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奶奶把盒子接過去,瞧了好幾眼,才問:「就是那個比仨兒年紀還小的舉人老爺?可不得了,咱們小妹日後便是舉人娘子了!」說著竟是喜不自勝的模樣,因為先前的事,大夥兒不想宋奶奶年紀大了還操這個心,二來宋奶奶與小妹住一間屋子,老人家難免露出些心思來,若被小妹知道,再個不好,小妹心裏隻怕更要胡思亂想了,是以宋奶奶先前不知道宋母他們的打算,如今便是全然的驚喜了。
宋母點頭,「可不是呢,雖然那徐家清苦些,比之咱們過去也甚有不足,那徐舉人卻是個能自個兒自立的,看著雖憨了些,實心眼的人也不至於欺負小妹不是?我先前還有些猶豫,現在卻覺得這門親事再無不好的了,比那林家真真是好上許多,小妹嫁過去雖也要受些累,但肯定不會吃太多苦。」
「這可是大好事,阿彌陀佛祖宗保佑,咱們家出了個舉人老爺,孫女兒又要做舉人娘子去了,說這個誰家比得過咱們?」宋奶奶眉開眼笑,「我就說仨兒媳婦是個有福的,有幫夫運,自她來了咱們家,咱家可不是事事都順起來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是帶福氣的,剛懷上時仨兒中舉了,這會兒剛發現懷孕,小妹又說了門頂好的親事。等著瞧罷,咱家的好事還在後頭呢!」
老人家多少有些迷信,宋母以前還不覺得,隻是聽著婆婆這般信誓旦旦的樣子,再一聯想,越覺得是這麽迴事了,自家以前每日恨不得一個銅錢掰成兩個來花,日子過得最是清苦不過,一家人臉色都幹巴巴的,子恆媳婦嫁進來才一年半,如今誰家比他們家底厚?以前還擔心子恆若一次不中,家裏怕是沒法支撐他繼續考了,如今倒是不怕,他想考多少迴都使得。
想到這兒,宋母連忙與婆婆一樣,雙手合十,念了聲佛號,求菩薩保佑子恆媳婦定要平平安安的,孩子順順利出生。
灶房裏,宋小妹帶了侄女們很快把橘子剝了,橘皮要在鹽水裏浸泡兩柱香的時間才能泡軟,她便將剝好的橘肉一圈圈整齊的碼在盤子裏,因為不知道蘇婉現在胃口是好吃甜還是喜酸,又拿小碟子裝了些白糖,這才叫大妞斷了去蘇婉的屋子。
李氏在一旁瞧著很不是滋味,不由得道:「我懷三娃那會兒吃啥吐啥,人都瘦了一大圈,隻肚子突起來,看著嚇人,也沒人把橘子剝了皮撒了白糖端給我吃啊。」
張氏道:「畢竟三弟妹是頭一胎,來得艱難些,這會兒小心些也無事。」
李氏又看了眼宋小妹泡著的橘皮,那頭還在準備剁辣椒泡發豆豉這些,高聲道:「喲,這又是準備個什麽吃食?瞧著可真新鮮,我竟從未見過!當年我與大嫂懷孕的時候還得自己燒飯,現在人家什麽都不幹,就有人想方設法讓她吃好吃的了。」
宋小妹上半年跟了蘇婉在縣裏住了幾個月,不是白住的,她那時被她娘耳提命麵要多跟著三嫂學學為人處世,不管如何別再這般軟綿,日後受了氣自己都不知道,宋小妹年紀不大,性子還能掰過來,又因自己想學蘇婉,這會子雖改變不大,卻也不再受了氣隻自個兒生悶氣了,李氏說的太陰陽怪氣,她也不鹹不淡的迴了一句:「二嫂當年懷三娃當年吃不了這些個,沒有雞鴨魚肉哪下得了飯?娘隻恨不得日日燉雞湯魚湯給二嫂吃,我還記得兩個大侄子當年饞的吞口水,也沒能喝上一口,如今三嫂吃的這些,看著新鮮,至少三妞三娃見了也不會眼饞。」
