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卞壺很快便收到來自朝廷那邊的準許王羲之通行的信件,不由稍稍放下幾分心思。
然後卞壺便給了王羲之路引,讓王羲之能順利前往青州,甚至鄴城。
而王羲之也聽從卞瞻的話前往青州臨淄,然後打算從海邊航線前往津口,再順著已修建起來的北段永濟渠前往鄴城。
王羲之來到臨淄,發現這座自古以來便是以商貿著稱的城市,依舊人來人往繁華如昔。
與之對比,那座由曹嶷修建起來的廣固城,在劉泰把治所遷移到鄴城後,顯得有幾分蕭條,但即使如此,廣固城依舊是青州的重要政治核心。
或者某種程度上來說,劉泰把廣固城作為青州半島的政治核心,基本上隻要這座城市還在,那身後深厚廣闊的平原,便是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而臨淄的政治屬性被剝離,但拓寬的河道直接連通到渤海裏麵,使得臨淄徹底成為北方的商業城市,甚至是整個山東半島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重要樞紐。
廣固城也不算虧,隻要陷入到戰亂,那廣固城便能成為遼東半島的重要門戶與支點。
王羲之來到青州後,倒也沒馬上乘船前往鄴城,相反,他聽從了王導的話語,前往東萊王氏,北海王氏等世家投遞名刺,靠自己琅琊王氏的身份,相互交流。
不過,東萊王家的主事是王桑,現在都還在汲郡駐守,而他兒子王明則在他手下當差,上次他出使迴來,劉泰嘉獎了他,但還是把王明留在王桑手下。
一來暗示,隻要王明表現的好,可以一步一步接手王桑軍團,而同時也把王家影響壓縮在王彌舊部中,否則自己想去處理王家也不容易的事,畢竟自己跟王家捆綁挺深的。
所以,雖然王桑的嫡子接待了王羲之,但雙方也沒聊得有多投緣,隻能說相互見了麵。
但來到北海王氏,王羲之便見到高中後正好放假迴家的王度,倒是一見如故。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出身,對王度來說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更不要說莫看王羲之年齡小,單隻他那手獨步天下足以讓所有拿筆之人低一頭的字跡,便讓王度佩服不已。
所以王度便是拉著王羲之一起切磋書法,心中更是敬佩不已,很快便是相交莫逆。
“逸少,你不如跟我一起啟程前往鄴城吧!”王度對王羲之道,“我乃進士及第,前往鄴城可乘官船,這船平穩且迅捷,餐食也美味,省去你我一路雜事!”
“如此便卻之不恭,多謝子器的美意。”王羲之對王度行禮。
“好說好說,不過一句話的事而已!”王度倒對王羲之迴禮道。
王羲之聽到王度話沒再多說什麽,而是話題一轉,對王度道:
“子器,聽聞你參加鄴城的科舉,不知道是一個怎麽樣的場景,可否與我說說?”
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臉上或多或少帶著幾分的靦腆,但還是開口道:
“那場景,我現在都有些難忘啊,整個河北之地的士子全部過來考試。
學子們先洗塵,洗塵後穿上朝廷準備的服飾,進入到考場。
那可真黑壓壓一片都是人山人海,而伱便要在這麽多人中競爭,以求考出好成績。
接下來一考《九章》選拔算術,二考《漢書》選拔通史,三考《策論》選拔韜略之士。
可說每次考試,都會感受到周圍人減少,以及撲麵而來無窮壓力。
當時考完《策論》從考場裏出來時都是扶著牆的,那感覺好像千鈞重擔卸下來啊!”
王羲之很是津津有味的聽著王度的話語,不由好奇道:
“為何會有如此大壓力,凡世家出身,難道主考官不都直接錄取嗎?”
“嗯?”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有些發愣,略帶著幾分不解的看著王羲之,疑惑道:
“怎麽可能,主考官又不知道卷子是誰寫的,所有答題試卷上,在考試過程中會有官員進來糊名,遮掩住考生的名字。
同時交上去的考卷,更安排專門軍史按照不同格式進行卷抄,如果抄錄過程中出現別字,軍史沒標注出來,軍史更會被責罰。
交到朝廷官員手中時,隻能憑自身才華去競爭,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文章到底是誰寫的。
難道晉廷那邊的考舉不是這樣的嗎?”
