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
車轔轔,馬蕭蕭。
先秦馳道上,馬車和牛車叮叮當當的徐徐緩行。
自清晨出發,東歸大隊人馬至晌午才算部上路。
半天下來,前麵先頭隊伍的車馬已經遠在十裏開外,後麵的車隊才剛剛打包起行。
也就是說,前麵的車隊都準備埋鍋造飯了,後麵的剛吃完早飯才出門。
整個隊伍延綿十餘裏,像一條蜿蜒盤繞的巨蟒迤邐而行。
沿途之上,公卿大臣們的家眷扶老攜幼行走速度慢得讓人心顫,路上的螞蟻估計都被踩死光了。
勒馬佇立在隊伍中段的山丘上,劉協騎在馬背上,越看越發愁,忍不住歎息一聲:
“唉,這麽慢,要走到什麽時候才能出關呐?”
出發前他還打算把自己和皇後的駟馬輦乘分出兩匹馬,讓大家走得快些,但此刻看到這幅場景,他徹底打消了分拆禦輦的念頭。
別說兩匹馬,縱有兩千匹馬,就眼前這些拖家帶口、大箱小櫃都帶上的龐大隊伍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大包小裹的行囊也就罷了,隊伍中還有大量的牛羊牲畜,就連籮筐和晾衣服的樹杈架杆都沒丟下……
總之一句話,除了房屋帶不走以外,能帶走的物件一絲不落)。
這哪是逃命趕路啊,分明是遷徙搬家!
看到十餘裏長的隊伍龜速般緩慢爬行的情景,劉協總算知道之前一個月行進不到百裏是怎麽走的了。
敢情前後兩支隊伍真正的趕路時間隻有半天。
先頭隊伍清早出發,中午就開始紮寨宿營。
後麵的人和馬車晌午才收拾好行囊出發,天黑之前趕到營地與先頭隊伍會合。
這就是一整天的行程。
其結果便是向前推進十裏。
就這樣,還是天氣好才有的速度。
如果遇到雨雪天氣,就得停留在原地,等到道路幹燥硬化或冰雪消融之後,才能繼續趕路。
縱觀古今逃亡史,可曾有過一個月行百裏的逃亡隊伍?
想當初,董卓挾持天子百官遷都長安的時候,僅僅半個月先頭隊伍就進入京兆三輔地區,一個月後天子百官陸續趕到長安。
整個遷都過程曆時不到三個月。
……
劉協清楚地記得,東歸隊伍登記竹簡上寫著“公卿大臣及其僚屬一眾隨行人員共計兩千餘人”。
但是他目測之下,粗略估計這文武百官的家眷及仆從遠不止兩千人,至少翻一番。
平均每位朝中大臣的家眷、婢女和仆役,少則兩三百人,多則五六百人。
這樣算下來,光是朝中百官的隨從就多達六七千人,再加上張濟、楊奉、楊定和董承四股勢力的兵馬,整個東歸隊伍有四萬之眾。
並且還有富餘。
真要仔細統計的話,五萬人都有可能。
然而看到自己的禦輦後麵跟著幾百輛劉氏皇族的皇家馬車,劉協已經到嘴邊的話,硬生生的咽了迴去。
近萬名隨從中,皇室成員的家眷和仆役就占了三分之一。
上行下效,皇親國戚這樣幹,文武百官自然爭相效仿,能帶走統統帶上,畢竟天子和皇族才是西涼軍追趕的首要目標。
隻要皇帝能逃走,他們這些大臣也能安然無恙。
等到了洛陽,這些婢女、仆役和財產能讓他們繼續過著錦衣玉食,頤指氣使的富貴生活。
至此,劉協才體會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真正含義。
大漢王朝沿襲四百年至今,劉氏皇族的血脈早已遍及天下,而依附在天子身後的皇親國戚更是多到難以計數的程度。
縱使董卓、王允和李郭輪番肆虐朝堂,殘害了許多皇室子弟,但幸存下來的皇族成員,數量依然龐大。
這些皇族子弟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除了坐享榮華富貴以外幾乎一無是處。
但是他們卻代表著皇室的底蘊,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兇殘如董卓、李傕、郭汜那樣的暴戾諸侯也沒有把他們怎麽樣,依舊供養著他們。
以至於劉協縱有百般不滿也不能拿他們開刀。
目前大漢王朝已經夠亂的了,如果皇族內部再生事端,其結果就是眾叛親離,自取滅亡。
…………
天公作美,接下來十日都是晴天。