張氏被李氏日日在耳邊說公婆偏心,她瞧著是這個樣子,本不在意,但是說得多了也有未免有些失落,是以剛剛李氏那般語氣,她隻勸了一句,也沒狠攔著,不過小姑子說這話,她才想起來,公婆偏心歸偏心,三弟妹是再沒對不住自個兒的,當初帶幾個孩子去縣裏進學,丈夫本隻想讓二娃去,因著大娃不愛學習,人也比不上二娃機靈,去了隻怕是白白浪費錢,連公婆都是這般想的,她自己又沒能力,雖知道對不住大娃,卻也無可奈何,還是三弟妹堅持,說帶一個是帶,兩個三個也是帶,隻要幾個孩子自己想上進,不管大小她都一律帶過去,這般三個孩子才能一塊跟了他們去縣裏。
思及此,張氏心裏一凜,她自來看不慣李氏的性子,隻是妯娌間不好多說,一向隻遠著她,沒成想一個不注意,這幾日被她哄得失了平常心,再不能這般了。於是看了李氏一眼,神情淡下來,道:「爹娘有甚個對不住咱們的?現在是家裏條件好了,縱是以前不好,咱們的孩子不也順順利利生下來了?該吃用的,怎麽也短不了。」
李氏先是被宋小妹諷刺一番,如今又被張氏教訓幾句,心裏不高興,也不敢多說什麽,隻哼了一聲,扭頭出去了。張氏也不理她,自己飛快的在案板上切著菜,李氏最愛找機會偷懶不幹活,自己再不手腳快些,晚飯怕是要遲了。
送了橘子迴來的大妞懂事的幫著伯母洗菜,二妞三妞見狀,也跟了過去幫忙,宋小妹這才露出了笑容。
屋裏,瞧著天色不早了,宋子恆放下書,迴過身,就看見蘇婉兩腿交纏著坐在沙發裏,手上端了盤剝成一瓣一瓣的橘子,手邊的凳子上還放了個裝著白糖的小碗,拿了橘子蘸一蘸糖,吃進嘴裏,蘇婉臉上露出一臉滿足。
宋子恆失笑,「這般好吃?」說著也挨著蘇婉坐下了,從她手裏把盤子接過去,蘇婉順勢把頭靠在他肩上,張了嘴,宋子恆便就著她之前的動作,把一瓣瓣沾了糖的橘子送進蘇婉嘴裏。
宋子恆迴到宋家村的二日,蘇太太過來了,上迴宋子恆中舉吃宴,她也來過,來時還有些憂心忡忡,往常宋家對女兒不錯,她進門一年半肚子未有動靜也不見說什麽,歸根結底還不是那時宋家比不得他們蘇家,賣葡萄酒,女婿幾個孫子都去縣裏念書,哪樣不是她女兒與她蘇家的功勞?看在他們蘇家幫襯了這麽多份上,親家也不戶這麽早拿孩子來說事。
誰能料想女婿就這般能幹,頭一迴考秋闈就中了,名次還那般靠前,連與她相熟的太太們聚會起來都說這個,縣裏出了個青年才俊,這些稍微有頭臉是不知道?連知縣老爺都親自接見了,高興得不行,就等著明年考中進士,知縣老爺到時考評,至少又多了一筆可寫的東西。
在小縣城裏,知縣老爺就是天大的官了,蘇婉那次帶了說知縣夫人喜歡吃的甂爐給蘇老爹蘇太太他們吃了一次,結果現在蘇太太出去赴宴,那些個太太們家裏必備甂爐,好吃是一迴事,主要說出去也有麵兒,她們與知縣夫人吃一樣的東西呢!
是以這會兒,知縣老爺正喜歡的人,整個縣裏都要把這人拉出來說幾句,別人說隻是跟著湊熱鬧,裏頭吳秀才的娘子是個有見識的,便道照往年這等人物,進京會試也有極大的把握金榜題名,這等英年才俊,人家提起來都說是咱們縣的,可不要提一句咱們現任知縣?說不準知縣就因著這個被京裏那些大人們記了個好呢,他能不歡喜?