“……”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頓時感覺晉廷那邊的科舉製度到底多麽不合常理,苦笑道,“晉廷那邊是不糊名的,所以選拔出來的多是名門子弟。”
“不糊名?!”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感歎道,“若如此,那我這種寒門怕毫無機會!”
說實話,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不由沉默了下來。
因為王羲之原本覺得晉廷科舉已是非常完善,但如今再聽著王度說大漢的科舉再比較,可以發現晉廷的科舉完全就隻是世家手中的玩具而已。
對於世家來說,隻不過是把遠來察舉製的製度稍稍變了變名頭。
畢竟看得到籍貫,看得到名字,那自家子弟又怎麽會落選。
隻能說,其他寒門子弟一樣想要考上一個好的名次,最好辦法就是看自己所在郡縣大戶跟自己是不是同姓。
如果有,自己最好也改個同樣名字,那說不定上麵人為了不出錯誤,便把幾個同名同姓同郡縣的人全部都招進去了。
否則,你想要在沒糊名製的科舉製中脫穎而出,那才華要多逆天啊。
王羲之接著又同王度聊了一段時間,但在知道科舉製度的差距後,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幾分心憂晉廷的。
王羲之從小就是在晉廷長大,他們琅琊王氏更是從他父親還在時便是晉廷最頂尖的家族。
雖然父親戰敗長平,讓自己沒了出路,但王羲之對晉廷的歸屬感還是非常強的。
畢竟晉廷對於世家那是真的好,大漢現在對世家也是真苛刻!
隻要王羲之是正常人,那自然是會對大漢抵觸,對晉廷產生無盡的歸屬感。
但因為王曠戰敗長平被,所以自己是王曠的兒子被打壓,堂叔找到了自己,原本以為自己能夠出人頭地,結果沒有想到堂叔是讓自己過來投靠大漢,為琅琊王氏尋找後路。
所以,王羲之哪怕對晉廷的歸屬感比大漢強的,但經過泰山郡明白了大漢士卒的戰意,來到臨淄見到大漢的繁華,如今又聽聞大漢的科舉製度。
王羲之明白,大漢是真的想收攏河北俊才為自己效力。
而晉廷弄出科舉要得並不是選拔人才,而隻不過是換個花樣繼續維持世家的統治。
自己當然可以說,晉廷選拔出來的人以德取人,擁有更好的德行。
但也改變不了,大漢這些製度改變,所帶來的蓬勃的生命動力。
這是個欣欣向榮的朝廷,而晉廷與之比較說不出的落寞與腐朽,更不要說現在琅琊王氏與司馬氏之間隨時有可能爆發內亂,否則自己也不需要來大漢這邊了。
王羲之覺得隻要晉廷派人來這邊看一看,定然會發現,大漢所占土地沒有晉廷廣袤,但是大漢的發展已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接下來,王羲之便暫時居住在王度府邸,而王度也沒讓王羲之等上多久,便帶著王羲之進入官船,一起走著已經非常成熟的津口到萊陽這條航道。
隻不過,這次官船開始行駛時,王羲之見到港口千帆競遊,坐在官船上向下麵俯視,這一幕相當壯觀。
這些船隻有的大小不下於官船,但小的也隻是有著幾片舢板,隻是此刻海麵上一望無際都都是船隻,不由讓王羲之感慨。
“子器,渤海灣這邊都是這般熱鬧的嗎?”王羲之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由感慨。
王度說道:“你這時節來的特殊,一般上來說,冬日沿海結冰隻有港口有人鑿冰的少數商道通行,而春天大王下令禁止下海捕魚,隻有夏初開始到霜降之間是捕魚期。
所以今日你才見到這般景象。
不過真說起來,那些小船以後還多見,真正少見的是這些大船。
大船會進入大海打撈魚群,一般上不把他們的倉庫給裝滿,怕舍不得迴來。”
王羲之聽到了這話,不由道:“我一直以來以為南方擅長漁獵,沒想到北方百姓也擅長,這般千帆競流的景象,如今看來甚是壯觀啊!”