並且戰敗逃走的郭汜也沒有領兵追趕,估計他現在正躲在老巢舔舐傷口呢。
東歸隊伍雖然行進速度遲緩,但連日不間斷的趕路,已然走出了渭南,踏進弘農郡地界,再有兩三日就能抵達華陰。
不出意外的話,十月之前便可出關(函穀關),到那時就走完了三分之一的東歸路程。
這都是劉協不斷催促的結果。
別人不清楚,可他卻知道落敗的郭汜正在設法跟李傕和解,要不了多久,李郭二人就會率領西涼軍追趕上來。
到那時,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劉協現在還沒有打硬仗的本錢,或者說他目前能做的事情真心不多。
四支護駕兵馬之中,除了董承率領的羽林衛聽命與他,另外三支人馬都各有歸屬。
張濟、楊奉和楊定三人表麵上擁護他,實際上他們陽奉陰違,牢牢掌控著手裏的兵馬,單獨紮營,嚴令麾下將領不得與公卿大臣私下接觸,防禦措施做得滴水不漏,讓劉協完插不上手。
所以即便知道李郭二人麾下的西涼軍即將追殺上來,劉協也隻能袖手旁觀,因為整個隊伍中的八成兵馬兵都掌握在張濟和二楊手裏。
董承雖然忠心可嘉,可惜手上隻有一千多兵馬,保護天子行轅都很勉強,抵擋西涼軍更是指望不上。
如此以來,一旦李郭大軍趕到,各自為政的東歸隊伍必敗無疑。
……
傍晚,天子大帳。
紮寨宿營後,四支兵馬的統兵將領和三公九卿按照這些日子形成的習慣,聚集在天子大帳匯報各部人馬的宿營情況,並安排部署明天的行程順序。
就這麽點事兒也要天子定奪,可見天子的處境很尷尬呀。
不難想象,東歸隊伍中各路將領互相提防猜忌的形勢有多嚴重,真正是人心隔肚皮,各有各的算計。
而天子劉協在他們中間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
表麵上文臣武將都聽他的,實際上這不過是張濟、楊奉等人爭執不下,又互不相讓,逼不得已而采取的權宜之策。
畢竟劉協是大漢皇族碩果僅存的正統皇帝,由他親自拍板,居中安排四支兵馬的宿營方位和行程次序,對張濟、楊奉等人來說不算丟臉,勉強可以接受。
但劉協的權力也僅限於此。
若想調動他們的兵馬,縱使當麵翻臉一拍兩散,也決不允許劉協染指他們手中的兵馬。
兵馬就相當於他們的逆鱗。
…………(未完待續)。
…………
車轔轔,馬蕭蕭。
先秦馳道上,馬車和牛車叮叮當當的徐徐緩行。
自清晨出發,東歸大隊人馬至晌午才算部上路。
半天下來,前麵先頭隊伍的車馬已經遠在十裏開外,後麵的車隊才剛剛打包起行。
也就是說,前麵的車隊都準備埋鍋造飯了,後麵的剛吃完早飯才出門。
整個隊伍延綿十餘裏,像一條蜿蜒盤繞的巨蟒迤邐而行。
沿途之上,公卿大臣們的家眷扶老攜幼行走速度慢得讓人心顫,路上的螞蟻估計都被踩死光了。
勒馬佇立在隊伍中段的山丘上,劉協騎在馬背上,越看越發愁,忍不住歎息一聲:
“唉,這麽慢,要走到什麽時候才能出關呐?”
出發前他還打算把自己和皇後的駟馬輦乘分出兩匹馬,讓大家走得快些,但此刻看到這幅場景,他徹底打消了分拆禦輦的念頭。
別說兩匹馬,縱有兩千匹馬,就眼前這些拖家帶口、大箱小櫃都帶上的龐大隊伍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大包小裹的行囊也就罷了,隊伍中還有大量的牛羊牲畜,就連籮筐和晾衣服的樹杈架杆都沒丟下……
總之一句話,除了房屋帶不走以外,能帶走的物件一絲不落)。
這哪是逃命趕路啊,分明是遷徙搬家!
看到十餘裏長的隊伍龜速般緩慢爬行的情景,劉協總算知道之前一個月行進不到百裏是怎麽走的了。
敢情前後兩支隊伍真正的趕路時間隻有半天。
先頭隊伍清早出發,中午就開始紮寨宿營。
後麵的人和馬車晌午才收拾好行囊出發,天黑之前趕到營地與先頭隊伍會合。
這就是一整天的行程。
其結果便是向前推進十裏。
就這樣,還是天氣好才有的速度。
如果遇到雨雪天氣,就得停留在原地,等到道路幹燥硬化或冰雪消融之後,才能繼續趕路。
縱觀古今逃亡史,可曾有過一個月行百裏的逃亡隊伍?
