耳中,也悄然滲入了他的心田。
他眼中的光芒逐漸明亮,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光明與希望。
李正,這位飽讀詩書、胸有大誌的翰林侍讀,科考二十年,終於登科二甲,本以為能平步青雲,上報朝廷、下慰黎民。
然而,進入翰林院後,他卻發現自己身處一片混沌之中。
這裏本該是通往內閣閣老、六部尚書的天梯之路,可他卻在這裏一待就是接近二十年。
他苦讀聖賢之書,心中懷揣著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百姓的關愛。
他渴望能夠施展才華,為朝廷盡忠,為百姓謀福。然而,朝廷奸臣當道,外戚跋扈,他的理想在現實的打壓下逐漸變得遙不可及。
經過長時間的沉默和思考,李正終於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彷徨。
“我丁憂在家這兩年,對魏王殿下也有所了解。他英勇果敢,智勇雙全,一心為國為民,不圖私利。這樣的皇親貴胄,在朝中實屬難得。”
“但是,這畢竟是雙王奪嫡之爭,一旦涉足其中,便是生死未卜。我李正雖不懼生死,但也不能不考慮家人。”
為首的欽差輕輕拍了拍李正的肩膀,聲音中充滿了理解和鼓勵。
“李大人,您所顧慮的,我們都明白。但請您相信,魏王殿下是真正的明君之選。他若能登基為帝,必將一掃朝中奸佞,還百姓一個清明盛世。”
這時,另外兩個欽差也跟著附和道:“李大人,您身在翰林,心係天下。難道您願意就這樣看著國家沉淪,百姓受苦嗎?”
“是啊,京城那位靖王的秉性您也是知道的,外寬內窄,看似仁厚,實則毫無度量,您願意看著這樣的人登基嗎?”
李正深吸了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決絕。
“好!我李正雖不才,但也願意為魏王殿下盡一份綿薄之力。從今往後,我豁出身家性命,與三位仁兄共同為朝廷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在李正堅定地表示願意支持魏王朱麒之後,三位京城來的欽差臉上都洋溢出難以掩飾的喜悅。
他們這次果然沒有白來,為魏王尋得如此良才,也算是他們的投名狀了。
為首的欽差站起身來,向李正深深一禮。
“李大人,您的決定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有您這樣的賢才加入,魏王殿下必定如虎添翼。”
李正連忙迴禮,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三位仁兄,我們同朝為官,理應同心協力。今日能得諸位的抬愛,李某倍感榮幸。今後若有需要,李某定當竭盡全力。”
隨著氣氛的緩和,四人開始品茶閑聊,談論著朝廷中的種種事宜。
李正談起自己在汴州丁憂兩年間對魏王殿下的了解,稱讚他仁德兼備,英明果敢。
魏王殿下待人寬厚,禮賢下士,真乃一代明君之相。”欽差之一感歎道。
“是啊,殿下不僅才智過人,更有一顆為民之心。”
四人都是官場的老狐狸,此時已達成了結成聯盟,便再無隔閡,言語中盡是對未來的暢想。
若是趙麟在此的話,聽了他們這些肉麻的話,定會忍不住大笑。
而後,誇讚他們一句:就憑你們這份逢迎拍馬的本事,未來仕途就不會差了。
當然,此時正埋頭苦讀聖賢書的趙麟,根本不關心這些。
他也不知道,幾個老狐狸的話題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書房內,茶桌旁。
茶香嫋嫋。
“說到魏王殿下身邊之人,各位覺得誰最為出色?”其中一位欽差放下茶杯,目光在兩位同僚身上流轉。
為首欽差微微一笑,道:“那自然是那個小秀才了。聽聞他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文章樣樣精通,享譽中原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得魏王殿下的信任與喜愛,兩人關係如兄弟般親密。”
“不錯,我也對趙麟頗為關注。”
第三位欽差接過話茬:“他在徹查濮王謀逆一案中居功至偉,其聰明才智和膽識令人佩服。若魏王登基,他必定會成為朝廷中的一顆璀璨之星。”
他說到這,又是話鋒一轉:“對了,李大人,您作為汴州本地人,應該對此子知之甚多吧。”
李正作為汴州人,雖一直丁憂在家,但對文曲星趙麟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哈哈,三位仁兄這就可問對人了。”
隨後,他便給三人詳細講了一下關於趙麟的傳聞。
他們幾人怎麽也是當世最為聰明、最頂尖的一批人了,可當聽了這個趙麟一係列的事跡後,都甚為震驚。
“在京城就聽聞過此子的名號,本以為是有人誇大其詞罷了。誰曾想,還真有這樣的天才。”
“若是他年齡再大些,有更高功名在身,就憑他那幾首的詩詞,就堪比文壇大家了。”
“是啊,趙麟的確是個不凡之人。”為首欽差點頭讚同。
“不過,魏王殿下身邊還有許多忠誠能幹之人,如張茂、祁謙等,他們也都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餘幾人聽了,皆是點頭。
“不錯,這些人都是魏王殿下的得力幹將。但趙麟似乎與魏王殿下有著一種特殊的默契和信任。這種關係,非一般人所能及。”
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在李府書房的地麵上。
書房內,三位京城來的欽差與李正的對話如絲如縷,繼續編織著未來的可能。
經過剛才的一番勸說,這位翰林院的侍讀李大人,似乎已經被話語中的某種力量所觸動。
四人都是官場上的老狐狸,對於彼此的心思都心知肚明。
李正沉默了片刻,看向三位欽差:“三位仁兄,你們光臨舍下,可是魏王所托?”