“原本是不擅長的,出海捕魚的漁民更是賤籍之流。”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道,
“但大王來了後,開始傳授漁民捕魚的技巧,提供捕魚的裝備,甚至鼓勵村莊以集體為名義向朝廷租借那些大船。”
王度說到這裏,指著需要幾十甚至近百青壯力量才能操作過來的退役軍艦道,
“這才讓漁獵變得豐富了起來,讓百姓們靠著漁獵也能活下去!”
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若有所思,這般由政府開拓向海洋,是王羲之所完全沒預料到的。
畢竟身為世家貴族,向大地刨食才是正常的。
“海洋之中有這麽多的魚嗎?!”王羲之問了一個自己都覺得很蠢的問題。
王度倒非常樂意讓琅琊王氏長長見識,“至少現在取之不盡,每年船隻規模與體積都在變大,如果不是大王規定了春天不許出海捕魚,怕春天都有船隻出海!”
“偷偷出海出不了嗎?”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不由好奇起來。
“大船才能出得遠,而退役的大船都是有數的,再加上海上有艦隊巡邏的,若是被抓住了連船都會被沒收,沒有村子敢冒這麽大的風險!”王度搖搖頭說道,
“而且在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是淡水,整個渤海灣,甚至向更外麵的海洋衍生,能補給淡水的海島就隻有那麽幾處。
尤其打漁打到便宜魚都會到那些淡水島上處理,貴重魚則盡可能帶活的迴港口出售!”
“嗯!?”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帶著幾分好奇,道,“那些淡水島上有這麽多的人,能夠這些海魚都給吃了!?”
王度搖頭說道:“想什麽呢,基本上都在那淡水島嶼上製作成鹹魚,運輸到沿海港口再進行下一步處理,看看到底是直接拿來吃,亦或者是製作成鹹魚幹。
總而言之,平民們都把這些鹹魚或或魚幹當做配菜,便宜可口,配上飯來卻是管飽。”
王羲之聽到這話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對王度道,“能讓百姓們吃上魚肉,也是了不得的善政啊!”
“誰說不是呢!”王度也對王羲之感歎道,
“當初天寒地凍,又旱災綿連,接著還有蝗災肆虐,青州過得是什麽日子。
也就漢王來了青州,先是從豪族世家手中收迴土地,又頂著壓力鼓勵百姓發展船舶漁獵。
甚至到後來,連水師退役軍艦都賣給百姓,才有了如今青州的繁華。
雖然漁獵依舊很辛苦,但對比起當初饑一頓飽一頓,要好太多了。”
王羲之看著王度對劉泰的讚美,明白渤海灣這一線百姓,尤其漁民絕對真心擁護劉泰。
畢竟當初漁民在官府的管理中是屬於不納稅的,沒任何統戰價值的群體,甚至有的漁民連生下來的女兒都不允許下船,因為怕玷汙了土地。
但現在,隨著他們能夠帶來大量的魚類,生產大量食物,作為生產力本身,自然也就有了統戰價值。
尤其封建時代,有著明顯的士農工商等級排列,如今捕魚漁民被歸類到農這一等級中,那他們自然是歸屬於良民。
而這樣的等級製度所帶來的隱性收益也是很高的,別得不說,單是想要從軍就必須要是良民,良家子。
當然如果以後隨著知識普及,說不定讀書從政也會是一條出路。
這就讓他們有了一定上升空間,與之對比,劉泰雖然創造出適合商人交易的環境,但並沒有對商人有什麽身份地位的抬升。
畢竟華夏曆史說明了,接下來至少一千年封建製度都是最先進的製度。
自己沒必要強行加快曆史進程。
因為劉泰始終銘記,就是自己是要讓大漢加入些海洋基因,而不是讓大漢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畢竟不論是偉人,還是自己上輩子的生活經曆,都告訴自己,資本主義不是什麽好東西。
(本章完)
<b><\/b>
然後卞壺便給了王羲之路引,讓王羲之能順利前往青州,甚至鄴城。
