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怎麽在這裏?”
大郎很是意外陳三妹的出現,但更多的卻是驚喜。他邁著步子,飛快的穿過人流朝著陳三妹奔去,陳明跟在他身後,亦是快步朝著陳三妹走去。
“這牛車以後就是咱家的了,驚喜不?”
陳三妹揚著嘴角看著大郎和陳明也是嘴角微彎。
“什麽時候買的?”大郎問。
“才買的,才上手趕車就來接你們迴家了。”陳三妹說。
“啊……這得多少錢子啊!”大郎感歎起來,有些愛不釋手地摸了摸乖順的大黃牛,孩子氣終於在他臉了流露出來。
“這就心疼錢了?你們往後看看,你得心疼死你!”
陳三妹笑著示意二人往後看,陳明的位置視線稍好些,微微伸頭便看到陳喜富坐在馬車架子上一臉笑意的看著二人。
“二叔?這……這馬車?”陳明驚訝地問,卻也似自問自答似的,答案不言而喻。他以為能買牛車就已經了不起了,竟連馬車也一起買了,三妹這是賺了多少錢了,竟是這樣的大手筆。要知道一輛牛車很多莊戶人家一輩子也存不來,何況是一輛牛車加一輛馬車呢。
陳喜富慈和地說道:“三妹說了,你和大郎上學辛苦,便給你們買了馬車,也省得你們風吹日曬的。而且以後要常去縣裏,買了馬車也方便些。”
“是啊,以後你和大郎也能做車來上學。”陳三妹笑著說,又催促道:“快上馬車去試試,瞧瞧咱家的新馬車怎麽樣。”
“姐,那你呢?”大郎問。
“我趕牛車啊,你們先前頭走,我跟在後麵就來。”
大郎和陳明看著陳三妹都猶豫著沒有上馬車,想著陳三妹因為怕他們上學辛苦又費錢去買馬車,心裏越發不是滋味起來。
“大郎你快上馬車,我陪三妹一起趕牛車。”陳明道。
“我……爹你先走,我陪二哥和姐姐趕牛車。”
大郎丟下了話便麻利的上了陳三妹的牛車,陳喜富看著分明更舒服的馬車一臉茫然,自個囔囔道:“怪事了,馬車不比牛車舒服?竟沒一個人坐!”
陳三妹笑著搖頭,馬車當然比牛車做著舒服,可有些時候人心的真誠並非越華麗越體麵。
三人一起說說笑笑的往村子裏趕車,一路上還互相換著學趕車,速度到也比往常步行沒有快多少,到家的時候,陳喜富早就已經將馬車趕了迴來了,此時正愁著如何安排新買的牛和馬呢。
陳三妹此時也才反應過來,自己頭腦發熱說幹就幹,完全沒有顧及後續問題。現如今她家的牛和馬竟難以安置了,此時她才反應過來,她家太小了,不夠住……
那麽……建新房就顯得有些勢在必行了。
可是建新房肯定是不能在原來的這個地基上建了,地點不夠寬敞,她要建新房又必須建大院子,很大的那種。在鄉下,地基倒是容易,就是建房子的錢……如今她手裏的銀子除去買酒樓和車馬裝修鋪麵等,餘錢已就剩了四百八十兩左右,若再建新房,那她所剩的銀子就不多了。
除非,她不一次性將新房建到位……
心中已有打算,陳三妹大手一揮,決定先將牛和馬安置在新搭的用來放番薯的棚子裏,待建了新房後再新建牛房和馬房。
而今,處理番薯到成了迫不及待的事了,那麽接下來幾天就有得她忙了。
第二天,陳喜富裝了幾百斤番薯,又帶了早些收拾出來的尺頭茶葉等在陳三妹的催促下帶著張氏和二郎趕著牛車就去了張氏的娘家朵兒囤。張氏盼了很久,如今他們家又有牛車,再去朵兒囤也是方便,再稍些番薯過去也是很方便。
待陳喜富和張氏等人走後,陳三妹便招唿著錢蓉蓉和二妹上陳長春家去搬早就托陳長春做的專做番薯粉要用的簸箕和蒸籠,至於那些大水缸,水盆等還得陳喜富迴來的時候才搬得動。
至於搗番薯的石舀,她是托鎮上的石匠做的,早在前些天便已經送來到家中了。
現如今其實已經是萬事具備,隻等著張氏迴來後到村裏去招些勤快手腳麻利的媳婦姑娘和一些踏實肯幹的男子來便可開始製作粉條,畢竟製作粉條最費勁的一道工序就是將番薯搗碎,那大大的石舀也隻有男子才堅持踩得久。