為首的欽差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幾分自信與睿智。
“李大人,魏王殿下心懷天下,行事向來磊落,未曾給予我們具體囑托。但我們深感其賢德,自願為他盡一份綿薄之力。”
“李大人,請您細想,魏王殿下身為皇室嫡係,是聖上唯一的血脈子侄,他日登臨大寶,乃是天命所歸。您又有何可猶豫的呢?”
三人的話語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李正的耳中,也悄然滲入了他的心田。
他眼中的光芒逐漸明亮,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光明與希望。
李正,這位飽讀詩書、胸有大誌的翰林侍讀,科考二十年,終於登科二甲,本以為能平步青雲,上報朝廷、下慰黎民。
然而,進入翰林院後,他卻發現自己身處一片混沌之中。
這裏本該是通往內閣閣老、六部尚書的天梯之路,可他卻在這裏一待就是接近二十年。
他苦讀聖賢之書,心中懷揣著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百姓的關愛。
他渴望能夠施展才華,為朝廷盡忠,為百姓謀福。然而,朝廷奸臣當道,外戚跋扈,他的理想在現實的打壓下逐漸變得遙不可及。
經過長時間的沉默和思考,李正終於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彷徨。
“我丁憂在家這兩年,對魏王殿下也有所了解。他英勇果敢,智勇雙全,一心為國為民,不圖私利。這樣的皇親貴胄,在朝中實屬難得。”
“但是,這畢竟是雙王奪嫡之爭,一旦涉足其中,便是生死未卜。我李正雖不懼生死,但也不能不考慮家人。”
為首的欽差輕輕拍了拍李正的肩膀,聲音中充滿了理解和鼓勵。
“李大人,您所顧慮的,我們都明白。但請您相信,魏王殿下是真正的明君之選。他若能登基為帝,必將一掃朝中奸佞,還百姓一個清明盛世。”
這時,另外兩個欽差也跟著附和道:“李大人,您身在翰林,心係天下。難道您願意就這樣看著國家沉淪,百姓受苦嗎?”
“是啊,京城那位靖王的秉性您也是知道的,外寬內窄,看似仁厚,實則毫無度量,您願意看著這樣的人登基嗎?”
李正深吸了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決絕。
“好!我李正雖不才,但也願意為魏王殿下盡一份綿薄之力。從今往後,我豁出身家性命,與三位仁兄共同為朝廷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在李正堅定地表示願意支持魏王朱麒之後,三位京城來的欽差臉上都洋溢出難以掩飾的喜悅。
他們這次果然沒有白來,為魏王尋得如此良才,也算是他們的投名狀了。
為首的欽差站起身來,向李正深深一禮。
“李大人,您的決定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有您這樣的賢才加入,魏王殿下必定如虎添翼。”
李正連忙迴禮,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三位仁兄,我們同朝為官,理應同心協力。今日能得諸位的抬愛,李某倍感榮幸。今後若有需要,李某定當竭盡全力。”
隨著氣氛的緩和,四人開始品茶閑聊,談論著朝廷中的種種事宜。
李正談起自己在汴州丁憂兩年間對魏王殿下的了解,稱讚他仁德兼備,英明果敢。
魏王殿下待人寬厚,禮賢下士,真乃一代明君之相。”欽差之一感歎道。
“是啊,殿下不僅才智過人,更有一顆為民之心。”
四人都是官場的老狐狸,此時已達成了結成聯盟,便再無隔閡,言語中盡是對未來的暢想。
若是趙麟在此的話,聽了他們這些肉麻的話,定會忍不住大笑。
而後,誇讚他們一句:就憑你們這份逢迎拍馬的本事,未來仕途就不會差了。
當然,此時正埋頭苦讀聖賢書的趙麟,根本不關心這些。
他也不知道,幾個老狐狸的話題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書房內,茶桌旁。
茶香嫋嫋。
“說到魏王殿下身邊之人,各位覺得誰最為出色?”其中一位欽差放下茶杯,目光在兩位同僚身上流轉。
為首欽差微微一笑,道:“那自然是那個小秀才了。聽聞他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文章樣樣精通,享譽中原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得魏王殿下的信任與喜愛,兩人關係如兄弟般親密。”
“不錯,我也對趙麟頗為關注。”
第三位欽差接過話茬:“他在徹查濮王謀逆一案中居功至偉,其聰明才智和膽識令人佩服。若魏王登基,他必定會成為朝廷中的一顆璀璨之星。”
他說到這,又是話鋒一轉:“對了,李大人,您作為汴州本地人,應該對此子知之甚多吧。”
李正作為汴州人,雖一直丁憂在家,但對文曲星趙麟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哈哈,三位仁兄這就可問對人了。”
隨後,他便給三人詳細講了一下關於趙麟的傳聞。
他們幾人怎麽也是當世最為聰明、最頂尖的一批人了,可當聽了這個趙麟一係列的事跡後,都甚為震驚。
“在京城就聽聞過此子的名號,本以為是有人誇大其詞罷了。誰曾想,還真有這樣的天才。”
“若是他年齡再大些,有更高功名在身,就憑他那幾首的詩詞,就堪比文壇大家了。”
“是啊,趙麟的確是個不凡之人。”為首欽差點頭讚同。
“不過,魏王殿下身邊還有許多忠誠能幹之人,如張茂、祁謙等,他們也都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餘幾人聽了,皆是點頭。
“不錯,這些人都是魏王殿下的得力幹將。但趙麟似乎與魏王殿下有著一種特殊的默契和信任。這種關係,非一般人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