而王羲之也聽從卞瞻的話前往青州臨淄,然後打算從海邊航線前往津口,再順著已修建起來的北段永濟渠前往鄴城。
王羲之來到臨淄,發現這座自古以來便是以商貿著稱的城市,依舊人來人往繁華如昔。
與之對比,那座由曹嶷修建起來的廣固城,在劉泰把治所遷移到鄴城後,顯得有幾分蕭條,但即使如此,廣固城依舊是青州的重要政治核心。
或者某種程度上來說,劉泰把廣固城作為青州半島的政治核心,基本上隻要這座城市還在,那身後深厚廣闊的平原,便是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而臨淄的政治屬性被剝離,但拓寬的河道直接連通到渤海裏麵,使得臨淄徹底成為北方的商業城市,甚至是整個山東半島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重要樞紐。
廣固城也不算虧,隻要陷入到戰亂,那廣固城便能成為遼東半島的重要門戶與支點。
王羲之來到青州後,倒也沒馬上乘船前往鄴城,相反,他聽從了王導的話語,前往東萊王氏,北海王氏等世家投遞名刺,靠自己琅琊王氏的身份,相互交流。
不過,東萊王家的主事是王桑,現在都還在汲郡駐守,而他兒子王明則在他手下當差,上次他出使迴來,劉泰嘉獎了他,但還是把王明留在王桑手下。
一來暗示,隻要王明表現的好,可以一步一步接手王桑軍團,而同時也把王家影響壓縮在王彌舊部中,否則自己想去處理王家也不容易的事,畢竟自己跟王家捆綁挺深的。
所以,雖然王桑的嫡子接待了王羲之,但雙方也沒聊得有多投緣,隻能說相互見了麵。
但來到北海王氏,王羲之便見到高中後正好放假迴家的王度,倒是一見如故。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出身,對王度來說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更不要說莫看王羲之年齡小,單隻他那手獨步天下足以讓所有拿筆之人低一頭的字跡,便讓王度佩服不已。
所以王度便是拉著王羲之一起切磋書法,心中更是敬佩不已,很快便是相交莫逆。
“逸少,你不如跟我一起啟程前往鄴城吧!”王度對王羲之道,“我乃進士及第,前往鄴城可乘官船,這船平穩且迅捷,餐食也美味,省去你我一路雜事!”
“如此便卻之不恭,多謝子器的美意。”王羲之對王度行禮。
“好說好說,不過一句話的事而已!”王度倒對王羲之迴禮道。
王羲之聽到王度話沒再多說什麽,而是話題一轉,對王度道:
“子器,聽聞你參加鄴城的科舉,不知道是一個怎麽樣的場景,可否與我說說?”
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臉上或多或少帶著幾分的靦腆,但還是開口道:
“那場景,我現在都有些難忘啊,整個河北之地的士子全部過來考試。
學子們先洗塵,洗塵後穿上朝廷準備的服飾,進入到考場。
那可真黑壓壓一片都是人山人海,而伱便要在這麽多人中競爭,以求考出好成績。
接下來一考《九章》選拔算術,二考《漢書》選拔通史,三考《策論》選拔韜略之士。
可說每次考試,都會感受到周圍人減少,以及撲麵而來無窮壓力。
當時考完《策論》從考場裏出來時都是扶著牆的,那感覺好像千鈞重擔卸下來啊!”
王羲之很是津津有味的聽著王度的話語,不由好奇道:
“為何會有如此大壓力,凡世家出身,難道主考官不都直接錄取嗎?”
“嗯?”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有些發愣,略帶著幾分不解的看著王羲之,疑惑道:
“怎麽可能,主考官又不知道卷子是誰寫的,所有答題試卷上,在考試過程中會有官員進來糊名,遮掩住考生的名字。
同時交上去的考卷,更安排專門軍史按照不同格式進行卷抄,如果抄錄過程中出現別字,軍史沒標注出來,軍史更會被責罰。
交到朝廷官員手中時,隻能憑自身才華去競爭,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文章到底是誰寫的。
難道晉廷那邊的考舉不是這樣的嗎?”