想當初,董卓挾持天子百官遷都長安的時候,僅僅半個月先頭隊伍就進入京兆三輔地區,一個月後天子百官陸續趕到長安。
整個遷都過程曆時不到三個月。
……
劉協清楚地記得,東歸隊伍登記竹簡上寫著“公卿大臣及其僚屬一眾隨行人員共計兩千餘人”。
但是他目測之下,粗略估計這文武百官的家眷及仆從遠不止兩千人,至少翻一番。
平均每位朝中大臣的家眷、婢女和仆役,少則兩三百人,多則五六百人。
這樣算下來,光是朝中百官的隨從就多達六七千人,再加上張濟、楊奉、楊定和董承四股勢力的兵馬,整個東歸隊伍有四萬之眾。
並且還有富餘。
真要仔細統計的話,五萬人都有可能。
然而看到自己的禦輦後麵跟著幾百輛劉氏皇族的皇家馬車,劉協已經到嘴邊的話,硬生生的咽了迴去。
近萬名隨從中,皇室成員的家眷和仆役就占了三分之一。
上行下效,皇親國戚這樣幹,文武百官自然爭相效仿,能帶走統統帶上,畢竟天子和皇族才是西涼軍追趕的首要目標。
隻要皇帝能逃走,他們這些大臣也能安然無恙。
等到了洛陽,這些婢女、仆役和財產能讓他們繼續過著錦衣玉食,頤指氣使的富貴生活。
至此,劉協才體會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真正含義。
大漢王朝沿襲四百年至今,劉氏皇族的血脈早已遍及天下,而依附在天子身後的皇親國戚更是多到難以計數的程度。
縱使董卓、王允和李郭輪番肆虐朝堂,殘害了許多皇室子弟,但幸存下來的皇族成員,數量依然龐大。
這些皇族子弟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除了坐享榮華富貴以外幾乎一無是處。
但是他們卻代表著皇室的底蘊,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兇殘如董卓、李傕、郭汜那樣的暴戾諸侯也沒有把他們怎麽樣,依舊供養著他們。
以至於劉協縱有百般不滿也不能拿他們開刀。
目前大漢王朝已經夠亂的了,如果皇族內部再生事端,其結果就是眾叛親離,自取滅亡。
…………
天公作美,接下來十日都是晴天。
並且戰敗逃走的郭汜也沒有領兵追趕,估計他現在正躲在老巢舔舐傷口呢。
東歸隊伍雖然行進速度遲緩,但連日不間斷的趕路,已然走出了渭南,踏進弘農郡地界,再有兩三日就能抵達華陰。
不出意外的話,十月之前便可出關(函穀關),到那時就走完了三分之一的東歸路程。
這都是劉協不斷催促的結果。
別人不清楚,可他卻知道落敗的郭汜正在設法跟李傕和解,要不了多久,李郭二人就會率領西涼軍追趕上來。
到那時,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劉協現在還沒有打硬仗的本錢,或者說他目前能做的事情真心不多。
四支護駕兵馬之中,除了董承率領的羽林衛聽命與他,另外三支人馬都各有歸屬。
張濟、楊奉和楊定三人表麵上擁護他,實際上他們陽奉陰違,牢牢掌控著手裏的兵馬,單獨紮營,嚴令麾下將領不得與公卿大臣私下接觸,防禦措施做得滴水不漏,讓劉協完插不上手。
所以即便知道李郭二人麾下的西涼軍即將追殺上來,劉協也隻能袖手旁觀,因為整個隊伍中的八成兵馬兵都掌握在張濟和二楊手裏。
董承雖然忠心可嘉,可惜手上隻有一千多兵馬,保護天子行轅都很勉強,抵擋西涼軍更是指望不上。
如此以來,一旦李郭大軍趕到,各自為政的東歸隊伍必敗無疑。
……
傍晚,天子大帳。
紮寨宿營後,四支兵馬的統兵將領和三公九卿按照這些日子形成的習慣,聚集在天子大帳匯報各部人馬的宿營情況,並安排部署明天的行程順序。
就這麽點事兒也要天子定奪,可見天子的處境很尷尬呀。
不難想象,東歸隊伍中各路將領互相提防猜忌的形勢有多嚴重,真正是人心隔肚皮,各有各的算計。
而天子劉協在他們中間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
表麵上文臣武將都聽他的,實際上這不過是張濟、楊奉等人爭執不下,又互不相讓,逼不得已而采取的權宜之策。
畢竟劉協是大漢皇族碩果僅存的正統皇帝,由他親自拍板,居中安排四支兵馬的宿營方位和行程次序,對張濟、楊奉等人來說不算丟臉,勉強可以接受。
但劉協的權力也僅限於此。
若想調動他們的兵馬,縱使當麵翻臉一拍兩散,也決不允許劉協染指他們手中的兵馬。
兵馬就相當於他們的逆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