蘇太太這才知曉,自家女婿是個不得了的,明年說不準就一舉金榜題名,這等青年才俊,連京裏的貴人們都會高看一眼。
宋母點頭,「可不是呢,雖然那徐家清苦些,比之咱們過去也甚有不足,那徐舉人卻是個能自個兒自立的,看著雖憨了些,實心眼的人也不至於欺負小妹不是?我先前還有些猶豫,現在卻覺得這門親事再無不好的了,比那林家真真是好上許多,小妹嫁過去雖也要受些累,但肯定不會吃太多苦。」
「這可是大好事,阿彌陀佛祖宗保佑,咱們家出了個舉人老爺,孫女兒又要做舉人娘子去了,說這個誰家比得過咱們?」宋奶奶眉開眼笑,「我就說仨兒媳婦是個有福的,有幫夫運,自她來了咱們家,咱家可不是事事都順起來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是帶福氣的,剛懷上時仨兒中舉了,這會兒剛發現懷孕,小妹又說了門頂好的親事。等著瞧罷,咱家的好事還在後頭呢!」
老人家多少有些迷信,宋母以前還不覺得,隻是聽著婆婆這般信誓旦旦的樣子,再一聯想,越覺得是這麽迴事了,自家以前每日恨不得一個銅錢掰成兩個來花,日子過得最是清苦不過,一家人臉色都幹巴巴的,子恆媳婦嫁進來才一年半,如今誰家比他們家底厚?以前還擔心子恆若一次不中,家裏怕是沒法支撐他繼續考了,如今倒是不怕,他想考多少迴都使得。
想到這兒,宋母連忙與婆婆一樣,雙手合十,念了聲佛號,求菩薩保佑子恆媳婦定要平平安安的,孩子順順利出生。
灶房裏,宋小妹帶了侄女們很快把橘子剝了,橘皮要在鹽水裏浸泡兩柱香的時間才能泡軟,她便將剝好的橘肉一圈圈整齊的碼在盤子裏,因為不知道蘇婉現在胃口是好吃甜還是喜酸,又拿小碟子裝了些白糖,這才叫大妞斷了去蘇婉的屋子。
李氏在一旁瞧著很不是滋味,不由得道:「我懷三娃那會兒吃啥吐啥,人都瘦了一大圈,隻肚子突起來,看著嚇人,也沒人把橘子剝了皮撒了白糖端給我吃啊。」
張氏道:「畢竟三弟妹是頭一胎,來得艱難些,這會兒小心些也無事。」
李氏又看了眼宋小妹泡著的橘皮,那頭還在準備剁辣椒泡發豆豉這些,高聲道:「喲,這又是準備個什麽吃食?瞧著可真新鮮,我竟從未見過!當年我與大嫂懷孕的時候還得自己燒飯,現在人家什麽都不幹,就有人想方設法讓她吃好吃的了。」
宋小妹上半年跟了蘇婉在縣裏住了幾個月,不是白住的,她那時被她娘耳提命麵要多跟著三嫂學學為人處世,不管如何別再這般軟綿,日後受了氣自己都不知道,宋小妹年紀不大,性子還能掰過來,又因自己想學蘇婉,這會子雖改變不大,卻也不再受了氣隻自個兒生悶氣了,李氏說的太陰陽怪氣,她也不鹹不淡的迴了一句:「二嫂當年懷三娃當年吃不了這些個,沒有雞鴨魚肉哪下得了飯?娘隻恨不得日日燉雞湯魚湯給二嫂吃,我還記得兩個大侄子當年饞的吞口水,也沒能喝上一口,如今三嫂吃的這些,看著新鮮,至少三妞三娃見了也不會眼饞。」