“……”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頓時感覺晉廷那邊的科舉製度到底多麽不合常理,苦笑道,“晉廷那邊是不糊名的,所以選拔出來的多是名門子弟。”
“不糊名?!”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感歎道,“若如此,那我這種寒門怕毫無機會!”
說實話,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不由沉默了下來。
因為王羲之原本覺得晉廷科舉已是非常完善,但如今再聽著王度說大漢的科舉再比較,可以發現晉廷的科舉完全就隻是世家手中的玩具而已。
對於世家來說,隻不過是把遠來察舉製的製度稍稍變了變名頭。
畢竟看得到籍貫,看得到名字,那自家子弟又怎麽會落選。
隻能說,其他寒門子弟一樣想要考上一個好的名次,最好辦法就是看自己所在郡縣大戶跟自己是不是同姓。
如果有,自己最好也改個同樣名字,那說不定上麵人為了不出錯誤,便把幾個同名同姓同郡縣的人全部都招進去了。
否則,你想要在沒糊名製的科舉製中脫穎而出,那才華要多逆天啊。
王羲之接著又同王度聊了一段時間,但在知道科舉製度的差距後,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幾分心憂晉廷的。
王羲之從小就是在晉廷長大,他們琅琊王氏更是從他父親還在時便是晉廷最頂尖的家族。
雖然父親戰敗長平,讓自己沒了出路,但王羲之對晉廷的歸屬感還是非常強的。
畢竟晉廷對於世家那是真的好,大漢現在對世家也是真苛刻!
隻要王羲之是正常人,那自然是會對大漢抵觸,對晉廷產生無盡的歸屬感。
但因為王曠戰敗長平被,所以自己是王曠的兒子被打壓,堂叔找到了自己,原本以為自己能夠出人頭地,結果沒有想到堂叔是讓自己過來投靠大漢,為琅琊王氏尋找後路。
所以,王羲之哪怕對晉廷的歸屬感比大漢強的,但經過泰山郡明白了大漢士卒的戰意,來到臨淄見到大漢的繁華,如今又聽聞大漢的科舉製度。
王羲之明白,大漢是真的想收攏河北俊才為自己效力。
而晉廷弄出科舉要得並不是選拔人才,而隻不過是換個花樣繼續維持世家的統治。
自己當然可以說,晉廷選拔出來的人以德取人,擁有更好的德行。
但也改變不了,大漢這些製度改變,所帶來的蓬勃的生命動力。
這是個欣欣向榮的朝廷,而晉廷與之比較說不出的落寞與腐朽,更不要說現在琅琊王氏與司馬氏之間隨時有可能爆發內亂,否則自己也不需要來大漢這邊了。
王羲之覺得隻要晉廷派人來這邊看一看,定然會發現,大漢所占土地沒有晉廷廣袤,但是大漢的發展已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接下來,王羲之便暫時居住在王度府邸,而王度也沒讓王羲之等上多久,便帶著王羲之進入官船,一起走著已經非常成熟的津口到萊陽這條航道。
隻不過,這次官船開始行駛時,王羲之見到港口千帆競遊,坐在官船上向下麵俯視,這一幕相當壯觀。
這些船隻有的大小不下於官船,但小的也隻是有著幾片舢板,隻是此刻海麵上一望無際都都是船隻,不由讓王羲之感慨。
“子器,渤海灣這邊都是這般熱鬧的嗎?”王羲之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由感慨。
王度說道:“你這時節來的特殊,一般上來說,冬日沿海結冰隻有港口有人鑿冰的少數商道通行,而春天大王下令禁止下海捕魚,隻有夏初開始到霜降之間是捕魚期。
所以今日你才見到這般景象。
不過真說起來,那些小船以後還多見,真正少見的是這些大船。
大船會進入大海打撈魚群,一般上不把他們的倉庫給裝滿,怕舍不得迴來。”
王羲之聽到了這話,不由道:“我一直以來以為南方擅長漁獵,沒想到北方百姓也擅長,這般千帆競流的景象,如今看來甚是壯觀啊!”