其實陳三妹是想過把番薯拿去直接賣了的,但是她算過那樣賣了不劃算。
首先她家本就是番薯種植的推廣者,她賣番薯卻是萬不能賣貴的,所以隻能便宜賣,這樣的話不如做成粉條,食用調料等,這樣雖也不可能賣太高的價格,但製作這些留下的殘渣卻是養豬的好飼料。她之所以拖這麽久才決定製作粉條,也是因為她家的小豬仔近久才滿月。
陳喜富帶著張氏和二郎迴來的時候天色已經擦黑,見人迴來,錢蓉蓉很是有眼色的到廚房去熱飯菜,張氏見了,眼眶卻發紅起來。
二妹以為張氏這是心疼錢蓉蓉了,還上前去拉了拉張氏道:“娘,你這……就讓蓉蓉做吧,不讓她做她還不踏實呢。”
“是啊,隨她去嘛。走,上正屋去,我給你商量個事。”陳三妹說著,拉著張氏就往正屋來。
陳喜富跟在身後,麵色也不大好,入了座見張氏臉上還是不好便歎氣道:
“唉……你娘,你娘不是為著蓉蓉的事傷心,實在是……實在是你姥姥家情況實在不好。”
原來,陳喜富和張氏是知道朵兒囤張家情況肯定是不怎麽好的,所以去的時候還特意拉了老多的番薯去。誰知到了張家,情況卻是大為吃驚。
張家老爺子張吉海有兩子一女,大兒子張程,二兒子張虎,小女兒張貴仙。因著家裏不富裕,小女兒到是比兩個兒子成婚的早一些,所以導致大兒張程的長子的如今也才十四歲,二兒子的長子才十三歲。如今兩房都是一兒一女,兩房的女兒到是同歲,今年才十一歲。
朵兒囤本就山多地少,往年風調雨順的時候村民們靠著土地還能圖個溫飽,閑時到山裏打些野味撿點山貨的也能存幾個錢。
自從去年幹旱出現溫飽就有些困難,加上今年上半年幾乎不下雨,就連野菜都難挖到,導致張家一大家子口糧難以為繼。
張氏和陳喜富去的時候,進門就見著幾個餓得麵黃肌瘦的孩子,進廚房一看,一鍋的野菜糊糊,那糧食還不如野菜的三分之一多。再看父母一把年紀餓得皮包骨頭,當即心疼得哭了起來,這就是大哥說的一切都好嗎?就是吊著一口氣了也能說好!
大郎很是意外陳三妹的出現,但更多的卻是驚喜。他邁著步子,飛快的穿過人流朝著陳三妹奔去,陳明跟在他身後,亦是快步朝著陳三妹走去。
“這牛車以後就是咱家的了,驚喜不?”
陳三妹揚著嘴角看著大郎和陳明也是嘴角微彎。
“什麽時候買的?”大郎問。
“才買的,才上手趕車就來接你們迴家了。”陳三妹說。
“啊……這得多少錢子啊!”大郎感歎起來,有些愛不釋手地摸了摸乖順的大黃牛,孩子氣終於在他臉了流露出來。
“這就心疼錢了?你們往後看看,你得心疼死你!”
陳三妹笑著示意二人往後看,陳明的位置視線稍好些,微微伸頭便看到陳喜富坐在馬車架子上一臉笑意的看著二人。
“二叔?這……這馬車?”陳明驚訝地問,卻也似自問自答似的,答案不言而喻。他以為能買牛車就已經了不起了,竟連馬車也一起買了,三妹這是賺了多少錢了,竟是這樣的大手筆。要知道一輛牛車很多莊戶人家一輩子也存不來,何況是一輛牛車加一輛馬車呢。
陳喜富慈和地說道:“三妹說了,你和大郎上學辛苦,便給你們買了馬車,也省得你們風吹日曬的。而且以後要常去縣裏,買了馬車也方便些。”
“是啊,以後你和大郎也能做車來上學。”陳三妹笑著說,又催促道:“快上馬車去試試,瞧瞧咱家的新馬車怎麽樣。”
“姐,那你呢?”大郎問。
“我趕牛車啊,你們先前頭走,我跟在後麵就來。”
大郎和陳明看著陳三妹都猶豫著沒有上馬車,想著陳三妹因為怕他們上學辛苦又費錢去買馬車,心裏越發不是滋味起來。
“大郎你快上馬車,我陪三妹一起趕牛車。”陳明道。
“我……爹你先走,我陪二哥和姐姐趕牛車。”
大郎丟下了話便麻利的上了陳三妹的牛車,陳喜富看著分明更舒服的馬車一臉茫然,自個囔囔道:“怪事了,馬車不比牛車舒服?竟沒一個人坐!”