張氏被李氏日日在耳邊說公婆偏心,她瞧著是這個樣子,本不在意,但是說得多了也有未免有些失落,是以剛剛李氏那般語氣,她隻勸了一句,也沒狠攔著,不過小姑子說這話,她才想起來,公婆偏心歸偏心,三弟妹是再沒對不住自個兒的,當初帶幾個孩子去縣裏進學,丈夫本隻想讓二娃去,因著大娃不愛學習,人也比不上二娃機靈,去了隻怕是白白浪費錢,連公婆都是這般想的,她自己又沒能力,雖知道對不住大娃,卻也無可奈何,還是三弟妹堅持,說帶一個是帶,兩個三個也是帶,隻要幾個孩子自己想上進,不管大小她都一律帶過去,這般三個孩子才能一塊跟了他們去縣裏。
思及此,張氏心裏一凜,她自來看不慣李氏的性子,隻是妯娌間不好多說,一向隻遠著她,沒成想一個不注意,這幾日被她哄得失了平常心,再不能這般了。於是看了李氏一眼,神情淡下來,道:「爹娘有甚個對不住咱們的?現在是家裏條件好了,縱是以前不好,咱們的孩子不也順順利利生下來了?該吃用的,怎麽也短不了。」
李氏先是被宋小妹諷刺一番,如今又被張氏教訓幾句,心裏不高興,也不敢多說什麽,隻哼了一聲,扭頭出去了。張氏也不理她,自己飛快的在案板上切著菜,李氏最愛找機會偷懶不幹活,自己再不手腳快些,晚飯怕是要遲了。
送了橘子迴來的大妞懂事的幫著伯母洗菜,二妞三妞見狀,也跟了過去幫忙,宋小妹這才露出了笑容。
屋裏,瞧著天色不早了,宋子恆放下書,迴過身,就看見蘇婉兩腿交纏著坐在沙發裏,手上端了盤剝成一瓣一瓣的橘子,手邊的凳子上還放了個裝著白糖的小碗,拿了橘子蘸一蘸糖,吃進嘴裏,蘇婉臉上露出一臉滿足。
宋子恆失笑,「這般好吃?」說著也挨著蘇婉坐下了,從她手裏把盤子接過去,蘇婉順勢把頭靠在他肩上,張了嘴,宋子恆便就著她之前的動作,把一瓣瓣沾了糖的橘子送進蘇婉嘴裏。
宋子恆迴到宋家村的二日,蘇太太過來了,上迴宋子恆中舉吃宴,她也來過,來時還有些憂心忡忡,往常宋家對女兒不錯,她進門一年半肚子未有動靜也不見說什麽,歸根結底還不是那時宋家比不得他們蘇家,賣葡萄酒,女婿幾個孫子都去縣裏念書,哪樣不是她女兒與她蘇家的功勞?看在他們蘇家幫襯了這麽多份上,親家也不戶這麽早拿孩子來說事。
誰能料想女婿就這般能幹,頭一迴考秋闈就中了,名次還那般靠前,連與她相熟的太太們聚會起來都說這個,縣裏出了個青年才俊,這些稍微有頭臉是不知道?連知縣老爺都親自接見了,高興得不行,就等著明年考中進士,知縣老爺到時考評,至少又多了一筆可寫的東西。
在小縣城裏,知縣老爺就是天大的官了,蘇婉那次帶了說知縣夫人喜歡吃的甂爐給蘇老爹蘇太太他們吃了一次,結果現在蘇太太出去赴宴,那些個太太們家裏必備甂爐,好吃是一迴事,主要說出去也有麵兒,她們與知縣夫人吃一樣的東西呢!
是以這會兒,知縣老爺正喜歡的人,整個縣裏都要把這人拉出來說幾句,別人說隻是跟著湊熱鬧,裏頭吳秀才的娘子是個有見識的,便道照往年這等人物,進京會試也有極大的把握金榜題名,這等英年才俊,人家提起來都說是咱們縣的,可不要提一句咱們現任知縣?說不準知縣就因著這個被京裏那些大人們記了個好呢,他能不歡喜?
蘇太太這才知曉,自家女婿是個不得了的,明年說不準就一舉金榜題名,這等青年才俊,連京裏的貴人們都會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