“原本是不擅長的,出海捕魚的漁民更是賤籍之流。”王度聽到王羲之的話道,
“但大王來了後,開始傳授漁民捕魚的技巧,提供捕魚的裝備,甚至鼓勵村莊以集體為名義向朝廷租借那些大船。”
王度說到這裏,指著需要幾十甚至近百青壯力量才能操作過來的退役軍艦道,
“這才讓漁獵變得豐富了起來,讓百姓們靠著漁獵也能活下去!”
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若有所思,這般由政府開拓向海洋,是王羲之所完全沒預料到的。
畢竟身為世家貴族,向大地刨食才是正常的。
“海洋之中有這麽多的魚嗎?!”王羲之問了一個自己都覺得很蠢的問題。
王度倒非常樂意讓琅琊王氏長長見識,“至少現在取之不盡,每年船隻規模與體積都在變大,如果不是大王規定了春天不許出海捕魚,怕春天都有船隻出海!”
“偷偷出海出不了嗎?”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不由好奇起來。
“大船才能出得遠,而退役的大船都是有數的,再加上海上有艦隊巡邏的,若是被抓住了連船都會被沒收,沒有村子敢冒這麽大的風險!”王度搖搖頭說道,
“而且在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是淡水,整個渤海灣,甚至向更外麵的海洋衍生,能補給淡水的海島就隻有那麽幾處。
尤其打漁打到便宜魚都會到那些淡水島上處理,貴重魚則盡可能帶活的迴港口出售!”
“嗯!?”王羲之聽到王度的話,帶著幾分好奇,道,“那些淡水島上有這麽多的人,能夠這些海魚都給吃了!?”
王度搖頭說道:“想什麽呢,基本上都在那淡水島嶼上製作成鹹魚,運輸到沿海港口再進行下一步處理,看看到底是直接拿來吃,亦或者是製作成鹹魚幹。
總而言之,平民們都把這些鹹魚或或魚幹當做配菜,便宜可口,配上飯來卻是管飽。”
王羲之聽到這話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對王度道,“能讓百姓們吃上魚肉,也是了不得的善政啊!”
“誰說不是呢!”王度也對王羲之感歎道,
“當初天寒地凍,又旱災綿連,接著還有蝗災肆虐,青州過得是什麽日子。
也就漢王來了青州,先是從豪族世家手中收迴土地,又頂著壓力鼓勵百姓發展船舶漁獵。
甚至到後來,連水師退役軍艦都賣給百姓,才有了如今青州的繁華。
雖然漁獵依舊很辛苦,但對比起當初饑一頓飽一頓,要好太多了。”
王羲之看著王度對劉泰的讚美,明白渤海灣這一線百姓,尤其漁民絕對真心擁護劉泰。
畢竟當初漁民在官府的管理中是屬於不納稅的,沒任何統戰價值的群體,甚至有的漁民連生下來的女兒都不允許下船,因為怕玷汙了土地。
但現在,隨著他們能夠帶來大量的魚類,生產大量食物,作為生產力本身,自然也就有了統戰價值。
尤其封建時代,有著明顯的士農工商等級排列,如今捕魚漁民被歸類到農這一等級中,那他們自然是歸屬於良民。
而這樣的等級製度所帶來的隱性收益也是很高的,別得不說,單是想要從軍就必須要是良民,良家子。
當然如果以後隨著知識普及,說不定讀書從政也會是一條出路。
這就讓他們有了一定上升空間,與之對比,劉泰雖然創造出適合商人交易的環境,但並沒有對商人有什麽身份地位的抬升。
畢竟華夏曆史說明了,接下來至少一千年封建製度都是最先進的製度。
自己沒必要強行加快曆史進程。
因為劉泰始終銘記,就是自己是要讓大漢加入些海洋基因,而不是讓大漢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畢竟不論是偉人,還是自己上輩子的生活經曆,都告訴自己,資本主義不是什麽好東西。
(本章完)
<b><\/b>