陳三妹笑著搖頭,馬車當然比牛車做著舒服,可有些時候人心的真誠並非越華麗越體麵。
三人一起說說笑笑的往村子裏趕車,一路上還互相換著學趕車,速度到也比往常步行沒有快多少,到家的時候,陳喜富早就已經將馬車趕了迴來了,此時正愁著如何安排新買的牛和馬呢。
陳三妹此時也才反應過來,自己頭腦發熱說幹就幹,完全沒有顧及後續問題。現如今她家的牛和馬竟難以安置了,此時她才反應過來,她家太小了,不夠住……
那麽……建新房就顯得有些勢在必行了。
可是建新房肯定是不能在原來的這個地基上建了,地點不夠寬敞,她要建新房又必須建大院子,很大的那種。在鄉下,地基倒是容易,就是建房子的錢……如今她手裏的銀子除去買酒樓和車馬裝修鋪麵等,餘錢已就剩了四百八十兩左右,若再建新房,那她所剩的銀子就不多了。
除非,她不一次性將新房建到位……
心中已有打算,陳三妹大手一揮,決定先將牛和馬安置在新搭的用來放番薯的棚子裏,待建了新房後再新建牛房和馬房。
而今,處理番薯到成了迫不及待的事了,那麽接下來幾天就有得她忙了。
第二天,陳喜富裝了幾百斤番薯,又帶了早些收拾出來的尺頭茶葉等在陳三妹的催促下帶著張氏和二郎趕著牛車就去了張氏的娘家朵兒囤。張氏盼了很久,如今他們家又有牛車,再去朵兒囤也是方便,再稍些番薯過去也是很方便。
待陳喜富和張氏等人走後,陳三妹便招唿著錢蓉蓉和二妹上陳長春家去搬早就托陳長春做的專做番薯粉要用的簸箕和蒸籠,至於那些大水缸,水盆等還得陳喜富迴來的時候才搬得動。
至於搗番薯的石舀,她是托鎮上的石匠做的,早在前些天便已經送來到家中了。
現如今其實已經是萬事具備,隻等著張氏迴來後到村裏去招些勤快手腳麻利的媳婦姑娘和一些踏實肯幹的男子來便可開始製作粉條,畢竟製作粉條最費勁的一道工序就是將番薯搗碎,那大大的石舀也隻有男子才堅持踩得久。
其實陳三妹是想過把番薯拿去直接賣了的,但是她算過那樣賣了不劃算。
首先她家本就是番薯種植的推廣者,她賣番薯卻是萬不能賣貴的,所以隻能便宜賣,這樣的話不如做成粉條,食用調料等,這樣雖也不可能賣太高的價格,但製作這些留下的殘渣卻是養豬的好飼料。她之所以拖這麽久才決定製作粉條,也是因為她家的小豬仔近久才滿月。
陳喜富帶著張氏和二郎迴來的時候天色已經擦黑,見人迴來,錢蓉蓉很是有眼色的到廚房去熱飯菜,張氏見了,眼眶卻發紅起來。
二妹以為張氏這是心疼錢蓉蓉了,還上前去拉了拉張氏道:“娘,你這……就讓蓉蓉做吧,不讓她做她還不踏實呢。”
“是啊,隨她去嘛。走,上正屋去,我給你商量個事。”陳三妹說著,拉著張氏就往正屋來。
陳喜富跟在身後,麵色也不大好,入了座見張氏臉上還是不好便歎氣道:
“唉……你娘,你娘不是為著蓉蓉的事傷心,實在是……實在是你姥姥家情況實在不好。”
原來,陳喜富和張氏是知道朵兒囤張家情況肯定是不怎麽好的,所以去的時候還特意拉了老多的番薯去。誰知到了張家,情況卻是大為吃驚。
張家老爺子張吉海有兩子一女,大兒子張程,二兒子張虎,小女兒張貴仙。因著家裏不富裕,小女兒到是比兩個兒子成婚的早一些,所以導致大兒張程的長子的如今也才十四歲,二兒子的長子才十三歲。如今兩房都是一兒一女,兩房的女兒到是同歲,今年才十一歲。
朵兒囤本就山多地少,往年風調雨順的時候村民們靠著土地還能圖個溫飽,閑時到山裏打些野味撿點山貨的也能存幾個錢。
自從去年幹旱出現溫飽就有些困難,加上今年上半年幾乎不下雨,就連野菜都難挖到,導致張家一大家子口糧難以為繼。
張氏和陳喜富去的時候,進門就見著幾個餓得麵黃肌瘦的孩子,進廚房一看,一鍋的野菜糊糊,那糧食還不如野菜的三分之一多。再看父母一把年紀餓得皮包骨頭,當即心疼得哭了起來,這就是大哥說的一切都好嗎?就是吊著一口氣了也能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